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瑜伽师地论略纂》

「律疏部·论疏部」经文1829卷43页码:P0001
唐 窥基撰

  《瑜伽师地论略纂》十 ▪第3页

  卷第十 / (论本第三十五六 菩萨地第一第二) / 基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解非也。义曰。若约实理。受自性中亦得。如因乐分别。但以有性无性别故。无漏受不应一向与。又可入一地。不可入地。别故不应一向说授与。设令入地人。一向应授以与。不令入相对故。故合为例。若尔断受乐。无恼害乐。如何通。答思惟漏无漏。别受性故。以何不同因乐。体有三种。得作分别。又断受乐等一向授与。唯约今得人。即知已显无漏受。亦令授与。以文影显故。不说受乐也

  第三十六卷

  自下品中。大文第三。明因摄果摄自利利他。即于因果中。皆有自利。兼他行故

  论云一者异熟因异熟果二者福因福果三者智因智果者。准下文中异熟因果等。别明福智因果等。合明别明。异熟因果中有三。一正明异熟体。此异熟体。勘下信言大势具足。未必皆是无记之果。但于果时有增上果。或等流果名为果熟。若在地前。唯有漏善业感。若在地上。亦通用无漏为滋业。又若异熟无记果。唯是有漏。在地前摄。通有地上。若增上等流果。如信言大势等在地上。通漏无漏。以在后得智起故。如是等是异熟体。二明异熟因者。准下文有八种。若在地前。唯有漏善业。若在地上。通漏无漏。若感有漏果者。此因名有漏。若感无漏果者。此因名无漏。是名第二异熟因。第三明异熟果者。不是前业所感之果名异熟果。即异熟体是业所招。名异熟果。得异熟已依异熟体。起诸身语等行。是异熟之果。即异熟体为因所发身语等为果。此果在地前地上。皆得通有漏无漏。准义应知。是名中之异熟果。第二通合明福智中亦三。第一先明福智二种体。二明福智二种因。三明福智二种果。以六度摄福智。为福智体。多少文违至文自解。通地前地上。通漏无漏。其福智因。亦通漏无漏地前地上。即能生福智之因。其福智果。即依福智所起利物利生等。为福智果。此若因若果等。皆唯是善通漏无漏。余至文当释。第一解异熟中。第五信言具足云。众所信奉断讼取则不行谄诳伪升称等。乃至信言具足。第六有大名称流闻世间。乃至大势具足等者。此中非以无记法为异熟体。以从先因所生。今得等流果。以从先因生故。于异熟中明。以此文知。通在无漏地上得有。又知异熟中通善性等

  论解因中。云慧施光明鲜净衣物名形色因者。言形者。非形显之形。若形显之形。即有光明。显色因感形色果义。故知形者。但是身形之形。以通显色为因故。又同聚故。即以显色为因。感形色者何违也。故形或是形显之形

  论解大势具足因中。意者。以供养三宝尊长等。发弘誓愿。愿中当来世。摄持种种功德。致于自身中。由此供养发愿等为因。当来感大势具足。是此中意也

  论解人性具足中。云由二因缘施他人性者。谓他妇女乐自形丈夫将转根失男根者。菩萨劝彼摄护令不转根。又为说法。令彼女人及丈夫。因菩萨劝故。不乐女身当得男身。转根者因菩萨劝故。得不转根。名施他人性论别解三因缘中。第三田清净云。当知略说能正发起如是加行及正安住此加行果名田清净者。谓无间常委所作。发此加行时。及得随地等。摄前加行所希之果。乃至以佛为前前所希之果。此加行等若因果。皆堪能福田故。名田清净

  论第三解异熟果中。形色具足果谓。乃至凡所发言无不听用者。此如异熟中信言具足何异。若此果依彼异熟而生。但依彼所生。即是果何必要有所属。以形色端政故。人皆信用。又前信言中。于升称等无差违故。所论升称事。无不信受。今以形色端政故。所说之法人皆信受。故有不同。非即一言两处明信

  论解自在具足果中。云能以布施摄诸众生等者。问何故异熟大财大朋大属。皆自在具足。今果中但言大财为果。答曰。前实作法有大朋等。今以四摄事。配信言大势具足故。唯布施无大朋等。故不相违

  论大势果中。亦有出言。皆为信用。但以所因别故。言皆信用随因亦别论。若诸菩萨自有力。能不善安处所化有情。彼于自事不随顺。作如是于他所作利益。不名炽盛等。准前卷。唯自利。是菩萨障纯利他菩萨事。今此亦尔。若自有能未能化有情。于自事中。不名随顺于他。不名炽盛。若自无能善能安处。所化有情能化他故。是菩萨事随顺而作。以自无知无力能故。于他不名炽盛等。以有智慧力能。成熟彼物故。名为炽盛

  论云福有三种谓施戒忍智唯一种谓第六度精进静虑通福智分者。如余处文。又前五是福。第六是智。又云前三是福下三是智。今并于此。总有三文相违者。如实前五为福。第六为智。是今此处约遍策为论。故通二分。又前三是福理定。后三是慧者。以精进静虑。通策慧故。随慧收。隐策福故。不说通福遍策之义。如文可知。如对法第二卷抄会

  论解依静虑通修慈是福不言施等者。在散心故不说。又显文唯有无妨

  论云是故二种于证正觉虽俱是胜而于其中等者。二种谓福智也。略简异熟。非正证菩提因故

  论解第四现法自利中。云又诸如来现法涅槃所有世间及出世间等者。此中意。谓如来证涅槃。世出世法。菩萨并成熟之。以智为首故。名为自利。若以悲为首。如前所说。诸自利行名为利他 问曰何故前卷说自利是障。今名自利是菩萨现法也。答今此自利。实兼利他。以智为首。以悲为首。在义别故。义说自利。非一法中。有唯自利。若前障者。于一法中。唯有自利。无利他故。不同彼障也

  论曰若于欲界能获他世财宝具足自体具足等。乃至修习后法自利利他者。此中意。谓欲界死。还生欲界。或生色界。色界死已。还生欲界。所得自体财宝。又现忧苦。俱修善因。于当来世。获善果故。故他世自利利他也

  论第五毕竟等门中。云若诸烦恼一切永断若诸所有八支圣道若此为依获得世间善法是名毕竟等者。如无学身中。因无漏八道支力增上缘。生有漏善法。名毕竟也。唯此生故。已至极果故

  真实义品

  即菩提分持。十六品中。次第二品也。言真实义者。依文所明。且如三性。遍计所执法尔体无。依他圆成二谛说有。今有言有无。即言无称当真实。今明此义。名真实义品。何故自他利品下。明真实义品。前自他利。就行明法。行必依理故。自他利后辨真实义。诸列品次第。大文同此。如涅槃初明慈悲不杀等行。后明四谛如来性等。约理而言。如是等经。例非一故。前品后明真实义

  论云一依如所有姓二依尽所有性者。且如二智如所有姓。即无分别智。缘理之智。如境道理称实性而观。尽所有性。即后得智。缘事为境。尽境界性。而能观之。此解大分以理事智别。又观四谛十六谛三空门等观智。名如所有性。八观心虽后得智仍出世。后得缘相见道有性真如故。名如所有性。若后得缘有常无常有漏无漏等事。差别门不作相见道真如解之世间智。名尽所有性。此即约后得智。分为二智。谓世间后得。出世后得解

  论云复有四种一世间极成真实。乃至第四所知障净所行真实者。初谓世间世俗共许。是有依世俗理。此法是有除所执之法故。名世间所成真实。以共许故名为真实。即唯有为有漏法。若无为无漏法。是道理所成出世间故二道理所成真实者。谓有智者乃至随观察行者。依止现比至教量等。道理所成之义。即通有漏无漏有为无为法。若第三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依论文通二乘加行等智。即三乘所得三智。三智之境。涅槃无为。四谛等法是。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体。唯有漏中加行智。无漏二智。及涅槃无为。是即真实体 四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者。即无分别。后得智。断所知障所得之二智。及因断所得无为真如。是此真实体。即明无漏无为。又后二真实。唯取因二障断所得无为。不取智者即唯无为非通有为

  论解世间真实中。云何世间极成真实谓一切世间于彼彼事随顺假立世俗串习悟入觉慧所见同性者。此意明。一切世间人。于众事中。随众事所起言说。意解所证之事。众共许者。是此真实体故列 谓地唯是地等者。是此唯是此。乃至非不如是。谓此地唯是地。是水唯是水。不是火风等起。决定解世间共许故。无始传来非今卒虑。此等是真实体

  论解道理极成真实中。云能寻思者能伺察者住寻伺地者下。谓如欲界。有人一时不起寻伺。若人有起此寻伺。名能寻伺者等。若以欲界对色界。名住寻伺者 又说能寻伺等者。明正起寻伺时人。住寻伺地。谓成熟寻伺人 居异生位者。谓圣人住无漏故。不极散乱多论义等。异生多散乱故。多乐论义故。唯据住异生者。又圣人虽有见谛。有比现圣言量等。少分而有。有已证得故。凡夫一向未证得。多生比智故。多理极成中。明凡夫比量道理。极成于法

  论解第三真实中。云若能引无漏智者。非有漏加行智故。云何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不缘无为涅槃耶。义曰。论云不正。是缘涅槃智。此能引无漏智缘涅槃。亦说此加行。为此中收

  论云数习异蕴补特伽罗无性见故者。即数习离蕴外无我见也

  论大文第二解无二中。云此中有者谓所安立假说自性即是世间长时所执等。乃至如是等类是诸世间共了诸法假说自性是名为有等者。此中意。谓一切境本自无有。今执者妄安立当有。假说自性。是有即无始来世间所执。起分别戏论。根本谓依境起名言分别故。乃至计有涅槃。如是等是遍计。有如是等所执戏论故。说之为有

  论云言非有谓即诸色假说自性。乃至皆无所有是名非有等者。此意明。谓如遍计。假说诸色等自性。为无事无相。即色等无事无相故。所依言说说言假说者。此无事无相所依名言一切。都无所依。无故诸计有色等。此皆无所有。是名非有。如是名计有非有。皆遍计所执。圣者除之。名为中道

  论大文第三。明修空慧。是菩提方便。此空空于遍计所执。不如前所言非有之空也 又即此慧是诸菩萨等一行三字。总明修空之慧。是菩提方便。何以故。以诸菩萨下。乃至成熟佛法及诸有情两行。明由有空慧不着生死 又能如实了知生死。乃至深心厌离一行四字来。明于生死中多受生死教化众生。不以无常等行厌背生死。求入涅槃。即不着涅槃 第三若诸菩萨。不能如实了知生死。即不能于等。乃至不…

《瑜伽师地论略纂十》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