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略纂》十 ▪第4页
卷第十 / (论本第三十五六 菩萨地第一第二) / 基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能成熟佛法有情四行来。明若无智者多入生死。不能成熟佛法有情。若有慧者不入生死。善能成熟佛法有情。即不入生死。节异凡夫。不同凡夫起贪等惑。入生死故。菩萨不入即由智也。常处涅槃 第四若诸菩萨于其生死以无常等行深心厌离。乃至正等菩提三行四字。明菩萨不如二乘厌背生死。疾入涅槃。以无悲故。菩萨有悲。教化众生。不入涅槃。常处生死。即简二乘也
上来一翻解讫。次下第二翻解。又诸菩萨由习如是空胜解故。即于涅槃不深怖畏。亦于涅槃不多愿乐。乃至是诸菩萨于证无上正等菩提无大方便以来。初正解。第二覆净前义。及解初正解中有三。初二合释。第三第四各别自释。初二合释者。论云又诸菩萨由习如是空胜解故则于涅槃不深怖畏亦于涅槃不多愿乐者。此乃至第一由有空慧故。若处生死。故不怖涅槃。第二虽了知生死能入涅槃。亦于涅槃不多愿乐。以有慧故。即第一第二合解也。何以得知。准及解中知也 第三若诸菩萨深怖涅槃乃至远离一切清净胜解者。由有烦恼等故。不善处生死怖于涅槃。不生希愿。遂不能发于涅槃界清净胜解。由无智故。不能断生死。即多处生死第四若诸菩萨于其涅槃多住愿乐。乃至不能成熟佛法及诸有情者。由无悲故。于其涅槃。深心愿乐。速疾入之故。不能成熟佛法及诸有情。若有悲者。不乐入涅槃。于生死中教化众生。不着涅槃
上来正解有空慧胜利。若合初二解为三段文。若义即为四段。此中先总为三段。合义分为四段故。云第三第四等。从当知此中下。反知净义。此下有四。第一由无空慧故。不如实知生死。即杂染心流转生死。此反解。合解中。第一于涅槃不怖畏。第二若以无常行厌生死。则速疾入涅槃。即反解。合中第二亦于涅槃不多愿乐。第三若无智故。于其涅槃深心怖畏。即于能证涅槃资粮不能圆满。常处生死即反解上。第三远离一切法净胜解等。第四若无悲故。于其涅槃。多住离乐。即便速疾入般涅槃。即反解。第四不能成就佛法有情。今结反解故。论云是诸菩萨。于无上正等菩提。无大方便。次第三种解四义。以理准文可知。或第一正明四义。此初立宗。当知此中反解下。重释前义。就重释中二。初反解四义。第二正释四义
论大文第四。解得无我智。达一切品类。平等平等。唯取其事。依他圆成实如虽复达之。不作思惟。此是依他此圆成等。如是无我智。行于境义。菩萨得平等见。得平等心。能得最胜平等之舍。又有云。此舍入见道时。最初得舍者。据即舍受不然
论大文第五。略明成就佛法及诸有情。以六波罗蜜。准文义配之。随起何施乃至何慧
论云虽有力能彼若求请乃至非无欲乐者。谓有有情。于己有恩。随己力能现前酬报。虽无力能。他若来请。随彼彼事。示现殷重。而为作之。不以无力能止他请。如何令他知我无力。我但无力非无欲乐者。意知息故。欲得酬报
论大文第七意欲明所执非有。依他圆成是有。如所执诸法称言。今欲非之。说诸法离言。离言之法。正是自宗。欲显实破他简非取。是岂以直言。乃云诸法离言也。须有道理故
论问云以何道理应知诸法离言自性等下。答中。谓一切法假立自相。乃至亦非一切都无所有。此中破执有二。乃至是言所行。是言境界。牒外二计。第二如是诸法非有自性下。重破外计成立自宗。二计者。谓一切法假立自相。乃至唯假建立非有自宗。明外计云。如能诠之名。与所诠之境。皆是唯假建。不称境故。如所执计。名实目得所诠之境。此境唯假建立。非有自性。言体是无。既计名所诠不称境。所计之境是非有已外八转计故。第二论云。亦非离彼别有自性。是言所行。是言境界。言名诠所诠既不相称。即能诠名中。有彼色等体和合。此是称言。是言所行境界故。论主非之。亦非离所诠之体。彼别有一和合自性。是言所行。是言境界者。谓若假立名等。即所诠之色等上。有是言所行境界义。名遍计所执计。所诠称言。是言境界。色等与名和合。即名中和合。是言所行。是言境界者。不然。虽所计非实妄性非无。外人若计所诠既无。即前所言。所有自性等。亦是非有。故论主第二论云。如是诸法。非有自性。如言所说。亦非一切都无所有。即所诠如遍计所执。言所说法非有性者。亦非一切都无所有。言有依他妄境非无。此破第一。名诠所诠称外境计。如是非有。亦非一切都无所有者。外所计言。与名称所目法。此不离言。前非之言。此是非有。今指言如是所执和合非有者。亦有依他妄计在故。亦非一切都无所有。又释初乃至唯假建立非有自性来。明破外计。如名下所诠之法。称能目名当知。一切色等法。唯假建立。非有自性。言如所计之外是无。外人既见所诠是无。不称言故。可随转计之。如言是名所目之法。不称色名者。应离所目色外。别有自性是言所行是言境界。今论主非之故。言亦非离彼别有自性是言所行境界者。虽作是非非所计有。其依他性等体。是非无故
论云如是诸法非有自性如言所说亦非一切都无所有。如前所计如言所说。非有自性之法。如所执者非有。如依他妄法。假立名言。此法亦非一切都无所有。不可无依他等。非有自性者。谓遍计所执。如言所说 亦非一切都无所有者。谓依他等有也。非但依他离言法是有。其所执非有之法。有妄情在故。亦非一切都无所有。所以第二论云。如是非有。亦非一切都无所有。上来既明所计非有。依他圆成是有故
论问言云何是有。就答中应言。若称智离言法。依他等是。今取能照之智故。乃至云唯是无分别智所行境界。其后得亦得缘着真法不妄。今取正缘者故。唯据无分别智
论云若于诸法诸事随起言说即于彼法等。乃至制立众多假说而表诠故者。重破外计。计既云名目所诠。所诠称名者。如一法上有称多名。应所目法称众多名。有众多体。既能目名。多所目法体一。故知名于法上。假立众多诠表也。上来虽明名于法假说。亦非于一法上有。一切诠表决定可得。如一青色。虽立假名说为青色。不可以假名故。亦说为黄色。只可于一法上。随所立假名。如眼等。并众多照了导等。不可立余假说耳等名。而目于眼故
论云亦非众多诠表决定可得。乃至非余假说此义等。以此理故。虽所目法有众多名。或具名眼等照了导等。或不具唯说一眼。若等目所目法。望所目法。皆非实有故
论云是故一切假说若具不具。乃至有体有分有其自性。彼法者。谓能诠教法等。彼事者。谓所诠体事等。有体者。总指法之自体。有分者。别解法之差别分
论云又如前说色等诸法随假说有自性者等。乃至而有自性等者。此中意。重破彼外计云。如前所说色等诸法。若随假说有自性者。言随名即有所诠者。要先有所诠事体。然后随情所欲制立假。汝既言随名即称目有所目者。先未制立假说名前彼所诠事应无自性。以随名方有事故。即名未起前。彼事无也。未起名前。彼事既无。而现诠表能诠之名。不应道理。假说之名。既无所有所诠法事。随能诠名有自性。不应道理。展转破之
论云又若诸色未立假说诠表已前先有色性等。乃至当知诸法离言自性者。外计云。诸色未立前。先有自性。后依色性。假立名色。摄取于色。今牒计云。若是者。是则离色外。假说诠表。以后依色性。制立假说故。如婴孩等。初生等时。先见色性。后若依色性。制立假说者。此婴孩儿。于色根法。于色根事。应起色觉而为色解。此婴孩儿。先见于色。后不依色。而起色解。故知先有色性。后依色性制立假说者。不应道理。而何婴孩儿。而实不起色等觉解。由此因缘道理故。当知诸法离言自性。上来合有三翻破。准牒文知之
论解二人失坏中。云二者于假说相处假说相者。依他性名假说相假说有色等相故。圆成实性名为相处。即知假说依他。除所计处有真如故
论云于色等法实有唯事起损减执者。此拨无依他
论云若唯有假无有实事既无依处假亦无有是则名为坏诸法者。云若唯言有假说等假依他。而无圆成者。圆成是假说。依他依处既无依处。何处得有假说依他。又假说者。谓所起计是有。而依他圆成实事是无。起遍计时。名依二性。而无所依二性。而有能依遍计者。而名坏诸法
论解恶趣空中。由彼故空亦不信受于此而空亦不信受者。谓真实义。由遍计所执无故名空。于此依他圆成上。遍计所执空。二俱不信。此名恶趣空。何以故。由遍计所执彼实是无。由依他圆成此实是有。若作此理。汝可说空。若说一切依他圆成都无所有。依何处所。何有此空。何故名空。以无依处。及不分别知。遍计空故。汝亦不应言由遍计所执。此于依他圆成等。此既说为空。以拨无依他等故。故无依处及所计空体。以不解故。言名恶取空者善取空者。谓由于依他性。此故彼遍计所执空。即由所执彼无故。正观为空。以见依他时。知无所执故。复由依他相。此故余圆成实是有。即由圆成余故。如实知有
论云谓于如前所说一切色等想事。至都无所有。后望前所执无。是故于此色等想事等。至说之为空。重解依他说所执空
论云于此一切色等相事何者为余谓即色等假说所依者。重问前解。实有中言余义。谓即色等依他假说。所依圆成是依他之余也
论云谓于此中实有唯事于唯事中亦有唯假者。此观依他也。观依他唯事。此唯事。唯是假有。非真实有。以下论文。方明圆成实有义
论云引教中。云如佛世尊转有经中者。有是有执即计名目所诠。其体相称。除此有计。名为转有经
论云于此一切色等想法色等自性都无所有亦无有余色等法性者。谓于遍计所想色法上无有。如遍计所执色等自性。非但无色等所执自性。于色法上。亦无有余有香味等诸色法性
论云义品中。说即阿毗达磨经云义品
论云散他迦多衍那子。即迦旃延字迦多延尼名。为种姓婆罗门。十八姓中即一姓也。如四姓中云李性也。散他者。即种性中。别一种姓。如一李中有其多。谓赵郡陇西诸差别也
论云因陀罗。此云帝释。伊舍那大自在天世主人王也
论云云何名为八种分别。一者自性。二者差别。三总执。四我。五我所。六爱。七非爱。八俱相违。前三法执方便。四五人执方便。后三三毒方便。又前三通二执方便。四五唯人执方便。此八分别皆不取。法执人执等正起时。以法执不感报故。既云能生三事。故知取法执等方便。若尔我见通不善性。何故不取者。若无执我见者不取。余不善者取之。后三不取根本者。简方便能生。及根本所生异。意明后三为方便。能生根本三毒故。亦取方便也。若与七分别相收。如文自思。前三能生根尘二法故
论云分别戏论所依所缘事。即根尘也
论云谓色等想事为依缘故等。乃至非一众多品类差别者。谓色等想事。为所依。为所缘故。名想事。言说所摄。名想言说所显。分别戏论非一生所摄者。即有为所摄名所摄通无漏法。今又解。前言无漏者。不是三分别所生。所生者。余所摄者。谓名眷属。所显者。谓诸根尘等法。是名所显故。第四第五分别。能生诸见根本我见诸慢根本我慢。以我见慢为余见慢根本故。若后三能生三毒
论解总执分别中。云我及有情命者等。其我我所分别中。亦计我见。此有何异。答曰前总执。约二执我我所分别。唯人执故有别也。其寻思如实智通二智者。如对法抄
论解自性假立寻思所引如实智中。云如实了知如实通达了知色等想事中所有自性假立非彼事自性而以彼事自性显说者。谓见依他非实遍计所执。似所执非实。彼性显现。八喻中言焰水者。谓阳炎似水也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
《瑜伽师地论略纂》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网站(putixia.net)提供分节阅读,后面还有【6】个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