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瑜伽師地論略纂》

「律疏部·論疏部」經文1829卷43頁碼:P0001
唐 窺基撰

  《瑜伽師地論略纂》十二 ▪第3页

  卷第十二 / (論本第四十四五六七八九五十) / 基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奇法。又自類相望。不希奇。二乘相望。甚希奇。第二希奇者。謂默無言說。默者實是樂味。但爲有情而說正法。又自入涅槃。此默實是樂味。爲有情故而說正法

  論雲由五因緣于諸有情能作不虛加行等者中。乃至應知其相。此領解二種。一于諸有情求作利益安樂。二乃至如實了知。如供養品中。若發有五事。乃至叁隨順說法。四不疲厭。五悲平等 次頌有六門。初加行中無佛者。以佛無加行故 次頌有五門。第五門中中四者。愛語攝事。一切攝事。此爲第一。以親疎皆近故。能引出世入法初門。化攝事故。余不爾 次有二頌。總有九門。初一頌有四門。第二頌有五門。初頌第一法施設中。雲次第結集安置製立者。結集謂經。安置謂摩呾理迦。製立謂毗尼。又叁乘法。又次第集其文。安置集其義。製立諸學處法 增叁門谛中。相谛。謂諸法之體相。語谛謂能诠之教。用謂諸法作用 增五門中。前四四谛也。後一非安立谛 增六門中。雲一谛谛二妄谛。說真妄事也。又善法名谛谛。不善等法名妄谛 增七門中。愛味過患。謂集苦二谛。出離謂滅谛。或通道谛。法性謂真如。勝解谛。即勝解斷。在果也 增九門中。前四是苦。下四行。次二是常斷。二見斷亦名爲愛。即愛此見故。即當集谛。第七即道谛。加行智。八九即滅谛

  論解聲聞七行相中。二此慧所依。法師雲。此是心王。又此是定也。其大乘中准此

  論解所調伏界無量中。增七門雲一輕毀。如調達事。以輕毀入已。二中庸。如衆集。最耎語調伏。叁廣說智。四略說智。爲鈍利差別故。增九門中。遠近調伏者。如年月。爲長時短時。爲異故

  論雲如是菩薩勤修學已者。即結上菩提分法持。初文第叁能修學文。此下文雲十種。菩薩于菩薩學。能正修學。此上更無有能正修學。即結前能正修學第叁文。故知叁製文不同。如第叁學持。初製初二。有生起文無結。此能正修學無生起有結。故知類顯略。而不說分有叁說也

  第四十七卷

  第二持隨法瑜伽處菩薩相品第一者 菩薩地四持。此爲第二。初持正明所學之行。非無異辨能學之人。此持明能學之人。學所學已成菩薩相。隨所學法之行。名隨法瑜伽處菩薩地。初列十品。第一是持。有十八品。分爲叁持。謂種姓發心菩提分法等如前說。偏得持名。此第二持。有其四品。即相分增上意樂住。相者。謂成熟此法入菩薩之相故名相也。分等如後品首說此品。在第二持先。故言相品第一

  論頌真實諸菩薩五種相應知下。長行解謂哀愍等五此五體相者。如下法攝六波羅蜜爲之。哀愍。以定爲體。此謂大悲依定而發故。此體是定攝受。無嗔善根性。不谕能發之智。二者愛語。屍羅波若到彼岸攝。以若從律儀而行以般若導生故此二攝。若准前施品。或是攝品四攝攝度布施唯攝布施。余四度純是同事攝。若除布施余叁攝事。皆智慧度攝。今雲愛語是屍羅者。此是正依戒而行。然依戒不妄語等。是彼論不離體。以一切行由智發故。叁者勇猛。精進忍慧叁攝。據實但是精進。以由慧發。安受長時苦忍故。所以兼論。四者舒手惠施。是施度攝。五能解甚深義理密意。是定慧攝。若唯克體是慧。以定發之慧勝故。並從勝發同時而行言定。此五種皆由依行六度成熟。此五種入菩薩相也

  論解勇猛自性雲。謂諸菩薩剛決堅固無所怯劣有大勢力景法師以進忍智叁是體故。次第配之。今看文意不然。但偏明精進。即被甲精進等叁。次第配之。此中修不明忍智。以取正克自體故

  論解依處者。依謂相依依相之起處。有爲依處。亦六因依也。能解甚深義理密意依處中。有五義。第一謂隨順甚深甚深顯現等者。甚深謂真如隨順。即緣如之智。隨順如故。甚深顯現。即依智故。真如顯現也。第四依處中。雲法相義者。想謂能诠之名。義謂所诠之法。第五即四無礙解也

  分品第二

  先雲翼品翼品者。謂行四法。如鳥之翼。故名翼品。今即不然。謂先解行雲。入菩薩相。在家出家二分皆修。依二分修故。說名爲分。故言分品。其何故明分者。已入菩薩相。在家出家皆得。故次後明

  論雲何菩薩饒益于他謂諸菩薩依于四攝事即布施愛語利行同事能與一分有情利益。乃至一分安樂一分俱有者。即此四攝事。一一皆有利益安樂亦得。雖施彼財令發心等言利益。既得物用。是安樂等。如是乃至一一皆俱有順知。若不爾利益愛語隨增說利益。余布施是安樂。同事是通二。同爲善惡故

  論解無倒回向中。叁門積集者。叁謂即善修事業。一方便善巧。二饒益于他。叁爲叁門也

  論雲出家菩薩一向能行鈎鎖梵行者。鈎鎖意取相拘礙義。出家之人有所禁戒。防惡叁業故如鈎鎖。在家菩薩。即不如是也。一向放逸故

  增上意樂品

  即第二持中之第叁品

  此中通明入發心諸菩薩意樂。有十五種等。此中廣明。名增上意樂品。意樂者。以信欲勝解爲體。此意樂增上故。名增上意樂品。何以明者。欲行菩薩行。依一一分修起。修之明法有意樂。意樂即希欲故次明之。有增上之言。似唯在地上。依之助義。通地前有無妨

  論解七相憐憐第五中法。雲是名無染亦名無緣者。不祈恩報名無染。不祈後果是無緣。又二種皆名無染。染通報恩及後世間果故。緣亦通之

  論雲神通威力俱生威力者。神通威力從定引生。俱生威力者。先串習故生便即起

  論雲又諸菩薩不清淨意樂是則名爲應調伏意樂由此意樂應思擇故又諸菩薩清淨意樂善清淨意樂是即名爲俱生意樂等者。地前未證法但現神通等。而調伏之。入地以去。自證真如。修習多劫。神通與身俱生故。清淨善。清淨意樂。是俱生意樂。以清淨意樂性成善清淨安立故

  住品

  住者何義。即因十二住。能住所住。有爲無爲。菩薩住中故名爲住。此中廣明故名住品。又何以後明者。增上意樂叁劫所希。現行行教生自行成滿。以初發心終至極果。分位差別。總有十叁菩薩住中故。次後明之也。第二持之第四品也。即持相等十品中之第五品也

  論雲如是始從種姓具足廣說。乃至于如所說菩薩所學正勤修學者。此明第一持中十八品。從初種姓乃至未修功德品等 是于如所說菩薩諸相正等顯現者。是此持中第一相品 于諸菩薩分加行中正勤修學者。是分品 于如所說菩薩意樂。是增上意樂品也

  論解增上慧叁住中。雲謂諸菩薩如實了知能觀真實者。即第四地中。觀菩提分法。菩提分法是能觀。第四地中。觀此分法。名如實了知能觀真實 所觀真實者。謂第五地中觀四谛。四谛是所觀也 及于真實諸有情類由無智故者。解第六地緣起觀也。第七地中。名有加行有功用。無間缺道運轉無相住者。謂此地非無有漏心隔。而以多無漏觀相續爲論。故言無間。非實無間也。八地不然 問曰八地已去真實。既無間缺。雲何西方兩釋。言八地有有漏心時。義曰此皆據多相續語。非無起漏心。第九地中得無礙解故

  論雲能于諸法異門。謂法辨義起義辨釋詞詞辨差別辨辨即四辨才也。第十地相先照世界等。廣如華嚴十地經辨

  論雲又諸菩薩勝行住于菩薩修所化狹小所化有缺所化不定所得有退等者。言狹小者。所作不廣。言有缺者。所作不常。言有犯戒惡身語也。所作不定起行不堅。時有退也。所得有退者。顯前不定也。又不定者。所作不純。有退者。不能純進。是此二別。又不定者。常懷猶預。有退者。不能勝進故退也。其下言廣大小翻前即是。問曰八地以去。與初地等不退等何異。義曰初地等有功用。不能刹那。刹那進執。已得者生名不退。八地以去。無刹那不進故名不退。是此二別

  又論雲五種畏。謂不活畏等。准下對治。五怖等所治。是此怖體。此以何爲體 不活畏。以我見及我愛資生愛爲體。故下言。由修無我智分別我相。尚不複轉。況當得有分別我愛或資生愛。故知以我見及愛爲體 第二惡名畏。以欲貪爲體。故下文言。由于他處無所希望。常自發起如是欲樂。我當饒益一切有情。非于有情有所求覓。由是因緣。無惡名畏。故知以貪欲爲體 第叁死畏。以我見爲體。故下文雲。由離我見。于我無有失壞相轉。故無死畏。明知以我見爲體 第四惡趣畏。以癡爲體。下論雲。自知死後。于當來世。決定值遇諸佛菩薩。由此決定無惡趣畏 五處衆怯畏。以癡爲體。故下論雲。由意樂見。一切世間。尚無有一與我齊等。何況殊勝。是故無有處衆怯畏。此所治以癡爲體也。又如佛地經說。應有別體。勘之

  論雲成就狹小聞所成智等者。此明慧根

  又即于此或時妄失等者。此明念根 成熟菩薩苦遲通行者。此明意根 于大菩提無猛利樂欲者。此顯欲無減 熾然精進者。此明勤根 無有甚深牢固清淨者。是信根

  論雲或于一時具足憶念或于一時成妄念類者。有憶得不得故。名妄念類。非全妄念故。言類也

  論雲于如上說一切圓滿菩薩學中未能普學者。此謂第一持十八品也 于如上說。乃至菩薩諸相未皆成熟者。謂此持中相品 于如上說等。乃至二分菩薩正加行中未等顯現。謂分品 于如上說菩薩意樂猶未清淨者。謂增上意樂品 二分菩薩正加行中未等顯現者。謂未能依于二分不修正行也。名未顯現也

  論雲是諸菩薩勝解行住下忍轉時如上所說諸行狀相當知上品。乃至無余永斷者。謂前所說地前過失。在十信位。名下忍時。此過是上品。在十解十行時名中忍。十回向等名上忍。其過即中下

  論解入極喜住中。雲除舍彼故發起六相新善決定。何等爲六

  論雲內證修性菩薩大願超過一切余白淨願者。是第一願。舊地持有一二等數。十地論雲。初名觀相。經言無離。謂願求菩提無離願也。即以後得智觀爲也。若得此文。言內證修性菩薩大願。法師雲。此是無分別智也 無等不共果是世間超過一切世間境界者。是第二願。地論雲。第二真實。經言不可見。謂後得智。是無等不共二乘之果。離是世間。以緣事故。超過一切世間境界。故經言不可見即後得智也 隨救一切有情苦故不共一切聲聞獨覺。是第叁願也。地論雲。第叁勝善。經言廣大如法界。即後得智起大悲救生。普救…

《瑜伽師地論略纂十二》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