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肇論疏》

「諸宗部」經文1859卷45頁碼:P0161
唐 元康撰

  《肇論疏》序 ▪第7页

  卷中 / 釋元康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此絕言之道下。此謂般若絕言語道不知。何以傳之也。而言知何以傳者。不知所傳也。如古詩雲。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言不知也。枯桑無葉。所以不知天風。海水不凍。所以不知天寒。知乃是不知耳。庶參玄君子下。庶望也。爾雅雲。庶幾尚也。尚謂冀尚。冀尚亦望之別名也。謂劉公既參契玄理之耳

  又雲宜先定聖心所以應會之道下 第二答前第二境智有相無相問也。前第二問中文有兩段。前明睹變之知應是有。後明睹變之知異無相。今先答後問。然後答前問也。談者似謂無相與變下。談者即劉公也。言不一者。謂異也。睹變則異乎無相下。明不一之所以也。謂見變動即是有相非無相也。見無相則無所見。不能撫接應會也。然則即真之義或有滯也者。若然則滯經中色即是空之義。色即是空故。名爲真耳。經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下。大品經習應品文也。若如來旨下。若如所難來意。則色空別也。前心見色。後心見空也。若一心見色下。出其過也。一心見色。則唯是色而不見空。何謂即空。下句反此也。然則空色兩陳莫定其本者。空色各別。故曰兩陳。既其各別。莫知經中相即之本意也。又雲空色兩陳。不知色爲空本。空爲色本也。是以經雲非色者。釋經本意。如下說也。誠以非色于色不非色于非色者。誠信也。信將非色之言非于色耳。不是非于非色也。若非色于非色下。卻難也。若經雲非色于非色者。則是說太虛非色爲非色耳。此欲明何理耶。太虛非色。凡人共知。此非真理。豈經中所明非色之本意也。若以非色于色下。辨經之本意也。若經言非色非于色者。明知色不異于非色耳。故知變即無相下。變即有也。無相無也。色既即空。有即無也。群情不同故教迹有異者。人心各別。故聖教不同。說有說空。言有異也。考之玄籍本之聖意者。楚詞注雲。考校也。爾雅雲。考成也。玄籍謂經也。本謂本盡也聖意。謂至人無心也。豈複真僞殊心空有異照耶者。尋經意則真僞不殊心。空有不異照。真謂真谛。僞謂俗谛。空有亦真俗也。是以照無相下。既空有不異。故照無仍照有。所以不失撫會之功。見有仍見無。所以不乖無相之旨也。造有不異無下。覆疏上意也。廣雅雲。造詣也。小雅雲。造適也。未嘗不有下。未嘗未曾也。未曾不見有。此有猶是無。未曾不見無。此無猶是有耳。故曰不動等覺而建立諸法者。此是舊大品放光經語耳。今經雲實際也。實際是平等正覺所知之法也。故名實際爲等覺耳。亦可言覺謂般若實際般若等。故诏實際爲等覺。如涅槃雲。十二因緣名爲智慧。經雲如胡瓜名爲熱病。何者。胡瓜雖非熱病。能生執病。故名熱病。因緣雖非智慧。能證智慧。故名智慧。今亦如是。實際非是覺。與覺相似。故名等覺耳。以此而推寂用何妨者。何得謂異耶。如之何謂睹變之知異無相之照乎者。傷劉公言異也。之是語助。不計義也。直言如何將睹變之知異無相也。亦可雲如之何者。言無如之何也。無如之何猶是無奈何也。汝言睹變之知異無相。則奈汝何也

  恐談者脫謂空有兩心下 第二答第二問中。前問睹變之知應是有也。即接前變之余勢。因以答之。恐汝謂兩心有異。故言睹變之知是有非無耳。若能舍己心于封內下。己心于封執之內無著。故雲舍也。玄機謂至理也。求至理于事相之外也。齊萬有于一虛者。莊子有齊物篇。今借此意也。知萬有同一虛無耳。曉至虛之非無者。莊子雲。至虛極守靜笃。今借此語。名至理也。至理虛無。是即色之無。非斷無也。當言至人終日應會下。知有即無。雖有何妨。故雲應會無所不爲也。與物移推。謂進退同世間也。乘運撫化。謂乘機運撫萬化也。未始爲。謂未曾有爲也。聖心若此何有可取者。答前未釋所以不取之理也。此何所有所取而複須釋耶。有本雲。何有何取。言不可取也

  又雲無是乃所以爲真是下 第叁答前第叁境智相對。有是無是有當無當也。亦可如來言耳者。亦可如汝來問之言。但未必然也。若能無心于爲是而是于無是者。無心以是爲是。而以無是爲真是。此則言有真是。亦無爽也。當亦然也。則終日是不乖于無是者。無必爲是。雖是而無。是當亦然也。據此言之。故前雲亦可如來言耳。但恐有是于無是下。恐以有是爲定是。有當爲定當。則不可矣。所以爲患者。以此爲病耳。何者若真是可是下。釋所以爲患也。則名相以形美惡是生者。有真不真。有可不可。則有美惡二名起。故有美惡兩心生。大爲過患矣。生生奔競孰與止之者。生而複生。奔起交競不息。誰能與其止遏也。是以聖人空洞其懷者。字林雲。洞字動音。疾流貌也。今謂洞徹空虛懷抱不分別也。居動用之域而止無爲之境下。身在動用之地。心在無爲之界。迹在可名之內。本在絕言之所也。寂寥虛曠莫可以形名下。老子雲。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釋名雲。無聲曰寂。無色曰寥。曠也。莫無也。今謂至人如此耳。而曰真是可是下。非劉公也。既其如此。何有真是可爲是。至當可爲當乎。喻曉也。雅正也。旨意也。恐是當之生下。恐真是至當之名生。人謂如此耳。物者人也。彼自不然何足以然耶者。彼謂聖心也。聖心不如此。何得言如此耶

  夫言迹之興異塗之所由生也下 第叁總結也。其前書末雲。遠法師亦好相領得。標位似各有本。或當不必理盡同也。又雲。諸人屬有擊節者。今結意明不同擊節所以也。言迹者。莊子外篇天運章雲。老聃謂孔丘曰。夫六經先王之陳迹。豈其所以迹哉。今子之所言猶迹也。夫迹履之出。而迹豈履哉。此謂言之于心。猶迹之于履也。言者所喻也。迹者能喻也。又即以言爲迹。故雲言迹耳。凡有言有迹。異見從此而生也。而言有所不言下。言但言所可言。所不可言者。言不能說也。迹但迹所可迹。所不可迹者。迹不能迹也。是以善言言者下。善以言言于心者。言所不言之處耳。善以迹迹于履者。迹所不迹之處耳。至理虛玄擬心已差況乃有言者。理本絕心。心擬已失。何況以言言得理耶。明我所解者。不可以言尋也。恐所示轉遠者。所指示更遠也。即如問書已遠于論。若更有問答更遠矣。庶通心君子下。謂劉公心悟玄理。故曰通心耳。于文外相求。不可執文致難也。而言君子者。白虎通雲。可爲人君。能子萬人。故雲君子。今謂大人可爲君長。故名君子。子者男子之通稱也。如刺史爲使君。帝王使人與百姓爲君子。即君長之義也。若以子萬人爲君子。則是一人之號。非余人所當耳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肇論疏》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1】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