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心誡觀法》

「諸宗部」經文1893卷45頁碼:P0819
唐 道宣撰

  《淨心誡觀法》四

  

卷下

  誡觀詐善揚名口清心濁法第十六

  聖賢密行內智外愚。凡夫狂癡內愚外智。未有戒定現戒定相。彰揚善名招引利養。隱匿垢過外顯清白。常向道俗說己功德經雲。此是無刀大賊。罪于劫掠。诳詐犯重墮叁惡道。詐善之人具足五業。一者天神不護。證知缺戒受施。二者五千大鬼常遮其前。唱言大賊掃其腳迹。叁者或于現世得大衰惱。四者常不值佛生邪見家。五者自欺亦欺诳他。自受苦報施主無果。是爲五業。是以誡汝。推直于人引曲向己。秘善陰德似不能言。何以故。善如金玉不用他知。惡如糞土不須藏覆。糞土之法貴在早除。細貨寶物默然牢掌。知足之性不求好名。少欲寂靜甯懼惡響。計我之人欲得名利。察身無我。名利安在。名利俱空。離我即實滅于空實正入平等能舍名利。是爲淨心。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汝心淨即佛土淨名爲淨心。偈曰

  出家行非法  感得多衰惱

  危苦隨念豐  安樂稱情少

  天神不愛護  魔事數來擾

  死時懷恐懼  長劫墮惡道

  善德深密藏  其猶摩尼寶

  過惡悉除滅  理同苗邊草

  真行不求名  戒定內明了

  詐善覆藏惡  佛法中非好

  谛觀此誡文  系意開懷抱

  一切障道因  忏悔更莫造

  誡觀衆生各著依正二報法第十七

  叁界衆生住著堅牢爲貪二報障于解脫。非非想天自謂涅槃果報終極。懷增上慢不逸叁塗。色界衆生貪著禅味。自謂安樂更無過者。複念身光宮殿明淨我果最勝。欲界衆生性多放逸。貪五欲樂不覺無常。天福亦盡還歸惡道。薄地凡夫臭身隔陋果報卑劣。起大憍慢各恃我見。謂此人中常樂我淨更無過者。畜生萬類巢居穴處。各愛壽命不願人天。不嫌己身。不希淨土。此雜類身一身遍受。乃至毒蛇屏蟲之類悉愛壽命貪著住處。不覺身中同有佛性。然此諸身無始已來隨業轉換無暫停時。汝可谛觀當起厭離。勤求方便脫于生死依正二報。漸證法身巍巍不動。至得如是覺悟除諸疑惑決定誠信。名爲淨信。偈曰

  叁界六趣中  無數種衆生

  形壽各差別  依正亦難明

  今就人道修  對治隨分行

  觀諸衆生類  憎愛心不平

  憎者欲相殺  愛即長癡盲

  貪嗔更互起  身壞墮叁坑

  各貪愛危命  處險未知驚

  造因不畏果  甯知死複生

  菩薩以是故  欲令衆生樂

  衆生煩惱垢  方便爲除卻

  教觀十八空  六塵莫取著

  四倒及五欲  禁斷更莫作

  愚人貪現樂  不識當來惡

  當來還是我  如何即疎薄

  假使多身樂  一一填溝[堅-臣+(虍-七+(一/谷))]

  爲此求常住  解脫無明縛

  誡觀煩惱結使法第十八

  一切生死障道苦業皆因結使。如毗昙說。今略況言令息覺觀。結有十結。使通叁界九十八種。今恐文繁。少分喻說。結使者。阿梨邪藏染分種子名之爲結。受六道果報名之爲使使業發生增有漏種。如賊居險潛伏聚集。名之爲結。持仗劫害掠人財寶。名之爲使。貪嗔性習依真潛伏。還緣起發能劫戒財取著諸塵害于智寶。刹那相續追求如使。無對名結。外觀名使。止慮名結。攀緣名使。系念名結。役心名使。爲有結使愛恚互生。由愛恚故成取舍業。妄取舍故癡翳轉厚。故障其慧眼。慧眼未開名無明闇。闇心緣事與顛倒相應。抱真常性愛生死苦生死流浪。迷失正道未見正道名爲迷惑。無常常想。無樂樂想。無我見我。無淨見淨。如是狂錯皆因結使。如是結使造顛倒業。欲斷結使即修五停觀法以對治之。安般守意入叁脫門。觀空離相結使斷除身心寂靜。故不起煩惱。煩惱滅處名真解脫。解脫者則大涅槃。欲起染心當自挫辱。挫不令散名爲淨心。偈曰

  佛于波羅奈  叁轉厭離行

  授與四谛法  爲治煩惱病

  永斷生死根  成就智慧命

  修禅斷結使  照理心懸鏡

  調心唯柔軟  持戒須彌硬

  戒淨不悔恨  布薩心喜慶

  煩惱生結使  結使長煩惱

  唯有禅定力  摧之如腐草

  結使妄取舍  瞖厚障見道

  故修五停觀  淨心內明了

  誡觀十八界假緣生法第十九

  何名十八界。身有六根。謂眼耳鼻舌身意。外有六塵。謂色聲香味觸法。中間生六識。叁六假合名十八界。雲何名根。能生諸業長養任持。故名根。雲何名塵。坌汙淨心觸身成垢。故名塵。雲何名識。能了前境妄起分別。名爲識。然此根塵互相涉入名十二入。假緣生起無真實性。衆生不達謂內外入有常樂我淨。貪心熱惱堅著執取。迷惑昏謬不信聖道。順情生貪。違意起嗔。以此貪嗔增長結使。此名凡夫以十八界。學人十八界者。著叁十二相名貪色。願聞說法名貪聲。願上香供養名貪香。願證大乘理教諸法實相名貪味。願得清淨法身名貪觸。願成一切智名貪法。于此緣修之中有善貪嗔癡。進求上地名貪。背舍劣行名嗔。情有向背名癡。見身證道名慢。故雲學人十八界。義名智障。非有煩惱。非無煩惱。能知二種根塵而熾然修入平等大道無爲法中。故名淨心。偈曰

  塵境雖如幻  見色起慈悲

  發意離谄慢  不失四威儀

  六塵行坌汙  亦是行者師

  除病不除法  七覺分修持

  雖觀文字空  要須遍讀經

  廣尋聖者義  般若漸得成

  雖觀根塵空  和敬護人情

  戒儀須具足  修德慎惡名

  雖觀諸行空  對塵修五停

  貪癡結使斷  寂滅心安甯

  雖觀叁界空  擇惡善須歸

  修行擇覺分  離垢識是非

  雖知叁谛空  知谛義窮微

  常依二谛說  與理不相違

  十八界雖妄  出生于珍寶

  觀解緣和義  不生亦不老

  七地大菩薩  不名無煩惱

  金剛心滅後  然證無爲道

  誡觀修習安那般那假相觀法第二十

  夫坐禅要法當有十種

  一者先托靜處遠于水火禽獸音樂八難土境令心安隱。二者厚敷草蓐中高邊下。叁者緩帶衣裳。節食少飲。四者結加趺坐。左手壓右手。閉目合口齒不相齧。端身平視。五者年少腹飽當數出息。年老腹饑當數入息。六者當觀出息去鼻遠近入到何處。即知氣色。初粗後細。下至氣海上沖于頂。七者從第一息數至第十。若未至十緣于異想還攝取心更從一數。八者手掌之內置一明珠。系念觀珠心心相續光明即現。九者如五停觀對治現行五種煩惱。隨起隨治。隨分解脫煩惱不行令戒清淨。以戒清淨故諸天歡喜善神衛護。十者以修定故舉動審谛心不卒暴。謙下柔和忍辱無诤。以是功德增長智慧。臨命終時他方菩薩來迎神識不遭苦患。諸天世人所共稱贊。生于淨土見佛聞法永離叁塗受解脫樂。自余諸法如經所說。汝當受行成戒定根。根性明利名爲淨心。偈曰

  凡夫學道法  唯可心自知

  造次向他道  他即反生誹

  谛觀少言說  人重德能威

  遠衆近靜處  端坐正思惟

  但自觀身行  口勿說他短

  結舌少論量  默然心柔軟

  無知若聾盲  內智懷實貨

  頭陀樂閑靜  對修離懈惰

  誡觀善惡相資法第二十一

  夫善者是諸惡之師。惡者是萬善之資。經雲。衆生能度佛佛複度衆生。何以故。一切諸佛皆因衆生而成佛道。經雲。高原陸地不生蓮華。淤泥之中出生華耳。又一切衆生皆因于佛而得解脫。言諸惡者。謂五逆十惡。犯四重八重禁。謗諸賢聖。破正法輪。一闡提等。菩薩于此將爲福田。何以故。同體大悲故。于叁塗四趣代諸衆生受碎身等苦。軟語引導教令忏悔。慈心拔濟救令得樂。廣開甘露說微妙法。破彼惡業善言誘示。令信十善生人天處。複勸回向無上菩提。因是功德菩薩道成。即名衆生亦能度佛。又身中真性由人弘顯。若無信力聞思修等諸佛菩薩雖具慈悲無如之何。是故誡汝。凡是罪惡可賤衆生惟起哀愍。不應嗔罵生下劣心。又見上行清淨好人不應偏重別請供養。何以故。善惡一如性俱空故。于好醜色二見平等。常觀空寂入叁解脫門。含生之類皆如幻化不著諸相。名爲淨心。偈曰

  欲得解脫樂  疎己常親他

  行慈拔彼苦  自度生死河

  若聞我與彼  便是分別魔

  衆生壽者見  賢聖共譏诃

  法界同一如  真妄水共波

  波者即是水  水者即是波

  善門有多途  慈悲最是急

  是故薩陀倫  世號常啼泣

  憐愍衆生故  舍樂懷憂悒

  護生成佛因  損生佛道澀

  無財施貧厄  分食與減粒

  若能修一慈  十六分不及

  誡觀六道衆生善惡因果法第二十二

  造因感果數若恒沙。今略言之一十八種。一者粗因果。二細因果。叁大因果。四小因果。五輕因果。六重因果。七明因果。八闇因果。九香因果。十臭因果。十一延因果。十二促因果。十叁愚因果。十四智因果。十五凡因果。十六聖因果。十七真因果。十八妄因果。先舉現果後出其因。粗果者。地獄畜生餓鬼等故。細果者。無色界四陰身故。大果者。色界梵天及大龍金翅鳥摩竭魚等。叁由旬者節級乃至八萬四千由旬及阿鼻地獄身等。善惡報差大果所攝。小果者。下至翾飛蠕動如小微塵。但動不能行故。輕果者。諸天報身輕舉飛行故。五通諸仙緊疾夜叉鬼神等故。重果者。如鐵圍山中大蟒大獸大海盲龍身。重如山故。明果者。人天中有日月光火珠身光等故。闇果者。如八大地獄。但聞忍苦聲目不見故。香果者。上界諸天毛孔之中皆出妙香。聞者心悅及依報處宮殿等香故。臭果者。畜生餓鬼不淨業鬼人中臭物無可比故。延果者。非非想天壽命八萬劫故。促果者。如蠍蠓等生。生竟即死。不得暫停故。愚果者。凡夫鬼畜等故。智果者。衆生中爲導師故。凡果者。人天中未發道心故。聖果者。阿那含已下及人天中五淨居處故。真果者。叁乘學人漏未盡故。妄果者。四大五陰身心緣集故。此等是六道中正果。何故名因。今次第相對說。粗因者。四重八禁五逆十惡。謗大乘正法一切賢聖。用叁寶財物。殺發菩提心衆生。破塔燒寺故。細因者。修禅定業。外道邪命梵行故。大因者。修四無量心善因故。破叁聚淨戒惡因故。小因者。始脫地獄入畜生道故。輕因者。淨修梵行。十善業緣故。重因者。損害叁寶。一闡提行者故。明因者。施燈明燭火照佛形像。同十善道故。闇因者。毀他眼目。盜塔燈明。點滅經字。破人善業。汙佛戒故。香因者。造旃檀塔廟香木形像。香水灌像沐浴洗僧香華供養故。臭因者。觸僧淨食…

《淨心誡觀法四》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