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明尊者教行錄》

「諸宗部」經文1937卷46頁碼:P0856
宋 宗曉編

  《四明尊者教行錄》一

  

卷第一(並序)

  四明石芝沙門宗曉編

  陳隋兩國師天臺智者。悟法華經旋陀羅尼。嗣法性宗。以無礙辯才。剖判叁世佛乘。開辟一家教觀。人到于今承之。外有諸忏製法兩朝敕文建寺碑刻等。門弟子章安禅師。集之成書。號國清百錄。特蒙仁宗皇帝賜入大藏。同佛典诰流行。至是殆無余蘊矣。然吾祖之道化被六十州。盛于隋唐。衰于五代。法不終否。至人利見。石晉天福中有通公法師。(諱義通)來自高麗。南參

  螺溪(即天臺山螺溪院[羲-ㄎ+乃]寂法師也)盡得天臺一宗之道。複欲杭海。大帥錢公固留之(錢諱惟治。吳越王之子。時判明州也)。遂傳洪于明之寶雲(寶雲乃福州運使顧承徽舍宅造寺。以處于師)。法席大開。得二神足而起家。一曰法智師(諱知禮)。一曰慈雲師(諱遵式)。法智屍延慶道場。中興此教。時稱四明尊者。慈雲建靈山法席。峙立解行。世號天竺忏主。慈雲生乾德二年。終明道之初。曆一百二十載。五世孫(慧觀)師。裒其遺文。成金園叁集。行于世。法智生建隆改元。終天聖六祀。距今已一百七十有五年矣。所撰記鈔叁十余萬言。學者共宗。複有教門義章問答釋妨巨儒高釋往返書啓等。斷簡殘篇存者流逸。嗚呼。師一心講忏傳持四十年。脅不沾床。其應緣染翰。甯可以數量計。縱刊之于木石。書之于竹帛。亦千萬之一耳。(宗曉)末學無似。叨預教庠。竊睹師之垂言。雖片文只字。鹹爲釋氏之法。豈得以任其蕪沒哉。于是劇意訪求。僅得一百余篇。以類铨次析爲七卷。目之曰四明尊者教行錄。四明乃所生得道轉法輪地。世珍其爲人。鹹以是而稱之。臺宗戶牖莫不依教立行以行顯教。庶教行二途成修行一轍。師嘗勖衆言。吾之或出或處。或語或默。未始不以教觀之旨爲服味爲杖幾。今錄取以教行爲名。亦尊者之志焉。大哉斯文既就。願與國清百錄天竺金園。鼎足而行。贻諸後代。共期祖道也。其乎未盡者。後賢隨見聞而續之。斯又盡善美矣。旹嘉泰二年壬戌歲臘月既望比丘(宗曉)謹序

  尊者年譜

  大宋太祖皇帝初登寶位。改周顯德七年爲建隆。元年庚申。此年正月。太祖受周恭帝禅。謹按胡昉撰塔銘並門人則全實錄。師壽六十九。示滅天聖六年戊辰歲。若准趙清獻公所作行業記。則雲天聖五年歸寂。誤矣。今逆推甲子。師乃當庚申年降誕。豈非真人應運而賢哲間生乎。師諱(知禮)。字約言。真宗特賜法智大師之號。時稱四明尊者。俗姓金。前漢金日磾之遠裔(西漢書曰。金日磾匈奴休屠王之子。夷狄亡國。覊虜漢武。而笃敬忠孝。七世內侍。本以休屠作金人爲祭天主故。因賜姓金氏)後代爲鄞人也。父諱經。母李氏。初以嗣息未生。誠志祈佛。偶夜夢。梵僧遺一子雲。是羅睺羅。泊生因以爲名

  二年辛酉 叁年壬戌 乾德元年癸亥 二年甲子 叁年乙醜

  四年丙寅。時年七歲。塔銘曰。師年七歲屬母喪。謂劬勞匪易報。且號泣而不絕。由茲厭俗。急于出家。其父異之。遂不奪其志。始投太平興國寺僧(洪選)爲弟子。天竺作師指要鈔序雲。師在童子受經。便能思義。天機特發。不曰生知之上性者乎

  五年丁卯 六年戊辰 是年改開寶元年 二年己巳 叁年庚午 四年辛未 五年壬申 六年癸酉

  七年甲戌。時年十五。塔銘曰。師年十五受具戒。而專探律部 八年乙亥

  九年丙子。是年太宗皇帝即位。改太平興國元年

  二年丁醜 叁年戊寅

  四年己卯。時年二十歲。行業記曰。二十從本郡寶雲通法師。傳天臺業觀。始叁日首座謂之曰。法界次第汝當奉持。師曰。何謂法界。座曰。大總法相。圓融無礙者是也。師曰。既圓融無礙。何有次第。座無對。居一月。自講心經。人皆駭聽。而驚傳之

  五年庚辰。實錄曰。師在寶雲及二載。厥父偶夢。其跪于通之前。通執瓶水注于口。自爾圓頓之旨一受即了

  六年辛巳。時年二十二。行業記雲。師居寶雲方叁年。常代通師講。入文消義。益闡所學

  七年壬午 八年癸未 雍熙元年甲申 二年乙酉 叁年丙戌 四年丁亥

  端拱元年戊子。師聽讀寶雲十載。即值本講歸寂。石塔記雲。通公壽六十二。端拱元年傾逝(知禮遵式)。子衿之高者

  二年己醜 叁年庚寅。是年改淳化元年

  二年丁卯。師年叁十二。即中選住持。實錄雲。淳化辛卯。受請于乾符寺。綿曆四祀。于保恩院。戒誓辭雲。予居寶雲。既值鶴林。始遷乾符寺西偏小院(乾符寺中改承天寺。今爲能仁寺。西偏小院即今法華也)有寢無廟。學徙爰止。盈十莫容。又觀其密迩阛阓。誠非久宜。遂徙此城東南隅。指要序曰。師主乾符講席。諸子悅隨。若衆流會海

  叁年壬辰 四年癸巳 五年甲午 至道元年乙未

  二年丙申。使帖雲。至道二年七月。內院主僧居朗顯通。舍保恩院與(知禮)。永作十方住持。傳演天臺智者教法。戒誓辭雲。院丙申秋承舊。越十年陳修。己酉告成。石公勒石紀之。逮壬子凡十七年。鹹安來學

  叁年丁酉。保恩院記雲。先是此院締造年深。頹毀日甚。以至道叁年。乃與余杭釋異聞。戮力經營。適值丹丘僧覺圓。發心陳力。叁載訖役。觀其土木瓌麗金碧交輝。先佛殿而後僧堂。昭其序也。右藏教而左方丈。便于事焉

  真宗皇帝即位改鹹平。元年戊戌

  二年己亥。時年四十歲。實錄雲。師自鹹平二年已後。專務講忏。當坐不臥。足無外涉。修谒都遣

  叁年庚子。是歲大旱。師與天竺忏主祈雨有感。行業記雲。歲大旱。師與遵式同修光明忏。祈雨約叁日。不降當然一手以供佛。佛事未竟。雨已大浃。慈雲行業記雲。鹹平叁年。四明大旱。師入忏摩。祈雨約叁日。不雨當自焚。如期果應。太守蘇爲異之。題石紀其事

  四年辛醜 五年壬寅

  六年癸卯。是歲日本國師遣僧問難。本序曰。鹹平六年癸卯歲。日本國僧寂照等。赍本國天臺山源信禅師于天臺教門致相違問目二十七條。四明(知禮)憑教略答。隨問書之

  景德元年甲辰。時年四十五。撰十不二門指要鈔。序紀歲月雲。景德元年甲辰正月九日敘 二年乙巳

  叁年丙午。是歲師上錢唐昭公十義書。序曰。景德叁年[萉-巴+(日/(句-口+匕))]月。四明(知禮)。謹用爲法之心。問義于浙陽昭上人

  四年丁未。是歲上昭公觀心二百問書。序曰。景德四年。四明比丘(知禮)。謹用爲法之心。問義于浙陽昭講主

  大中祥符元年戊申

  二年己酉。時年五十歲。建保恩院落成。戒誓辭雲。院己酉告成。石公紀之。記末曰。待問通守竹符函親松柄。會茲院告厥成功。遂抽毫而爲識。時大中祥符二年己酉四月六日立

  叁年庚戌。是年恭奉聖旨。改保恩額。爲延慶院。據四明圖經曰。保恩院周廣順二年建。皇朝大中祥符叁年改爲延慶院。紹興十四年改院爲寺。使帖曰。大中祥符叁年七月。內僧(知禮)。經使府陳狀乞申奏天聽。永作十方住持。長講天臺教法。當年十月。內准中書劄子。奉 聖旨依

  四年辛亥。是年師再狀經州乞給。使帖備錄上項。聖旨上石永爲照據。使帖曰。(知禮)續于大中祥符四年叁月。內經州著狀。乞備寫聖旨並前後使帖。镌上石刻。永作十方傳教住持。是年七月十七。給帖立石

  五年壬子。是年師與異聞師。撰十方傳教住持戒誓辭。立石永誡非理妄占。斯文真是寺萬代十方住持之本也

  六年癸醜。是年二月十五日。創建念佛施戒會。師于祥符五年十月。親製疏文。至今誘化。此會抵今凡一百九十載不廢。往古來今其被化者。不知幾何人哉

  七年甲寅。時製觀經融心解。序末題雲。大中祥符七年甲寅重陽日敘。是年師又有教門雜問七章。門人自仁答 八年乙卯

  九年丙辰。時年五十七。實錄雲。師年五十七。誓願修法華忏。叁年忏滿。焚身供養妙經。誓生淨土

  天禧元年丁巳。塔銘曰。天禧改元之初。師年及耳順。乃謂其徒曰。半偈亡軀。一句投火。聖人之心爲法如是。吾不能捐舍身命以警發懈怠。胡足言哉。于是結十僧。修法華忏叁年。忏滿共焚。是時翰林學士楊億。驸馬都尉李遵勖。皆當朝文雄勳盛。每響師通悟。必望風推挹。其年诏賜紫袈裟。皆二公論薦之所授也。又聞遺身。而楊公致書。確請住世。往複數番。至于專委州將保護。由是願行不得而施矣。又著消伏叁用章。出绛帏叁十問。門人(仁嶽)答。皆紀于此年也

  二年戊午 叁年己未

  四年庚申。實錄雲。天禧四年。驸馬李遵勖。錄行實奏上。特賜法智大師號。是年京師僧職高流二十叁人。各賦一詩紀贈于師。待製晁說之作序刊石。後擇鄰詩題曰。庚申季秋望日書

  五年辛酉。時年六十二。是年朝廷宣賜命修忏法。行業記曰。真宗知師名。遣中貴至所居。命修法華忏法。厚有賜予。中貴俞源清也。師因俞子欲知忏法旨趣。爲述修忏要旨。人到于今受其賜。又撰別行玄疏記。序題曰。天禧五年八月旦。又撰觀經妙宗抄。序題曰。天禧五年重陽下筆序

  乾興元年壬戌

  二年癸亥。是年仁宗皇帝即位。改天聖元年。是年製光明拾遺記。紀雲。天聖元年四月望日序。師又爲潘屯田。作夢魚跋。又出問帏試問四十二章。考試學子。又答禅宗泰師佛法十問 二年甲子

  叁年乙醜。真宗天禧初。有诏天下立放生池。師欲廣聖化。每遇佛生朝。募衆行放生業。于是立放生碑。樞密劉筠撰文。太守殿撰曾會立石。天聖叁年七月十五日。霅溪僧(仁嶽)書。師是年一夜忽夢。相公入院。翌日即曾大守之子到。後果符此夢。乃魯國宣靖公也。由此楚國黃夫人置恒産供衆。又上書曾太守乞申奏後園地。永在伽藍。亦此年也

  四年丙寅。是年師有授辭授門弟子(文璨)。石刻見存

  五年丁卯。師製光明文句記六卷。于是歲題曰天聖五年[萉-巴+(日/(句-口+匕))]月叁日記。然此記師迫歸寂。不及終帙。而後門人廣智(尚賢)法師。續記贊佛一品。方爲足本

  六年戊辰。是年師年六十九示滅。准實錄等。天聖六年正月五日戌時。師端身跏坐。召大衆說法畢。驟稱彌陀佛號數百聲。奄然而逝…

《四明尊者教行錄一》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