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

「法華部·華嚴部」經文268卷09頁碼:P0254
劉宋 智嚴譯

  《佛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叁 ▪第2页

  宋涼州沙門智嚴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法  清淨無戲論

  令衆生住道  是名阿羅漢

  應以遍緣慈  令衆生安樂

  而不得衆生  是名阿羅漢

  應宣說諸法  于衆最第一

  無法非法想  是名阿羅漢

  應爲諸衆生  說根力覺道

  不染著此法  是名阿羅漢

  應令他衆生  覺了清淨法

  亦能生菩提  是名阿羅漢

  應不生貪著  世所有利養

  不貪利養故  是名阿羅漢

  應往詣諸佛  嚴淨妙世界

  諸佛所住處  爲衆生說法

  應當發是心  求此嚴淨界

  應求是界故  是名阿羅漢

  于欲無所染  嗔處不生嗔

  知菩提平等  是名阿羅漢

  已于滅集智  通達寂滅相

  以菩提道故  是名阿羅漢

  于諸衆生界  不移動衆生

  令多億衆生  皆住菩提道

  衆生及菩提  從無分別生

  能知此平等  是名阿羅漢

  一切法等中  此法等最上

  此等及菩提  從無分別生

  知已爲他說  而無有增減

  亦從此法生  故名阿羅漢

  應爲此衆生  說無音聲法

  解脫多衆生  而無有動者

  衆生不可得  及斷常二邊

  爲除諸邪見  令得脫衆苦

  著諸法生滅  無爲無作相

  諸苦惱衆生  以相而分別

  不毀壞于色  于受亦複然

  想行及與識  令離此諸著

  于此凡夫法  而見有移動

  住佛法不住  皆令得解脫

  住于諸果想  緣覺想亦然

  爲衆生說法  令離佛想著

  著于菩提心  著施亦複然

  著于戒忍者  爲說無著法

  取于懈怠想  分別行精進

  定心與亂想  惡慧及妙慧

  不分別此法  知無種種相

  應當如是說  是名阿羅漢

  堅著于我想  聲聞多分別

  爲除分別故  應爲彼說法

  父母及妻子  無慧故貪著

  此道非菩提  是生死所行

  此是我兄弟  姊妹愛念心

  除彼貪愛著  是名阿羅漢

  故作巧談說  發他喜勇心

  生意欲得見  先舊諸所親

  若得相見時  展轉生愛著

  無智顛倒故  屬魔不自在

  遠離諸利養  知利養過患

  應爲諸衆生  說諸利養過

  此是煩惱法  此是出要法

  不著此二見  是名阿羅漢

  貪著于利養  而不能自解

  能除彼著故  是名阿羅漢

  此是在家法  此是出家法

  凡小起分別  應爲解彼著

  于一切法中  而見有卑勝

  著是器非器  應解如是著

  遠離凡夫法  而緣于佛法

  應爲彼說法  離得不得著

  大小非堅法  如是甚衆多

  當應爲解著  衆生如是相

  能生諸相好  其事亦衆多

  唯有調柔者  能除彼想著

  諸佛妙世界  興起修淨心

  著彼世界想  應當爲除卻

  涅槃非涅槃  能生不能生

  此行菩提道  此不求菩提

  惡戒及善戒  有福及無福

  愚智諸衆生  而作種種相

  如是諸衆生  多有種種想

  爲除此想故  應爲彼說法

  此是良福田  此非良福田

  分別愚智法  其事亦衆多

  取著于女想  亦複分別男

  是聖是非聖  分別起二見

  衆生無慧心  起于此二見

  著此二見者  應當爲除斷

  退轉不退轉  有記及無記

  此近于菩提  此不近菩提

  已逮于菩提  畢竟般涅槃

  行如是諸相  分別于涅槃

  唯有調柔者  除衆生是想

  是名阿羅漢  亦名除想者

  此是菩薩法  說名阿羅漢

  若見此本緣  知是阿羅漢

  如是阿難。如來等正覺。以方便力爲聲聞人。說菩薩摩诃薩名阿羅漢

  複次阿難。雲何如來說菩薩摩诃薩名爲聲聞。阿難當知。菩薩摩诃薩。以佛法聲不可思議法聲寂靜菩提法聲無戲論法聲無垢清淨法聲。令無量無邊不可計衆生聞故名爲聲聞。複以涅槃是無比法安樂法聲。念處正勤神足根力覺道法聲。令多衆生速能勤求名爲聲聞。說此身空非堅固法。堅固不可得。凡夫愚小貪著此身。爲解說聲。又說眼入所見虛妄。應生佛眼不可思議法眼。以此眼故令多衆生無愚惑聲。又說諸法無生相聲名爲聲聞。又說音聲其喻如響。不應于聲而生染著。無有聞者亦無說者。于香不生嗅想。無有嗅香者。如人夢中嗅衆多香。實無有香亦無嗅者。以顛倒故起嗅香想。此香猶如夢法。而不可信亦無牢固。說是法聲名爲聲聞。複說舌入猶如肉段。不能知味。如此肉段。猶如聚沫實無所有。如是味想不可思議。味界無心。離諸心法不應生心。知心是不住相。說如是法聲令衆生聞。名爲聲聞。又于此法了了現見。如其所見能宣說聲。又說是身空無性相。以無相故不生亦無所生。爲多衆生說是菩提法聲名爲聲聞。複說意入空無所有亦無自性。其猶如幻不生不滅。說是法聲名爲聲聞。又說不可思議法施此法能得菩提。菩提不可思議。法施亦不可思議。能生不可思議菩提法。所以者何。如其種子果實亦然。此中無果。以音聲故說果。複說財施下劣法施最勝。除卻悭心。無所分別不生施想。猶如幻師于所幻事無所分別。如是以無所分別心。而行布施能生菩提。說是法聲名爲聲聞。此聲離一切說息諸煩惱。過諸言說離諸染著。以是音聲爲諸衆生宣說佛法。所以者何。此音聲一切音中最上。以是音聲宣說佛法。此聲不可破壞亦無所依。從無二無別生。如其所生說無二無別佛法。是故阿難。菩薩摩诃薩。以如是法聲令衆生聞。名爲聲聞。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以不可思議  最上佛法聲

  令多衆生聞  菩薩名聲聞

  能爲多衆生  說菩提寂滅

  清淨無戲論  是名爲聲聞

  宣說涅槃樂  其樂無有比

  亦說寂滅相  是名爲聲聞

  說念處正勤  根力及覺道

  速生此法故  是名爲聲聞

  宣說此身空  牢固不可得

  爲諸凡小者  顯說是身相

  又語于眼入  所見皆虛妄

  無智諸衆生  于此生染惑

  應生于佛眼  難思平等眼

  于無生法中  亦不生惑著

  如聲猶如響  解耳亦複然

  此中無聞者  亦複無說者

  以無聞說故  不應生染著

  宣示諸衆生  是名爲聲聞

  如人于夢中  嗅種種諸香

  但依顛倒起  而實無所有

  應如是知鼻  不能嗅彼香

  爲顛倒衆生  菩薩宣說是

  說舌是空無  肉段不知味

  若肉能知味  手觸時應知

  宣說如是想  味想多過患

  當知此味界  是不可思議

  菩薩無所依  能現見了了

  宣說現見法  是名爲聲聞

  宣說如是身  空無有性相

  空無性相故  不生無所生

  菩提亦如是  不生無所生

  爲多衆生說  故名爲聲聞

  說意入性相  其實無所有

  說無所有法  故名爲聲聞

  宣說布施法  法施難思議

  此施能出生  無上佛菩提

  財施是下劣  法施爲最勝

  能除悭貪心  得至菩提果

  離諸宣說聲  息諸煩惱聲

  離諸染著聲  無垢清淨聲

  最上微妙聲  其聲性寂靜

  以此寂靜聲  說難思佛法

  此聲不可壞  亦複無所依

  說無二無別  故名爲聲聞

  以如是音聲  宣諸佛所說

  隨音聲而說  而求菩提道

  常爲他宣說  嚴淨佛世界

  無上道世師  諸佛所住處

  說此叁千界  如虛空而住

  如空諸衆生  皆同涅槃相

  所說四十四  令衆生差別

  皆悉如虛空  不思無分別

  此界亦如是  莫生堅固想

  此中無生死  無煩惱可滅

  生中無法生  亦無有衆生

  此皆寂靜故  無有見生者

  恒爲衆生說  晝夜不斷絕

  而不生是念  我爲衆生說

  聲聞如是知  亦爲衆生說

  無聞能聞故  是名爲聲聞

  其心意勇猛  宣說最上法

  若能知此法  亦知諸法如

  聲聞說如是  無染無有漏

  亦爲多衆生  說無染著法

  若知無染界  清淨無戲論

  于諸佛法中  欲觀不能見

  諸佛所說法  遠則不可見

  近亦複無有  而能得見者

  聲聞說是法  令多衆生信

  安住是法中  故名爲聲聞

  阿難以是事  我說是聲聞

  當知是聲聞  是無依菩薩

  是故阿難。如來等正覺。以方便力爲聲聞人。說菩薩摩诃薩名爲聲聞

  複次阿難。雲何如來說菩薩摩诃薩名辟支佛。阿難當知。菩薩摩诃薩。于一切法現見了了。以現見了了故能知聖法。而于諸法不增不減。覺一切法無有增減。現見了了名辟支佛。覺知一切不可思議法。覺知一切衆生等同涅槃。而不可得不生不滅。不生不滅故即是實際。照涅槃際。衆生際。一切諸法無所有際。稱名字際。不可言說際。不依言說。不可以言說說。所以者何。言說法空不得自在。言說不能知衆生際及以法際。現見了了覺知此際名辟支佛。現見色陰。以言說故名爲色陰。而此色陰無有言說。離言說故。但以言說名爲色陰。此中無我我所。所以者何。言說說者此二皆空。不得自在不生不滅。言說無知。雲何能說此是色陰。受想行識。亦應如是了了現見。現見識陰。以言說故名爲識陰。而此識陰無有言說。離言說故。但以言說名爲識陰。此中無我我所。所以者何。言說說者此二皆空。不得自在不生不滅。言說無知。雲何能說此是識陰。于此五陰言說諸緣了了現見名辟支佛。所以者何。此陰言說諸緣。此緣無緣非緣能知。阿難。是菩薩摩诃薩名辟支佛。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現見一切法  知聖法亦然

  無诤不可壞  畢竟無有相

  現見一切法  其性相自空

  若知自性相  畢竟無所有

  已逮此現見  與彼法無異

  是名爲正覺  難思辟支佛

  衆生如涅槃  其始不可得

  無始無終際  是名爲實際

  衆生如涅槃  畢竟無有生

  若法無有生  說名爲涅槃

  衆生如涅槃  亦有諸照用

  照用無有我  故名爲涅槃

  衆生如涅槃  立種種名字

  不生亦不滅  以言說故說

  言說性是空  言說無所知

  以無所知故  衆生是涅槃

  言說不自在  無我無有心

  以言說無性  畢竟無所有

  言說不依際  亦複無所住

  言說所說者  難思衆生際

  衆生際涅槃  不思議實際

  安隱無戲論  最勝歸依處

  猶如電光際  即是衆生際

  無緣無處所  不思議實際

  一切法邊際  無有衆名字

  以名字名故  其際不可得

  實際不可名  亦無能知者

  衆生際無我  當知此際空

  言說不依際  言說無所宣

  若能了知此  無有衆生際

  言不自在空  言不知諸際

  言說所言者  難思衆生際

  如是等諸際  自然能覺知

  是名爲正覺  難思辟支佛

  現見于色陰  以名字故說

  此陰無言說  常離言說故

  遠離于所知  所知名計壽

  能知此所知  而無有住處

  所說名色陰  色陰無有我

  言不自在空  畢竟無生滅

  所言言說性  畢竟無所有

  以無所有故  能說色陰名

  受想亦如是  行識亦複然

  以無有言說  說是五陰名

  此陰不可說  亦複不可斷

  不生亦不滅  無處非無常

  非煩惱出要  非報亦非業

  非取亦非舍  非戲論寂滅

  亦非奢摩他  非毗婆奢那

  非多欲知足  非懈怠精進

  非掉亦非悔  亦無有增減

  不得所生法  而可以爲戒

  不修無分別  宣說無分別

  無怖無有诤  無縛亦無解

  以此入言說  言說無所入

  言說及諸法  無言說而說

  自能逮現見  說法無窮已

  依如是叁昧  不著諸言說

  有此現見智  知言說平等

  如言說諸法  以無言說說

  已逮此現見  更不複隨他

  是名爲正覺  難思辟支佛

  複次阿難。菩薩摩诃薩。現見無明及行非生想。知識自性。知名色自性。知六入自性。知觸自性。知受自性。知愛自性。知取自性。知有自性。知生自性。知老死自性。于此法中了了現知名辟支佛。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現見于無明  畢竟不能生

  猶如水中影  終始無所有

  明見一切法  而無動搖相

  若見法如是  是故名爲明

  明性如虛空  一切法皆爾

  若得此現見  是名辟支佛

  如說此身行  而不在于內

  亦不在于外  此身行不生

  身行如芭蕉  畢竟無堅固

  不生亦不滅  其性如虛空

  無畏諸菩薩  若得此現見

  是名爲正覺  難思辟支佛

  了知一切法  其性常如幻

  亦能深信解  識無所有性

  觀察如此識  所行而虛妄

  以有此知故  能知識性空

  已知智非知  一切處無染

  若知如是法  識則同于幻

  如說諸名色  無受不可說

  而知其性相  畢竟無所有

  能說諸入性  而無有取相

  能如是知入  此是性空故

  觸性無不在  住于諸入中

  觀察此觸時  如幻無所有

  觸性本自空  分別故能知

  而此諸觸性  住處無方所

  若能現見觸  智者能遠離

  有慧遠離觸  是名辟支佛

  能知受相空  受亦無自性

  如泡不牢固  畢竟無所有

  已斷一切愛  通達無愛法

  已到愛盡處  是名辟支佛

  知取無所取  亦知是虛無

  不生無所有  如熱時炎水

  本來諸有想  及本有生想

  若知此性想  畢竟無所有

  已離一切老  更不複受死

  而于一切處  不複更受身

  已逮此現見  而無有所依

  以辟支佛名  宣說諸菩薩

  如是阿難。如來等正覺。以方便力爲聲聞人。說菩薩摩诃薩名爲辟支佛。如是阿難。諸佛如來。說菩薩摩诃薩名爲堅信堅法八人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聲聞辟支佛。爾時尊者阿難。便說偈言

  自在導世師  不可說而說

  于空中作結  即空而解之

  佛有大方便  說無著法者

  于不可說法  而能分別說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佛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3】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