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宗鏡錄》

「諸宗部」經文2016卷48頁碼:P0415
宋 延壽集

  《宗鏡錄》序

  

卷第十一

  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禅師延壽集

  夫所度之機無量。能度之法無邊。立五行門。廣辟賢愚之路。張八教網。遍摝人天之魚。何乃以心標宗。能治一切

  答。方便有多門。則遐張八教之網。歸源性無二。乃高峙一心之宗。是以病行。憩聲聞于化城。兒行。誘凡夫于天界。兼但對帶。俯爲差別之機。開示悟入。唯證一乘之道。如千方共治一病。萬義俱顯一心。令不執見徇文。失真法之味。所冀研心究理。得正覺之原。如法華玄義雲。一心五行。即是叁谛叁昧。聖行。即真谛叁昧。梵行。嬰兒行。病行。即俗谛叁昧。天行。即中道王叁昧。又圓叁叁昧。圓破二十五有。即空故。破二十五惡業見思等。即假故。破二十五無知。即中故破二十五無明。即一而叁。即叁而一。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故名如來行。又如來室。冥熏法界。慈善根力。不動真際。和光塵垢。以病行慈悲應之。示。種種身。如聾如啞。說種種法。如狂如癡。有生善機。以嬰兒行慈悲應之。婆婆啝啝木牛楊葉。有入空機。以聖行慈悲應之。執持糞器。狀有所畏。有入假機。以梵行慈悲。應之。慈善根力。見如是事。踞師子床。寶機承足。商估賈人。乃遍他國。出入息利。無處不有。有入中機。以天行慈悲應之。如駃馬見鞭影。行大直道。無留難。故無前無後。不並不別。說無分別法。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圓應衆機。如阿修羅琴。若漸引入圓。如前所說。若頓引入圓。如今所說。入圓等證。更無差別。爲顯別圓初入之門。慈善根力。令漸頓人。見如此。說此一心法門。橫通豎徹。攝盡恒沙之義。故號總持。能爲萬法之宗。遂稱無上。若但論事行。失佛本宗。如金光明經疏雲。如王子飼虎。屍毗貸鴿。皆舍父母遺體。非舍己身。己身者。法性實相是也。釋論雲。持戒爲皮。禅定爲血。智慧爲骨。微妙善心爲髓。爲他說戒。能遮罪修福。無相最上。非持非犯屍波羅蜜者。是施己皮也。說諸禅定。神通變化。不起滅定。現諸威儀者。是施己血也。說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者。是施己骨也。檀忍等。應是肉也。說甚深法相。諸佛行處。不一不二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微妙中道者。是施己髓也。將此充足饑餓衆生。況余飲食。余飲食者。即是人天二乘。戒皮。定血。慧骨。真谛之髓耳。法華經雲。于余深法中。示教利喜者。即其義也。是以能說此法門者。是徹佛真心施于己髓矣。又此一心宗。若全揀門。則心非一切。神性獨立。若全收門。一切即心。妙體周遍。若非收非揀則遮照兩亡。境智俱空。名義雙絕。可謂難思妙術。點瓦礫以成金。無作神通。攪江河而爲酪。轉變自在。隱顯隨時。或卷或舒。能同能別。實乃能治之妙。何病而不痊。巧度之門。何機而不湊。洗除心垢。拔出疑根。言言盡契本心。一一皆含真性。法法是金剛之句。塵塵具秘密之門。如入法界體性經雲。文殊言。諸法性不壞。是故名金剛句。華嚴經頌雲。若于佛及法。其心了平等。二念不現前。當踐難思位。勝天王般若經雲。菩薩摩诃薩。一切境界。無有一法不通達者。修行如是智波羅蜜。二乘外道不能掩蔽。以智觀察。從初發心。至入涅槃。皆悉明了。能以一法知一切境界。一切境界即是一法。何以故。如如一故。不見我能修及所修法。無二無別。自性離故。是名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通達智般若波羅蜜。思益經雲。網明謂梵天言。是五百比丘從座起者。汝當爲作方便。引導其心。入此法門。令得信解。離諸邪見。梵天言。善男子。縱使令去至恒河沙劫。不能得出如此法門。譬如癡人。畏于虛空。舍空而走。在所至處。不離虛空。此諸比丘。亦複如是。雖複遠去。不出空相。不出無相相。不出無作相。又如一人求索虛空。東西馳走。言我欲得空。我欲得空。是人但說虛空名字。而不得空。于空中行。而不見空。此諸比丘。亦複如是。欲求涅槃。行涅槃中。而不得涅槃。所以者何。涅槃者。但有名字。猶如虛空。但名字。不可得取。涅槃亦複如是。但有名字而不可得。是知一切不信衆生。邪見外道。徒生厭離。枉自妄求究竟。一心位中。未曾暫出。故密嚴經偈雲。如飯一粒熟。余粒即可知。諸法亦如是。知一即知彼。譬如鑽酪者。嘗之以指端。如是諸法性。可以一觀察。楞伽經偈雲。譬如鏡中像。雖見而非有。于妄想鏡中。愚夫見有二。法集經雲。爾時海慧菩薩。白佛言。世尊。菩薩欲願見涅槃。應觀虛妄分別寂滅之心。如是之處得于涅槃。是名勝妙法集。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觀心品雲。爾時文殊師利菩薩摩诃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告妙德等五百長者。我爲汝等。敷演心地微妙法門。我今爲是啓問如來。雲何爲心。雲何爲地。乃至薄伽梵。告諸佛母無垢大聖。文殊師利菩薩摩诃薩言。大善男子。此法名爲十方如來。最勝秘密。心地法門。此法名爲一切凡夫。入如來地。頓悟法門。此法名爲一切菩薩。趣大菩提。真實正路。此法名爲叁世諸佛。自受法樂。微妙寶宮。此法名爲一切饒益有情。無盡寶藏。此法能引諸菩薩衆。到色究竟自在智處。此法能引詣菩提樹。後身菩薩。真實導師。此法能雨世出世財。如摩尼寶。滿衆生願。此法能生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功德本原。此法能消一切衆生。諸惡業果。此法能與一切衆生。所求願印。此法能度一切衆生。生死險難。此法能息一切衆生。苦海波浪。此法能救苦惱衆生。而作急難。此法能竭一切衆生。老病死海。此法善能出生諸佛因緣種子。此法能與生死長夜。爲大智炬。此法能破四魔兵衆。而作甲胄。此法即是正勇猛軍。戰勝旍旗。此法即是一切諸佛。無上法輪。此法即是最勝法幢。此法即是擊大法鼓。此法即是吹大法螺。此法即是大師子王。此法即是大師子吼。此法猶如國大聖王。善能正法。若順王化。獲大安樂。若違王化。尋被誅滅。善男子。叁界之中。以心爲主。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究竟沈淪。衆生之心。猶如大地。五谷五果。從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惡五趣。有學無學。獨覺菩薩。及于如來。以是因緣。叁界唯心。心名爲地。一切凡夫。親近善友。聞心地法。如理觀察。如說修行。自利教他。贊勵慶慰。如是之人。能斷二障。速圓衆行。疾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爾時大聖文殊師利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唯將心法。爲叁界主。心法本元。不染塵穢。雲何心法。染貪嗔癡。于叁世法。誰說爲心。過去心已滅。未來心未至。現在心不住。諸法之內性不可得。諸法之外相不可得。諸法中間都不可得。心法本來無有形相。心法本來無有住處。一切如來尚不見心。何況余人得見心法。一切諸法。從妄想生。以是因緣。今者世尊。爲大衆說。叁界唯心。願佛哀愍。如實解說。爾時佛告文殊師利菩薩言。如是如是。善男子。如汝所問。心心所法。本性空寂。我說衆喻。以明其義。善男子。心如幻法。由遍計生。種種心想。受苦樂故。心如水流。念念生滅。于前後世。不暫住故。心如大風。一刹那間遍曆方所故。心如燈焰。衆和合而得生故。心如電光。須臾之頃。不久住故。心如虛空。客塵煩惱。所覆障故。心如猿猴。遊五欲樹。不暫住故。心如畫師。能畫世間種種色故。心如僮仆。爲諸煩惱所策役故。心如獨行。無第二故。心如國王。起種種事得自在故。乃至善男子。如是所說。心心所法。無內無外。亦無中間。于諸法中求不可得。去來現在。亦不可得。超越叁世。非有非無。心懷染著。從妄緣現。緣無自性。心性本空。如是空性。不生不滅。無來無去。不一不異。非斷非常。本無生處。亦無滅處。亦非遠離。非不遠離。如是心等。不異無爲。無爲之體。不異心等。心法之體。本不可說。非心法者。亦不可說。何以故。若無爲是心。即名斷見。若離心法。即名常見。永離二相。不著二邊。如是悟者。名見真谛。悟真谛者。名爲賢聖。一切聖賢。性本空寂。無爲法中。戒無持犯。亦無小大。無有心王。及心所法。無苦無樂。如是法界。自性無垢。無上中下差別之相。何以故。是無爲法。性平等故。如衆河水。流入海中。盡同一味。無別相故。此無垢性。是無等等。遠離于我。及離我所。此無垢性。非實非虛。此無垢性。是第一義。無盡滅相。體本不生。此無垢性。常住不變。最勝涅槃。我樂淨故。此無垢性。遠離一切。平等體無異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應當一心。修習如是心地觀法

  大智度論。問雲。般若波羅蜜。是菩薩第一道。一相。所謂無相。何以故。說是種種道

  答曰。是道皆入一道中。所謂諸法實相。初學有種種別。後皆同一無有差別。譬如劫盡燒時。一切所有。皆同虛空。故知越此弘修。絕進步之地。離斯方便。無成佛之期。乃至從初得道。畢至涅槃。于中能化所化。師弟始終。本末同時。機應一際。俱不出自心矣。如臺教雲。心王即如來。心數即弟子。但衆生刹那相續。日夜常生無量百千衆生。心王十數邪。一切法邪。魔眷屬也。心王十數正。則一切法正。今時學道行人。須善得此意。若修智慧。但當內起慧數思惟分別。因此發半滿智慧。自行化他。即同舍利弗。莊嚴雙樹也。如是一一約心數行成。化十弟子。一一之行。顯由心也。若能谛觀心性。即是見佛性。住大涅槃。即同如來。具足莊嚴娑羅雙樹也。若觀行心明者。見心王。即是法王。心數即大弟子。莊嚴雙樹之義。猶如眼見。問。臺宗觀心語密。疏豈盡心。還原集雲。法華經雲。受持行誰經。稱揚何佛道。華嚴經雲。色經論。受想行識經論。若隨自意語。亦得雲。眼經論。耳鼻舌身意。貪嗔癡經論。所以然者。經雲。知眼無生無自性。說空寂滅無所有。六根同此經。經只是法。知眼空法。即眼經論。耳。空法。即是耳。經論。諸界亦爾。道理必須實照。不可虛談爲自欺也。行住坐臥。受持陰界入。爲行誰經。于色上發智。即是受行色經。乃至隨一切處。悟即是受持一切處經。是乘從叁界中出。至薩婆若中住。以…

《宗鏡錄序》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