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宗鏡錄》

「諸宗部」經文2016卷48頁碼:P0415
宋 延壽集

  《宗鏡錄》十四

  

卷第十二

  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禅師延壽集

  夫唯一心法。雲何教中廣立名字

  答。如來名號。十方不同。般若一法。說種種名。解脫亦爾。多諸名字。故大般若經雲。如一切法名。唯客所攝。于十方叁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一切法中無名。名中無一切法。非合非散。但假施設。所以者何。以一切法與名。俱自性空。大方等大集經雲。爾時佛告陀羅尼自在王菩薩。善男子。第一義者。謂無有諸法。若無諸法。雲何說空。無名字法。說爲名字。如是名字。亦無住處。名下之法。亦複如是。是以法從心生。名因法立。所生之心無處。能生之法亦然。則心境皆空。俱無處所。論雲。心能爲一切法作名。若無心。則無一切名字。當知世出世名字。皆從心起。以心隨緣。應物立號。略有五義。而立假名。一從義故。二隨緣故。叁依俗故。四因時故。五約用故。雲何從義。無量義經雲。無量義者。從一法生。故知因義立名。因名顯義。雲何隨緣。涅槃經雲。其味真正。停留雪山。隨其流處。得種種名。隨其流處者。即是隨染淨之緣。得凡聖之號。雲何依俗。經雲。一法有多名。實法中即無。不失法性故。流布于世間。雲何因時。涅槃經雲。佛性因時節有異。說淨不淨。何者。在垢染時稱衆生。處清淨時名諸佛。雲何約用。如因心立法。隨法得名。處聖稱真。居凡號俗。似金作器。隨器得名。在指曰镮。飾臂名钏。則一心不動。執別號而萬法成差。真金匪移。認異名而千器不等。若知法法全心作。器器盡金成。名相不能幹。是非焉能惑。又如圓器與方器。名字不同。若生金與熟金。言說有異。推原究體。萬法皆空。但有意言。名義差別。動即八識。凝爲一心。得旨忘緣。觸途無寄。如大涅槃經雲。佛言。善男子。如來所有一切善行。悉爲調伏諸衆生故。譬如醫王。所有醫方。悉爲療治一切病苦。善男子。如來世尊。爲國土故。爲時節故。爲他語故。爲人故。爲衆根故。于一法中。作二種說。于一名法。說無量名。于一義中。說無量名。于無量義。說無量名。雲何一名說無量名。猶如涅槃。亦名涅槃。亦名無生。亦名無出。亦名無作。亦名無爲。亦名歸依。亦名窟宅。亦名解脫。亦名光明。亦名燈明。亦名彼岸。亦名無畏。亦名無退。亦名安處。亦名寂靜。亦名無相。亦名無二。亦名一行。亦名清涼。亦名無暗。亦名無礙。亦名無诤。亦名無濁。亦名廣大。亦名甘露。亦名吉祥。是名一名作無量名。雲何一義說無量名。猶如帝釋。亦名帝釋。亦名憍屍迦。亦名婆蹉婆。亦名富蘭陀。亦名摩佉婆。亦名因陀羅。亦名千眼。亦名舍脂夫。亦名金剛。亦名寶頂。亦名寶幢。是名一義說無量名。雲何于無量義說無量名。如佛名爲如來。義異名異。亦名阿羅诃。義異名異。亦名叁藐叁佛陀。義異名異。亦名船師。亦名導師。亦名正覺。亦名明行足。亦名大師子王。亦名沙門。亦名婆羅門。亦名寂靜。亦名施主。亦名到彼岸。亦名大醫王。亦名大象。亦名大龍王。亦名施眼。亦名大力士。亦名大無畏。亦名寶聚。亦名商主。亦名得脫。亦名大丈夫。亦名天人師。亦名大分陀利。亦名獨無等侶。亦名大福田。亦名大智慧海。亦名無相。亦名具足八智。如是一切義異名異。善男子。是名無量義。中說無量名。複有一義說無量名。所謂如陰。亦名爲陰。亦名顛倒。亦名爲谛。亦名四念處。亦名四食。亦名四識住處。亦名爲有。亦名爲道。亦名爲時。亦名衆生。亦名爲世。亦名第一義。亦名叁修。謂身戒心。亦名因果。亦名煩惱。亦名解脫。亦名十二因緣。亦名聲聞辟支佛。亦名地獄餓鬼畜生人天。亦名過去現在未來。是名一義說無量名。善男子。如來世尊。爲衆生故。廣中說略。略中說廣。第一義谛。說爲世谛。說世谛法。爲第一義谛。雲何名爲廣中說略。如告比丘。我今宣說十二因緣。雲何名爲十二因緣。所謂因果。雲何名爲略中說廣。如告比丘。我今宣說苦集滅道。苦者。所謂無量諸苦。集者。所謂無量煩惱。滅者。所謂無量解脫。道者。所謂無量方便。雲何名爲第一義谛。說爲世谛。如告比丘。吾今此身。有老病死。雲何名爲說世谛。爲第一義谛。如告憍陳如。汝得法故。名阿若憍陳如。是故隨人隨意隨時。故名如來知諸根力。善男子。我若當于如是等義。作定說者。則不得稱我爲如來具知根力。善男子。有智之人。當知香象所負。非驢所勝。一切衆生。所行無量。是故如來。種種爲說。無量之法。何以故。衆生多有諸煩惱故。若使如來說于一行。不名如來具足成就。知諸根力。故知。法本無名。因心建立。是以大聖隨順世谛。曲徇機宜。廣略不同。一多無定。將有說攝歸無說。用有名引入無名。究竟鹹令到于本心寂滅之地。故經雲。佛告舍利弗。汝慎勿爲利根之人。廣說法語。鈍根之人。略說法也。又名因體立。體逐名生。體空而名無所施。名虛而體無所起。名體互寂。萬法無生。唯一真心。更無所有。永嘉集雲。是以體非名而不辯。名非體而不施。言體必假其名。語名必藉其體。今之體外施名者。此但名。其無體耳。豈有體當其名耶。譬夫兔無角而施名。此則名其無角耳。豈有角當其名耶。無體而施名。則名無實名也。名無實名。則所名無所名。所名既無。則能名不有也。何者。設名本以名其體。無體何以當其名。言體本以當其名。無名何以當其體。當無當而非體。名無名而非名。此則何獨體而元虛。亦乃名而本寂也。然而無體當名。由來若此。名之有當。何所雲爲。夫體不自名。假他名而名我體。名非自設。假他體以施我名。若體之未形。則名何所名。若名之未設。則體何所明。然而明體。雖假其名。不爲不名而無體耳。設名要因其體。無體則名之本無。如是則體不名生。名生于體耳。今之體在名前。名從體後。辯者。此則設名以名其體。故知體。是名原矣。則名之所由緣起于體。體之元緒。何所因依。夫體不我形。假緣會而成體。緣非我會。因會體而成緣。若體之未形。則緣何所會。若緣之未會。則體何所形。體形則緣會而形。緣會則體形而會。體形而會。則明形無別會。形無別會。則會本無也。緣會而形。則明會無別形。會無別形。即形本無也。是以萬法從緣。無自體耳。體而無自。故名性空。性之既空。雖緣會而非有。緣之既會。雖性空而不無。是以緣會之有。有而非有。性空之無。無而不無。何者。會則性空。故言非有。空則緣會。故曰非無。今言不有不無者。非是離有別有一無也。亦非離無別有一有也。如是則明法非有無故。以非有非無名耳。不是非有非無。既非有無。又非非有非非無也。如是則何獨言語道斷。亦乃心行處滅也。如是則名體既空。言思自絕。可謂萬機泯迹。獨朗真心矣

  問。唯心妙旨。一切無名者。若衆生之號。乃假施爲。諸佛之名。豈虛建立

  答。因凡立聖。聖本無名。從俗顯真。真元不立。並依世俗文字。對待而生。文字又空。空亦無寄。若是上機大士。胡假名相發揚。對境而念念知宗。遇緣而心心契道。如大智度論雲。如經說。師子雷音佛國。寶樹莊嚴。其樹常出無量法音。所謂一切法畢竟空。無生無滅等。其土人民。生便聞此法音。故不起惡心。得無生法忍。當此之時。何處有叁寶名字。但了無生之旨。自然一體。叁寶。常現世間。若取差別之名。即失真常之理。但了一切法。無自性。則一切處佛出世。無一法而非宗。如先德雲。佛出世者。今如來出現。全以塵無性。法界緣起。菩提涅槃。以爲如來身也。此身通叁世間。是故于一切國土。一切衆生。一切事物。一切緣起。一切業報。一切塵毛等。各各顯現菩提涅槃等。爲佛出世也。若一處不了。即不成佛。亦不出現。何以故。由不了處。仍是無明。是故不成佛。不出現也。是以諸佛出世。知機知時。俯爲下根。示生減劫。空拳誘引。黃葉提撕。若上上機人。則諸佛不出不沒。故經雲。有佛無佛。性相常住。華嚴經頌雲。如心諸佛爾。如佛衆生然。心佛與衆生。是叁無差別。只是一法。名別理同。何者。覺此無依無住絕待不思議心不動時。入十信之初。號不動智佛。不覺此絕待真心。不守自性隨緣差別時。名法身。流轉五道。號曰衆生。但有迷悟之名。不離一心之體。更有何法而作凡聖名字爲差別乎。如文殊般若經雲。佛言。佛法無上耶。文殊答。無有一法如微塵許名爲無上。又經雲。如世尊說此法時。無有菩薩得是叁昧諸陀羅尼門。亦複無彼諸佛所說語言句義。乃至不說一文字句。無人聽聞。無人得解。無人成佛。如此等法。是實言者。于後末世。五百歲時。此經法門弘閻浮提。遍行流布。熾然不滅。是真實語

  問。既萬機泯迹。獨朗真心者。雲何教中說。此是凡夫法。此是聖人法

  答。以一切法。緣生無性故。不得凡夫法。不得聖人法。以無性緣生故。若真若俗。不相混濫。如雲。一切即一皆同無性。一即一切。因果曆然。雖即曆然。不失無性之理。雖即無性。不壞緣生之道。然又雖但了一心。而于諸法。一一了知。分明無惑。如華嚴經雲。菩薩摩诃薩。知一切法。皆同一性。所謂無性。無種種性。無無量性。無可算數性。無可稱量性。無色無相。若一若多。皆不可得。而決定了知。此是諸佛法。此是若薩法。此是獨覺法。此是聲聞法。此是凡夫法。此是善法。此是不善法。此是世間法。此是出世間法。此是過失法。此是無過失法。此是有漏法。此是無漏法。乃至此是有爲法。此是無爲法。是爲第七如實住

  問。一心之法。雲何盡能周遍含容。出生圓具一切法耶

  答。夫心者。神妙無方。至理玄邈。叁際求而罔得。二谛推而莫知。無像無名。不可以測其深廣。無依無住。不可以察其指蹤。細入無間之中。不可以言其小。大包乾象之外。不可以語其深。至道虛玄。孰能令有。幽靈不墜。孰能令無。迹分法界而非多。性合真空而非。體凝一道而非靜。用周萬物而匪勞。如如意珠天上勝寶。狀如芥粟。有大功能。淨妙五欲。七寶琳琅。非內畜。非外入。不謀…

《宗鏡錄十四》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