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如是。一時世尊。遊于舍衛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衆俱千二百五十人。菩薩五千人。爾時世尊。遊近舍衛大城。爲國王大臣梵志長者及諸細民。供養世尊給所當得。爾時城中有極貧者名曰須賴。信佛法衆奉持五戒修行十善。奉行慈心終不起心。于一切衆生。行于悲心志不疲極。行于喜心常樂正法。行于護心苦樂不動。堅固無上正真道心。以方便善欲度人故。居舍衛城示現極貧
于是釋提桓因。以天眼淨徹視于人。見舍衛城中極貧須賴。執堅固德善行純備心無恚怒。執志堅強無有瑕穢。坐起經行不失威儀。出入周旋常懷等行。飲食坐臥常懷等心。左右睡寐已皆除盡。少欲知足易充易可。損于利求利衰毀譽心不傾動。至心堅固離于貢高。攝持謙順心靖純淑。質直善說言信不華。奉八關齋知節少食。普城所敬無有厭足。諸造見者與之說事莫不歡喜。食節衣粗。又致供者讓而不受。樹葉爲器茅草爲席。衣食之余辄以轉施無所藏積。清淨潔白離于求業。于一切生無所志願。常以晝夜各叁詣佛。如來常開閉瑕容其。禮拜供養咨受法言。若其須賴欲詣佛時。若幹百人常從與俱。若其須賴所遊居處若行若住若坐若臥。其地界分無有空閑人衆圍繞
于是釋提桓因取心念言。如是族姓子。淨戒淳淑善行威儀。恐子將奪我處。當下試知審求何道。于是釋化作數人住須賴前。罵詈須賴言不順理。又以瓦石刀杖加害。于是須賴以其忍力專行慈心不嗔不恚。于是釋提桓因。複化作人住須賴前。謂須賴言。唯然須賴。如是人等罵詈無限言不順理。又以瓦石刀杖加汝。若仁見聽爲汝殺之。須賴答言。莫說是語。所以者何。不善讒人者殺生之報。正使彼等刀割我身[邱-丘+石]如跋跙樹。尊尚不發惡意加于彼等。所以者何。一切諸法報應有二。種善者生善道。種惡者墮惡道。以是故我不敢恨彼。況欲斷彼命。于是須賴。說是偈言
其種于苦者 必生獲苦果
其有種恬者 必生得恬果
如此報應者 是知爲現事
惡者報應苦 善者報應樂
是故不當叁 爲惡身口心
是故有智者 不當以勸人
當常行叁善 于是身心口
常以此勸彼 若人樂善者
于是釋所化人不能動須賴。于是舍去。于是釋提桓因。于須賴前化作七寶金寶現須賴前。複化作衆人。住須賴前謂須賴言。取是金寶可用布施亦可作福。可以作服飾臥具。亦可好衣亦可美食。雲何守是貧行。須賴報言。前之惡行。諸仁者。我之此報令我如今貧鄙。然不能守是貧。當犯不與取也。惟須賴。宜可樂活盡壽。何爲乃遠慮後世之報以爲言說。須賴報言。諸仁者。是爲愚法。夫見法者慮是重報。能慮重報者。是則爲明達。不明之士。悭貪他有犯不與取。能離悭貪則爲明智。夫不智者貪得多積以護身命。無所護慮則爲明達。于無常有常想。于苦有樂想。無我有我想。不淨有淨想。如是者犯不與取。觀無常計苦計空計不淨者。是則爲明智。計吾我猗居家。是者犯不與取。不計我不犯他。如是輩則明智。無先飽不知足。如是輩犯不與取。先飽知足是則明智。不淨戒者犯不與取。其淨戒者是則明智。不見報應愚癡之士犯不與取。見報應者是則明智。夫饕餮者犯不與取。不饕餮者則爲明智。圖他所有貢高躁擾犯不與取。讓一切有則爲明智。當于是時則說偈言
伏藏至千億 彼不聞舍心
如是世之貧 是則非明智
家無一食儲 而有舍施心
如是爲大富 明智者所歎
聖賢善顯現 而能不爲惡
愚歎加嚴飾 爲惡則不顯
願爲智所罵 不爲愚所歎
愚者歎于惡 明者歎于善
天所化諸士。不能令須賴犯不與取。于是釋化已爲長者形。持名上寶價直百千。住須賴前。謂須賴言。我于王波斯匿前有所诤訟引仁爲一證。以寶相與。願仁爲我證。須賴謂言。仁者莫作是說。我不能以不知故而作妄言。何以故。妄言人者。爲自欺身亦欺他人。欺諸聖賢。妄言人者。令人身臭心口無信令其心惱。夫妄言人者。令其口臭令身失色天神所棄。夫妄言人者。亡失一切諸善本。于己愚冥迷失善路。夫妄言人者一切惡本。斷絕善行閑居之本。于是時說此偈言
夫口臭穢者 妄言者語時
忘失清白法 意志多妄誤
爲護己諸神 聖賢所欺誤
彼士常羸疲 夫喜妄言者
諸惡之根本 斷善本于彼
必當趣惡道 夫妄言人者
若以滿天下 金真珠相與
夫守持法者 不爲之發言
釋提桓因。不能使須賴妄言便舍去。于是釋提桓因。謂阿須倫女首耶日行王女。識幹執樂第一夫人法。汝等詣國貧須賴動其閑居。試知爲審離欲爲故服欲不耶。于是首耶阿須倫女日行王女。識幹執樂第一夫人。于冥夜靜時。于須賴所止地之分界。行詣于彼說溫暖甜辭。與須賴言。起仁者。我等故來相事且觀。須賴。我等形容之嚴好。塗栴檀香璎珞被服。鮮明適在盛時視此。須賴。以汝之福故得我等執事。須賴視已便作是說。汝等盡是地獄餓鬼畜生行事。非天人之執事。又觀汝等身如幻化之自然。觀汝等之形聚沫泡之相。栴檀香之塗我觀其如是。審谛法聚會不淨向所娆服嚴淨。見如是幻化所作。心之躁疾合會愚。所觀無常散滅法。以己福觀汝等行趣地獄類。所以失志六不護己志欲何不明不淨者。是則貪于欲。附臭處者。是則貪于欲。附穢惡者是則依于欲。純荷諸苦者是則貪于欲。謂貪欲樂者是則附于欲欲。入地獄者是則附于欲欲。入畜生者。彼則附于欲欲。入餓鬼者。是則附于欲欲。親惡人者。是則附于欲。不成就貪者。是則附于欲。鬥诤怨訟會者。是則附于欲欲。被系閉者。是則附于欲。顛倒之所生增益愛結者。是則附于欲。狂悖迷惑者是則附于欲。醉亂闇冥者是則附于欲。不善之所近善之所舍離。一切諸不善之所纏縛者。是則附于欲。迷失徑路者是則附于欲。修行不善者是則附于欲。羸劣奪人力者是則附于欲。雲之所覆者是則附于欲欲。近鬼魅者是則附于欲欲。近返足鬼者。是則附于欲欲。近牛驢狗豬駝象羖羊豺者。是則附于欲欲。近非人者是則附于欲欲。離戒聞施者是則附于欲。放舍閑居者是則附于欲。專惑專冥專益勞塵。專損減于無上道者。是則附于欲。當于是時便說偈言
臭穢不淨者 欲腐亦如是
專苦不附樂 獄鬼畜生處
與不消者會 欲醜亦如是
處非法之處 诤訟與怨惡
系縛之縛者 顛倒之所生
愛欲所增益 從是所生者
是則附于欲 迷惑之所惑
和協與同塵 是則附于欲
燒然之景熱 合會成衆惡
毀滅于衆善 諸惡之根元
如雲之所蓋 附欲亦如是
鬼魅之同處 反足亦如是
形色之所惑 視欲亦如是
牛羊狗犬豬 駝象羖羊豺
附欲之所親 離于一切法
或聞施鬥靖 零落附于欲
專惑增勞塵 損減無上道
是則附于欲 欲脫者離色
如汝滿天下 妙容勝汝等
不能汙吾意 諸功德備悉
首耶阿須倫女日行王女。識幹之夫人。不能動須賴皆舍而去。詣釋提桓因。詣彼已勿疑也。天帝彼已見谛無複女色。彼已離于欲。普于世無著。于是釋提桓因。益增驚恐衣毛爲豎。無疑也族姓子。必從于我生。于是釋提桓因。自往詣須賴。已住須賴前。叉手說偈言
發何願仁者 汝行如是法
閑居清白戒 日月釋梵帝
于是須賴。說偈答言
日月釋梵帝 叁界之上業
此皆無常存 如幻之示現
雲何明智者 當著叁界耶
所可無生長 亦無老病死
亦無有憎愛 所處平如秤
願普安一切 成佛覺未覺
于是釋提桓因。即歡喜踴躍。善心生焉。勸仁普慈心。如是之言說。善哉當成就。如是無上願。速降伏衆魔。雨于甘露法。爲行衆生故。必成世普愍于是國貧須賴。彼于異時。行于舍衛大城之中。便于城中。得先時人瑞應天金之珠價直普世寶。于是國貧須賴。提持珠已便舉聲。令于舍衛諸仁者。于是城若有極貧者。當以是直普世之寶而惠與之。彼時有舊長者居家貧者皆走馳詣。我等極貧以寶見惠。又複余人數百之衆。亦從乞寶我等極貧。須賴答。汝等不貧。所以者何。于足舍衛大城之中有一極貧者。當以是金珠寶而惠與之。諸人答言。于是城中有誰極貧。答言。王波斯匿是極貧者。當以是寶而惠與之。諸人答言。止止須賴莫說是語。所以者何。王波斯匿者。豐富大財其業周普倉藏盈積。于是國貧須賴。于大衆前。便說偈言
財業雖豐廣 而不知充飽
大海尚可滿 是貧終不足
若增益貪求 展轉無休息
現世及後世 如是貧無智
于是國貧須賴持是金珠已。與諸大衆圍繞周匝。詣王波斯匿。當于爾時王波斯匿。以財寶故收上族姓子五百長者。爲之設罪欲薄其財義。于是國貧須賴。持是金珠詣王波斯匿。詣已便謂王言。我行舍衛大城之中。得往古人瑞應金珠價直普世。大王。我便生意。欲以是寶與極貧者。以是故大王。如我所憶念是城中惟王極貧。善哉大王唯受是寶。于是王波斯匿便有慚顔。謂國貧須賴言。我貧于汝耶。于是國貧須賴。于大衆前。爲王波斯匿。便說偈言
夫以貪縛者 增業而不飽
爲王造損耗 熱己亦熱彼
不顧于後世 無德不計死
如是不貪耶 以法故明者
善立成大慈 不成長塵勞
知足無所欲 彼貪不複生
若見于衆生 即生大悲心
以是無怨嫌 如是富大財
善處閑居士 貪富貴之士
如不獲于法 于下貧衆生
一切從衆邪 好于女色樂
不顧當來世 王如是貧者
已屬于女人 其信清不濁
戒禁淨無瑕 性和懷慚愧
舍決常安住 聞法從聖賢
往往慧入心 後世舍惡趣
如是不貧士 以法自校飾
手終不舍施 身壽業不要
不從道趣要 壽或于世行
或猶如醉象 如是之貧士
無有志性故 若有信佛寶
法寶敬聖衆 身命業不要
不要易取要 不恚亦不愚
立志樂不惑 如是士不貧
明智者所敬 必性無飽足
夢燒不舍步 衆流無充足
晝夜流入海 日月無充飽
周行于四域 王貪無終飽
積財不飽終 大王火性者
不求燒草本 此是其常數
亦如是大王 于叁…
《佛說須賴經佛說須賴經》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