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經文上一頁何以故。菩薩于諸衆生。是無上福田故。奢利弗。假使菩薩受諸衆生所奉飯食。大如須迷留山等。從初發心日日受用。如是飲食皆能淨施。何以故。菩薩于諸衆生。是無上福田故。奢利弗。假使菩薩受諸衆生所奉床座。廣四天下高須迷留山。亦如彼山七寶莊飾。敷以天衣其衣細軟。從初發心日日受用。如是妙座。皆能淨施。何以故。菩薩于諸衆生。是無上福田故。奢利弗。若有如是重閣寶殿。及以無量樓閣窓牖。幡蓋鈴網雜色莊嚴。七寶垣牆七重圍繞。譬如他化自在天宮。亦有無量諸劫波樹。諸音樂樹香華果樹璎珞樹等。處處安置無量香瓶。滿諸華池具八分水。美而清冷無穢無泥。諸華覆上金沙布底。水色徹淨。猶如鞞琉璃夜。七寶欄楯七重周匝。四方正齊有四階道。諸華池中皆有寶殿。複有寶池七行圍繞。懸諸缯彩及安寶瓶。雜色莊嚴甚可愛樂。其中床座七寶所成。無量百千那由多數。東西南北隨方而敷。燒香散華覆以寶帳。奢利弗。假有斯等寶殿寶床。衆生悉以奉上菩薩。菩薩取之。從初發心日日受用皆能淨施。何以故。菩薩于諸衆生。是無上福田故。奢利弗。汝今當知。世及出世所有善法。悉由菩薩而得出生。所謂刹帝利大家。婆羅門大家。長者大家。若王若轉輪王。若四天王天叁十叁天須夜摩天。刪兜率多天善化天。他化自在天及色界無色界天。若住初果乃至四果。若趣獨覺及得獨覺。若得無上正遍知道。轉正法輪。若人聞彼所說正法。如聞能行。行已即住聲聞四果。乃至或發求獨覺意。或發無上正遍知心。若聞說施即修施業。修已得生刹帝利婆羅門長者等家。乃至或得轉輪王位。若聞說戒即修戒業。修已得生四天王天乃至他化自在天。若聞演說四無量意。如聞能行。行已得生色無色界。奢利弗。是故當知此等悉由菩薩出生。奢利弗。譬如阿那婆怛簸多龍王。以其威力出四大河。何者爲四。所謂恒伽。辛豆。薄叉。私多。如是四河一一皆有五百小河以爲眷屬。恒伽大河及其眷屬。流入東海令彼海滿。辛豆大河及其眷屬。流入南海令彼海滿。薄叉大河及其眷屬。流入西海令彼海滿。私多大河及其眷屬。流入北海令彼海滿。于意雲何。此四大河及其眷屬。次第入海其所行處。四方衆生有利益不。奢利弗言世尊。于諸衆生作無邊益。若人非人悉蒙大潤。所有近河稻麻豆麥種種田苗皆得其潤。佛言奢利弗。于意雲何。彼四大海誰能滿之。奢利弗言世尊。此四大河令彼海滿。佛言奢利弗。于意雲何。彼四大海。于諸衆生有利益不。奢利弗言。與諸水陸所有衆生作大利益。所謂龜魚等類及捕魚人。複有夜叉羅刹阿修羅。畢奢遮龍蛇。摩睺羅伽等。並余無量雜類衆生。若是衆生宮舍住處種種寶滿。所謂珊瑚鞞琉璃夜帝釋青寶。車[(王*巨)/木]摩尼珠貝等珍。並余無邊諸寶住處。皆出大海。與諸雜類而作利益。人得受用其益甚多。佛言奢利弗。于意雲何。四大河水從何而出。奢利弗言世尊。從阿那婆怛簸多池出。佛言奢利弗。其阿那婆怛簸多龍王免于叁怖。何者爲叁。所謂金翅鳥怖。熱沙燒怖。行淫欲時作蛇形怖。如是叁怖悉已免之。奢利弗。其阿那婆怛簸多龍王宮舍。唯是神通禅定者居。若有入者若有見者。皆不被燒。奢利弗言世尊。彼大龍宮。具足希有奇特勝法。所謂諸龍怖者。彼大龍王悉無是事。彼處所生諸衆生等。及入彼者亦無是怖。以是神通有威德者所居處故。世尊。阿那婆怛簸多大龍王。乃有無量功德具足。出四大河趣四方海。利益衆生當得安樂。佛言。如是如是。奢利弗當知。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奢利弗。如阿那婆怛簸多大龍王得免叁怖。菩薩摩诃薩亦免叁怖。何者爲叁。所謂泥犁耶怖。畜生怖。閻摩世怖。奢利弗。如阿那婆怛簸多大池。出四大河四方流注。如是菩薩以四攝事攝取衆生。何者爲四。所謂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奢利弗。如彼大海從阿那婆怛簸多大池所出。如是諸佛遍智從菩薩生。奢利弗。如彼大海無量百千那由多俱致諸衆生等之所依住具足安樂。當知如是叁有諸所生類。皆依諸佛遍智而住。所謂欲有色有及無色有。奢利弗。以是義故。當知所有叁千大千世界諸安樂具。悉由菩薩而得出生。何以故。菩薩發心便有修行。既修行已便有受記。既受記已。便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得菩提已便轉法輪。如是法輪于先未轉。若沙門若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及以余衆無能轉者。彼爲衆生轉法輪時。其所說法初中後善。義味具足淳一清淨。說于梵行令四衆知。何者爲四。所謂比丘比丘尼優婆塞迦優波斯迦。以是因緣。無量無數諸衆生等。受天人樂無有斷時。永絕衆苦不離諸樂。奢利弗。于意雲何。如是樂法從何處生。奢利弗言世尊。從菩薩生。奢利弗。于意雲何。汝見叁有所出諸法從誰而生。奢利弗言世尊。從菩薩生。奢利弗。于意雲何。叁有所出諸供養具。以此供具供養菩薩。能報菩薩于先所作利益恩不。奢利弗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從彼生故。世尊。如有貧人貧無財物。更有富人發大慈悲。乃以百千無量無數諸財寶等與彼貧人。複有第二第叁貧人亦如是與。乃至以諸財寶。與彼百千無量無數諸衆生等皆使富足。若有驚怖鬥诤系縛等苦悉令免脫。複免所有惡道衆苦。令具無量諸天人樂。其衆生中若有一人。以水精珠破爲百分。于百分中取其一分。將至彼先得恩人所。語彼人言。汝先與我作利益事。我今故來報汝此事。世尊。彼于衆生作大利益。一人但以一分水精。與彼丈夫是爲報不。佛言不也。奢利弗言。如是婆伽婆。如是修伽多。當知彼菩薩者。如彼丈夫于諸衆生作大利益。一人但以一分水精不能報恩。如是世尊發大乘人。衆生若以隨意樂具。乃至命盡常逐供養。雖作是事不能報恩。佛言。甚善甚善。奢利弗。善順佛教。如佛弟子所爲作事。奢利弗。若諸衆生。以己皮肉筋血骨髓。或舍其身乃至百千。欲報菩薩所爲利益。于百分中不報一分。乃至俱致百千分阿僧祇分算數譬喻。亦不能報。何以故。奢利弗。若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于諸衆生作大利益。奢利弗。譬如此閻浮洲有栴檀那樹。若牙生時童男童女所有患者。與此樹牙悉差其患。若葉出時丈夫婦人童男童女。所有患者。與此樹葉悉差其患。若樹大時入其陰者。衆生諸患亦皆除愈。于後成果其光遍照十方世界。若有衆生念此光者。彼亦當得無老病死。若斫此樹取其木者不畏貧窮。彼木破已猶有此益。若取其木將作宅舍。入其內者諸怖悉除。亦皆無有寒熱饑渴。如是奢利弗。其栴檀那樹牙葉華果長大時。乃至斫取或種爲舍。無不皆與諸衆生等作大利益。如是奢利弗。當知菩薩摩诃薩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時。以四攝法攝取衆生。何者爲四。所謂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令彼衆生悉得安樂。令彼樂已。便能順入叁解脫門。何者爲叁。所謂空無相無願。彼既增長便得具足無生法忍。乃至究竟得遍智果。既得果已。當于無余大涅槃界而取滅度。于滅度時。自碎舍利如芥子許。亦作住持。奢利弗。如栴檀那樹。斫取其木諸方將去。入彼木舍諸欲熱惱後不複發。如來舍利亦複如是。奢利弗。以是義故。當知若善家子善家女等。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乃得報彼先所作恩。何以故。奢利弗。若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彼即不斷如來教行。不斷聲聞獨覺等地。能斷衆生所有諸苦及人天苦。奢利弗。于意雲何。更有余人共彼人相似不。奢利弗言。不也世尊。彼人若人若天若魔若梵。若沙門若婆羅門。若複余衆。以諸樂具與彼菩薩。無能報彼先所作恩。奢利弗。若以一劫若減一劫。若百劫若千劫。若百千劫若百千俱致那由多劫。與諸樂具能得報不。奢利弗言。不也世尊。佛言。是故奢利弗。若善家子善家女等。欲得報彼所作恩者。當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然可共彼相似一等報其先恩。奢利弗言如是世尊。當知如彼所與。還須似彼所與而報。若于世間無等人。所欲報恩者還發無上無與等心。于未來佛欲作無上報者。彼善家子善家女等。亦須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如是乃得名爲報恩。奢利弗。有二種富伽羅。以無上供供養如來。何者爲二。有富伽羅到諸漏盡。有富伽羅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爾時世尊說伽他言
二種富伽羅 彼能供養佛
漏盡發覺心 是名爲二種
叁有諸世間 亦無有財施
欲與彼大士 而能報其恩
諸色香味等 所愛及稱心
而施于彼人 亦不名供養
若發菩提心 爲于菩提果
此乃無所求 而名上供養
諸天及世人 及以諸魔世
所須者皆與 亦不名報恩
彼無所乏少 彼亦不生欲
故于大士所 不名爲供養
若有人欲得 供養于佛者
彼須發是欲 當求于菩提
若欲作功德 數數無有量
彼須發菩提 當疾作尊重
若欲求諸禅 欲修無量念
彼須生精進 爲佛智因緣
若欲得諸樂 破壞于諸苦
彼須發是欲 爲于佛菩提
若欲見無量 阿僧祇諸佛
作尊重心已 喜樂發菩提
若人欲詣彼 無邊諸世界
須發大精進 喜樂發菩提
若人心喜樂 過去佛菩提
須發菩提心 當修菩薩行
若人疾欲見 未來諸佛者
須發菩提心 當修菩薩行
若人欲得見 現在諸佛者
彼須常喜樂 爲修于菩提
若人起慈意 欲遍諸衆生
須生是欲心 爲佛菩提故
若欲于衆生 令脫諸苦者
數數當須學 彼無上智慧
若欲與衆生 無量無邊樂
彼須發是欲 求勝佛菩提
若人欲舍彼 所有諸惡趣
彼須發是欲 爲求于菩提
彼功德無邊 不能具盡說
若發如是意 當覺上菩提
佛說伽他已。奢利弗白言世尊。說是法門。幾許衆生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佛言奢利弗。汝今何須問如是義。何以故。奢利弗。如來大智若說是者。無邊衆生心皆迷惑。何以故。奢利弗。如來所有戒定智通悉無有量。奢利弗。于意雲何。有人能知虛空邊不。奢利弗言。不也世尊。何以故。虛空邊際過去世中無有知者。未來現在亦無人知。佛言如是奢利弗。如來大智諸有衆生聲聞獨覺。去來現在悉無知者。何…
《諸法最上王經諸法最上王經》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