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事法與理非一故不壞于一塵 亦上定宗下正答也
叁以非一即非異故一小塵匝于無邊真性
四以非異即非一故一塵匝無邊理而塵不大思之 宗因例上也。以非一非異爲因。答塵全匝理。而不大之宗矣。初問答竟。二對後一節所喻爲問答雲
問無邊理性全遍一塵時外諸事處爲有理性爲無理性 上開兩關。下牒之而難
若塵外有理則非全體遍一塵若塵外無理則非全遍一切事義甚相違 每以理性字爲大海字。以事字爲波字讀之爲問亦得
答以一理性融故 標下約理四句
多事無礙故 標下約事四句。此皆因也
故得全在內而全在外。無障無礙 宗也
各有四句。先就理四句
一以理性全體在一切事中時不礙全體在一塵處是故在外即在內 前問外諸事處理性有無。今答雲有也。前問有則非全。今答雲全。謂理與多塵非異。故理性全體遍多塵。亦與一塵非異故。不妨還遍此一塵。且約名字而言。如一父對十子。一一全爲其父也
二全體在一塵中時不礙全體在余事處 前問有無。今答有。父子反上也
是故在內即在外
叁以無二之性各全在一切中故是故亦在內亦在外 理與內外非異故。同時能遍于內外
四以無二之性非一切故是故非內非外 理性雖能遍內外。理性恒非是內外
前叁句明與一切法非異此之一句明與一切法非一良爲非一非異故內外無礙 前難外事有理則不全遍于一塵。若全遍一塵。則不全遍于外事。今以非一非異。故內外皆全而無礙也
次就事四句 即前總標多事無礙故也。此就事者。前問所無。海波喻有。今影出之。若問者應雲。一塵全遍理時。一切事亦全遍否。若遍則有重重之失。若不遍則多事不如理也
一一塵全匝于理時不礙一切事法亦全匝是故在內即在外 一遍不礙多遍也。謂一塵與理非異。故雲雲
二一切法各匝理性時不礙一塵亦全匝是故在外即在內 多遍不礙一遍也。父子反上
叁以諸法同時各匝故是故全內亦全外無有障礙 諸法同時遍也。謂內外與理非異故。內外同時匝理性也
四以諸事法各不壞故彼此相望非內非外 一多之相。曆然不壞。則性非一多。故居然非內外也
思之 問前理望事。以理在一爲內。在多爲外。今此以何爲內外。答亦以一多爲內外。但前先舉理此先舉事。故分二門爾故但一重問也。以一多皆即理。故全遍。非有多理。令事各遍。故第四句雲。非內外也
叁依理成事門
謂事無別體要因真理而得成立 上宗下因
以諸緣起 此有二因
皆無自性故 一也
由無性理事方成故 二也。真如隨緣故中論雲。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大品雲。若諸法不空。即無道無果
如波要因于水能成立故。依如來藏得有諸法當知亦爾思之 勝鬘雲。依如來藏故有生死。依如來藏故有涅槃。楞伽亦說。如來藏造業受報。起信論雲。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等。問明品雲。法性本無生。示現而有生等
四事能顯理門 如影像表鏡明。識智表本性。起信雲。因無明能知名義。爲說真覺等
謂由事攬理故則事虛而理實以事虛故全事中之理挺然露現。猶如波相虛令水體露現當知此中道理亦爾思之 須彌偈雲。了知一切法。自性無所有。如是解法性。即見盧舍那
五以理奪事門 由前門理顯故此奪也
謂事既攬理遂令事相皆盡唯一真理平等顯現 上宗。下因
以離真理外無片事可得故如水奪波波無不盡此則水存以壞波令盡 出現品雲。設一切衆生于念念中悉成正覺。與不成正覺。亦無有異。如化人化心。化成正覺也
六事能隱理門 由第叁成事故即隱理也
謂真理隨緣成諸事法然此事法既違(亦雲匝)于理遂令事顯理不顯也如水成波動顯靜隱經雲法身流轉五道名曰衆生故令衆生現時法身不現也 問明品亦雲。未曾有一法。得入于法性
七真理即事門
謂凡是真理必非事外 上宗下因
以是法無我理故事必依理虛無體故 若但是空。出于事外。則不即事。今以即法爲無我理。離事何有理耶
是故此理舉體皆事方爲真理如水即波無動而非濕故即水是波思之
八事法即理門
謂緣起事法必無自性無自性故舉體即真故說衆生即如不待滅也 淨名雲。一切衆生皆如也。又雲。一切衆生即寂滅相。不複更滅
如波動相舉體即水無異相也 前門法身流轉。名曰衆生。此門衆生寂滅。即是法身。法身衆生。義一名異
九真理非事門
謂即事之理而非是事以真妄異故實非虛故所依非能依故 後門義。應一一反此叁對。但文小異爾
如即波之水非波以動濕異故
十事法非理門
謂全理之事事恒非理相性異故 前雲。真妄虛實。今但有一對
能依非所依故是故舉體全理而事相宛然。如全水之波非水以動義非濕故 七八于解常一。九十于谛常二。此下結勸也。先結束前義雲
此上十義同一緣起 真空四義。一廢己同他。第叁門也。二泯他存己。五也。叁自他俱存。九也。四自他俱泯。七也。妙有四義。一隱他存己。六也。二顯他自盡。四也。叁即十也。四即八也。一二是總故不配之。上結束。下別收十門
約理望事則有成(叁也)有壞(五也)有即(七也)有離(九也)事望于理有顯(四也)有隱(六也)有一(八也)有異(十也)
逆 五六九十
順 叁四七八
自在 即成即壞等
無障無礙 成不礙壞等
同時頓起 非前後也。又事無體藉緣。可言成壞等。不可言隱顯等。理性本有。可言隱顯等。不可言成壞等。不會初二者。是總相故。余之八門。依此成也。又相遍門無別異相。非如隱現等殊故。此下勸修雲
深思令觀明現是謂理事圓融無礙觀
周遍含容觀
周遍含容觀第叁 事事無礙也。文叁。一標。二釋。叁結勸
事如理融 一一事皆如理故融通也。謂若唯約事即彼此相礙。若唯約理。即無可相礙。亦無可遍容。今以事如理融。故有十門無礙
遍(周遍)攝(含容)無礙 理含萬德。無可同喻。略如虛空二義。謂溥遍含容
交參 彼此涉入
自在 同時互爲能所
略辨十門 一爲法義體用之本。二是周遍。叁是含容。此叁備矣。四釋二也。五釋叁也。六七皆收四五也。八九融攝六七。十收八九也
一理如事門 由此真理全爲事故。如事顯現。如事差別。大小一多。變易乃至無量無盡也。有本標雲。理如事現。事如理遍。乍觀釋中。多遍現義。細尋成局阙余義相故
謂事法既虛相無不盡 不待泯之
理性真實體無不現 真理即與一切千差萬別之事俱時曆然顯現。如耳目所對境也。亦如芥瓶。亦如真金。爲佛菩薩比丘及六道衆生形像之時。與諸像一時顯現。無分毫之隱。亦無分毫不像。今理性亦爾。無分毫隱。亦無分毫不事。不同真空觀。及以理奪事門中。唯是理現也。故次雲
此則事無別事即全理爲事 上釋也。下以人證雲
是故菩薩雖複看事即是觀理然說此事爲不即理 不壞事故
二事如理門 一一事。皆如理溥遍廣大。如理徹于叁世。如理常住本然
謂諸事法與理非異 先出遍之所由由前門理如事故即。事不異理。故遍此與前門互相如爲一對。又與後門以非一非異互望。能遍能含爲一對
故事隨理而圓遍 總標宗也。下別示遍相遂令一塵溥遍法界法界全體遍諸法時此一微塵亦如理性全在一切法中 且指一事爲例釋之
如一微塵一切事法亦爾 例諸佛菩薩緣覺聲聞。及六道衆生一一皆爾
叁事含理事門 文二。一正釋此門。二總融二門
謂諸事法與理非一故存本一事而能廣容(標宗)如一微塵其相不大而能容攝無邊法界由刹等諸法既不離法界是故俱在一塵中現 指一爲例也。由上一事。含于理故。余一切事。與所含理。體不異故。隨所含理皆于一事中現也。然此亦與理非異。方能含。今但標非一者。約存本一事爲能含法故。又以對前門故
如一塵一切法亦爾(結例)此理事融通非一非異故總有四句 爲能含邊。皆具與理非一非異義。由非一故。有體爲能含。由非異故。有用方能含也
一一中一 上一中有下一也。上一是能含。下一是所含。下一是能遍。上一是所遍也。余叁句一一例知
二一切中一叁一中一切四一切中一切各有所由思之 通論四句。皆上爲能含。即當所遍。下爲能遍。即當所含。若准下一多相望不同。即第二句是遍義。第叁句是含義。末句互爲含遍。初句皆阙也。但應雲攝入。至下當明
四通局無礙門 釋第二門。二門唯通。今不壞相。有不遍故兼局
謂諸事法與理非一(故局)即非異故(故通)令此事法不離一處即全遍十方一切塵內由非異即非一故全遍十方而不動一位即遠即近即遍即住無障無礙
五廣狹無礙門 釋第叁門
謂事與理非一(故狹)即非異故(故廣)不壞一塵而能廣容十方刹海由非異即非一故廣容十方法界而微塵不大是則一塵之事即廣即狹即大即小無障無礙
六遍容無礙門 六七二門。皆合前四五。兼之二叁。以廣容溥遍不相離故。二四唯遍。叁五唯容。故今合之。同時具二。但以一多反覆相望。故成六七二門。文中有兩對。初明遍即是容。後明容即是遍。初中雲
謂此一塵望于一切由溥遍即是廣容 以一望多。故有遍容義。以有彼多可一一遍故。可悉容受故。若多望一。即無此義。以所望唯一。無可言遍言容。但應雲攝入。即當後門
故遍在一切中時即複還攝一切諸法全住自中 謂一遍多時。還攝所遍之多在我一內。若以鏡燈喻者。如四方四維布八鏡。又上下各安一鏡爲十。于中安一燈。即十鏡互入。如一鏡遍九鏡時。即容九在一內也
又由廣容即是溥遍故令此一塵還即遍在自內一切差別法中 但覆上也一容九時。即能遍九
是故此塵自遍他時即他遍自能容能入同時遍攝無礙思之
七攝入無礙門
謂彼一切望于一法 反上也。故名義皆殊。亦有兩對
以入他即是攝他 入即前遍。攝即前容。以多望一無多可遍。故雲入也。無多可容。故雲攝也
故一切全入一中之時即令彼一還複在自一切之內同時無礙思之 多入一時。還攝所入…
《注華嚴法界觀門注華嚴法界觀門》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