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維摩經抄》

「古逸部·疑似部」經文2773卷85頁碼:P0423

  ..續本經文上一頁自恣。當觀五欲無常於身命財而修堅法 述曰。憍屍迦帝釋名也。前生修福感得此報。故雲雖福應有未出生死。故雲不當自恣。當觀無常。諸天果報不過叁法。一身。二命。叁財。身即圓滿端正。命即長時不夭。財即自然豐足。終歸破散。須修堅固法 經曰。正士。受此萬二千天女可備掃灑。持世言。此非我宜。維摩詰言。可以與我。如我當受 述曰。小乘著相女人共住壞道生染故雲此非我宜。大乘無相長道增淨故雲如我應受 經曰。有法樂可以自娛。不應復樂五欲樂也。天女問曰。何謂法樂。答言。樂常信佛。樂欲聽法。供養眾等 述曰。夫五欲樂者。奔赴六塵諠煩六識攀緣動作惱亂身心。樂少苦多。如犮嚙骨難成易壞費力傷神。凡夫於中妄生樂想。現世憂惱當來受殃。法樂翻此無為寂然法味怡神實為大樂。已下准此 經曰。樂聞深法不畏 述曰。菩薩聞深法則樂而忘苦。如法花會中六十小劫不起。于座無有一人而生疲倦。小乘聞深法而則驚。故五千比丘等退座而起 經曰。居士可捨此女。一切有所施於彼者。是為菩薩 述曰。夫論菩薩能捨所有求者皆與不違。眾生何況女耶 經曰。冥者皆明。明終不盡 述曰。夫燈光明照一照多一無增減。法之光明亦復如是。一人受持一人得度。無量眾生而共修持窮未來際。終無有盡平等平等 經曰。當為法施之會。何用如是財施會為 述曰。最後為字平聲呼之。夫施會者有為功德不出生死。有其多少好惡差別。有七曰等長短時節。不斷妄想徒費營。為法施會者無形無相教化眾生起四無量慈悲喜捨。六度圓滿斷妄入真。超出生死登乎。彼岸如如不動名為法施 經曰。謂以菩提起於慈心。此之以者因也。因於菩提而起慈心。得菩提故始能慈悲救度眾生。亦可因菩提故始起慈心。不求菩提不起慈心。不得成佛。互釋皆得。已下准此 經曰。知一切法不取不捨。入一相門起於慧業 述曰。真如無相。雲何可取。證悟不虛。雲何可捨。悟斯理者即一相門。入得此門慧業即起 經曰。住是會者。為大施主。亦為一切世聞福田 述曰。清施無盡普霑法界名大施主。施者受者俱出生死。涅槃極果常樂我淨。是真福田 經曰。淨名受彼瓔珞分作二分。一分施最下乞人。一分奉難勝如來 述曰。二乘著相。乞人下劣施之福少。如來高勝施之福多。此乃常情分別何足尚耶。淨名欲明勝劣平等凡聖一如故。施乞人等於佛福不二之理。斯其見乎故 經雲。若施主等心施一乞人。猶如來福田之相無所分別。等于大悲不求果報。是則名曰具足法施

  經卷第二

  文殊師利菩薩問疾品第五

  經曰。即以神力坐其室內。除去所有及諸侍者。唯置一床以疾而臥 述曰。夫論室者喻乎身也。凡小執相不了身空。欲令悟空。託彼文殊以興問答。空其室內者雙明二空。四大五蘊因緣成身人法俱無。故雲空其室內也。除去所有者。別喻法空也。法從緣起識心變生。因緣性空識心本寂故法空。及諸侍者別喻人空也。因緣無主故人空也。唯置一床者喻其真空。如如不二故雲一也。人法所依故雲床也。故法花雲。法空為床座。以疾臥者託疾招問。非實病也。有古德諺法師解雲。室者即是淨心真心。淨名初發心時離諸愛見名室不定。今得聖道除其妄想煩惱。恬明得真心。名空室內。故下經雲。畢竟空寂舍也。除去所有者。除去一切生死道中無明父母等恩愛眷屬也。去侍者者去彼空有二見凡時侍也。故下經雲。外道樂諸見。菩薩於諸見不動。置一床者妄法斯盡。唯處無相禪定床也。故下經雲。四禪為床座也。以疾而臥者。依此禪定起無緣悲。雖復救生不離空定。悲體常寂故雲臥也 經曰。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 述曰。一就有為生滅明無來無去見夫去者。是無常法。無常之法此念中生。此念中滅本無來去。念念相續假名來去見亦如是。二約心解。真心如如實無有來。妄心分別見有來也。叁約二諦真諦凝寂故雲不來。俗諦隨相是以有來。四約真化二身。真身湛然故雲不來。化身應現故雲來也。下亦皆准此

  經曰。是疾何所因起。問病因也 經曰。從癡有愛則我病生 述曰。淨名答也。夫論病因有其二種。一凡夫病。則癡愛為因。二菩薩病。即大悲為本。且凡夫病癡愛因者。即是不了。不了即受。受即染著。染著故入生死。生死故何病而不生。故雲則我病生。此言我者雖即淨名意道眾生。大悲因者。菩薩悲心不避生死。不避苦惱。假名癡也。隨逐眾生不敢捨離。假名愛也。示同凡苦故雲病也。苦從悲起故雲生也。言其生久如者問近遠也。此之如字多。是助詞。其猶乘鳥斑如泣涕漣也(亦可如者不定之詞意雲其生久耶)經曰。諸佛國土亦復皆空 述曰。以勝況劣故有亦聲。非但小室。是空諸佛國土。亦復皆空 問。佛土何空 答曰。土有二。一法性真土。即以真如法性而為其體。無形無相無有方所。二有相假土。即碧池蓮金沙寶地等四塵為體。有其形相。有其處所。十方差別真土即法性本空相土。即因緣無主所以是空 經曰。以何為空 述曰。重問。前空真土湛然相土宛然雲何空耶 經曰。以空空 述曰。答也。上之空字是能觀空智。下之空字是所觀空境。凡夫小乘未得空智心外境界皆成實有不知外境。從妄心起反於其中而生怖畏。猶如驢畜見水中自影反生驚怖。菩薩大士轉識成智智無分別了知心外萬境皆空以者用也。則用其能觀空智令彼所觀境空智空境空。故雲空空亦可能所皆空。故曰空空 經曰。空何用空 述曰。此重問前也。法體自空何須空智觀竟始空 經曰。以無分別故空 述曰。答也。法體雖空妄心分別不。是知空要藉空智斷。其分別方始見空。此乃分別即有無分別。即空故者因由之義。因無分別法始空也。已下諸句義相連帶。六十二見分別妄有見性本空。故雲。於六十二見中求。解脫生死皆從心起。故雲。解脫心行中求一念本心即成解脫 經曰。說身無常不說厭離於身 述曰。說身此下明慰喻。初發心菩薩凡夫小乘而未了悟無常性空。恒為無常之所迫逼。深生厭畏。速求寂滅不度眾生。菩薩了知無常性空。曰施恒沙身命不足為難。所以出生入死隨形六道廣度眾生。不欣寂滅下皆准此 經曰。說悔先罪而不說入於過去 述曰。罪若有體滅已入於過去罪性本空何物名為過去 經曰。又此病起皆由著我 述曰。執身有我。我為身主。身既有主。即受病苦。我空准法。法中無主。誰其病故。故雲。當起法想伿空其我得人空理果成羅漢法之所是空得法空。空理乃成菩薩。是故經雲。此之法想亦是顛倒 經曰。我及涅槃此二皆空。但以名字故空 述曰。我體本空。假立我名尋名謂有。涅槃性空。言語斷故離名字。故假名涅槃引眾生也 經曰。唯有空病空病亦空 述曰。執有成病。以空破有。定執其空。空亦是病。有空雙遣乃真定也 經曰。內見外見 述曰。境外見心名為內見。心外見境名為外見 經曰。菩薩斷除客塵煩惱而起大悲 述曰。悲上起愛名曰客塵。寄居悲上名之為客塵汙真。悲名之曰塵。起於悲心廣度眾生。不了眾生空見可度名曰愛見 經曰。貪著禪味是菩薩縛 述曰。世間八禪輕安適悅。凡夫耽嗜故雲禪味 經曰。無方便惠縛。有方便惠解 述曰。出世真智名之為惠。世間俗智名為方便。有真而無俗。闕方便之門。既無方便。觸途罣礙名之為縛。有俗而無真觸途染著亦成其縛。真俗相濟悲智雙融。方無縛矣 經曰。身不離病。病不離身。是病是身。非新非故 述曰。身從病有故雲身不離病。病從身起故雲病不離身。異名一體故雲是病。是身無始舊有故曰非新。念念續生故雲非故 經曰。住於生死不為汙行。住於涅槃不永滅度 述曰。住生死而不染汙。異凡夫。住涅槃而不滅。異二乘。凡夫起汙滯生死而不出。二乘住滅灰身智以長眠。菩薩悟之乃成大行 經曰。非凡夫行非賢聖行。是菩薩行 述曰。凡夫則造罪而自苦。二乘乃自利而棄眾生。故皆非也 經曰。雖樂遠離而不依身心盡 述曰。二乘以灰身滅心二皆永盡方為遠離。故皆非也 經曰。雖行叁界而不壞法性 述曰。雖遊叁界之妄境不失真如之法性 經曰。雖行四無量心而不貪著生於梵世 述曰。四無量者慈悲喜捨也。為利生故而行之。非求報故而起之。梵世者色界初禪大梵王之世界。修慈心等得生彼天。壽命六十劫 經曰。雖行禪定而不隨禪生 述曰。息心湛如行無漏之禪定。超出叁界不隨禪生

  不思議品第六

  經曰。夫求法者非有色受想行識之求(五蘊空也)非有界入之求(十二處十八界空也)非有欲色無色之求(叁界空也)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眾求(叁寶空也)無見苦求無斷集求無造盡證修道之求 述曰。此造字去聲呼之。造猶往也。盡證者涅槃性空。漏盡而證名為盡證。既無處所。何往之耶 經曰。舍利弗言居士未曾有也。如是小室乃容受此高廣之座。乃至雲舍利弗諸佛菩薩有解脫名不可思議。若菩薩住是解脫者。以須彌之高廣內芥子中亦無增減。須彌山王本相如故。而四天王等不覺不知。唯應度者乃見須彌入芥子中。是名不可思議解脫法門 述曰。此之一章正明不可思議 經雲。正宗芥子極小須彌極大。二俱色法。須彌山者。准諸經論。闊狹高下各八萬由旬。此中解釋自古多門。今宜逐要叁二門耳。一就二諦釋之。俗諦妄想見其大小。二相懸殊不相容受。真諦之中圓融一體。一體故芥子非小。須彌非大。小非定小。大非定大。是故相容。悟斯理者不可思議。二就法相法性二宗以釋。法相宗中大小相別不相容受。法性宗中恒沙萬法同一真如不守自性。猶如大海眾水同味。虛通無礙。大得入小。小亦合大。不可思議。叁約空有二門。妙有門中大小不無。真空門中小大非有。互相容受不可思議。空不離有。大小宛然。有不離空。故相容受。亦可。就唯識門更釋一念淨心微細。猶如芥子。參羅萬像雖復眾多。要從一心變現而起。離心之外畢竟無法。攝境從心故相納也。更有古德。約叁性等諸門解釋。恐煩止。且已下毛容大海水等。數量大意同此 經曰。我等何為永絕其根。於此大乘已如敗種 …

《維摩經抄維摩經抄》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維摩經疏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