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遺教經論》

「釋經論部·毗昙部」經文1529卷26頁碼:P0283
陳 真谛譯

  頂禮叁世尊  無上功德海

  哀愍度衆生  是故我歸命

  清淨深法藏  增長修行者

  世及出世間  我等皆南無

  我所建立論  解釋佛經義

  爲彼諸菩薩  令知方便道

  以知彼道故  佛法得久住

  滅除凡聖過  成就自他利

  此修多羅中。建立菩薩所修行法有七分。一序分。二修集世間功德分。叁成就出世間大人功德分。四顯示畢竟甚深功德分。五顯示入證決定分。六分別未入上上證爲斷疑分。七離種種自性清淨無我分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度阿若憍陳如。最後說法度須跋陀羅。所應度者皆已度訖。于娑羅雙樹間將入涅槃。是時中夜寂然無聲。爲諸弟子略說法要

  論曰。初序分。修多羅顯示利益成就畢竟故。是中成就畢竟有六種功德。一法師成就畢竟功德。二開法門成就畢竟功德。叁弟子成就畢竟功德。四大總相成就畢竟功德。五因果自相成就畢竟功德。六分別總相成就畢竟功德

  初成就畢竟有叁種相。一總相。二別相。叁總別相。總相者。如經牟尼故。別相者。如經釋迦故。總別相者。佛故。是中釋迦者。示現化衆生巧便故。複家姓尊貴故。牟尼者。一切諸佛功德故。複示自體清淨故。開法門成就畢竟功德者。有二白淨法句。一道場白淨法句。二涅槃白淨法句。此二白淨法前後二句。說示轉說義應知。道場白淨法者。如經初轉法輪故。涅槃白淨法句者。如經最後說法故。弟子成就畢竟功德者。示能受持二種白淨法門故。成就自利益行故。顯現如來快說法門功德故。如經度阿若憍陳如故。度須跋陀羅故。此二句修多羅示八種成就故

  雲何爲八。謂二種受持成就故。二種白淨法門成就故。二種自利益行成就故。二種快說法門功德成就故。大總相成就畢竟功德者。二八成就總故。如經所應度者皆已度訖故。因果自相成就畢竟功德者。有四種自相。一因自相。如經娑羅雙樹間故。二因共果自相。如經將入涅槃故。叁總自相。如經是時中夜故。四果自相。如經寂然無聲故。于中總自相者。遠離二邊故。成就二種中道故。一者正覺中道。二者離正覺中道。是中離正覺中道者。即果自相應知。此果有二種。一者自性無說離念涅槃果。二者遠離覺觀涅槃果故。分別總相成就畢竟功德者。分別人法二位差別故。人位差別者。上首眷屬差別故。如經爲諸弟子故。法位差別者。世間出世間法等故。如經略說法要故。已說序分。次說修集世間功德分。此功德有叁。一者修集對治邪業功德。二者修集對治止苦功德。叁者。修集對治滅煩惱功德

  對治邪業功德者

  經曰。汝等比丘。于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闇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太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

  論曰。此修多羅中。每說比丘者。示現遠離相故。複示摩诃衍方便道。與二乘共故。又于四衆亦同遠離行故。于我滅後者。此言示現遺教義故。不盡滅法故。以不盡法清淨法身。常爲世間作究竟度故。如經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故。此木叉亦是毗尼相順法故。複是諸行調伏義故。如來不滅法身自體解脫說波羅提木叉。依此法身。得度二種障故。一者有煩惱暗障。二者空無善根障。得度煩惱暗障者。如盲得眼。相似法故。如經如暗遇明故。得度空無善根障者。滿足財寶相似法故。如經貧人得寶故。余者示現波羅提木叉。是修行大師故。如經當知此則是汝大師故。又示住持利益人法相似故。如經若我住世無異此也故。依根本清淨戒已說。次說方便遠離清淨戒

  經曰。持淨戒者。不得販賣貿易安置田宅畜養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種殖及諸財寶。皆當遠離如避火坑。不得斬伐草木墾土掘地。合和湯藥占相吉凶仰觀星宿推步盈虛曆數算計皆所不應。節身時食清淨自活。不得參豫世事通致使命。咒術仙藥結好貴人。親厚媟慢皆不應作。當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瘕疵顯異惑衆。于四供養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應稸積

  論曰。此中方便遠離淨者。護根本淨戒故。如經持淨戒者故。雲何護根本。何者是根本。護根本者。今說二種。何等爲二。一者不同凡夫增過護。二者不同外道損智護。不同凡夫增過護者。有十一事。一者方便求利增過。如經不得販故。二者現前求利增過。如經不得賣故。叁者交易求利增過。如經不得貿易故。若依世價無求利心。不犯賣買。法式如毗尼中廣說。四者所居業處。求多安隱增過。如經不得安置田宅故。五者眷屬增過。如經不得畜養人民故。此示外眷屬非同意者。何故不但言人。而複說民者。以其同在人中。于善法不了畜生之屬故。六者難生卑下心增過。如經不得畜奴婢故。七者養生求利增過。如經不得畜生故。八者多事增過。如經不得一切種植故。九者積聚增過。如經及諸財寶故。十者不覺增過。如經皆當遠離如避火坑。十一者不順威儀及損衆生增過。如經不得斬伐草木墾土掘地故。此十一種增過事。修行菩薩宜速遠離不應親近。避大火聚相似法故。如經皆當遠離如避火坑故。不同外道損智護者。謂世間分別見故。此分別見有五句十種分別。如經合和湯藥乃至皆所不應故。遮異見故。何者是根本者。此示根本有二種。一者行法根本故。二者行處根本故。行法根本者。波羅提木叉故。行處根本者。身口意故。于身口意行處。行波羅提木叉故。節身時食等。示現身口意行處。波羅提木叉故。修行菩薩當知叁處波羅提木叉。無複有余解脫故。身處波羅提木叉。有五種解脫叁種障對治二種不應作不作故。一者他求放逸障。此障對治。如經節身故。二者內資無厭足障此障對治。如經時食故。叁者共相追求障。此障對治。如經清淨自活故。四者自性止多事。如經不得參豫世事故。五者自性尊重。不作輕賤事。如經不得通致使命故。後二句示現不應作不作。雲何五種身解脫。一者外緣身解脫。二者內緣身解脫。叁者自相緣身解脫。四者衆事緣身解脫。五者遠離異方便緣身解脫。五種解脫中。初句總余句別應知。口處波羅提木叉者。有二種邪語不應作不作。一者依邪法語。有二種不應作。一邪術惱衆生語。二依邪藥作世辯不正語。如經咒術仙藥故。二者依邪人語。亦二種不應作。一者與族姓同好。多作鄙呓語。二者親近族姓。多作我慢語。如經結好貴人親厚媟慢皆不應作故。意處波羅提木叉者。有六句說叁種障。對治叁種不應作不作。一者多見他過障。犯自淨心故。此對治。如經當自端心故。二者邪思惟障。不能自度下地故。此對治。如經正念求度故。叁者于受用衆具中無限無厭足障。此對治。第五句于四供養知量知足故。此供養有二種。一者于身分中供養。謂飲食衣服臥具湯藥供養身分故。二者于心分中供養。謂不共心供養。無厭足心供養。二事相違心供養。等分心供養。此四種心供養。癡亂衆生常受用故。不知節量故。若入叁昧分者知量故。若入道分者知足故。叁種不應作不作者。一不汙淨戒不受持心垢故。如經不得包藏瑕疵故。二者遠離。無緣顯己勝行。令他不正解故。如經顯異惑衆故。叁者遠離貪覆心貯積衆具故。如經趣得供事不應稸積故。已說從根本戒。次說根本戒與從戒俱解脫。能生諸功德故

  經曰。此則略說持戒之相。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故。名波羅提木叉依。因此戒。得生諸禅定及滅苦智慧

  論曰。從戒是戒相故。不可廣說顯示略說應知。如經此則略說持戒之相故。戒是正順者。此言示現從戒義故。于此彼處說從有二種。一者從根本戒。二者從根本所起成就戒。從根本戒者。示現順根本無作。波羅提木叉如向已說故。從根本所起成就戒者。示現後際解脫因。中際從戒生故。如經解脫之本故。戒是解脫體能正度故。如經故名波羅提木叉故。此言示現能度身口意惡。彼岸成就叁業解脫故。能生諸功德者。示現有色解脫功德無色解脫功德。彼二相順相違解脫功德。皆從彼生故。如經依因此戒得生諸禅定及滅苦智慧故。次說勸修戒利益故

  經曰。是故比丘。當持淨戒。勿令毀缺。若人能持淨戒。是則能有善法。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當知戒爲第一安隱功德住處

  論曰。雲何勸修戒利益。于中有五種勸。一者勸不失自體。如經當持淨戒故。二者勸不舍方便。如經勿令毀缺故。叁者勸遠離諸過身口意業。常集功德故。如經若人能持淨戒是則能有善法故。四者勸知多過惡于身口意中。一切時不能生功德故。如經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故。五者顯示持戒菩薩。于所修行叁種戒中。有如是得失者。我當住安隱處。不住不安隱處故。如經是以當知戒爲第一安隱功德住處故。此言正示現勸修利益勝義故。已說修集對治邪業功德。次說對治修集止苦功德。是中苦有叁種。一者根欲放逸苦。二者多食苦。叁者懈怠睡眠苦。是叁種苦叁昧樂門對治應知。雲何根欲放逸苦對治

  經曰。汝等比丘。已能住戒。當製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譬如牧牛之人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若縱五根非唯五欲。將無崖畔不可製也。亦如惡馬不以辔製。將當牽人墜于坑陷。如被劫害苦止。一世。五根賊禍殃及累世。爲害甚重不可不慎。是故智者製而不隨。持之如賊不令縱逸。假令縱之。皆亦不久見其磨滅

  論曰。根放逸苦者。是苦因苦果故。依戒淨叁昧方便。攝念對治故。如經已能住戒當製五根故。何故但說五根。示現色非色別故。複示意根中有五根。二種對治故。雲何二種。一者動念對治故。二者不動對治故。戒念護根利益相似法故。如經勿令放逸乃至犯人苗稼故。身戒清淨故。種種色不放逸。牧牛相似法故。正念成就故。種種心不行執杖相似法故。以戒念成就故。叁昧方便及正受功德無減無失故。不犯苗稼相似法故。複示無戒念失上上損心故。氣分成就難對治故。如經若縱五根非唯五欲。將無崖畔不可製也故。次說無對難對治。惡馬相似法故。如經亦如惡馬不以辔製將當牽人墜于坑陷故。複示過重相似不相似。又因果深苦無量世故。示現先際中慎故。如經如被劫害苦止一世五根賊禍殃及累世爲害甚重不可不慎故。向說戒念護。今說智護故。智者叁昧觀故。彼是叁昧重障故。…

《遺教經論遺教經論》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 第2页 » 第3页
✿ 继续阅读 ▪ 佛地經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