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律抄》

「古逸部·疑似部」經文2794卷85頁碼:P0683

  ..續本經文上一頁之者尟。大聖所以使出家之人先學戒者何。良以戒是生死足導資糧。漂流船筏。運澀行人從此到彼。莫不由戒。大聖興世度人。得戒乃可無量。大泮而言有其十種得戒。其十者何。一者自然得。唯明如來樹王成道。不從師諮。八萬律儀自然具足。二者法輪得戒。初為橋陳如等轉四諦法輪。陳如見諦以得戒。故曰法輪僧也。叁者善來得戒者。前人背惡歸宗。如來應根發唱。唱必有益。應時發戒。故曰善來僧也。四叁歸得戒者。明如來弟子將服化。倉生既無善來之德。但教受叁歸即名得也。五者自誓得戒。摩訶迦葉妙因深厚。於如來前自誓要心得具足戒。六者論義得戒。須陀沙彌七歲共佛對談往復稱基。因斯悟道故以論義為名。七八敬得戒者。唯令夷五百女人因奉八敬得具足戒。八遣使受戒者。明此尼端故若出坊寺必為外人壞其梵行。聖教開通遣使受戒。九者為邊國眾僧難得。聖教回開持律五人得受具足戒。十者明中國十眾。除和上得受具足。四分者大僧戒本。以為初分。尼戒與大僧不同為第二分。從安居揵度盡法揵度以來目為第叁分。從房舍捨度盡增一以來目為第四分。此皆成一部之緣。但明義不同故曰分。律者西域胡音。此土而言。以詮量為稱。能詮名字指之為律。所詮無作稱之為藏。藏者無作戒善苞福多容隱而難測。能律益行人。所以稱藏。能防未起惑非。因之為戒。戒有二種。何等為二。一者是作戒。二是無作戒。言作戒者。要由心發則有心止則無 故曰作戒。無作戒者。因其作戒一發不失。始末恒隨不侍更作心方有。故曰無作戒。典發之由稱之為序。發唱之首言第一 五部律典能與末代出家成軌禁非。故稱之為戒。禁非夷惡故。比丘文字能詮指之為律。此叁皆可軌之生善度。世良由此也。但時人出家雖仰尋幽指碩。自安身然復不能尋求律典。用自決泮。但相承誦傳致合壁。悟者眾。今雖有五部流布天下。餘二未見。且就叁部。僧祇十誦四分明其受戒。僧祇雲。凡欲受戒要身六緣得名如法。其六者何。一者受戒人年滿二十。二者受戒人身無十叁難障。叁者結界成就。四者界內盡集無其別眾。五者羯磨稱文無其多少。六者僧數滿足。若具六緣名善受具戒。若六中闕一皆不得戒 僧祇律雲。不滿二十兩減二十年者。此是夏前生人。所以知然。此人滿十九以過夏。向二十時始得十九夏。故言兩減。未至前歲故言年減。此人不得戒。文言減二十兩滿二十年者。此人是夏前生人。滿二十時故言年滿。未過前夏故言兩減。此人亦不得戒。文言減二十兩過二十年者。此夏後生人。何以知然。此人滿二十一時故言年過。安居未竟故言兩減。此人若受戒者。有得不得。雲何為得。若八月十五日後生者。二十一時此人得戒。通胎中滿夏故得。雲何不得。若是五月十五日後生。至七月十五日前生者。滿二十一時亦不得受戒。何以故。無胎中夏故不得。文言減二十年時人謂滿與受具足得名受戒者。非是一切皆得。唯正月生人滿十九過夏向二十時此人得戒。何以故。有胎受故。唯正月生者。餘十一月皆不得戒。文言年滿夏滿者。此亦是夏前生人。滿二十已過夏向二十一時名年滿。亦名兩滿。名受具足。文言夏滿年過者。此是夏後生人。滿二十一過夏向二十二時名善受具足。文言看手足者。要年滿手足成就得名受戒。手足雖成就。若年不滿者不名受戒。上來所明受戒得以不得皆僧祇所泮。十誦明受戒有二十四句。得以不得一同僧祇故不出。四分明受戒。要滿二十。此二十者不論夏滿。但言十二月為一歲。滿者名善受具足 第二身無十叁難障。雲何十叁難。一名邊罪。邊罪者比丘犯四重。比丘尼亦如是。下叁眾犯四重。是名邊罪。第二比丘在俗時壞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彌尼淨者皆不得出家。比丘尼亦然。第叁賊心受戒者。若俗人沙彌盜聽說戒羯磨者皆不得出家。沙彌不得受大戒。第四破內外道者。來時破外道。去時破內。此人亦不得出家。五黃門。有六種。一生門。二割去黃門。叁挎破黃門。四因他黃門。五始黃門。六半月黃門。比丘尼四種黃門。正無割去挎破。餘者同上。六殺父。七殺母。八殺羅漢。九出佛身血。十破僧。十一非人。十二畜生。十叁二根。是名十叁難 第叁結界成就者。要四方各六十叁步無大僧結界。成尼亦爾。此是僧祇所明也 第四界內僧盡集無其別眾 第五羯磨稱文無其多少 第六僧數滿足。具上六緣是人得戒 問曰。受戒人不自稱字及和上字名受戒不 答曰。四分人雲。受戒人不稱和上及己字。不名受戒 問曰。十叁難得戒不 答曰。四分雲。何不問十叁難者不得戒 問曰。受戒人叁衣不具。著俗服外道服。名受戒不 答曰。四分言。皆不名受具足 問曰。比丘比丘尼得與式叉摩尼受六法不 答。叁部律皆無成文。設有此事不名受六法。僧尼俱得突吉羅 問曰。有人言。式叉摩那受六法時。更請和上。此事雲何 答曰。不須更請。所以然者。未是易謂但增學其六不須也 問曰。有言。與式叉摩那受六法時。對面羯磨。此復雲何 答曰。叁部律皆言。置眠見耳不聞處逢作羯磨。若對面作法不成。僧尼俱得突吉羅 問曰。有人言。比丘得與沙彌尼作阿闍梨。此事雲何 答曰。無此道理。若得作阿闍梨者。亦應得作和上尼。不應與沙彌作阿闍梨。若爾則二眾不別 問曰。尼受戒時即大僧戒場上更不結分。得受戒不 答曰。僧尼界別。各不相攝。更不結界作法不成 問曰。比丘尼得再出家不 答曰。僧祇律雲。尼不得再出家 問曰。有人言。下叁眾犯四重。罷道已更得出家。此事雲何 答曰。是無道理。僧祇言。式叉摩那與男子染心尋近柱。但不壞梵行。更與六法後得受大戒。若沙彌與女人尋近柱。犯摩觸等戒。應更與十戒後得受大戒。非諸犯重者得 問曰。安居有幾種 答曰。安居之法而有眾多。略明所要可有二種。一前。二後。前者四月十六日。後者五月十六日。從四月十七日至五月十五日。尚名中聞亦名後安居。前者七月十五日。滿中間者隨日滿便止。後安居者至八月十五日。僧祇雲。不結前安居得突吉羅。不結後安居得偷蘭遮

  問曰。結安居時稱。某甲聚落僧伽藍。某甲房舍。此叁皆稱誰名也 答曰。隨能貫綜聚落者。應稱其名。僧伽藍主者。莫問道俗。最初地施地立寺有應稱其名。房舍亦如是 問曰。時人受日戒。七日一受戒言事訖。是事雲何 答曰 叁部所明皆無此理。如四分律明。受日要為叁寶及請喚因緣。得受七日十五日一月。十誦律律雲。明為叁寶及請喚因緣。得受七日叁十九夜。僧祇律明。要為叁寶事。得受事訖當還。事訖當還緩亦急。斯皆隨事遠近。若事一日得訖應即日還。若故遣至宿破夏。言不結後安居偷蘭遮者。義解也 問曰。有人言。四月十六日結安居。若不受七日出界外破夏。此事雲何 答曰。此是擗悟。初安居時無緣。受日不成。失法得罪。後若有緣更不受日。即以前所受日出界逕宿破夏。雖不受日出界。但莫逕宿皆不破夏 問曰。有為私緣受日。乞索叁衣及營餘事。成受日不 答曰。此非受日因緣。雖受不成。失法得罪。若出界逕宿斯皆破夏 問曰。有人言。為治生受日。後與僧少物得成受日。此復雲何 答曰。定是自欺。若人為治生故而言為僧。或受七日乃至事訖當還。不成受日返犯妄語。假使治生所得財物盡持僧與。猶是破夏。況與少物 問曰。有人言。四分律得重受七日。此事雲何 答曰。定是擗悟。思文不審。四分但言最後受七日者。非謂重受。但安居將滿正有七日。在有緣須行聽受七日出界。來以不來不破夏。但不本處自恣。得突吉羅 問曰。本有緣受日用不盡。餘日更得用不 答曰。但得。須白去 問曰。雲何名自恣量。有幾法得成日 答曰。恣他舉罪名曰自恣。凡自恣有二種。前安居人七月十五日自恣。後安居人八月十五日自恣。中間安居自恣。隨日滿自恣。若比丘僧十四日。比丘尼十五日自恣。若因十五日自恣者。比丘中前自恣比丘尼中後自恣。僧尼自恣應白二羯磨。若二比丘尼為伴。詣大僧自恣。應禮僧足。已曲躬低頭合掌。作禮是說。大德僧聽。我比丘尼僧夏安居竟。比丘僧夏安居竟。比丘尼僧說叁事自恣。見聞疑。大德慈愍故語我。我若見知罪。當如法懺悔。如是叁說。自恣時五人以上應羯磨差。具五德者二人為作自恣人 問。何故自恣但須二人不差一叁人 答。有勸一人為僧所差。是其僧使得舉餘人。此人有罪則無人舉。故須差二人使。更互相舉二罪時 一一別說不得並舉。故不須二人也 問曰。有人言。自恣是解夏法。此事雲何 答。此是意解。非律文說。自恣是解夏法者。便應失夏 問曰。有人言。自恣是放捨法。此復雲何 答。此是妄說。自恣若是放捨法。後安居人八月十五日自恣竟。亦應得放捨 問曰。自恣若非解夏放捨。是何法也 答。此是舉罪法 問曰。舉罪何故要七月十五日 答曰。有義。若夏中舉罪令眾鬥亂。是故亭舉。夏竟將離散。使疊相舉罪。悔過清淨。然後隨緣覆藏除罪法。凡欲與他出罪。要知輕知重。知犯知不犯。知覆不覆。僧祇律明。覆藏若別不同。律文言。比丘月生一日犯一僧殘。知是罪不作覆心。二日叁日乃至十日犯十僧殘。一切如是罪作覆藏心。至十一日相出時。是名十罪。共一夜覆。應從僧乞一別住一摩那埵一阿浮呵那。參差覆者。若比丘月生一日犯一罪。二日發露。二日犯罪叁日發露。乃至十日犯罪十一日發露。此十罪應從僧乞十別住十摩那埵十阿浮呵那。亦得從僧乞一別住乃至阿浮呵那。律文言。比丘月生一日犯一罪不作覆心。二日犯二乃至十日犯十。一切知是罪作覆藏心。乃至十一日明相出時。此五十五僧殘共一夜覆。應從僧乞一別住乃至阿浮呵那。亦得從僧乞五十五別住乃至五十五阿浮呵那。律文言。參差覆者。比丘月生一日犯一罪覆藏。二日發露。二日犯二。叁日發露。有乃至十日犯十僧殘。十一日發露。此五十五罪十夜乃至一夜覆。應從僧乞十別住乃至十阿浮呵那。亦得從僧乞五十五別住乃至五十五阿浮呵那。亦得從僧乞一別住及一阿浮呵那。律…

《律抄律抄》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