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部律並論要用抄》

「古逸部·疑似部」經文2795卷85頁碼:P0691

  四部律並論要用抄卷上

  救 當護持佛戒 □□□□□

  明戒律緣起第一 明受戒法第二 明結界法第叁 明羯磨法第四 明說戒法第五 明安居及受日法第六 明自恣法第七 明衣法第八 明功德衣法第九 明淨地護淨法第十 明任究僧徒同住眾法第十一 明叁寶物法第十二 明亡比丘輕重物看病囑授法第十叁 明五篇七聚持犯輕重第十四 明除懺悔法第十五 明會通諸律違負第十六 明諸部雜威儀第十七

  戒律緣起第一

  大聖如來愍悼群有。示生迦夷樹王成道。四十九年隨緣化物。臨涅槃時以此律藏付優波離。如來滅後尊者大迦葉。匡究叁寶簡得。五百大阿羅漢在王舍城結集叁藏。當時優波離一夏之中八十度昇高坐。具足誦出大毘尼藏。有八十誦。悉以囑大迦葉。迦葉將入涅槃。復以律藏付囑阿難。阿難臨滅付二大士。一名商那和修二名末田地。依付法藏經說。末田地向罽賓行化。經中更不記也。商那和修在王舍城行化。臨滅之時以法付囑優波掬多。自掬多已上有五大師。皆總持八萬法藏。智辯超群。優波掬多雖得總持神通智力莫之能比是。優波掬多有五弟子。一薩婆多。是十誦律主。二曇無德。此方名法正。有大乘根性。即是四分律主。叁名彌沙塞。即五分律主。四名婆麤富那。即是僧祇律主。五名迦葉毘。此土未有此。之五人亦皆是大阿羅漢。不能總持八萬法藏。各隨己見遂分為五部。釋迦出世當此土周幽王時。到漢明帝經像始至。逕百年許方有比丘。支竺微解漢語。少翻胡經。至秦主姚興深信佛法。以弘始八年。於長安草堂寺。請天竺沙門羅什法師重翻。舊什法師善曉方音。明解佛法。於是佛法廣流布也 十誦律。以秦弘始八年。罽賓國有叁藏法師。名弗若多羅。受持十誦律來到長安。共羅什法師翻出譯。一分未訖。叁藏身亡。又有蘆山遠法師。與曇摩流支續翻。後復有叁藏律師。名卑摩叉。又復是羅什法師所承習師自來到。壽春石澗寺重校律本。復出叁卷。律序置之。於後此土律興。十誦最初 四分律。有晉國沙門支法令。親向于闐國得胡本還到秦國。秦主姚長以弘始十二年。於長安中興寺集令德沙門叁百人。請罽賓叁藏大乘律師名佛陀耶舍。翻出四分律。涼州比丘竺佛念。護胡為漢。秦國道雲等筆受。律教東流四分第二。第叁五分律。有罽賓國叁藏法師。名大十。將五分胡本來到楊州。以晉景平元年十月中。晉侍中瑯琊王司馬練共比丘竺道生等請令出之。戒律流行五分第叁 摩訶僧祇律。有此土比丘法顯。輕身重法。自詣胡國。求覓經論到摩竭國邑連弗邑。阿育王塔南天王寺寫得胡本。將還此國。以晉義熙十二年十一月到楊州。於鬥場寺共叁藏佛陀跋陀翻出並六卷涅槃經。此土律興僧祇第四 迦葉毘律亦名迦葉維一部律。眾生未感不行此土

  四部律及論明受戒法第二

  十誦明十種受戒法。一自然得戒。謂佛無師自悟。二自性得戒。謂大迦葉。叁見諦得戒。謂居鄰等五比丘聞說四諦尋發具足。四善來得戒。謂耶舍等及如來一代善來所度。何以故。佛是法王自與受戒。此是等最後身。比丘終不學地無常故。五叁語得戒。謂未製羯磨前。謂羅漢所度者但為受叁歸即得具足戒。六問答得戒。亦名論義。謂須陀耶沙彌年始七歲。佛問其義。一一答。佛稱可聖心敕諸比丘與受具足。從問答得戒。因敕比丘故亦名敕聽得戒。七者八敬得戒。亦名八重。亦名尊師法。亦名八不可過法。謂大愛道及五百釋女求佛出家。佛遣阿難授其八敬聽之出家。從八敬為名。故稱八敬得戒(五分律雲)愛道從阿難聞八法已歡喜頂受。又語阿難。為我白佛。於八法中更乞願。願聽比丘尼隨次大小禮比丘。雲何百歲尼禮新受戒比丘。佛告阿難。若我聽比丘尼隨次大小禮比丘者。無有是處。阿難聞已還報。愛道又言。頂受尊敬。佛言。大愛道歡喜奉行。八法聽即名出家受具足戒。復白阿難。是五百釋女今當雲何。更為我白佛。佛言。即聽大愛道為作和上。在比丘十眾中白四羯磨聽。一時羯磨叁人不得至四。此則愛道一人得名八敬受戒。五百釋女即羯磨受戒。十誦亦如是。若如依四分。五百釋女亦皆八敬得戒。八遣使受戒。謂半迦屍尼顏容端政。若出伽藍即有壞行留難。聖者開聽差一比丘尼。為使往大僧中代其乞戒。故名遣使受戒。九羯磨受戒。謂十僧作法十。邊地持律五人受大戒。以邊地佛法創行。僧徒希尟。集之至難故。大聖開聽五人受戒。又四分雲。得阿羅漢者。即名出家受具足戒。此人得最上法。名為上法受戒。故摩夷論雲。時有年不滿二十。而受生疑問佛。佛言。聽教數胎中月及潤月猶不滿。佛言。此人得阿羅漢不。答言。得。佛言。此人名為上受具戒。又尼眾中女人曾出適年十二聽受大戒。通此合有十二種受戒。此十二種中自然得戒。唯佛一人自誓得戒。唯大迦葉一人見諦得戒。局在居鄰。五人善來得戒。通及僧尼佛。佛在時有佛滅後更無善來受戒法。叁語得戒。居在大僧。未立羯磨已前聽。立羯磨已後不聽問答得戒。若今末法中有須陀耶沙彌。亦聽受戒八敬得戒。唯居尼眾愛道一人不通。餘者遣使得戒。唯在尼眾半迦屍尼。若今末代有如是比丘。聽小小顏容不得也。邊地五人得戒者。今邊方有佛法。初行處皆悉開聽曾嫁十二居在尼眾上法受戒通彼僧尼。今若有得阿難漢者。亦即得名戒。唯羯磨一法教通凡聖被及。僧尼該羅現未須知作法。成以不成故。依諸部廣明 問。羯磨受戒具足幾緣得名如法 答。依僧祇律具六緣得成如法。何者為六。一者受戒人年滿二十叁衣鉢具。二者受戒人身無十叁遮難。叁者要結果成就。四者界內僧盡集。無其別眾。五者羯磨稱文無有增減。六者十僧滿足如法清淨。備此六緣得名如法。六中少一受戒不成 問。年雲何滿二十 答。僧祇雲。要年滿二十歲。滿二十雨。若年滿二十。不滿二十雨不得戒。但使雨滿得受戒。若冬時生夏安居竟受戒。是名不滿二十。若春時生安居竟受戒。是名滿二十。前安居竟時生還前安居竟受戒。後安居時後安居竟受戒。是名滿二十。四分家十二月為一歲。滿二十人取本生月。皆名滿二十得具足戒。僧祇家逕二十雨滿得具足戒。如臘月生者至滿二十逕十八雨。故名不滿。如是等要滿二十夏後方得受戒。然受戒事重。是出家根本。若本法不成即非比丘。與白依無別。受人信施及以禮拜。皆名為盜。得罪無量。若人定知年小受戒者。雖逕百年猶名沙彌。不應受大比丘禮敬及受信施。當更受戒 問。此受戒已來備逕布薩羯磨。何故更得受戒 答。此作受大戒。意聽羯磨布薩。非盜心聽故 四分聽更受戒 答。祇雲。若人自不知年幾當問父母親裏。若復不知當看生年板。若無是者當觀其顏狀手足成就。以不若如是不知當問。何王何歲國土豐儉[泳-永+旱]澇等。非謂一切如是特有難知者。如是一一尋究。若實不知滿二十。雖手足成就亦不得戒也 問。四分雲。年不滿二十。聽數胎中月潤月等。此後雲何 答。有人初受戒時。意謂年滿二十。受戒竟方知不滿。懷疑問佛。佛言。聽數胎中月澗月。若數一切十四日說戒。以滿年數無犯。此是大聖開令得戒。依此間國法五年再潤 十誦雲。洴沙王六年一潤。五分五年一潤。未知依何者是定 第二身無遮難者何故須問也 答。十叁難人為叁彰所牽與聖道隔絕。障不發戒名為難。是故須問 又問。十叁難者名義雲何 答。一邊罪難。此人曾受大戒。犯波羅夷為僧滅擯。後自還復更出家。蠲在眾外。名邊障不發戒。名難也。二汙淨行尼難。從出家已來不犯婬者。名為淨行。若白衣時汙犯。此人故名為難。叁賊心受戒難。此人無師自剃髮。著袈裟不受戒。而共他布薩羯磨竊盜佛法。故名賊心。若下叁眾盜聽說戒羯磨。詐同僧事亦犯也。四破內外道難。此人先是外道來出家。受戒後不捨戒。還入外道。邪見心重。自然失戒。若更欲於佛法求出家受戒者名難也。五黃門難。此人性多煩惱。闕於持戒。煩惱障重不發大戒。故名為難也。六殺父難。七殺母難。白衣殺父或殺母。違恩處深障。不發戒。八殺阿羅漢難。白衣時殺比丘。臨命終時顏色不變。九破僧難。妄說邪法。或亂群情。同界之內別行法事。斷壞佛法。知而故為。故名為難。十惡心出佛身血難。此人方便欲殺佛。而不能斷命。侵損聖體。違理處深。得重逆罪。今時末世燒壞精舍形像舍利。若見瑞相亦得逆罪。不得受戒。故名為難。十一非人難。若鬼若天變作人形欲受大戒者。名為非人難。十二畜生難。若龍若狐化為人形。不得與受戒。十叁二根難。此人身具有男女二根。於僧尼二眾無安置處。故名為難。此十叁人中初四及五逆業障攝。黃門一人煩惱障攝。後叁人報障攝。叁障所羈一形之中不可改易。未出家莫度已出家當滅擯。廣解如論中所說也 問曰。不問十叁難。為作戒不 答。四分雲。自製已後不得戒 又問。本為防難故。今實無者何須問也 答。雖為難故問。若實有難問以不問俱不得戒。若實無難問便得戒。不問不得戒 第叁明結界成以不成後結界法中當說 第四界內僧盡集。不來者與欲眾僧和合無其別眾也 第五羯磨稱文者。若作白四羯磨。而白五白叁白二白一皆不成也 第六僧數滿者。要清淨大比丘十人。若過十人名為眾。滿減則不成 問。犯重人及十叁難人作和上。為得戒不 答。四分雲。此不足僧數不得戒也。自餘證人犯重。但使證人多則得戒。少則不得戒 四分雲。時有從不持戒和上受戒。後生疑問佛。佛問。汝知和上持戒不。答言。不知。佛言。得。名受具戒。復有從不持戒和上受戒。佛言。汝知和上不持不。答言。知。汝知不應從如是人受具戒。答言。不知。佛言。此得名受具戒。又後有主疑問佛。佛言。汝知和上破戒不。答言。知。汝知不應從破戒人受戒不。答言。知。佛言。汝知從破戒人受戒不得戒不。答言。不知。佛言。得名受具戒 第四人叁句俱知者。不名受具足戒 問。無和上得受戒不。佛言。不得。十誦律雲。優婆離問。無和上得受具戒不。佛言。得名受具戒。羯磨人及眾僧有罪…

《四部律並論要用抄四部律並論要用抄》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律抄第叁卷手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