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回诤論》

「論集部」經文1631卷32頁碼:P0013
後魏 毗目智仙共瞿昙流支譯

  問曰偈言

  若一切無體  言語是一切

  言語自無體  何能遮彼體

  若語有自體  前所立宗壞

  如是則有過  應更說勝因

  汝謂如勿聲  是義則不然

  聲有能遮聲  無聲何能遮

  汝謂遮所遮  如是亦不然

  如是汝宗相  自壞則非我

  若彼現是有  汝可得有回

  彼現亦是無  雲何得取回

  說現比阿含  譬喻等四量

  現彼阿含成  譬喻亦能成

  智人知法說  善法有自體

  世人知有體  余法亦如是

  出法出法體  是聖人所說

  如是不出法  不出法自體

  諸法若無體  無體不得名

  有自體有名  唯名雲何名

  若離法有名  于彼法中無

  說離法有名  彼人則可難

  法若有自體  可得遮諸法

  諸法若無體  竟爲何所遮

  如有瓶有埿  可得遮瓶埿

  見有物則遮  見無物不遮

  若法無自體  言語何所遮

  若無法得遮  無語亦成遮

  如愚癡之人  妄取炎爲水

  若汝遮妄取  其事亦如是

  取所取能取  遮所遮能遮

  如是六種義  皆悉是有法

  若無取所取  亦無有能取

  則無遮所遮  亦無有能遮

  若無遮所遮  亦無有能遮

  則一切法成  彼自體亦成

  汝因則不成  無體雲何因

  若法無因者  雲何得言成

  汝若無因成  諸法自體回

  我亦無因成  諸法有自體

  若有因無體  是義不相應

  世間無體法  則不得言有

  前遮後所遮  如是不相應

  若後遮及並  如是知有體

  回诤論偈上分第二

  我語言若離  因緣和合法

  是則空義成  諸法無自體

  若因緣法空  我今說此義

  何人有因緣  彼因緣無體

  化人于化人  幻人于幻人

  如是遮所遮  其義亦如是

  言語無自體  所說亦無體

  我如是無過  不須說勝因

  汝言勿聲者  此非我譬喻

  我非以此聲  能遮彼聲故

  如或有丈夫  妄取化女身

  而生于欲心  此義亦如是

  同所成不然  響中無因故

  我依于世谛  故作如是說

  若不依世谛  不得證真谛

  若不證真谛  不得涅槃證

  若我宗有者  我則是有過

  我宗無物故  如是不得過

  若我取轉回  則須用現等

  取轉回有過  不爾雲何過

  若量能成法  彼複有量成

  汝說何處量  而能成此量

  若量離量成  汝诤義則失

  如是則有過  應更說勝因

  猶如火明故  能自照照他

  彼量亦如是  自他二俱成

  汝語言有過  非是火自照

  以彼不相應  如見闇中瓶

  又若汝說言  火能自他照

  如火能燒他  何故不自燒

  又若汝說言  火能自他照

  闇亦應如是  自他二俱覆

  于火中無闇  何處自他住

  彼闇能殺明  火雲何有明

  如是火生時  即生時能照

  火生即到闇  義則不相應

  若火不到闇  而能破闇者

  火在此處住  應破一切闇

  若量能自成  不待所量成

  是則量自成  非待他能成

  若不待所量  而汝量得成

  如是則無人  用量量諸法

  若所量之物  待量而得成

  是則所量成  待量然後成

  若物無量成  是則不待量

  汝何用量成  彼量何所成

  若汝彼量成  待所量成者

  是則量所量  如是不相離

  若量成所量  若所量成量

  汝若如是者  二種俱不成

  量能成所量  所量能成量

  若義如是者  雲何能相成

  所量能成量  量能成所量

  若義如是者  雲何能相成

  爲是父生子  爲是子生父

  何者是能生  何者是所生

  爲何者是父  爲何者是子

  汝說此二種  父子相可疑

  量非自能成  非是自他成

  非是異量成  非無因緣成

  若法師所說  善法有自體

  此善法自體  法應分分說

  若善法自體  從于因緣生

  善法是他體  雲何是自體

  若少有善法  不從因緣生

  善法若如是  無住梵行處

  非法非非法  世間法亦無

  有自體則常  常則無因緣

  善不善無記  一切有爲法

  如汝說則常  汝有如是過

  若人說有名  語言有自體

  彼人汝可難  語名我不實

  若此名無者  則有亦是無

  若言有言無  汝宗有二失

  若此名有者  則無亦是有

  若言無言有  汝诤有二失

  如是我前說  一切法皆空

  我義宗如是  則不得有過

  若別有自體  不在于法中

  汝慮我故說  此則不須慮

  若有體得遮  若空得言成

  若無體無空  雲何得遮成

  汝爲何所遮  汝所遮則空

  法空而有遮  如是汝诤失

  我無有少物  是故我不遮

  如是汝無理  枉橫而難我

  汝言語法別  此義我今說

  無法得說語  而我則無過

  汝說鹿愛喻  以明于大義

  汝聽我能說  如譬喻相應

  若彼有自體  不須因緣生

  若須因緣者  如是得言空

  若取自體實  何人能遮回

  余者亦如是  是故我無過

  此無因說者  義前已說竟

  叁時中說因  彼平等而說

  若說叁時因  前如是平等

  如是叁時因  與說空相應

  若人信于空  彼人信一切

  若人不信空  彼不信一切

  空自體因緣  叁一中道說

  我歸命禮彼  無上大智慧

  回诤論釋初分第叁

  釋曰論初偈言

  若一切無體  言語是一切

  言語自無體  何能遮彼體

  此偈明何義。若一切法皆是因緣。則是因緣因緣和合離諸因緣。是則更無一切自體。如是一切諸法皆空。如芽非是種子中有。非地非水非火非風非虛空等因緣中有。非是一一因緣中有。非諸因緣和合中有。非離因緣因緣和合余處別有。若此等中一切皆無。如是得言芽無自體。若如是無一切自體。彼得言空。若一切法皆悉空者則無言語。若無言語則不能遮一切諸法。若汝意謂言語不空言語所說一切法空。是義不然。何以故。汝言一切諸法皆空則語亦空。何以故。以因中無。四大中無。一一中無。和合中無。因緣和合不和合中一切皆無。如是言語咽喉中無。唇舌齒根龂鼻頂等一一皆無。和合中無。二處俱無。唯有因緣因緣和合。若離如是因緣和合。更無別法。若如是者。一切言語皆無自體。若如是無言語自體。則一切法皆無自體。若此言語無自體者。唯有遮名不能遮法。譬如無火則不能燒。亦如無刀則不能割。又如無水則不能瀾。如是無語。雲何能遮諸法自體。既不能遮諸法自體。而心憶念遮一切法自體。回者義不相應。又複有義。偈言

  若語有自體  前所立宗壞

  如是則有過  應更說勝因

  此偈明何義。若此言語有自體者。汝前所立義宗自壞。是則有過。若爾便應更說勝因。若汝意謂語有自體余法空者。如是則違諸法空語。汝宗亦壞。又複有義。言語不離一切法數。若一切法皆悉空者。言語亦空。若言語空則不能遮一切諸法。若如是者。于六種中诤論相應。彼複雲何汝不相應。汝說一切諸法皆空。則語亦空。何以故。言語亦是一切法故。言語若空則不能遮。彼若遮言一切法空則不相應。又若相應言語能遮一切法體。一切法空語則不空語。若不空遮一切法則不相應。若諸法空言語不空語何所遮。又若此語入一切中喻不相當。若彼言語是一切者。一切既空言語亦空。若語言空則不能遮。若語言空諸法亦空。以空能遮諸法令空。如是則空亦是因緣。是則不可。又若汝畏喻不相當。一切法空能作因緣。如是空語則不能遮一切自體。又複有義。一邊有過。以法有空亦有不空。彼若有過更說勝因。若一邊空一邊不空。如是若說一切法空無自體者。義不相應。又複有義。偈言

  汝謂如勿聲  是義則不然

  聲有能遮聲  無聲何能遮

  此偈明何義。若汝意謂聲能遮聲。如有人言汝莫作聲。彼自作聲而能遮聲。如是如是一切法空空語能遮。此我今說此不相應。何以故。以此聲有能遮彼聲。汝語非有則不能遮諸法自體。汝所立義。語亦是無諸法亦無。如是若謂如勿聲者。此則有過。偈言

  汝謂遮所遮  如是亦不然

  如是汝宗相  自壞則非我

  此偈明何義。若汝意謂。遮與所遮亦如是者。彼不相應。若汝說言。我語能遮一切諸法有自體者。彼不相應。此我今說。是義不然。何以故。知如是宗相汝過非我。汝說一切諸法皆空。如是汝義前宗有過咎不在我。若汝說言。汝遮所遮不相應者。是義不然。又複有義。偈言

  若彼現是有  汝何得有回

  彼現亦是無  雲何得取回

  此偈明何義。若一切法有現可取。汝得回我諸法令空。而實不爾。何以知之。現量入在一切法數則亦是空。若汝分別依現有比。現比皆空。如是無現比。何可得現之與比。是二皆無雲何得遮。汝言一切諸法空者。是義不然。若汝複謂。或比或喻。或以阿含得一切法。如是一切諸法自體。我能回者。此義今說。偈言

  說現比阿含  譬喻等四量

  現比阿含成  譬喻亦能成

  此偈明何義。比喻阿含現等四量。若現能成。比阿含等皆亦能成。如一切法皆悉是空。現量亦空。如是比喻亦空。彼量所成一切諸法皆悉是空。以四種量在一切故。隨何等法。若爲比成亦譬喻成亦阿含成。彼所成法一切皆空。汝以比喻阿含等叁量一切法所量亦空。若如是者法不可得量所量無。是故無遮。如是若說一切法空無自體者。義不相應。又複有義。偈言

  智人知法說  善法有自體

  世人知有體  余法亦如是

  此偈明何義。法師說善法。善法一百一十有九。謂心一相。一者受。二者想。叁者覺。四者觸。五者觀察。六者欲。七者信解脫。八者精進。九者憶念。十者叁摩提。十一者慧。十二者舍。十叁者修。十四者合修。十五者習。十六者得。十七者成。十八者辯才。十九者適。二十者勤。二十一者思。二十二者求。二十叁者勢力。二十四者不嫉。二十五者自在。二十六者善辯才。二十七者不悔。二十八者悔。二十九者少欲。叁十者不少欲。叁十一者舍。叁十二者不思。叁十叁者不求。叁十四者不願。叁十五者樂說。叁十六者不著境界。叁十七者不行。叁十八者生。叁十九者住。四十者滅。四十一者集。四十二者老。四十叁者熱惱。四十四者悶。四十五者疑。四十六者思量。四十七者愛。四十八者信。四十九者樂。五十者不順。五十一者順取。五十二者不畏大衆。五十叁者恭敬。五十四者作勝法。五十五者敬。五十六者…

《回诤論回诤論》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方便心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