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八空論》

「中觀部·瑜伽部」經文1616卷31頁碼:P0861
陳 真谛譯

  問空無分別。雲何得有十八種耶。答爲顯人法二無我。是一切法通相。今約諸法。種類不同。開爲十八。何者。一內空。二外空。叁內外空。四大空。五空空。六真實空。七有爲空。八無爲空。九畢竟空。十無前後空。十一不舍離空。十二佛性空。十叁自相空。十四一切法空。十五無法空。十六有法空。十七無法有法空。十八不可得空。合此十八爲十六空。凡有兩義故。立十六空。一體二用。第一內空。亦名受者空。凡夫二乘謂六入爲受者。以能受六塵果報故。今明但有六根。無有能執。以無執故。言受者空也

  第二外空。亦名所受空。離六外入無別法爲可受者也。若諸衆生所受所用。但是六塵。內既無人能受。外亦無法可受。即人法俱空。唯識無境。故名外空。以無境故。亦無有識。即是內空。六入無識。即是無人。無有根塵。即是無法。故內外二空。兩義相成也

  第叁內外空。謂身空也。此身四大爲內外所依。內依即六根若五根。皆有淨色及意根。並依此身。故名內依。外依者。謂外六塵。若己身四大。唯除五根淨色。所余色香等。屬外六塵。攝持于五根故稱爲外。非謂離身之外也。此身能持根塵。故名爲依。根塵所依也。此根及非根。皆悉是空故。名內外空也

  第四大空。謂身所拪托。即器世界。十方無量無邊。皆悉是空。故名大空

  第五空空。能照真之相。會前四空。從境得名。呼爲空智。空智亦空。故立空空

  第六真實空。謂真境空。行者見內外皆空。無人無法。此境真實。立真實名。由分別性。性不可得。名分別性。性空即真實空也。此六空辯。空體自成次第。一受者空。二所受空。叁自身空。四身所住處空。五能照空。六所觀境空也。前四皆是所觀境空。第五能觀智空。第六所分別境界相貌空。又前四所知。第五能知。第六所知相貌。第五智空治前四境。四境是空。第六真空。治第五智故智成空。若無第五智空治前四境。則有人有法。是分別性。由此智見前境。是無人無法。即治前境。若無第六境空治第五智。此智既但真解。還成分別性故。言第六真實空。名爲治智也

  第二義明空自有十二。一者行空。二非行空。菩薩學此兩空爲得二種善法。一謂善道。二謂善果。道即叁十七品等。善果即是菩提等也。行空者。明叁乘諸道無人法。非真實。非虛妄。離此四種心。是名善因。爲得此善因。是故菩薩學觀行空。非行空者。謂二種善果。即余無余涅槃。若有余除集。此果則離四種顛倒。非是常樂我淨。若無余滅苦。即是常樂我淨。此第七第八兩空。是淨菩薩自度。初得道後一得果

  第叁畢竟空。爲恒利益他菩薩修空。畢竟恒欲利他。至衆生盡。誓恒教化。此心有著。今此觀心。此心定令舍畢竟之心。自然利益。方是真實智名畢竟空也。若作畢竟心。能爲利益。不作不益。不複自然。恒利益不空。此畢竟之心。是智第九名畢竟空

  第四無前後空。亦名無始空。爲成畢竟空利益他故。不前後即無始終。菩薩若不解其是空。則生疲厭之心舍棄生死。既見生死是空。則不分別前之與後。及以始終既不分別始終。則于短于長心無憂喜。于長不憂。聞短不喜。既離憂喜。則能不舍生死。以不舍故。畢竟利益乃得成也。是故第十觀無始空

  第五不舍離空。菩薩修學此定止。爲功德善根無盡。何以故。一切諸佛于無余涅槃中。亦不舍功德善根門。有流果報已盡。功德善根本爲化物故。恒有此用。如來雖入涅槃。猶隨衆生機緣。現應化兩身。導利含識。即是更起心義。故衆生不盡應化之用亦不盡。故言雖入無余而不舍功德善根也。若二乘入滅。無更起心。以慈悲薄少。不化衆生。若佛入無余而更起心者。以諸佛菩薩叁身利物無窮故。如來法身即是一切無流法之依處故。言散滅不舍離功德也。所以得知涅槃之中猶有法身者。以用終體。既睹應化之用不盡。故知此身之體。常自湛然。永無遷壞。如毗婆沙師說。無涅槃無有自相。而不可言無。何以故。爲能顯事用故。若不依涅槃不成智慧。智慧不成則煩惱不滅。涅槃既能生道。道能滅惑。即是涅槃家事。既見有事。則知應有體故。不得言無也。如來法身在涅槃中。即義亦爾。爲除分別涅槃不舍功德。即是分別性。真實義中。無此分別。故名不舍離空。語言說涅槃不舍功德。而涅槃中亦無不舍之意。故名不舍空。即成不舍生死之意。前明不舍生死畢竟利他。異于二乘不能永利。今明雖在生死及涅槃並皆化物。此義不異故。前來至此。凡有叁空。名利他事。此即第十一不舍空。亦名不散空也六性空。七相空。八一切法空。此叁明自利利他因。問空何所爲。答爲清淨佛性即空故名性空。問何故名性空

  答佛性者。即是諸法自性。何以故。自然有故。但自性有兩義。一無始。二因。譬如無始生死中。有心無心兩法自然無因。若心有因。此因爲本。有爲始有。若本有因。此因即是自然。既是自然。亦應許心是自然。昔未有因。應無衆生。有時有因。方有衆生。如土石等。若有因時應成衆生。故知自然一分作有心。一分作無心。故言譬如無始生死中。有心無心兩法自然無因也。佛性亦爾。自然無因。虛妄尚有自然義。何況真實而不自然。故由無始佛性爲因。所以六入欲求解脫。若無佛性。解脫之果。不得成就。譬如淨珠能清濁水。以佛性無始故。生死無始一異空。淨不淨空等如上說。此空性爲離五失顯五種功德。人法是分別性從人法生分別。是依他性。就分別性覓法不可得。就依他性覓所分別之人法。亦不可得。即真實性。真實無體。無體故無相。無相故無生。無生故無滅。無滅故寂靜。寂靜即是自性涅槃。此自性空除五種過失。一除下劣心。不薄信佛性是有可得。得之有無量功德。則不能發菩提心。不發此心。常守下劣。佛性令其發心。故言能除下劣心也。二除高心。若人不解佛性平等。謂我有佛性。我已發心。他無佛性。不能發心故高慢。若體此理。無有此彼。高心即滅。故言能除高心也。叁除著虛妄棄舍真實。虛妄所以是生死過失者。如人來打拍罵詈毀辱等事。一非本有。二由心所作。虛妄所起。非是自然。即是虛妄。若不體真實道理。謂此是真實。則取著虛妄。皆棄真實。故生叁毒利等煩惱。若識生死虛妄非是實有則不見能拍所罵。不見衆生過失。不生煩惱。即棄虛妄。但見衆生皆有佛性。功德圓同。即是能取真實。由此即生慈悲成菩薩者。四能除我見。諸法本來自性真實。若有若無。二皆平等。若人能作此解。即舍我見執相之心也。五除怖畏。能令衆生信受甚深正法。正法有相與無相體解佛性則能信受。無相正法則不謗大乘也。次明此性空能引五種功德者。一除下劣生正勤。二除高慢生平等。叁除虛妄生慈悲。四除見生般若。五除怖畏受正法故言性空。顯佛性理有五種功德。離五過失。治護性令得清淨。即是自利因故。此第十二名爲性空。佛性即是空也

  七自相空。爲得叁十二大相。八十小相。相又有二種。一者色相。謂四大五塵。二無色相。謂一切四陰心法也。化身非生死。非涅槃。何以故。生死是虛妄顛倒。不過苦集兩谛。化身不爾。依法應身而有體非顛倒。複能除衆生顛倒。故言非生死。非涅槃者。有始終故以非生死。則無生死虛妄之相。以非涅槃。亦無涅槃真實之相。故名相空。若菩薩能修此相空。則令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即修治化身之相貌。令得清淨故。第十叁名爲相空

  八一切法空者。謂一切如來法無量恒河沙。如十力無畏等。明相離不相離空。若以法身望應身。有離不離。但應身沒不離法身。何以故。一爲法身是本。應身爲末。末不離本。本爲離末。問法身若不離應身者。有何過咎

  答若爾則一人得佛。一切人皆應得。以一切人不同得故。故知法身有不即應身義。法身亦不離應身。何以故。以法身無有差別。常不離叁世諸佛功德故。若能如此。亦離亦不離。道理而修行者。此則能得應身之果。但應化兩身悉能利物。化身正爲下種。應身爲成熟。令此一切法空爲清淨一切佛法。一切佛法複有兩義。一則無離無不離。以不可偏執。二則無執及所執。以境智無差別故也。此即第十四辨一切法空。至此凡有叁空。明自利利他因竟。第十五有法空。第十六無法空。此兩空通出前十四空體。言有法空者。謂人法二無所有。爲除增益謗。言無法空者。謂真實有。此無人無法之道理。除衆生妄執。謂無此道理故名無法空。爲除損減謗。離增離減。則非有無。故名爲空體也。故此兩空還屬前十四空所攝也

  第十七有法無法空。此一空出諸空相。所言有法無法空者。明此空體相。決定無法。即名決定無。有此無人法之道理故。名決定有。此無此有。是空體相。體明理無增減。相明其體決定。決定是無。決定是有。即是真實無。真實有。真實無人無法。真實有此道理。此論所以但明十六空者。正以此兩空屬前六空體所攝也。亦爲十四空者。即後四空還辨前諸體相故。此後空並屬前十四攝故。有十四十六十八廣略不同

  第十八出空果。所言不可得空者。明此果難得。何以故。如此空理。非斷非常。而即是大常。常義既不可得。故斷義亦不可得。無有定相可得故名難得。何以故。此之空理。非苦非樂。而是大樂。非我無我。而是大我。非淨非不淨。而是大淨。此空屬八空事用所攝。以見無人法正是空體故名隨事用不同離張成異。如上所辯。初六空明空體即十空明空用。用中後兩空。爲十四空所攝。第十七一空。爲六空體所攝。第十八一空。爲八空用所攝。故十八成十六。十六還十四。或先廣後略。或先略後廣。理事不同。體相差別。若離若合。其義如此也。此下第四分別空道理有叁。一淨不淨。若言空。定是不淨。則一切衆生不得解脫。何以故。以定不淨不可令淨故也。若言定是淨。則修道無用。何以故。未得解脫無漏道時。空體本已自然清淨故。則無煩惱爲能障智慧。又能除則不依功力一切衆生自得解脫。現見離功力衆生不得解脫。知此空非是定淨。複由功用而得解脫。故知此空非定不淨。…

《十八空論十八空論》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 第2页 » 第3页
✿ 继续阅读 ▪ 叁無性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