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一切唯心造(燃燈)

  一切唯心造

  

  作者:燃燈

  澳門佛教第一、二期

  一般人理解“一切唯心造”時常把“造”字解釋爲“創造”,認爲世界上一切事物皆是由心憑空創造出來的。心可以從無到有,想造甚麼就造甚麼,想造一匹馬就能造一匹馬出來;想造一臺電腦就能造一臺電腦;想造人就能造人﹍﹍其實這種理解方法不太妥當。“一切唯心造”之本意並非如此。 否則佛教便成了主觀唯心主義了。爲了准確理解“一切唯心造“之本意,本文就“一切唯心造”談談個人的心得。

  一、定義

  “萬法唯心”,說明宇宙萬有悉皆心識之動搖所現之影像,宇宙萬有無非一心所造。

  “叁界唯識”,全稱叁界唯一心,謂叁界(欲界、色界、無識界)所有現象皆由一心之所變現,心爲萬物之本體,凡叁界生死、十法界衆生等,實是妄想心所變作。正如《六十華嚴》卷十雲:“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一切世界中,無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爾;如佛,衆生然。心、佛、衆生,是叁無差別。諸佛悉了知,一切從心轉,心造諸如來。”

  由此可見,心不但可以造物質世界,也可以造精神世界;不但可以造五濁惡界,也可以造清淨莊嚴的佛國淨土;不但可以造苦惱的凡夫衆生,也可以造福德圓滿的諸佛菩薩。那麼心是如何造宇宙萬有的呢?爲了清楚明白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必須了解心是如何認識客觀世界的。

  二、心是如何認識客觀世界的

  佛教講,根、境、識叁者和合,方能認識事物。叁者缺一不可。例如:在一場講經法會中,盡管法師講法的聲音很響亮,聾人也有心聽法,但他因爲耳聾都是無法聽到法師講法的,因爲他缺耳根;一般人雖然耳根具足,但法師講法時某人在打瞌睡,或心不在焉,他對法師所講之法也會充耳不聞,因爲他的心忙于打瞌睡而沒有參與聽經,所以他仍無法聽到法師講經的內容;同樣,如果一個人有心聽法,耳根又具足,但沒有法師講法,他也是無法聽聞佛法的,因爲缺乏外境──講法的聲音。只有當有法師講法(外境),聽法的人耳根具足(根),又用心聽講(識),叁者合一,才能聽聞佛法。

  以上這種認識事物的方法對准確理解佛法極爲重要。禅宗的六祖慧能大師在做學生的時候,有一天,老師印崇禅師召集衆多弟子,問:“風吹幡動,究竟是風動呢?還是幢動?”衆弟子議論紛紛,有的說風動,有的說幡動,各說不一,此時站在衆弟子中的慧能挺身而出,答道:“是人心動”。印宗禅師聽後,大爲驚詫,知道慧能已經“悟”了。在此典故中,慧能禅師之所以得到老師印崇禅師的賞識,就是因爲他深知,風和幡只是外境,是認識事物不可缺少的條件。但要真正了知風動還是幡動,最重要的條件就是我們的心一定參與(心動)。如果沒有心的參與,我們就不可能感知風和幢的存在,更不用說他們是否動了。所以慧能大師才糾正其他同學的不足,指出是“心動”。這兒,慧能大師所講的“心動”, 其實是他強調在了知事物時,我們心的參與非常重要。現代不少學者不明白這個道理,自認爲比六祖大師的悟境還要高,拼命批評慧能大師講“心動”是主觀唯心主義,其關鍵的問題就因爲他們不明白“心”在我們認識事物過程中的作用。

  總上所述,在我們認識事物的過程中,根、境、識相觸才能認識宇宙萬有。在這叁者中,根與境的伸縮性較小,而心在了知宇宙萬有時起作關鍵性的作用。

  叁、心了知的對象──世界的概念

  我們的心了知的世界可以分爲兩種:現象世界和真實世界。

  現象世界是科學家研究的對象,研究的方法是通過官能感覺──即前五識,以邏輯推理演繹出來的世界,佛家稱之爲戲論世界。這種認識世界的方法稱之爲比量。佛學家研究的對象是真實世界(或本體世界),其研究方法是憑“內省“、直覺,它不但不能用官能感覺,並且要把官能感覺和其他意識作用──即第六識──完全斷除,而以直覺方能領悟本體世界,其結果是不能與人共見,因此甲僧所證得者,還令乙僧、丙僧互相印證。這種認識世界的方法佛教稱之爲現量。

  在日常生活中,運用直覺去了知事物的機會其實很多。譬如在審美活動中,依靠的就是這種直覺。譬如看到一朵花,你就覺得它很美,但若要你從邏輯推理上找出花兒美的原因來,這大概是強人所難之事,事實上也沒有這個必要。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也是如此,很多情況下靠的就是這種直覺,有時語言是多余的。譬如當我們第一次和人接觸時,直覺告欣你其人很善良、可靠,可以變成知心朋友;而有些人你看一面後便覺得沒有緣份,無法溝通。所以人們常說第一印象很重要的。

  釋迦牟尼佛菩提樹下成道,靠的也是直覺內省悟出了宇宙人生的規律。靈山會上,佛陀拈花微笑,衆人皆不知其意,唯有大弟子迦葉報以會心的微笑,所以佛陀宣布說:“吾有正法眼藏囑咐摩诃迦葉。”這告欣我們,真正的法是遠離文字,只能靠直覺領悟來體會它。所以直覺很普遍地存在著,也很重要。既不是通過直覺證實,又不是由邏輯得來的東西,便不是真理,佛家稱之爲非量。

  佛教所講的“一切唯心造”,其實是指我們的心所造的現象世界,而非本體世界。

  四、心是如何“造”現象世界的

  前面我們已經講過,當根、境、識叁者相結合時,我們才開始認識宇宙萬有。而叁者中“心”最重要。因爲只有用我們一顆純淨的心才能真正了知真實世界,它是獨立存在的,語言文字是無法描述它。用禅宗的話講,“心行處滅,言語道斷”。可惜我們的這顆心如同純淨的水,很容易受染汙。

  水本來是純淨的,如果放入紅的顔色,人們稱之爲紅水;如果放入黑的顔色,人們稱之爲黑水;如果放入綠的顔色,人們稱之爲綠水。如果用它來洗碗,人們稱之爲洗碗水;如果用它來泡茶,人們稱之爲茶水;如果用水供佛並念大悲咒,人們稱之爲大悲水。同樣,我們的心本來是清淨的,如果被貪染汙,人們稱之爲貪心;如果被嗔染汙,人們稱之爲嗔恨心,如果被癡染汙,人們稱之爲愚癡心;當我們高興時,我們便擁有一顆高興之心,當我們幫助別人時,我們便擁有一顆善良之心。當我們在清水中放入一顆寶石時,我們一目了然,看得清清楚楚; 如果我們把寶石放入紅水中,寶石看起來便變成了紅寶石;如果把它放入渾水中,寶石看來起便模糊不清;如果把寶石放入黑水中,我們根本就無法看到寶石!同樣當我們的心被這些煩惱染汙後,便無法看清楚事物的真面目。即使在同一種情況之下,依據心受煩惱汙染程度的不同,各人反應出來的現象世界因此亦各不相同。譬如,同樣是清風明月,在人心情好時,覺得特別的美好,自然發出“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之贊歎;然而在客途的憂愁人眼中,淩晨的明月便會令他發出“江楓漁火對愁眠”之感歎;在遊子眼中,一輪明月又能引起他思鄉之情:“床頭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再如,同樣是晚霞,在人心情好時,它便會有“落霞興孤鹭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之贊美;而在愁人眼中,卻會發出迥然不同之感歎:“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至于“明月”與“黃昏”之本來面目爲何物?煩惱衆生則無法領悟。

  所以當我們的心被貪、嗔、癡等煩惱染汙後,就好像自己給自己築了一道圍牆,使得我們不能看清楚牆外事物的本來面目,從此以後,我們便無法了知真實世界。其必然結果是當我們這顆心和真實世界相接觸時,由于貪嗔癡等自私的觀點的影響,産生種種分別,因而創造了一個與本體世界面貌全非、顛倒夢想、虛幻不實的現象世界,這就是“一切唯心造”之本意。

  我們的心所造之現象世界可分爲物質世界和有情世界,有情世界又可分爲動物界和人類。因此我們將從叁個方面探討我們的心是如何“造”這個現象世界的。

  (一)物質世界

  科學家講,地球的壽命已有四十六億歲,而人類的出現也只是幾百萬年前的事兒。當人類還未出現之前,地球應該是一個整體,可是當人類出現之後,由于我們的分別心,把原本是一個整體的世界分成形形色色的國家、地區、省、市、縣、鄉以至每一戶家庭;甚至在小得可憐的家中,又把它瓜分成自己的勢力範圍──我的房間、你的房間、臥室、客廳等等,地球因此被瓜分得七零八落。所有這一切都是人心所“造”出來的。

  物體本來是中性的,各有其功用,無所謂好與壞,貴與賤,蘿蔔不會羨慕白菜,芍藥不會羨慕牡丹,它們各有各的妙處。而然由于人類的貪婪,經過人心反應出來的現象世界與世界的本體迥然不同,中性的物體也變成了有貴賤之分。譬如石頭和空氣,本來有各自的功用,無有高低之分,但人類從自己功利的角度把物質世界重新劃分,重黃金而輕空氣。如果從人類生命有用的角度來講,空氣應該比黃金更重要,人一輩子沒有黃金絕無生命之憂,然而人不能一刻沒有空氣,否則就有生命之憂!爲甚麼人們仍然重黃金而輕空氣呢?就因爲物以罕爲貴,人心在作怪。

  再如金錢,古代人類以物換物,後來發展成以貝殼換物,今天人們普遍使用紙幣,便認爲它很有價值。工作一個星期只能換取兩叁張紙幣。其實這兩叁張紙本身的價值極微,只因人心認爲它們是錢,給予這幾張紙特殊的價值觀。然後把它們存入銀行,看到銀行存款不斷增加便開心。其實存款的人是自己騙自己歡喜,突然一病不起,他滿腦子的全是些空洞的存款數子,其他甚麼也帶不走,真正受益的是用那些利用他的錢投資享樂的大老板!

  由此可見,物質世界是我們的心造出來的,它是虛幻不實的,而無知的人們非常固執其爲實有,因此爲物所累,痛苦不堪!

  我有一位朋友,存了好多年的錢,才買了一輛平治車子,他很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寶貝,于是給自己訂了幾條規矩:出大太陽…

《一切唯心造(燃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