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之道概要
藥師山紫虛居士
一、前言
我們已多年在從事學佛及修行的工作,很多同修們相信已知道由發心學佛到成佛果的整個過程,在平日的弘法課程中也常提到這方面的事,本文只是重新做一個概括性的整理,有些內容在作者所著「一個學物理的人看佛教-兼論佛教的世界觀」一書中亦有提及,請有興趣的讀者參考,本文中有許多論點是個人的知見,若有不對請來函指正。成佛之道大概有五個階段,即學、修、悟、行與得,概述如下。
二、學道
一個人是否有機緣能學佛修行與其「根器」有關,「根器」在此是指他過去生學佛或與佛菩薩結緣的經曆,因爲每個人在世間已輪回生死無數次,應該有多生學過佛或與佛菩薩結過緣,每個人的潛意識中隱約都會記得一些,尤其一些乘願再來渡生的菩薩或大修行者,他們對佛法的記憶更清楚,這些就是所謂「根器好的人」。這些好根器的人在落入人身之後,因受肉身所障礙,要重新「覺醒」,此需要善知識的指導或經由佛經、佛法的啓發。禅宗六祖惠能大師由聽金剛經的一句偈「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當下開悟,個人認爲他就是「上好根器的人」,這些上好根器的人大概不會不學佛,少數例外是此人欠有重大債務,可能因還債務而染上業障甚至失去學佛的機會。上好根器的學佛者之中,有些修習「本尊法」的人,若前生已修成精神身本尊(或化身),則有很多會記得過去生而自行覺醒,這些人很快會繼續過去生的修行路程或渡生的工作。對一般中下根器的人而言,因過去學佛經驗不多,此生大多以靠讀佛書,聽善知識弘法等方式産生對佛教的好奇或喜歡,由此接近佛教團體學習佛法。
學佛的要點大略有叁,第一是「動機」,也就是爲什麼要學佛?要踏入佛道的人都應自已先問自已爲什麼要學佛?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動機,且會隨著對佛法的了解而有所改變。學佛的動機應該是爲了脫生死與幫助衆生,但對初學的人也許有困難,先不用勉強,只要動機不太「邪」就可以。例如想學佛以佛法賺錢,就是太邪。學佛的第二個要點是如何由學佛而起信心。此信心包括對佛菩薩存在的信心及堅固行菩薩道的信心。只要對佛菩薩深信則對佛法亦較不會懷疑,例如對淨土的存在會有信心,對「空」的存在也不會懷疑。學佛的階段若有善知識適當的教導,則對建立信心會有很大幫助。宗教與世間的學問不一樣,世間的學問大多因爲有問題、有疑問,然後經由很多求證的過程來解除疑問,最後才成爲有用的學問,例如今日很多科學上的成就即是如此,但對佛教而言就不是如此,佛菩薩的存在與否目前沒有工具可以證明,「空」更是不可言說形容,根本就不可證明!這些只有靠「信」而成就,信本師釋迦牟尼所說,或相信一些已證悟的大德所開示。精神世界的事情很多是靠信的力量而成就的,根據西方靈異學者所搜集的資料顯示,「靈魂」要使物體移動是靠「念力」,信心愈大念力愈強則使物體移動之能力愈大,以肢體去「碰觸」物體是不能移動物體。同理,心中對佛菩薩的存在沒有信心,則「見到」或感覺到佛菩薩存在的機會就大爲減少,這也是很多「知識份子」不能信佛教的主因。當然要信佛教但不要迷信,所謂「迷信」是非正信,也就是對佛正法不清礎,而相信一些不是佛教所認同的事情,例如祟拜樹神、石頭等行爲。又例如死後要修建華麗的墳墓等觀念,這些則是迷信。
學佛的人應該對佛的正法相信不疑,然後依法修證,經由解行並進的過程最後可達「一心淨信」,由此即入佛道。若開始就懷疑,則修行不易,如此之人,也許會成爲一個佛學專家,但不一定會信佛。
學佛的第叁個要點是要發願,學佛的目的是希望能由此入佛道,發願很重要,佛教的修行者因地發的願與果地的成就息息相關,例如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東方淨琉璃世界的藥師佛及在地獄渡生的地藏菩薩,還有與人間有深緣的觀世音菩薩,這些佛菩薩在因地修行之時都發過很多大願,這些大願到現在還繼續在實踐之中!願力是漫長佛道過程中的指標,如同黑暗中遠處的明燈,沒有它佛道難行,因此,學佛的人應該發願要爲衆生做些什麼事。初學的人會害怕發願後做不到怎麼辦,這些不用擔心,所發的願也可以改變,很多學佛者隨著修行的進步,菩提心增大,願力也不斷擴大,所以只要常發願爲衆生就可以。
叁、修道
修道就是修習佛道,修道的目的是在轉凡夫心爲真心,也就是要修改不良的心變成可控製的心,凡夫的心屬意識心,此心大多是自私(我相)又愚癡不明,必須經由修道的過程來轉變爲慈悲、無我、與有妙智慧的心。修道的方法有很多,可依個人的願力與根器做適當的選擇,然後一門深入去修行,再配合善知識的教導,一般情形很快會有相當的成就。依我個人的看法,修行的法門依每個人意願不同可粗分爲叁種,概述如下:
·(一)淨士法門:因爲末法時期在娑婆世界修行障礙很多,處處是誘入陷阱,在此修行不易成就,且不小心就有落入叁惡道的危險,因此,很多修行者發願要往生諸佛的淨土,有些人希望長住淨土,也有人希望在淨土修行有成就之後,再回娑婆世界行道渡生。諸佛的淨土很多,對娑婆衆生較有緣的有西方極樂世界與東方藥師琉璃光世界等,此外,彌勒菩薩的兜率淨土(即兜率天內院)也有些修行者很向往。要往生淨土的最簡單方法就是念該淨土教主的名號,一心恭敬稱念求其加被攝受。例如一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求其加被。修行者也要經常發願要往生該淨土,此願力之大小影響往生甚巨。此外,要相信該淨土的存在。經常研讀描述該淨土殊勝的經典並作觀想,如此可增加對該淨土存在的信心。另外有一點就是要行十善業以累積福報資糧及消除重大業障因果,這些都有助于往生時能順利投生淨土。
·(二)修四禅四空定以自行了脫生死。此法門一般以「數息」爲基礎,此外,守竅或把心定于一處皆可修此法門。大略而言,修行要訣是系心一處,但要盡量放松身心,到初禅時色身所起之各種壓力可得粗解,到二禅與叁禅時,可獲得由身心放松所生之喜樂與妙喜樂,到四禅破五蓋舍一切喜樂,並觀喜樂之苦空無常無我,由此可解脫生死。若系心一處之功力再增進則入第七與第八識中,對心念之認識亦由粗轉細乃至入極微細念,且以身心爲患,努力克服色身之煩惱,對所觀得之微細念有四種處理方式即「四空定」。若迫使自心觀無盡虛空與心合一者爲空無邊處,以微細念之起滅爲專注對象者爲識無邊處,對微細念之生起刻意不予理會者爲無所有處,對念頭的生起不去想,對念頭之滅(無念)也不去想,此爲非想非非想處。由非想非非想處再往內觀去則入黑漆筒,繼續內觀若機緣成熟可達十方圓明而了脫生死。釋尊當年在菩提樹下即以四禅四空定並觀十二因緣得到解脫。修禅定的人由于清淨心與定力之故,經常會有神通出現,如天眼通、宿命通等。這些修行者的果位大多是尊者,羅漢或辟支佛等。
·(叁)菩薩道的修行法門
這些修行者除爲自已了脫生死外,也發願要幫助衆生離苦得樂,甚至了脫生死。這些修行者大多發願生生世世在世間渡生(包括叁界六道之中)。這類的修行者一般要修習很多渡生的法門,爲渡生之需要,這些修行者大多要靠佛力相助,「念佛」大多是其基礎法門,念佛是稱念相關各佛菩薩的名號,其目的是與佛菩薩結緣,求佛菩薩消各種業障及因果,高層次的修行者可在定中得佛菩薩教導修習渡生所需的方法,如各種咒語及手印之類。
一個菩薩道的修行者在成佛之前都在世間長期渡生,尤其是悲增菩薩,渡生之時間更長甚至有些菩薩爲渡衆生而幾乎不能成佛,例如發願渡盡地獄衆生的地藏菩薩即是。菩薩道的修行者要同時修「入解脫門」的方法與「出菩提路」渡生的方法,前者是爲悟入空性、了脫生死,有很多方法可用于此,如四禅四空定,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禅宗的觀念頭及密宗的大手印等,在楞嚴經中有二十五位賢聖或菩薩所用的方法都可以由根門等處內觀到自性而得解脫生死。菩薩除了修行自行了脫生死外亦要修習渡生的各種方法,這叫「出菩提路」。一般修行者到「回向位」以後就比較有渡生的能力,此時最主要的修行方法是修「如幻叁昧」,如在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中,菩薩在修耳根圓通到悟入空性後就與「觀音如來」修習「如幻聞熏聞修金剛叁昧」,以此修得叁十二應身之大神通力,可自在出入六道渡生。在藥師山通訊廿六期有詳細介紹「本尊法修持」,有興趣的讀者請參閱。如幻叁昧是假觀的一種,它是由修行者起心觀想本尊相狀,由外本尊依叁密加持的方式加持此所觀想的本尊,而此本尊相乃依行者之願力由外本尊之加持而成,經一段時間修行後,所觀之本尊功德具足並與行者合而爲一,修行者只要起心欲成就某種渡生之事,則外本尊 經由相應方式成就此事,也就是修行者可借外本尊之神通力渡生。一般靠自力渡生者,神通力由自已修行而得,此種神通力比佛菩薩(即外本尊)之神通力小得多,因此,渡生能力比修如幻叁昧者小很多。例如,渡生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項是替衆生排解因果,此時必須知道過去多生的事情,以自力修得之宿命通難以完成此種工作,因此須靠如幻叁昧法。修行者以如幻叁昧法…
《成佛之道概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