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佛之道概要▪P2

  ..續本文上一頁修成金剛身(稱爲金剛菩薩)在世間渡生直到成佛。

  

  ·(四)修道中的因果與業障

  衆生皆有佛性,但因爲「無明」妄執諸法爲實有,因此才會貪愛諸法而致輪回生死,由于此種貪執諸法,形成各種業障,包括于第六識所屬名色中形成各種名相符號及第八識所屬的各種業障種子,對這些名相符號與種子執爲實有即爲各種業障。此外,因無明而發生諸識之能識(即主觀)作用,並執此能識作用爲實有。如對第六識之了知。推理功用,執爲實有,此即枝末無明。修行的過程中就必須面對各種業障與無明。業障種類很多,由內而外有第八識的業障,第六識的業障,到六道衆生層次可能尚有氣身的業障,五蘊身的業障,氣身與肉身結合之業障,精神身與肉身結合(即介面)的業障等,而「無明」則有無始無明,業相無明,轉相無明,根本無明,塵沙無明及枝末無明。在修行過程中就要努力消除業障與無明,我們可以靠定力暫時不理會業障與無明而悟入空性,但若要成佛則必須徹底消除業障並永破這些無明,否則如同以石壓草,草還會生長蔓延。除了自心的業障外,由于衆生輪回六道,難免與其他衆生有糾纏不清之事,因此有因果、怨氣發生,在修行過程中,會有其他衆生來討因果發怨氣之事發生,這些「債主」包括鬼界、天界都有。雖然自己若守戒清淨,債主也許找不到下手處,但畢竟怨氣債務還是不能躲。此外,諸魔怕修行人 有成就會影響他們的「權益」(也就是成爲魔民的機會減少),因此會幹擾修行人,這也是修行中要克服的問題。一個修行人若有五毒心(即貪、嗔、癡、慢、疑)則很容易被外魔幹擾而淪爲魔子魔民,若有邪淫心,則易受淫魔所困,而成爲淫魔的伴侶。「修行層次愈高之人愈要小心」,一旦犯戒可能護法皆遠離不護持,而使其很快淪爲諸魔的眷屬。切記,不要自以爲修行好就一切平安無事,修行愈好愈要小心自己的起心動念。最後,了斷過去生所造的情緣也是修行者一件痛苦的事。總之,業障、因果與情緣的問題很多,筆者在藥師山通訊中有很多篇幅詳細報導,有興趣的讀者請參閱。

  

  四、悟道

  

  一個修行者不論修習禅空,在淨土修行或在菩薩道上修行,一旦空觀修行到相當程度則會悟入空性,會悟到衆生本有,不生不滅的「自性」,而了知世間諸法唯心所造。知道衆生皆有「佛性」存在,這就是在楞嚴經中觀世音菩薩所證悟到「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之義。悟到自性的人對世間的看法會有改變,比較不再執著世間的事務,有些人在往生時就會悟入「死淨光」而了脫生死。悟道一般人稱爲「開悟」,開悟的境界是無法以言語文字來形容,我們只能以「十方圓明」、「電光火石」、「晴天霹雳」甚至以「火山爆發」來描述,而實際狀況則「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沒有任何人能「真正」的告訴你喝水的感覺。一般開悟是「暫時破除塵沙無明」的結果,但不是說開悟有大悟小悟之分別,悟就是悟,如霧開花現,也許由于強大的風力使霧暫時吹開而我們得以清楚地看到霧中之花,但不論如何,我們還是「看清楚了」,也許很快霧還會再籠罩,但花的狀況我們已清楚了知,因此,開悟就是開悟,沒有大小之分。當下次再看到花的時侯我們依舊認識它,故開悟就可了生死。當然要把霧永遠驅離,那就要「漸修」,所謂「破一分無明現一分法身」就是指漸修的成就,由初地到十地的菩薩就是在做這件事,等到霧永遠驅離不再籠罩則是成就佛果的 時候。開悟之後要能經常安住「空」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與觀力、定力及個人尚有的業障因果的多少有關。定力不足或業障因果太多之人,要久住「空」中相當困難。開悟之後要繼續增加內觀之力,在「空」之中可進一步悟入法身,也可由此修習進入六道之法,由此了解「如來藏」甚至由此入「華藏世界」等,也要修習如何由空起用出菩提路,也可以由空起「月輪」出世間,或修中觀等,「空」是修行者必須悟入之處,它可消一切渡生所引入的業障,使業障如水入大海消失無形。它可提供渡生所需的「能量」(這是一種尚沒有名稱的能)。若沒有它則渡生只有靠他力。總之,悟道是修行者極爲重要的一個過程。

  

  五、行道

  

  小乘修行者在悟入空性之後常安住空中,從此了脫生死不再出世間,大乘修行者則爲報衆生恩,而會繼續在世間(指叁界六道)依自己的願力渡生,在渡生過程之中,自己也一面修行,所謂「上求佛道,下化衆生」即是,在渡生過程之中,要替衆生排解因果、消除業障或施予福報,在這些作爲之中,經常要替衆生背負業障與承擔因果,因此,在七地以前的菩薩常有渡生的煩惱,在渡生之中,有時不小心也會落入「情緣」的困境。爲解脫一件情緣有時可能花費很多生的代價,因此,修行者對「情緣」之事不能不特別小心。菩薩道的修行者渡生的時間大多很長,一般形容爲「叁大阿僧只劫」,這時間幾乎是「無限長」,我個人認爲不是如此,叁大阿僧只劫是指「心念改變」的過程而不是指時間。若有好的機緣,也許在叁千年的人間修行就可以由初地菩薩修到七地菩薩。一般在到初地之前要經過很長的時間,因爲在「地前位」時修行狀況會「時退時進」,這是由于每一生機緣不同(如婚姻狀況,遇善知識與否、投生的環境等),其修行的進展或退步也不一樣。到「初地」以後,一般已入「不退轉」地,且有機會可得佛菩薩直接教導,因此,進步較快。修行到入「八地」是一個關鍵,「八地」稱爲「不動地」,八地之時,菩薩才修得如幻,從此觀渡生 如幻,沒有渡生的煩惱。渡生工作漸入純熟自在無礙之境。但八地之前必須了卻一切情緣,只要有情緣存在就不能入八地。因爲情緣會生煩惱。菩薩在渡生過程中除要了卻因果、業障之外,還要渡過累生所積各界衆生對他的「怨氣」,最後要了卻一切「情緣」,也要隨時償還渡生所背負的債務與各種怨氣,對沒有堅強渡生願力的人,因這些因素而導至退轉的可能性很大。因此,個人常說行道是類似「大定」,必須忍受一切苦與毀謗,此外尚必須隨時面對各種魔障的幹擾等,沒有堅強的定力與決心是過不了關的。

  

  六、得道

  

  在修道過程中,心逐漸清淨,渡生的能力也不斷增加,渡生的方法也有一些成就,因此就有菩薩果位及佛果之稱,但就體性「空」而言,實無有一切道果可得。因此,我們說得道是「得而無得謂之得」。就相用上而言,修道的結果在小乘有阿羅漢、辟支佛等,達這些果位者皆可了脫生死。在菩薩道上有地前位及地上位諸等地的菩薩,最後有應身佛、報身佛或法身佛的佛果。在修行過程中尚有化身菩薩或化佛的成就者。除「身」相之成就外,尚有淨「土」之成就,如諸佛的各種淨土,也有修行成就之菩提塔或壇城可得,這些詳情均可在藥師山通訊上找到,在此不再詳述。

  

  七、結論

  

  以上只是很簡略扼要地說明整個成佛之道,由發心學佛,開始修行直到開悟然後行道渡生,最後圓滿成就佛果,這是一個漫長艱苦的曆程,依個人的經驗,靠自力修行很辛苦且佛果幾乎不可能完成,一定要發大願,要爲使衆生離苦得樂了脫生死而努力,要深信佛菩薩且求佛菩薩相助,如此將可得諸佛菩薩的護佑與得金剛護法的護持,修行將會順利很多。此外,隨時要離五毒心,尤其是驕慢自大之心,否則將會自斷菩提之路。情緣也要注意,盡量避免爲要。若能隨時把自己觀成本尊則容易轉化爲高層次的心。以個人的經驗而言,只要有光明的心與渡生的願,能相信佛菩薩,能依佛菩薩的正法行事,則道業必有成就。但願有緣的讀者能深信。

  

《成佛之道概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