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慈悲喜舍的意義與修習方法

  慈悲喜舍的意義與修習方法

  藥師山紫虛居士

   摘要:

   本文敘述慈悲喜舍四種心的意義與修習方法,慈是仁慈、慈祥之意,在菩薩道上它的意義是「給樂」。悲是令人痛苦、不喜歡的感覺,在菩薩道上它的意義是「拔苦」。喜的意義是歡喜或欣喜,在菩薩道上它的意義是「隨喜」。舍的意義是舍棄或厭舍,在菩薩道上則意爲「怨親等舍」。無量心必須由本心起用才會發生,一般人要修習適當的「智慧觀」來改造內心,擴大有量的慈悲喜舍到接近無量的慈悲喜舍。我們以「報恩觀」修慈悲心。以「緣起性空」及「諸法如幻」的慧觀,觀宇宙人生之生機與奧妙,由此修習喜心。以「無常觀」及「慈悲觀」修習舍心。

  

  壹、前言

   慈悲喜舍是行菩薩道時所用的心,慈悲是衆生成佛的根基,也是諸佛菩薩出世間的原動力,菩薩在世間渡生不離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一個修行者若要行菩薩道,就應該要深入了解這四個字的意義及如何在日常中修習此四個心,希望經過一段時間的修習與實踐後,能由「有量」的慈悲喜舍心逐漸步入「無量」的慈悲喜舍心。在本文中,筆者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請有緣的讀者做個參考並予指正。

  

  貳、慈悲喜舍的意義

   一、慈的意義

   慈在一般佛書上解釋爲「給樂」,也就是「給衆生快樂」或「滿足衆生的願望」,但就字面上,我們不容易看出這種意義。「慈」在一般的解釋是表示慈祥、慈愛或仁慈等意義。我們若深入了解可知慈不是第八識內所有的,慈是第六識名色內的東西,它是由第八識中喜與愛兩類種子所合成。因此,慈應該具有喜與愛兩種性質,若一個人神色上看起來使人産生歡喜而且又很有愛心的樣子,我們會覺得他是個很慈祥或慈愛的人。慈的內函包括愛意、诃護、寬容、原諒和仁慈等,若人具有這些特質,也就是內心有這些「善」的名色,我們可以說此人具有「慈心」。有慈心的人大都心胸寬大,在生活態度上也較樂觀。一個行菩薩道的人由于有「願力」的關系,願意以這種慈心的態度對待他人,就像一個慈祥的老母親對待他的兒子一樣,她永遠诃護自己兒子,關切照顧她兒子到無微不至,兒子的一切錯誤她都能無條件的原諒,兒子想要什麼她就盡量滿足他而無怨言,老母親看她兒子時,永遠都是一張充滿慈祥的臉,這就是佛書上所說「慈是給樂」的意義。佛教中彌勒菩薩就是「無量大慈」的代表,在坊間彌勒菩薩的畫像是挺著大肚子,方面大耳,看起來極爲慈祥愉快,有的畫像背上還爬滿小孩子,個個皆歡歡喜喜,一幅充滿和樂與自在的畫面,這就是「慈」的真義,各位若能多用心去體會這種畫面就能了知菩薩的「慈心」。

  

  二、悲的意義

   悲在一般佛書上解釋爲「拔苦」,也就是消除衆生的痛苦。但我們也不容易由字面上直接看出這種意義。悲也是一個複雜的概念,它也是第六識名色中的東西,悲是第八識中「苦」與「厭」兩類種子所構成。因此,悲的性質包括痛苦、難過與不喜歡的複雜感覺,一般我們比較能體會的是悲痛,例如當失去所愛的人時悲痛。一個行菩薩道的修行者因爲有「願」要替衆生解除這種心中痛苦、難過的感覺,所以佛書上稱爲拔苦,如何拔苦就是我們要做的事衆生的苦。與悲心有關的涵意包括「不忍」、「不舍」、「疼惜」等各種意識心。在照顧癌症病童的母親中,我們常可以發現這種悲心的存在。能體會到別人的痛苦而自心感到難過,這是悲心最簡單的表現,若一個人對別人的苦難毫不關心,甚至幸災樂禍,這種人就談不上修悲心了。在佛教諸佛菩薩當中,觀世音菩薩是無量大悲的代表,菩薩的甘露遍灑宇宙各角落,不論衆生是什麼種類或在什麼地方,只要那裏有苦難,菩薩的甘露就隨著受難者求救的聲音而到那裏。

  

  叁、喜的意義

   喜在佛書上一般的解釋是「隨喜」,也就是看他人有成就或有功德時自己也心生歡喜,隨喜的反面就是嫉妒他人的成就。但在字面上,喜的解釋並不是如此。喜本身是第八識的一類種子,第六識喜的名色乃累積第八識喜的種子而成。對某些事物若和順自己的心意就心生歡喜,這是「自心喜」,這種感覺我們經常會碰到。若見到他人快樂歡喜而自己也隨著快樂歡喜,這是「隨心喜」,這種感覺在日常生活中也常發生,假如自己兒子聯考放榜時金榜題名,兒子滿心歡喜,做父母的也隨著高興,這就是一種隨心喜。菩薩道的修行者因有願要利樂衆生,要成就衆生,因此對衆生之成就皆心生歡喜與贊歎,甚而參與其事,這有鼓勵衆生成就善業功德的作用,一個菩薩之所以産生這種「隨心喜」,主要是源于「衆生同體」的智慧,衆生的歡喜,也就是菩薩的歡喜,維摩诘經上說「衆生病菩薩也病」這也是「衆生同體」的結果。

  

  四、舍的意義

   舍在佛書上大多強調「怨親等舍」,也就是在布施行舍的時候要不分敵我,這是菩薩的舍。在字面上,舍是舍棄、丟棄或割舍的意思。舍是第六識名色內的東西,它是由第八識中「厭」的種子所組成,因此舍心含有不喜歡而丟棄的心,也就是「厭舍」的意思。佛書上所說的舍是施舍,也就是把自己的東西送給他人。施舍由「心量」的大小來看有不同的層次:有把自己不喜歡或不用的東西施舍他人,這種舍是「厭舍」的舍。有把自己最喜愛的東西施與他人。有施舍給自己的親人,也有施舍給與自己不相識的人,最高境界的施舍是把自己最心愛的東西(包括人、寵物或東西)送給自己討厭的人。施舍給自己喜歡的人比較容易做到,但要真做到「怨親等舍」那大概只有菩薩才可以,我們「大致」能做就不錯了。

  

  參、無量心的意義

   心力的大小雖不像物理可以用數字來計量,但每個人做某件事的心量大小確有不同,慈悲喜舍四種心量的大小也因人而異,若心量大到「無限」,那就是佛書上所稱的四無量心∣無量慈、無量悲、無量喜與無量舍。這種無量心必須由「自性」(可以說最深的內心深處)起心直接而出,也就是必須要能「入空」且知道如何「由空起用」才會有真正的「無量心」,一般人的心念都受累生而來的業障幹擾,因此,只能生「有量心」。「無量心」具有「無我」、「無限製性」、「無分別」與「平等」等性質,因此,以無量心對衆生才能做到不分怨親、不分高下而皆能一視同仁,皆能給予最大的助力。一個具有「無量心」的人對自己子女的照顧關懷與對他人完全相同,就是對其他的動物也是同樣的關懷愛護。一般人的慈悲喜舍心是有量的,它是「有我」、「有限製」、「有分別」與「不平等」的,因此,我們很難做到怨親等舍,一般人關懷自己的父母子女遠比關懷他人要多得多,而且愛護關懷經常與某些條件有關,假如某個孩子比較聽話就會受到較多的關懷,這些都是有量心的結果。無量心的心力因爲是源于本心未受到阻礙,因此,心力遠大于有量心的心力,我們常說菩薩的慈悲無限就是這個意思,此外,無量心是很自然的,它不是勉強的也不是經過「思考」而來。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來說明,當你見到一只蟑螂在你面前出現,剎那之間你起什麼心念?打死它或者不忍打它?你「當下」的反應就是慈悲心量大小的一種度量,其大者可到達無量心的層次,在當下以後的思量而下的決定,例如想到我已拜佛不能殺生或者想到它會傳梁疾病應該殺它等等,這是凡夫「意識心」的範圍,這種「思量」不能用以度量慈悲心力的大小。無量心皆是當下所生,凡經過思量而生的絕不會是無量心。

  

  肆、慈悲喜舍心的功用

   一、慈悲心的功用

   第一、慈悲心是諸佛菩薩出世間渡生的動力,修行人在明心見性後,了悟諸法皆空,自己諸事已辦且生死已了,若他沒有慈悲心則將常住寂光土中,不再返世間做事,但若他有慈悲心,願使尚在六道受苦的衆生皆能離苦得樂,那他就會由「空」返世間行菩薩道,因此才有菩薩,也才有諸佛的誕生。沒有諸佛菩薩出世間就沒有佛法,我們將永遠不能脫離苦海。

   第二、修行人若能常存慈悲心,則可克製瞋恨心的發生,亦可克服對鬼界、魔界的害怕,這一點在做布施時是很有用的。

   第叁、人做事若皆能存慈悲心,則紛爭就會減少,社會較易達到和諧,人與其他動物之間也較能和平相處,互相殺害、怨恨的因果也會減少。能以慈悲心待人接物,則對各種人事問題的處理能有較大的包容心,較能原諒別人,由此免除瞋恨的惡緣。以我個人的經驗所得,慈悲心可化解怨恨與不滿,可達成一般人做不到的事情,慈悲心也可消除大部份人世問題的煩惱,能使自己生活自在而愉快。

  

  二、喜心的功用

   可分兩方面來說,「自心喜」的功用,可以克服人生的悲觀與無奈,使人生活充滿活力。人在世間因爲有死亡陰影及各種苦(佛教稱有八種苦)的存在,因此,人經常會有悲觀與無奈的心情出現,這時候一個充滿歡喜心的人就是人們脫離悲苦的良藥,喜心除可幫助自己之外亦可帶給別人一些歡樂,這也是很重要的。另一方面有菩薩道的「隨心喜」則對別人的成就與善行都能給予贊歎與鼓勵,如此可鼓勵衆生成就善業功德,這對世道人心的改善也大有幫助。此外,「隨心喜」的成就可消除嫉妒心,有嫉妒心的人見不得他人比自己好,對他人的成就不但不贊揚,甚至暗中起瞋恨心,想加以破壞,這樣的話,對他個人將造成惡業,形成不好的果報,對團體或社會也常會造成嚴重的傷害,社會新聞中很多重大傷害案件就是嫉妒心所引起的。

  

  叁、舍的功用…

《慈悲喜舍的意義與修習方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談五毒心與業障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