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慈悲喜舍的意义与修习方法

  慈悲喜舍的意义与修习方法

  药师山紫虚居士

   摘要:

   本文叙述慈悲喜舍四种心的意义与修习方法,慈是仁慈、慈祥之意,在菩萨道上它的意义是「给乐」。悲是令人痛苦、不喜欢的感觉,在菩萨道上它的意义是「拔苦」。喜的意义是欢喜或欣喜,在菩萨道上它的意义是「随喜」。舍的意义是舍弃或厌舍,在菩萨道上则意为「怨亲等舍」。无量心必须由本心起用才会发生,一般人要修习适当的「智慧观」来改造内心,扩大有量的慈悲喜舍到接近无量的慈悲喜舍。我们以「报恩观」修慈悲心。以「缘起性空」及「诸法如幻」的慧观,观宇宙人生之生机与奥妙,由此修习喜心。以「无常观」及「慈悲观」修习舍心。

  

  壹、前言

   慈悲喜舍是行菩萨道时所用的心,慈悲是众生成佛的根基,也是诸佛菩萨出世间的原动力,菩萨在世间渡生不离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一个修行者若要行菩萨道,就应该要深入了解这四个字的意义及如何在日常中修习此四个心,希望经过一段时间的修习与实践后,能由「有量」的慈悲喜舍心逐渐步入「无量」的慈悲喜舍心。在本文中,笔者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请有缘的读者做个参考并予指正。

  

  贰、慈悲喜舍的意义

   一、慈的意义

   慈在一般佛书上解释为「给乐」,也就是「给众生快乐」或「满足众生的愿望」,但就字面上,我们不容易看出这种意义。「慈」在一般的解释是表示慈祥、慈爱或仁慈等意义。我们若深入了解可知慈不是第八识内所有的,慈是第六识名色内的东西,它是由第八识中喜与爱两类种子所合成。因此,慈应该具有喜与爱两种性质,若一个人神色上看起来使人产生欢喜而且又很有爱心的样子,我们会觉得他是个很慈祥或慈爱的人。慈的内函包括爱意、诃护、宽容、原谅和仁慈等,若人具有这些特质,也就是内心有这些「善」的名色,我们可以说此人具有「慈心」。有慈心的人大都心胸宽大,在生活态度上也较乐观。一个行菩萨道的人由于有「愿力」的关系,愿意以这种慈心的态度对待他人,就像一个慈祥的老母亲对待他的儿子一样,她永远诃护自己儿子,关切照顾她儿子到无微不至,儿子的一切错误她都能无条件的原谅,儿子想要什么她就尽量满足他而无怨言,老母亲看她儿子时,永远都是一张充满慈祥的脸,这就是佛书上所说「慈是给乐」的意义。佛教中弥勒菩萨就是「无量大慈」的代表,在坊间弥勒菩萨的画像是挺着大肚子,方面大耳,看起来极为慈祥愉快,有的画像背上还爬满小孩子,个个皆欢欢喜喜,一幅充满和乐与自在的画面,这就是「慈」的真义,各位若能多用心去体会这种画面就能了知菩萨的「慈心」。

  

  二、悲的意义

   悲在一般佛书上解释为「拔苦」,也就是消除众生的痛苦。但我们也不容易由字面上直接看出这种意义。悲也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也是第六识名色中的东西,悲是第八识中「苦」与「厌」两类种子所构成。因此,悲的性质包括痛苦、难过与不喜欢的复杂感觉,一般我们比较能体会的是悲痛,例如当失去所爱的人时悲痛。一个行菩萨道的修行者因为有「愿」要替众生解除这种心中痛苦、难过的感觉,所以佛书上称为拔苦,如何拔苦就是我们要做的事众生的苦。与悲心有关的涵意包括「不忍」、「不舍」、「疼惜」等各种意识心。在照顾癌症病童的母亲中,我们常可以发现这种悲心的存在。能体会到别人的痛苦而自心感到难过,这是悲心最简单的表现,若一个人对别人的苦难毫不关心,甚至幸灾乐祸,这种人就谈不上修悲心了。在佛教诸佛菩萨当中,观世音菩萨是无量大悲的代表,菩萨的甘露遍洒宇宙各角落,不论众生是什么种类或在什么地方,只要那里有苦难,菩萨的甘露就随着受难者求救的声音而到那里。

  

  三、喜的意义

   喜在佛书上一般的解释是「随喜」,也就是看他人有成就或有功德时自己也心生欢喜,随喜的反面就是嫉妒他人的成就。但在字面上,喜的解释并不是如此。喜本身是第八识的一类种子,第六识喜的名色乃累积第八识喜的种子而成。对某些事物若和顺自己的心意就心生欢喜,这是「自心喜」,这种感觉我们经常会碰到。若见到他人快乐欢喜而自己也随着快乐欢喜,这是「随心喜」,这种感觉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发生,假如自己儿子联考放榜时金榜题名,儿子满心欢喜,做父母的也随着高兴,这就是一种随心喜。菩萨道的修行者因有愿要利乐众生,要成就众生,因此对众生之成就皆心生欢喜与赞叹,甚而参与其事,这有鼓励众生成就善业功德的作用,一个菩萨之所以产生这种「随心喜」,主要是源于「众生同体」的智慧,众生的欢喜,也就是菩萨的欢喜,维摩诘经上说「众生病菩萨也病」这也是「众生同体」的结果。

  

  四、舍的意义

   舍在佛书上大多强调「怨亲等舍」,也就是在布施行舍的时候要不分敌我,这是菩萨的舍。在字面上,舍是舍弃、丢弃或割舍的意思。舍是第六识名色内的东西,它是由第八识中「厌」的种子所组成,因此舍心含有不喜欢而丢弃的心,也就是「厌舍」的意思。佛书上所说的舍是施舍,也就是把自己的东西送给他人。施舍由「心量」的大小来看有不同的层次:有把自己不喜欢或不用的东西施舍他人,这种舍是「厌舍」的舍。有把自己最喜爱的东西施与他人。有施舍给自己的亲人,也有施舍给与自己不相识的人,最高境界的施舍是把自己最心爱的东西(包括人、宠物或东西)送给自己讨厌的人。施舍给自己喜欢的人比较容易做到,但要真做到「怨亲等舍」那大概只有菩萨才可以,我们「大致」能做就不错了。

  

  参、无量心的意义

   心力的大小虽不像物理可以用数字来计量,但每个人做某件事的心量大小确有不同,慈悲喜舍四种心量的大小也因人而异,若心量大到「无限」,那就是佛书上所称的四无量心∣无量慈、无量悲、无量喜与无量舍。这种无量心必须由「自性」(可以说最深的内心深处)起心直接而出,也就是必须要能「入空」且知道如何「由空起用」才会有真正的「无量心」,一般人的心念都受累生而来的业障干扰,因此,只能生「有量心」。「无量心」具有「无我」、「无限制性」、「无分别」与「平等」等性质,因此,以无量心对众生才能做到不分怨亲、不分高下而皆能一视同仁,皆能给予最大的助力。一个具有「无量心」的人对自己子女的照顾关怀与对他人完全相同,就是对其他的动物也是同样的关怀爱护。一般人的慈悲喜舍心是有量的,它是「有我」、「有限制」、「有分别」与「不平等」的,因此,我们很难做到怨亲等舍,一般人关怀自己的父母子女远比关怀他人要多得多,而且爱护关怀经常与某些条件有关,假如某个孩子比较听话就会受到较多的关怀,这些都是有量心的结果。无量心的心力因为是源于本心未受到阻碍,因此,心力远大于有量心的心力,我们常说菩萨的慈悲无限就是这个意思,此外,无量心是很自然的,它不是勉强的也不是经过「思考」而来。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当你见到一只蟑螂在你面前出现,剎那之间你起什么心念?打死它或者不忍打它?你「当下」的反应就是慈悲心量大小的一种度量,其大者可到达无量心的层次,在当下以后的思量而下的决定,例如想到我已拜佛不能杀生或者想到它会传梁疾病应该杀它等等,这是凡夫「意识心」的范围,这种「思量」不能用以度量慈悲心力的大小。无量心皆是当下所生,凡经过思量而生的绝不会是无量心。

  

  肆、慈悲喜舍心的功用

   一、慈悲心的功用

   第一、慈悲心是诸佛菩萨出世间渡生的动力,修行人在明心见性后,了悟诸法皆空,自己诸事已办且生死已了,若他没有慈悲心则将常住寂光土中,不再返世间做事,但若他有慈悲心,愿使尚在六道受苦的众生皆能离苦得乐,那他就会由「空」返世间行菩萨道,因此才有菩萨,也才有诸佛的诞生。没有诸佛菩萨出世间就没有佛法,我们将永远不能脱离苦海。

   第二、修行人若能常存慈悲心,则可克制瞋恨心的发生,亦可克服对鬼界、魔界的害怕,这一点在做布施时是很有用的。

   第三、人做事若皆能存慈悲心,则纷争就会减少,社会较易达到和谐,人与其他动物之间也较能和平相处,互相杀害、怨恨的因果也会减少。能以慈悲心待人接物,则对各种人事问题的处理能有较大的包容心,较能原谅别人,由此免除瞋恨的恶缘。以我个人的经验所得,慈悲心可化解怨恨与不满,可达成一般人做不到的事情,慈悲心也可消除大部份人世问题的烦恼,能使自己生活自在而愉快。

  

  二、喜心的功用

   可分两方面来说,「自心喜」的功用,可以克服人生的悲观与无奈,使人生活充满活力。人在世间因为有死亡阴影及各种苦(佛教称有八种苦)的存在,因此,人经常会有悲观与无奈的心情出现,这时候一个充满欢喜心的人就是人们脱离悲苦的良药,喜心除可帮助自己之外亦可带给别人一些欢乐,这也是很重要的。另一方面有菩萨道的「随心喜」则对别人的成就与善行都能给予赞叹与鼓励,如此可鼓励众生成就善业功德,这对世道人心的改善也大有帮助。此外,「随心喜」的成就可消除嫉妒心,有嫉妒心的人见不得他人比自己好,对他人的成就不但不赞扬,甚至暗中起瞋恨心,想加以破坏,这样的话,对他个人将造成恶业,形成不好的果报,对团体或社会也常会造成严重的伤害,社会新闻中很多重大伤害案件就是嫉妒心所引起的。

  

  三、舍的功用…

《慈悲喜舍的意义与修习方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谈五毒心与业障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