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慈悲喜舍的意義與修習方法▪P2

  ..續本文上一頁

   舍心的功用在克服悭貪,很多人貪念很重,對自己所愛的東西,包括錢財、名利、地位等都貪執不舍,有的人甚至貪到一點都舍不得的地步。生前守住這些東西,死後還想要「住」在豪華寬廣的墳墓中,繼續保有這些東西,因此,變成永不超生的守屍鬼,這些都是不知「舍」的結果。在人生中,若能常存舍心,就能不貪著,人生的煩惱就會大爲減少,因爲貪一樣事情就像綁自己的繩子又多一條,能舍才能松綁,生活才能自在。舍心若能到達一切皆舍,不只能舍有形的東西,亦能盡舍心中的妄想執著,不論好的、壞的一切心中認定皆舍棄,到此境界,則了脫生死明心見性已近在眼前。

   菩薩道的施舍心可使修行者克服悭貪與執著的障礙,亦可使貧困的衆生得以解除生活上或精神上的煩惱,施舍的善業功德可使修行者種下善的種子及累積福報資糧,作爲未來漫長菩薩道上的助力。

  

  伍、慈悲喜舍四種心的修習方法

   慈悲喜舍心的修習,有很多不同的方法,筆者自己是以報恩觀修慈悲心。以靜觀萬物之生機與奧妙修「自心喜」,以慈悲觀修「隨心喜」。以無常、空觀修舍心,以「慈悲舍」修菩薩道的舍心,詳細情形將敘述于後面。

  

  一、智慧觀的修習

   已開悟現性且能由空起用的大修行者,他可由本心直接起四無量心,而一般凡夫必須以智慧觀來修習及擴大慈悲喜舍四種心,使逐漸趨向無量心的境界。我們知道修行的主要目的在改變內心的狀況,把不好的觀念(佛教稱邪知邪見)修正爲好的觀念(佛教稱正知正見),或直接在自己心中建立一些好的觀念。要建立好的觀念就必須透過正確的思考(佛教稱爲正思惟),而爲要有效把觀念「深植入內心」就必須集中心力(佛教稱爲正定),由這樣的修習就就可以得到「智慧觀」,像無常觀、慈悲觀,因綠觀等皆屬之。智慧觀法可在靜坐之中或靜坐剛結束時,有時在睡覺過後頭腦清淅、心平氣和時亦可進行,當然以在定中進行最有效,這是改造第六識進而影響第八識的有效方法。

  

  二、慈悲心的修習-以報恩智慧觀(簡稱報恩觀)修習慈悲心。

   要在定中想自己從無始以來至今已經過無數次輪回,自已出生在叁界六道之中(上至天道下至地獄)已有無數次,且與各道衆生都有親密關系,想自己過去多生以來皆因爲得到其他衆生的照顧才能活到今日,很多衆生都曾是自己過去生最愛的父母妻子,只因時空轉移自身業障所限,這些過去的事皆已不複記憶,但對衆生給我們的恩惠我們不能不報。再觀想自己今日,既不能耕田也不會做衣服,但衣食住行樣樣不缺,這也是很多人提供給我們的,今生衆生對我們的恩惠也要回報。又想自己家中所養的貓狗,也許過去生曾是自己最心愛的妻女,今日不幸淪落爲畜牲,我怎能忍心不救。想衆生都曾是自己最親愛的人,都曾幫助過自己,因此,自己對所有衆生都要慈悲相待,要使他們都能離苦得樂,助他們了脫輪回困苦。以上這種智慧觀法若能養成並深入內心,則慈悲心就會增長。

  

  叁、喜心的修習-要觀諸法如幻,要欣賞贊歎森羅萬象的生機與奧妙,由此起自心喜。

   要修喜心就要先明白佛教「緣起性空」及「世間如幻」的道理,就知道生命的本體是不勝不滅的,由此可消除「人死如燈滅」的陰影。據我深入探討發現人的各種恐懼心幾乎都源于對死亡的害怕,尤其是害怕死後什麼都沒有,這種潛在的死亡陰影是造成人類悲觀心理的主因。我們時常會因爲這種陰影的出現而使歡喜心生不出來。例如看落日晚霞的美景本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但很多人會因看落日的短暫而聯想到歲月的無情與自己雕零的快速,因而産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感歎,悲心因之而起,喜心也不見了。古今中外許多騷人墨客都能以震懾人心的各種語詞來描繪時間的快速流逝與不再,因而生起感傷與悲歎,這些心理都源于對死亡的害怕與無奈。佛教「緣起性空」的真理告訴我們:生命本體是不生不滅。人生只是由本體緣起的幻夢而已,人死亡後只是做另外一場夢而已,不用害怕死亡。佛教以人生「八苦」勸我們不要貪戀世間,但也遭到很多批評,認爲佛教是苦的,消極的宗教。我個人認爲這種苦的人生觀是偏向小乘佛教的看法,也許只適用于某一些人。我認爲要觀世間如夢而不要去執著諸法,這樣才可以修「喜心」。把世間的事情當成苦差事而逃避倒不如把它看成一場夢或一場戲,而好好的演下去,只要隨時提醒自己是在演戲。當然,若不幸演得「入戲」那就會演不停了(輪回不已),這一點希望大家要小心。如你能有智慧知道世間如幻,你就能夠以欣賞與贊歎的態度去面對森羅萬象與人生百態而不會陷于執著之困境。你將會因欣賞宇宙萬象的奧妙與生命的無限生機而産生歡喜心。以下我要談一些我個人的經驗請各位作爲參考。

  

  有一個夜晚我獨自睡在長濱山上的精舍裏,暴雨敲打鐵皮屋頂,在這種夜晚真有震掉人心的感覺,由海面直撲而來的狂風也在右側山谷中嘯吼著,但我內心卻充滿欣喜,我想著若此時山中沒有這間小屋,我將在風雨中又濕又凍受盡折磨(過去登山的經驗),想到這裏,溫暖伴著歡喜的心就出現。另外的一些經驗是我自己一個人住在藥師山的感受。蒙蒙細雨中的藥師山,獨坐六角亭中觀看山風帶著雨絲斜飄而過,那有甯靜自在的欣喜。冬季寒夜裏的藥師山,寒冷中下著小雨,加上有規律的溪水聲,當你獨自一人時,你會覺得自己像一個隱士遠離人煙,而生起帶「禅味」的欣喜。夏天的藥師山獨自一人在涼椅上躺著,吹著山風,那會有輕松自在的欣喜。對人生百態的觀察也會帶給我們很多喜悅,美的容貌一般人看了大都會心喜。其實只要多用心去欣賞,人與動物的各種容貌都很有趣,你要多用「奧妙」的觀點去看。例如一個駝背的老婦人臉上深刻的線條,它是多麼奧妙的在訴說她風霜的歲月。生命到處充滿奧妙與生機,森羅宇宙到處都是美,只要你用些心去觀察、去體會,到處都可以讓你心生歡喜,但不要忘記,這些畢竟是夢、是戲,欣賞可以,不要當真(不要忘失本心)!

  

  至于菩薩道喜心的修持則要以慈悲觀爲出發點,要想著衆生過去都曾經是自己的親人,他們今日能夠成就善業功德,能夠離苦得樂或者脫離生死輪回,我們當然要爲他們高興,當然要贊歎他們的成就,也很高興能助他們一臂之力。

  

  四、舍心的修習方法

   舍心的修習可做「無常智慧觀」(簡稱無常觀),要想世間的無常,人所擁有的東西,包括有形的財富、妻女、兒女,無形的名譽、地位等等,這一切都不可能永久,一切所有權都將隨人之老去死亡而化爲烏有,人一旦死亡則什麼也不會再擁有,因此,我們有什麼不能舍?常做此種智慧觀,舍心就會增長。

  

  至于菩薩道的舍心,我們可以以慈悲心爲基礎來修習,要觀衆生無始以來有長時間是我的至親好友,今日由于某些惡因緣有些衆生成爲我們的怨敵,但畢竟世間一切都是夢幻,怨恨也是虛妄。今日我既已學佛,已在行菩薩道,對今日的怨敵我應該以德報怨。因此,當在做布施時,我應該做到「怨親等舍」,常做如此的智慧觀,舍心自會增長。

  

《慈悲喜舍的意義與修習方法》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談五毒心與業障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