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淺說淨土(一)

  

淺說淨土()

  

藥師山紫雲居士

  

  壹、前言

  提到淨土二字大家都很熟悉,尤其一般人更是希望能往生回淨土。但是淨土到底在那裏?有沒有淨土?去淨土做什麼?可不可以回去淨土?有那些種類的淨土?如何才能回去淨土?這些都是大家所盼望知道的。願借此通訊一角提出共同討論。

  

  貳、有關淨土之事

  一、淨土的種類

  依佛菩薩不同的願力形成十方各種形態的莊嚴淨土,十方代表很多的意思。

  

  依阿彌陀經內有西方淨土,依藥師功德經內有東方淨土,在無量壽經內有十方淨土,……各種經典中都提到十方諸淨土。

  

  下面是無量壽經內寫出有關淨土一文:佛說無量壽經內,韋提希今向釋尊五體投地求哀纡悔,唯願佛教我觀于清淨業處。爾時世尊放眉間光,其光金色遍照十方世界……十方諸佛,淨妙國土,皆于中現,或有國土,七寶合成,複有國土純是蓮花,複有國土如自在天宮,複有國土如琉璃鏡,一方國土皆現出有如無量諸佛土。

  

  以筆者經驗:淨土是諸佛菩薩願力形成,提供給一些修行者繼續修持或佛菩薩教化的場所,每種國土其「心」的狀態不同,接納的種類不同,因此可以說諸法由心所現,淨土、天宮、地獄也是由心的狀態呈現出來而已。

  下面簡介佛菩薩的淨土

  (一)兜率天淨土:由彌勒菩薩的願力所形成的淨土,分內外二院,提供給禅定較好的修行者在此繼續修行。

  (二)西方阿彌陀佛淨土:由阿彌陀佛的願力所形成的淨土,分九品等第及邊緣化土,及其他種類化土。

  (叁)東方藥師淨土:由藥師琉璃光如來的願力所形成的淨土,分九階位、壇城及七佛化土,有天人。

  (四)燃燈古佛淨土:由燃燈古佛的願力所形成的淨土,是授記的淨土。

  (五)色究竟頂天:是毗盧佛的願力所形成的淨土,爲諸佛弟子說法處。

  (六)觀音如來淨土:是觀音如來的願力所形成的淨土,是各種觀音弟子學佛、聽聞佛法之處。尤其傳授出菩提路不染不著的淨土。

  (七)普賢王如來佛國淨土:是普賢王如來的願力所形成的淨土,是諸如來菩薩摩诃薩淨土。

  (八)華藏世界:是毗盧佛的願力形成,涵蓋層面最大,內有各種淨土,種類複雜,依性質不同而形成各種淨土。

  (九)五方佛淨土:以五方佛的願力所形成的不同淨土,教化不同種類的修行者。

  (十)其他各種淨土:待以後有機緣再討論。

  

  參、淨土在何處--在清淨心中

  藥師經:「佛告曼殊室利,東方去此過十殑伽沙等佛土有世界名淨琉璃,佛號藥師琉璃光如來。」

  

  阿彌陀經:「佛告長老舍利,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

  

  「佛告韋希提觀西方極樂世界:以佛力故當得見彼清淨國土,如執明鏡自見面像。見佛國土極妙樂事,心欲歡喜即得歡喜地,汝是凡夫心想贏劣,未得天眼不能遠觀諸佛如來有異方便,令汝得見。」

  

  其實一個人的業障深重,因果很多當然淨土就很遙遠。所以每一本經書中都提到要業清淨,心清淨,此時于內心中自見面像,佛土繼之而現出。

  依筆者經驗,淨土不在天邊,是在自我內心深處,只要將「心」的雜念去除,因果、業障消除以後,佛國淨土自現于明鏡中。所謂明鏡即是本心。其實淨土非淨土是爲淨土,那是內心的另一個世界。

  

  肆、爲什麼要去淨土?因環境清淨,修行容易,可以再回娑婆世界乘願渡生。

  (一)環境單純

  佛說阿彌陀經內,本師佛告訴舍利弗:「衆生聞者,應當發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由此可知淨土有很多善人,大家在一齊,學習環境單純,比較不受幹擾與汙染,是容易繼續修行的地方。

  (二)乘願再來的轉接站

  當修行者修到有果位時,只有在人間娑婆世界生生世世完成菩提道業是較容易的。因淨土的修行者都很好,比較沒有機會讓你去行菩薩道幫助別人,假若入空後,到常寂光土時,就較不可能再入世間了,因此一定要在淨土轉一下,再入世間行菩薩道,以完成道業的成就。

  人間百態,各道心都有,同時又可聞到佛法,較容易實現理想。天界太快樂,叁惡道又業障過重,所以一般仍喜歡回人間。

  

  伍、去淨土做什麼?--上求佛道,下化衆生

  每人因業力不同,所去的淨土也不同,去淨土的目的是繼續修行到開悟見性、了脫生死及學習佛法渡衆生,以便重返世間到各道中去行菩薩道。那麼爲什麼一定要入空見性呢?因見本性以後,心的光明性、覺性會展現出無限大的能力,能知、能覺、能受,能發出慈悲、平等之心而化現于各道中,以解決衆生的痛苦,所以入空是很重要的一個階段。無論那一種修行者都列入修行的重要課程。

  

  陸、回淨土所須要的條件--修十善淨業具福德善根,一心淨信,心不顛倒,可回淨土。

  (一)阿彌陀經曰:「不可以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二)「善男子善女人聞阿彌陀佛執名號一日、二日……七日,一心不亂,其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其前。」這是指要專心執佛名號,若只是口念心不念,那即使念了千遍也是沒有意思的。

  (叁)一心淨信,心不顛倒可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柒、如何回淨土:心存日想,修戒律,依願力回淨土,顯教常論的信願行。

  (一)藥師經:無垢染心,無怒害心,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樂,慈悲喜舍平等心,……,所樂求,一切皆逐。

  (二)無量壽經:韋提希白言「世尊,諸佛土雖複清淨,皆有光明,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願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叁)世尊教導韋提希:「阿彌陀佛去此不遠,汝當系念,谛觀彼國淨業成者才可去成。」

  (四)「我今爲汝廣說衆譬,亦令未來世一切凡夫欲修淨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當修叁福…」

  (1)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2)受持叁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

  (3)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此叁事爲淨業。

  以筆者經驗:要有願力才能回淨土,一般學佛目標是要開悟見性,畢竟像六祖慧能大師能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悟道者是太少了,更何況每人的因果業障也不同,所以若修行空觀時因「業」而無法入空時,可以轉修往生淨土或行假觀,淨土只要第六意識業清淨即可,但一定要有信心及願力,所以爲什麼信、願、行是淨土的第一課,因淨土有很多種不同,接引的佛菩薩也不同,最主要是自心的特質不同也才有那麼多種佛菩薩的淨土應化。

  入淨土後,繼續修行至開悟,登地後直入佛國,或者修行者以願力回世間行菩薩道都是應該做的事。

  

  捌、淨土的樣子

  佛經內描述淨土的概況:

  

  藥師經:「七寶所成,無有衆苦,受諸樂,金沙布地……光亮無比。」藥師淨土「佛土功德莊嚴,然彼佛土,一向清淨,無有女人,亦無惡趣及苦音聲。琉璃爲地,金繩界道,城阙宮閣,軒窗羅網,皆七寶成,亦如西方極樂世界,功德莊嚴,等無差別。」

  

  阿彌陀經:「阿彌陀佛彼土何故名爲極樂,其國衆生無有衆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又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時四寶周匝圍繞,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其中池底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

  璃、玻璃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

  璃、玻璃……赤珠、瑪瑙而嚴飾之。池中蓮華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舍利佛!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爲地。畫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其土衆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盛衆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鳥……是諸衆鳥,畫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其土衆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

  

  維摩诘經:「自心即淨土,……。」

  

  由上述可知,淨土是如何美妙、清淨、光亮……之處,怎麼不向往呢?詳細參看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藥師經、維摩诘經……等都有述說。

  

  以筆者經驗:淨土是可以來去自如的,在剎那中即可出現,淨土有琉璃透明的天人,由沒有業障的原因而形成。住在蓮花花苞中,以禅悅爲食。一直到花開見佛時的登地果位,此時相當于九品中的上品上生。

  一般開始在壇城中修行並可在佛國中遊曆,聽諸佛的教化及教導,了解宇宙中佛國的情形,然後繼續在世間行菩薩道。此時看經典才相信佛菩薩的殷切教誨,才深了知他們願衆生早日證菩提、了生死的大悲願。

  

  玖、回淨土的時間:不是死後才去,應該是隨時于定中即可回淨土。

  (一)一般人都認爲…

《淺說淨土(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淺說淨土(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