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淺說淨土(一)▪P2

  ..續本文上一頁是要死之後,請人超渡、念經才有機緣回淨土,這也是一般強調中陰超渡的法門,其實在死後也確實蓋棺論定,看業力的情況,可以知往那一道,或回那一類淨土,但是太危險了,這不是屬于保證班。

  (二)另一種依修行的成果,可以即身成就,生前在禅定中就可以來回淨土。並且知道淨土中有自己的位置及修行者的同伴,那是多麼愉快的一件事。

  「人」總有生老病死的四苦,也終有一天肉身會死亡,到那時再修行,想買車票回淨土是太慢了,應該是生前確定有車票、有位置才安心呀!因此奉勸各位依法修行,即使沒有開悟見性見本心,總有一日可以修成回淨土的,在淨土中繼續修行,找回本心。

  

  拾、修持方法--依無上密法修持。

  顯教的基礎佛學修持要具備相當的基礎,同時因果要了,如法修持才有下列的修行成果現出。一切修行要與善知識印證,如此進入密法的課程中,觀無量壽經內有十六觀,法華經內的諸佛世界都可參考印證。

  (一)禅定修行,用念佛法門,例如用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實相念佛等以達淨念相續,或以禅那等方法以增長定力,消除業障。

  (二)自見面像:第六識清淨,汙垢除去,使身心都清淨。

  (叁)出現觀境:現出觀想境界,可以用六根「觀」之,所出現的境界依佛經可以印證。若非經典所述即爲邪觀。各種經典都強調要消五毒,若不清淨、有業障時,都會因五毒心起邪念入魔道而不自知。

  (四)花開見佛:表示修行到某一個階段的指標,由此才算是佛子,才可在淨土的報身佛處聽經、聽法。

  (五)遊諸佛國:且知供養十方如來,禮敬諸佛的方法。由此了知諸佛的特質,每位佛菩薩的願力,用心香供養,如法修持。

  (六)有壇城、有蓮座、金剛臺、琉璃臺叁十二相及蓮花出現,依各人的修行而有不同的座臺及不同色種的蓮花。由此繼續修菩薩的叁十七道品,將果地增長,繼續在世間行菩薩道,完成佛國的資糧,從此才算是一門深入的佛弟子,生生世世修同一法門,也才能深入佛國,深入經藏,了知宇宙的秘密及展現度生的能力。

  上述觀境可以在觀無量壽經內找出印證之處。在觀無量壽經內有論及空觀、無相、……等各種修持的方法。如此修法爲正觀非邪觀,現以觀無量壽經的內容,請看下面正確觀想部份的修持。

  

  觀想:佛告韋提希:「汝及衆生應當專心系念一處,想于西方。雲何作想?凡作想者,一切衆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皆見日沒。」

  以筆者經驗,上述是觀想最初開始出現時的情形,一切都是自動出現,感受雖閉目仍是清楚得很,絕對不是意識心去妄想,以下所有的過程都是一步步的顯現出而非見到。因此金剛經內所言見佛非佛見如來非如來,其意思是相同的。若用意識心觀想産生的是妄相,用清淨心觀之爲實相,這之間是有區別的。

  

  下面是觀無量壽經內的十六觀,可以做爲參考印證。

  

  第一觀:日觀:當起想念,正坐西向,谛觀于日欲沒之處,令心堅住,專想不移,見日欲沒,狀如懸鼓。

  

  第二觀:水觀,見水澄清,亦令明了,無分散意,見冰作

  璃想,內外映徹,光明無量。

  

  第叁觀:地想:若得叁昧,見彼國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說。

  

  第四觀:樹想:七重行樹,七寶華葉,無不具足,一一華葉,作異寶色。

  

  第五觀:八功德水想,常念佛、念法、念僧,歎諸佛相好光明,黃金爲渠,金沙爲地。

  

  第六觀:總觀想,寶樹、寶地、寶池。

  

  第七觀:華座想,七寶地上作蓮華想,一一摩尼珠放千光明,其光如蓮華臺、金剛臺或作真珠網,作雜華雲,隨意變化施作佛事,一一光,一一臺,一一幢,皆令分明,如于鏡中自見面像,此想成者,滅除五萬億劫生死之罪,必定當生極樂世界。

  

  第八觀:想象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衆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閉目開目見一寶像,如閻浮檀金色,坐彼華上,心眼得開,了了分明,此想非妄想。

  

  第九觀:遍觀一切色身相:除無量億劫生死之罪,于現身中得念佛叁昧,觀無量壽佛,身相光明……眉間白毫,右旋宛轉……演出光明于光中,無數多化佛,或見十方諸佛,以見諸佛故,名念佛叁昧,……,舍身他世,生諸佛前,得無生忍,見無量壽佛者,即見十方無量諸佛,諸佛現前授記。

  

  第十觀:觀想觀世音菩薩真實色身相,以淨除業障、除無數劫生死罪,獲福無量。

  

  第十一觀:觀大勢至菩薩色身相,除無數阿僧祇劫生死之罪,常遊諸佛淨妙國土。

  

  第十二觀:普觀想--無量壽佛化身無數與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常來至此行人之所。

  

  第十叁觀:雜想觀--先當觀于一丈六像,在池水上。但想佛像,得無量福,況複觀佛具足身相。阿彌陀佛,神通如意,于十方國,變現自在,或現大身,滿虛空中,或現小身,丈六八尺;所現之形,皆真金色,圓光化佛,及寶蓮華。觀音及大勢至二菩薩,助阿彌陀佛普化一切。

  上述依筆者經驗,授記有授記的佛菩薩,每位佛菩薩都有專屬的特質及工作。蓮花、化佛、金剛臺皆有特殊意思及功能,都是無上密法,須實修才知其特殊意思,此處不多言。

  叁十二相列在後面參考,不可以人間相來論,那是有意義的表示。每個重點自有運作方法,列入密法課程。

  

  第十四觀:上輩生想--觀想叁種上品往生時狀況:

  上品上生:生彼國後,精進勇猛。阿彌陀佛、觀音、大勢、無數化佛……,七寶宮殿,觀世音菩薩執金剛臺,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自見其身,乘金剛臺,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生彼國已,見佛色身,衆相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叁忍),經須臾間,曆事諸佛,

  十方界,于諸佛前,次第受記。還至本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

  上品中生: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解義趣,于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回向,與觀音……持紫金臺……,一念頃,即生彼國七寶池中。此紫金臺,如大寶華,經宿則開,行者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寶蓮華,佛及菩薩,俱時放光,照行者身,目即開明,因前宿習,普聞衆聲,純說甚深第一義谛……經于七日,應時即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得不退轉;應時即能飛行遍至十方,曆事諸佛。于諸佛所,修諸叁昧,經一小劫,得無生忍,現前授記,是名上品中生。

  上品下生: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持金蓮華,化作五百佛,來迎此人。因己清淨,見自身坐金蓮華,坐已華合……往生七寶蓮池中。一日一夜,蓮華乃開,七日之中,乃得見佛,雖見佛身,于衆相好,心不明了,于叁七日後,乃了了見。聞衆音聲,皆演妙法,遊曆十方,供養諸佛,于諸佛前,聞甚深法。經叁小劫,得百法明門,住歡喜地(初地)。

  

  第十五觀:中輩生想--觀叁種中品往生時的狀況。

  中品上生:衆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衆過患,以此善根,回向願求生西方……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繞,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贊歎出家,得離衆苦。行者見已,心大歡喜,自坐蓮華臺,長跪合掌,爲佛作禮。未舉頭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蓮華尋開。當華敷時,贊歎四谛,應時即得阿羅漢,叁明六通,具八解脫。

  中品中生:衆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如此行者,命終時,見阿彌陀佛,持七寶蓮華,行者自見坐蓮華上,蓮華即合,生于西方極樂世界。在寶池中,經于七日,蓮華乃敷,華既敷已,開目合掌,得須陀洹,經半劫已,成阿羅漢。

  中品下生: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養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爲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願。…如壯士屈伸臂頃,即生西方極樂世界,經七日已,遇觀音……聞法歡喜,得須陀洹,過一小劫,成阿羅漢。

  

  第十六觀:下輩生想--觀想叁種下品往生時狀況。

  下品上生:或有衆生,作衆惡業,雖不誹謗方等經典,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爲說大乘十二部經……即遣化佛……接引乘寶蓮華,隨化佛後,生寶池中,經七七日,蓮華乃敷……爲說甚深十二部經……發無上道心,經十小劫,具百法明門,得入初地。

  下品中生:或有衆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盜現前僧物,不淨說法,無有慚愧,以諸惡業而自莊嚴。如此罪人,以惡業故,應墮地獄,命欲終時……遇善知識,以大慈悲……十力威德,廣贊彼佛光明神力,亦贊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地獄猛火,化爲清涼風,吹諸天華,華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如一念頃,即得往生七寶池中蓮華之內,經于六劫,蓮華乃敷。

  下品下生:或有衆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曆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爲說妙法……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花,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于蓮花中,滿十二大劫,蓮華方開……應時即發菩提之心。

  總計十六觀是佛書觀無量壽經中所提,若以此觀爲正觀,若不如此則是邪觀。願大家以此爲修行、印證。

  

  最後有幾點,給大家做參考:

  (1)修行是一門實在的功課。因果報不同,由上述可知,即使到淨土也有不同種類。想想看,娑婆世間不也是如此,同樣是人,出生的地方、生長的條件不同,相貌身材都不相同,病痛、死亡、婚姻、事業、兒女、人間際遇也都各異,這是非常公平的結果,是自己的業及因果形成的,只有耐心忏悔累世因果及業障。如此才能有緣遇善知識,逆水行舟般地由好的「道」上行走。最後柳岸花明又一村,重見天日,不受輪回之苦。

  (2)也有同修們提到佛菩薩慈悲不是一律平等,爲什麼有不一樣,其實若心不垢,本心的狀態是一樣,但是受業汙染不同,結果就不一樣。來世間承受果報也不同,這才是真平等。不然別人努力不就白費了。奉勸修行人,慈悲心要增長,多行菩薩道以增加福報,以增學佛的資糧。

  (3)同修們也提及修行以空觀爲主,相法是「差」的修行方式,這個觀念要改正,修行是空、相二法都要修、只是根器不同而所修的法不同而已,空法了知本心,相法是要渡生行菩薩道,若只顧一面,仍不究竟,若空法有障礙時也會轉用相法教之。最終還是可找回本心。

  (4)道場是教化衆生的地方。空法以金剛經爲主,相法是以淨土五經及各種佛經爲主。不論用那一種方式入門,最後都會了知宇宙間各道之事,也不用太驚奇,這些都是很正常的事。但是仍要以菩薩心、慈悲心、平等心而行菩薩道爲目的。

  (5)很多修行者在「行」時,忘失本心而受染或著了貪、嗔、癡、慢、疑、神通等念,因此行「非佛道」而不自知,所以本師及諸佛一直強調要守戒律是有其道理的。

  (6)淨土有四種狀態:

  A、凡聖同居土:帶業往生的衆生在此處修行,光環最暗的一種。

  B、方便有余土:初地至七地菩薩所住的地方,屬淨業處。(光的亮度增加)

  C、實報莊嚴土:是靠禅定的深入才可安住此處。是八地以上佛菩薩安住之處。

  D、常寂光土:是佛住的地方。又稱法身土,光量無比、無所不在。(光最亮之處。)

  修行者的「心」若不達到相對等的狀態也是住不了。目前一般人所指的是指邊緣化土,只要有願力修阿彌陀佛法門,即可往生入此土。凡聖同居土,一般此處仍以修行者爲主,若業重只到邊緣化土(非真正的淨土),可能很快就會轉出輪回。

  (7)修行要以佛經來印證、做指標才不會走錯。

  如心經、金剛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法華經、維摩诘經、圓覺經、……等,都可以比照出修行之正確與否。當修持到一定程度之時,一看佛經即知其微妙深意,但不是以人間的意識心、妄心去分別。

  筆者最後感恩本師的前瞻遠見、感謝高僧大德能保留住佛經,使之不絕,使佛理暢行無阻,嘉惠人間。

  

  淨土偈

  淨土淨土是淨土 清淨無業是淨土

  花開見佛在淨土 清淨無染見本心

  叁藐叁菩是菩提 清澈透明是本心

  十方佛子回是處 回來吧回來吧

  十方圓明是住處 剎那即見十方土

  永生永世是佛子 歸來吧歸來吧

  此處是兒家!

  

《淺說淨土(一)》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淺說淨土(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