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要死之后,请人超渡、念经才有机缘回净土,这也是一般强调中阴超渡的法门,其实在死后也确实盖棺论定,看业力的情况,可以知往那一道,或回那一类净土,但是太危险了,这不是属于保证班。
(二)另一种依修行的成果,可以即身成就,生前在禅定中就可以来回净土。并且知道净土中有自己的位置及修行者的同伴,那是多么愉快的一件事。
「人」总有生老病死的四苦,也终有一天肉身会死亡,到那时再修行,想买车票回净土是太慢了,应该是生前确定有车票、有位置才安心呀!因此奉劝各位依法修行,即使没有开悟见性见本心,总有一日可以修成回净土的,在净土中继续修行,找回本心。
拾、修持方法--依无上密法修持。
显教的基础佛学修持要具备相当的基础,同时因果要了,如法修持才有下列的修行成果现出。一切修行要与善知识印证,如此进入密法的课程中,观无量寿经内有十六观,法华经内的诸佛世界都可参考印证。
(一)禅定修行,用念佛法门,例如用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实相念佛等以达净念相续,或以禅那等方法以增长定力,消除业障。
(二)自见面像:第六识清净,污垢除去,使身心都清净。
(三)出现观境:现出观想境界,可以用六根「观」之,所出现的境界依佛经可以印证。若非经典所述即为邪观。各种经典都强调要消五毒,若不清净、有业障时,都会因五毒心起邪念入魔道而不自知。
(四)花开见佛:表示修行到某一个阶段的指标,由此才算是佛子,才可在净土的报身佛处听经、听法。
(五)游诸佛国:且知供养十方如来,礼敬诸佛的方法。由此了知诸佛的特质,每位佛菩萨的愿力,用心香供养,如法修持。
(六)有坛城、有莲座、金刚台、琉璃台三十二相及莲花出现,依各人的修行而有不同的座台及不同色种的莲花。由此继续修菩萨的三十七道品,将果地增长,继续在世间行菩萨道,完成佛国的资粮,从此才算是一门深入的佛弟子,生生世世修同一法门,也才能深入佛国,深入经藏,了知宇宙的秘密及展现度生的能力。
上述观境可以在观无量寿经内找出印证之处。在观无量寿经内有论及空观、无相、……等各种修持的方法。如此修法为正观非邪观,现以观无量寿经的内容,请看下面正确观想部份的修持。
观想:佛告韦提希:「汝及众生应当专心系念一处,想于西方。云何作想?凡作想者,一切众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皆见日没。」
以笔者经验,上述是观想最初开始出现时的情形,一切都是自动出现,感受虽闭目仍是清楚得很,绝对不是意识心去妄想,以下所有的过程都是一步步的显现出而非见到。因此金刚经内所言见佛非佛见如来非如来,其意思是相同的。若用意识心观想产生的是妄相,用清净心观之为实相,这之间是有区别的。
下面是观无量寿经内的十六观,可以做为参考印证。
第一观:日观:当起想念,正坐西向,谛观于日欲没之处,令心坚住,专想不移,见日欲没,状如悬鼓。
第二观:水观,见水澄清,亦令明了,无分散意,见冰作
璃想,内外映彻,光明无量。
第三观:地想:若得三昧,见彼国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说。
第四观:树想:七重行树,七宝华叶,无不具足,一一华叶,作异宝色。
第五观:八功德水想,常念佛、念法、念僧,叹诸佛相好光明,黄金为渠,金沙为地。
第六观:总观想,宝树、宝地、宝池。
第七观:华座想,七宝地上作莲华想,一一摩尼珠放千光明,其光如莲华台、金刚台或作真珠网,作杂华云,随意变化施作佛事,一一光,一一台,一一幢,皆令分明,如于镜中自见面像,此想成者,灭除五万亿劫生死之罪,必定当生极乐世界。
第八观:想象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闭目开目见一宝像,如阎浮檀金色,坐彼华上,心眼得开,了了分明,此想非妄想。
第九观:遍观一切色身相:除无量亿劫生死之罪,于现身中得念佛三昧,观无量寿佛,身相光明……眉间白毫,右旋宛转……演出光明于光中,无数多化佛,或见十方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舍身他世,生诸佛前,得无生忍,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诸佛现前授记。
第十观:观想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相,以净除业障、除无数劫生死罪,获福无量。
第十一观:观大势至菩萨色身相,除无数阿僧祇劫生死之罪,常游诸佛净妙国土。
第十二观:普观想--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常来至此行人之所。
第十三观:杂想观--先当观于一丈六像,在池水上。但想佛像,得无量福,况复观佛具足身相。阿弥陀佛,神通如意,于十方国,变现自在,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所现之形,皆真金色,圆光化佛,及宝莲华。观音及大势至二菩萨,助阿弥陀佛普化一切。
上述依笔者经验,授记有授记的佛菩萨,每位佛菩萨都有专属的特质及工作。莲花、化佛、金刚台皆有特殊意思及功能,都是无上密法,须实修才知其特殊意思,此处不多言。
三十二相列在后面参考,不可以人间相来论,那是有意义的表示。每个重点自有运作方法,列入密法课程。
第十四观:上辈生想--观想三种上品往生时状况:
上品上生:生彼国后,精进勇猛。阿弥陀佛、观音、大势、无数化佛……,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三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
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
上品中生: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与观音……持紫金台……,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此紫金台,如大宝华,经宿则开,行者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宝莲华,佛及菩萨,俱时放光,照行者身,目即开明,因前宿习,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经于七日,应时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应时即能飞行遍至十方,历事诸佛。于诸佛所,修诸三昧,经一小劫,得无生忍,现前授记,是名上品中生。
上品下生: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持金莲华,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因己清净,见自身坐金莲华,坐已华合……往生七宝莲池中。一日一夜,莲华乃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虽见佛身,于众相好,心不明了,于三七日后,乃了了见。闻众音声,皆演妙法,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前,闻甚深法。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初地)。
第十五观:中辈生想--观三种中品往生时的状况。
中品上生: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西方……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坐莲华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莲华寻开。当华敷时,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三明六通,具八解脱。
中品中生: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如此行者,命终时,见阿弥陀佛,持七宝莲华,行者自见坐莲华上,莲华即合,生于西方极乐世界。在宝池中,经于七日,莲华乃敷,华既敷已,开目合掌,得须陀洹,经半劫已,成阿罗汉。
中品下生: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如壮士屈伸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经七日已,遇观音……闻法欢喜,得须陀洹,过一小劫,成阿罗汉。
第十六观:下辈生想--观想三种下品往生时状况。
下品上生: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即遣化佛……接引乘宝莲华,随化佛后,生宝池中,经七七日,莲华乃敷……为说甚深十二部经……发无上道心,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
下品中生: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业而自庄严。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华之内,经于六劫,莲华乃敷。
下品下生: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花,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于莲花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应时即发菩提之心。
总计十六观是佛书观无量寿经中所提,若以此观为正观,若不如此则是邪观。愿大家以此为修行、印证。
最后有几点,给大家做参考:
(1)修行是一门实在的功课。因果报不同,由上述可知,即使到净土也有不同种类。想想看,娑婆世间不也是如此,同样是人,出生的地方、生长的条件不同,相貌身材都不相同,病痛、死亡、婚姻、事业、儿女、人间际遇也都各异,这是非常公平的结果,是自己的业及因果形成的,只有耐心忏悔累世因果及业障。如此才能有缘遇善知识,逆水行舟般地由好的「道」上行走。最后柳岸花明又一村,重见天日,不受轮回之苦。
(2)也有同修们提到佛菩萨慈悲不是一律平等,为什么有不一样,其实若心不垢,本心的状态是一样,但是受业污染不同,结果就不一样。来世间承受果报也不同,这才是真平等。不然别人努力不就白费了。奉劝修行人,慈悲心要增长,多行菩萨道以增加福报,以增学佛的资粮。
(3)同修们也提及修行以空观为主,相法是「差」的修行方式,这个观念要改正,修行是空、相二法都要修、只是根器不同而所修的法不同而已,空法了知本心,相法是要渡生行菩萨道,若只顾一面,仍不究竟,若空法有障碍时也会转用相法教之。最终还是可找回本心。
(4)道场是教化众生的地方。空法以金刚经为主,相法是以净土五经及各种佛经为主。不论用那一种方式入门,最后都会了知宇宙间各道之事,也不用太惊奇,这些都是很正常的事。但是仍要以菩萨心、慈悲心、平等心而行菩萨道为目的。
(5)很多修行者在「行」时,忘失本心而受染或着了贪、嗔、痴、慢、疑、神通等念,因此行「非佛道」而不自知,所以本师及诸佛一直强调要守戒律是有其道理的。
(6)净土有四种状态:
A、凡圣同居土:带业往生的众生在此处修行,光环最暗的一种。
B、方便有余土:初地至七地菩萨所住的地方,属净业处。(光的亮度增加)
C、实报庄严土:是靠禅定的深入才可安住此处。是八地以上佛菩萨安住之处。
D、常寂光土:是佛住的地方。又称法身土,光量无比、无所不在。(光最亮之处。)
修行者的「心」若不达到相对等的状态也是住不了。目前一般人所指的是指边缘化土,只要有愿力修阿弥陀佛法门,即可往生入此土。凡圣同居土,一般此处仍以修行者为主,若业重只到边缘化土(非真正的净土),可能很快就会转出轮回。
(7)修行要以佛经来印证、做指标才不会走错。
如心经、金刚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法华经、维摩诘经、圆觉经、……等,都可以比照出修行之正确与否。当修持到一定程度之时,一看佛经即知其微妙深意,但不是以人间的意识心、妄心去分别。
笔者最后感恩本师的前瞻远见、感谢高僧大德能保留住佛经,使之不绝,使佛理畅行无阻,嘉惠人间。
净土偈
净土净土是净土 清净无业是净土
花开见佛在净土 清净无染见本心
三藐三菩是菩提 清澈透明是本心
十方佛子回是处 回来吧回来吧
十方圆明是住处 剎那即见十方土
永生永世是佛子 归来吧归来吧
此处是儿家!
《浅说净土(一)》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