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經滴漏一言
藥師山紫雲居士
前言:
筆者看完圓覺經後,非常高興。這部經是那麼直接地告訴世人學佛的方法,透過十二位大菩薩提出有關修證的目的、方法、障礙……。莊嚴道場,義理奧妙,簡明扼要,沒有不具體的譬喻或戲劇性的情節,實實在在的一部實證實修之密法經要。
壹、圓覺經簡介
圓覺經是大方廣圓覺修羅了義經的略稱,是南無釋迦牟尼佛希望衆生修證到無上智慧,達到身心永恒清淨自在的境界(即明心見性),而說的一部經。所謂圓覺就是圓滿了心靈及智慧,即空性、本體。這是衆生本來都有的特質,因受妄念、執著、煩惱的蒙蔽而不彰,所以要透過修行,依正法,努力行持,實證顯出來,能夠明白宇宙事理和現象,身心清淨無礙,了知宇宙秘密,才是學佛的最高境界,所以,佛者即覺也、大圓滿、至性之意。開悟現性是第一步,由此再下化衆生是行道的部份。
貳、圓覺洞簡介
四川大足縣寶頂山是一個佛教壁飾佛雕的道場。唐末,大師順應山崖紋理,雕鑿彩繪出佛國淨土的景像。其中有一個圓覺洞(圖一),洞內正方供奉大日如來、釋迦牟尼佛、毗盧遮那佛。左右兩邊前列座十二位大菩薩,即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辯音菩薩、淨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及賢善首菩薩。佛前跪者乃問法之大菩薩。侍立在叁尊佛像旁邊的是柳本尊和趙智鳳。前者爲唐末宏揚密法大師,後者爲南宋傳佛教的大師,並且很有計劃建設完成了寶項的道場。由于民情風俗,當時印刷及知識不普遍,所以用此方法,像是看漫畫一樣的接引衆生,報恩經、地獄、牧牛圖……不勝枚舉的石刻,透過這些雕刻講經說法激勵信衆,發心修持齊證圓覺。圖(二)、圖(叁)都是說明這些這些菩薩的特性及佛陀圓寂後十二位列在佛陀的身邊,畫像無時不在啓發我們是該回去,應該找回自己本來的面目,不要再隨業輪轉了。
參、因此凡是衆生問學佛的目的是什麼,最直接回答是上求佛道,開悟見性,下化衆生,行菩薩道。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叁昧正受。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是諸衆生清淨覺地。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于不二境。現諸淨土。與大菩薩摩诃薩十萬人俱。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白在菩薩。辯音菩薩。淨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等。而爲上首。與諸眷屬皆入叁昧。同住如來平等法會。
于是威德自在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廣爲我等。分別如是隨順覺性。令諸菩薩覺心光明。承佛圓音。不因修習。而得善利。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門。隨方來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薩。莊嚴佛國。及成菩提。非一方便。惟願世尊。廣爲我等。宣說一切。方便漸次。並修行人。總有幾種。令此會菩薩。及末世衆生求大乘者。速得開悟。
此段說出衆生須經甚深禅定達叁昧正受的狀態,實相中可以由心生各種淨土,在某處淨土中,有佛菩薩教化之。此圓覺多羅了義是十二位大菩薩爲了衆生的修行請本師指導的一部經。經此正法修行後衆生可開悟,可到各莊嚴無比的佛土,並找回真正的自我即自性,光明無比清徹透明的境界。此部經是唐朝多羅譯,此經典多羅譯時用了一些專有名詞如清淨覺地,隨順覺性,禅那是指那時修行的境界,或某種方法,當你修行到那時侯,自然知道那種境界是什麼,所謂知者爲知之,不知即不知。
以下有十二位菩薩代問衆生學佛的目的:上求佛道,下化衆生。此處是強調上求佛道,找回本心的方法。
一、佛陀開示文殊菩薩如何修行才不走邪了。
文殊汝當知。一切諸如來。從于本因地。皆以智慧覺。
了達于無明。知彼如空華。即能免流轉。又如夢中人。
醒時不可得。覺者如虛空。平等不動轉。覺偏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衆幻滅無處。成道亦無得。本性圓滿故。
菩薩于此中。能發菩提心。末世諸衆生。修此免邪見。
了解學佛目的及佛心的特質。衆生修行要有方法,用智慧覺破無始無明。先達虛空,要破所知障即開悟。開悟以後仍須努力修行直到見到本性圓滿十方,清淨透明時才算成佛道。此時要常住菩提心,護著此心,不再受染。衆生在此明了佛、心、衆生經修行最後是一樣的境界。所謂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佛心特質即菩提心,包含著無量慈悲與法界的平等觀。凡處理事情本著佛心與各道相處。了知佛的根本思想以後學佛,可免入邪見落入井底之蛙了。注意修行定要有正確方法因循漸序,要有上師或善知識照顧教導,千萬不可盲修瞎煉,因佛法甚深微妙,不是可以以一般人用自己意思揣摩出的那種境界,一句話因修行程度不同表現出意思也不同。
二、佛陀開示普賢學佛方便法門
普賢汝當知。一切諸衆生。無始幻無明。皆從諸如來。
圓覺心建立。猶如虛空華。依空而有相。空華若複滅。
虛空本不動。幻從諸覺生。幻滅覺圓滿。覺心不動故。
若彼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常應遠離幻。諸幻悉皆離。
如木中生火。木盡火還滅。覺則無漸次。方便亦如是。
本段討論衆生學佛的初步觀念、方法及衆生開悟前的狀態。衆生要離幻才可修行,要將幻滅以後,覺才可生,達到覺心不動,故才可說修行,這是學佛的初步方便法門。(開悟)之前所有的相是幻相,要不隨不製,幻相常是滅以後又會升起,要不斷曆煉使幻遠離。如金剛經所言,凡所有相皆虛妄。用念佛法門或其他方法增加定力,消業障以達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狀態。
叁、佛陀開示普眼菩薩修習佛法的方法及修行錯誤的原因
普眼汝當知。一切諸衆生。身心皆如幻。身相屬四大。
心性歸六塵。四大體各離。誰爲和合者。如是漸修行。
一切悉清淨。不動偏法界。無作止任滅。亦無能證者。
一切佛世界。猶如虛空華。叁世悉平等。畢竟無來去。
初發心菩薩。及末世衆生。欲求入佛道。應如是修習。
身心皆屬幻,身是由地水火風四種特質構成,心要由六塵歸六識,努力修行使身心達清淨狀態,直到明心見性無來無去的境界。修行的禅病是「作」「止」「任」「滅」或顛倒夢想,將妄相、幻相以爲實相,那是無法入佛道。目前很多修行人都在此處茫然迷失,受身心執著所苦,或方法錯誤影響到肉身的病痛,佛陀在此都言之鑿鑿,必須由心內觀,透過修行方法,使心達到一切悉清淨即可。
四、佛陀開示金剛藏菩薩證實本心的狀態
金剛藏當知。如來寂滅性。未曾有終始。若以輪回心。
思惟即旋複。但至輪回際。不能入佛海。譬如銷金礦。
金非銷故有。雖複本來金。終以銷成就。一成真金體。
不複重爲礦。生死與涅槃。凡夫及諸佛。同爲空華相。
思惟猶幻化。何況诘虛妄。若能了此心。燃後求圓覺。
本段介紹佛即如來即圓覺的特質。如來的特質即寂滅性無始無終,凡夫心是無法處此狀態,當凡夫心能由修行,開悟了解此心以後,才可求圓覺到圓滿境界,換句話說,到此境界,凡夫與佛只是空華相,凡夫修證到此與佛是同樣具有一個相同的自心本體,只是凡夫的心被汙染,被執著。見不到此心。一個凡夫立志學佛,也要經層層的曆煉,終有一日可以修成,達到「佛」的境界。
五、佛陀開示彌勒菩薩衆生的特性及心性特質
彌勒汝當知。一切諸衆生。不得大解脫。皆由貪欲故。
墮落于生死。若能斷憎愛。及與貪瞋癡。不因差別性。
皆得成佛道。二障永銷滅。求師得正悟。隨順菩薩願。
依止大涅槃。十方諸菩薩。皆以大悲願。示現入生死。
現在修行者。及末世衆生。勤斷諸愛見。便歸大圓覺。
本段討論衆生與菩薩有何不同?貪瞋癡,理事二障,執著事或理,不能解脫,所以要斷愛見,要求善知識求師才得正悟。學理及事理二者融合爲一,才算是可以修正法,即要實修實證。實相、空相是一體兩面。不可用文字以自己意念去解說,那是不對的。菩薩特質:有大悲願力,解衆生苦,出入生死,不舍衆生。若衆生心以習氣爲主,仍以此爲滿足不知返觀其心,永遠即爲衆生,須以佛菩薩的心爲老師,爲行爲榜樣,一世世的去學習,由學習過程中,了知一切事及理,才能入佛之門、知佛之理而歸入圓覺。
六、佛陀開示清淨慧菩薩修成菩薩的方法及菩薩的特質,並說明佛的特性
清淨慧當知。圓滿菩提性。無取亦無證。無菩薩衆生。
覺與未覺時。漸次有差別。衆生爲解礙。菩薩未離覺。
入地永寂滅。不住一切相。大覺悉圓滿。名爲遍隨順。
末世諸衆生。心不生虛妄。佛說如是人。現世即菩薩。
供養恒沙怫。功德已圓滿。雖有多方便。皆名隨順智。
(一)修成菩薩的方法以遍隨順及隨順智二方便法可以修成。
(二)菩薩的特質:要心不虛妄,心未離覺,且施行功德要達圓滿境界。供養恒河沙諸佛。
(叁)佛的特性,是要圓滿菩提性。此時菩薩及衆生齊證圓覺時也叫佛了。所以十…
《圓覺經滴漏一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