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圆觉经滴漏一言

  

圆觉经滴漏一言

  

药师山紫云居士

  

  前言:

  笔者看完圆觉经后,非常高兴。这部经是那么直接地告诉世人学佛的方法,透过十二位大菩萨提出有关修证的目的、方法、障碍……。庄严道场,义理奥妙,简明扼要,没有不具体的譬喻或戏剧性的情节,实实在在的一部实证实修之密法经要。

  

  壹、圆觉经简介

  圆觉经是大方广圆觉修罗了义经的略称,是南无释迦牟尼佛希望众生修证到无上智慧,达到身心永恒清净自在的境界(即明心见性),而说的一部经。所谓圆觉就是圆满了心灵及智慧,即空性、本体。这是众生本来都有的特质,因受妄念、执着、烦恼的蒙蔽而不彰,所以要透过修行,依正法,努力行持,实证显出来,能够明白宇宙事理和现象,身心清净无碍,了知宇宙秘密,才是学佛的最高境界,所以,佛者即觉也、大圆满、至性之意。开悟现性是第一步,由此再下化众生是行道的部份。

  

  贰、圆觉洞简介

  四川大足县宝顶山是一个佛教壁饰佛雕的道场。唐末,大师顺应山崖纹理,雕凿彩绘出佛国净土的景像。其中有一个圆觉洞(图一),洞内正方供奉大日如来、释迦牟尼佛、毗卢遮那佛。左右两边前列座十二位大菩萨,即文殊菩萨、普贤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及贤善首菩萨。佛前跪者乃问法之大菩萨。侍立在三尊佛像旁边的是柳本尊和赵智凤。前者为唐末宏扬密法大师,后者为南宋传佛教的大师,并且很有计划建设完成了宝项的道场。由于民情风俗,当时印刷及知识不普遍,所以用此方法,像是看漫画一样的接引众生,报恩经、地狱、牧牛图……不胜枚举的石刻,透过这些雕刻讲经说法激励信众,发心修持齐证圆觉。图(二)、图(三)都是说明这些这些菩萨的特性及佛陀圆寂后十二位列在佛陀的身边,画像无时不在启发我们是该回去,应该找回自己本来的面目,不要再随业轮转了。

  

  参、因此凡是众生问学佛的目的是什么,最直接回答是上求佛道,开悟见性,下化众生,行菩萨道。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白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等。而为上首。与诸眷属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

  

  于是威德自在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分别如是随顺觉性。令诸菩萨觉心光明。承佛圆音。不因修习。而得善利。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门。随方来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萨。庄严佛国。及成菩提。非一方便。惟愿世尊。广为我等。宣说一切。方便渐次。并修行人。总有几种。令此会菩萨。及末世众生求大乘者。速得开悟。

  

  此段说出众生须经甚深禅定达三昧正受的状态,实相中可以由心生各种净土,在某处净土中,有佛菩萨教化之。此圆觉多罗了义是十二位大菩萨为了众生的修行请本师指导的一部经。经此正法修行后众生可开悟,可到各庄严无比的佛土,并找回真正的自我即自性,光明无比清彻透明的境界。此部经是唐朝多罗译,此经典多罗译时用了一些专有名词如清净觉地,随顺觉性,禅那是指那时修行的境界,或某种方法,当你修行到那时侯,自然知道那种境界是什么,所谓知者为知之,不知即不知。

  

  以下有十二位菩萨代问众生学佛的目的: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此处是强调上求佛道,找回本心的方法。

  一、佛陀开示文殊菩萨如何修行才不走邪了。

  文殊汝当知。一切诸如来。从于本因地。皆以智慧觉。

  了达于无明。知彼如空华。即能免流转。又如梦中人。

  醒时不可得。觉者如虚空。平等不动转。觉偏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众幻灭无处。成道亦无得。本性圆满故。

  菩萨于此中。能发菩提心。末世诸众生。修此免邪见。

  了解学佛目的及佛心的特质。众生修行要有方法,用智慧觉破无始无明。先达虚空,要破所知障即开悟。开悟以后仍须努力修行直到见到本性圆满十方,清净透明时才算成佛道。此时要常住菩提心,护着此心,不再受染。众生在此明了佛、心、众生经修行最后是一样的境界。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佛心特质即菩提心,包含着无量慈悲与法界的平等观。凡处理事情本着佛心与各道相处。了知佛的根本思想以后学佛,可免入邪见落入井底之蛙了。注意修行定要有正确方法因循渐序,要有上师或善知识照顾教导,千万不可盲修瞎炼,因佛法甚深微妙,不是可以以一般人用自己意思揣摩出的那种境界,一句话因修行程度不同表现出意思也不同。

  

  二、佛陀开示普贤学佛方便法门

  普贤汝当知。一切诸众生。无始幻无明。皆从诸如来。

  圆觉心建立。犹如虚空华。依空而有相。空华若复灭。

  虚空本不动。幻从诸觉生。幻灭觉圆满。觉心不动故。

  若彼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常应远离幻。诸幻悉皆离。

  如木中生火。木尽火还灭。觉则无渐次。方便亦如是。

  本段讨论众生学佛的初步观念、方法及众生开悟前的状态。众生要离幻才可修行,要将幻灭以后,觉才可生,达到觉心不动,故才可说修行,这是学佛的初步方便法门。(开悟)之前所有的相是幻相,要不随不制,幻相常是灭以后又会升起,要不断历炼使幻远离。如金刚经所言,凡所有相皆虚妄。用念佛法门或其他方法增加定力,消业障以达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状态。

  

  三、佛陀开示普眼菩萨修习佛法的方法及修行错误的原因

  普眼汝当知。一切诸众生。身心皆如幻。身相属四大。

  心性归六尘。四大体各离。谁为和合者。如是渐修行。

  一切悉清净。不动偏法界。无作止任灭。亦无能证者。

  一切佛世界。犹如虚空华。三世悉平等。毕竟无来去。

  初发心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入佛道。应如是修习。

  身心皆属幻,身是由地水火风四种特质构成,心要由六尘归六识,努力修行使身心达清净状态,直到明心见性无来无去的境界。修行的禅病是「作」「止」「任」「灭」或颠倒梦想,将妄相、幻相以为实相,那是无法入佛道。目前很多修行人都在此处茫然迷失,受身心执着所苦,或方法错误影响到肉身的病痛,佛陀在此都言之凿凿,必须由心内观,透过修行方法,使心达到一切悉清净即可。

  

  四、佛陀开示金刚藏菩萨证实本心的状态

  金刚藏当知。如来寂灭性。未曾有终始。若以轮回心。

  思惟即旋复。但至轮回际。不能入佛海。譬如销金矿。

  金非销故有。虽复本来金。终以销成就。一成真金体。

  不复重为矿。生死与涅槃。凡夫及诸佛。同为空华相。

  思惟犹幻化。何况诘虚妄。若能了此心。燃后求圆觉。

  本段介绍佛即如来即圆觉的特质。如来的特质即寂灭性无始无终,凡夫心是无法处此状态,当凡夫心能由修行,开悟了解此心以后,才可求圆觉到圆满境界,换句话说,到此境界,凡夫与佛只是空华相,凡夫修证到此与佛是同样具有一个相同的自心本体,只是凡夫的心被污染,被执着。见不到此心。一个凡夫立志学佛,也要经层层的历炼,终有一日可以修成,达到「佛」的境界。

  

  五、佛陀开示弥勒菩萨众生的特性及心性特质

  弥勒汝当知。一切诸众生。不得大解脱。皆由贪欲故。

  堕落于生死。若能断憎爱。及与贪瞋痴。不因差别性。

  皆得成佛道。二障永销灭。求师得正悟。随顺菩萨愿。

  依止大涅槃。十方诸菩萨。皆以大悲愿。示现入生死。

  现在修行者。及末世众生。勤断诸爱见。便归大圆觉。

  本段讨论众生与菩萨有何不同?贪瞋痴,理事二障,执着事或理,不能解脱,所以要断爱见,要求善知识求师才得正悟。学理及事理二者融合为一,才算是可以修正法,即要实修实证。实相、空相是一体两面。不可用文字以自己意念去解说,那是不对的。菩萨特质:有大悲愿力,解众生苦,出入生死,不舍众生。若众生心以习气为主,仍以此为满足不知返观其心,永远即为众生,须以佛菩萨的心为老师,为行为榜样,一世世的去学习,由学习过程中,了知一切事及理,才能入佛之门、知佛之理而归入圆觉。

  

  六、佛陀开示清净慧菩萨修成菩萨的方法及菩萨的特质,并说明佛的特性

  清净慧当知。圆满菩提性。无取亦无证。无菩萨众生。

  觉与未觉时。渐次有差别。众生为解碍。菩萨未离觉。

  入地永寂灭。不住一切相。大觉悉圆满。名为遍随顺。

  末世诸众生。心不生虚妄。佛说如是人。现世即菩萨。

  供养恒沙怫。功德已圆满。虽有多方便。皆名随顺智。

  (一)修成菩萨的方法以遍随顺及随顺智二方便法可以修成。

  (二)菩萨的特质:要心不虚妄,心未离觉,且施行功德要达圆满境界。供养恒河沙诸佛。

  (三)佛的特性,是要圆满菩提性。此时菩萨及众生齐证圆觉时也叫佛了。所以十…

《圆觉经滴漏一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十牛图简介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