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臺山參訪記
藥師山紫雲居士批注
五臺山勝地是我多年向往的佛門勝地,近期不知是年齡及其他原因,已不再想行走各處參訪,只想沈溺在雲峰山超勝庵處,對此次行程意願缺缺了無意願。某日早課知道千缽文殊的願力,仍不懈爲衆生加持,願衆生開佛知見增智慧明了真實意,汗顔忏悔,積極組團一行叁十二人前往五臺朝拜文殊菩薩。
五臺山位于山西省東北隅,連綿大行橫跨晉冀,山由五座頂如平臺的山峰環抱而成,氣候涼爽空氣清淨雨量充足,夏季氣候變化多端,時而晴時而雨。五臺山是我國佛教四大名山,香火最盛之時,全處有寺200余座,無論在建築、雕塑、壁畫、石雕、梵鍾、碑碣,荟集了唐宋清以來各時代的文物古迹,是我國文化遺産中的瑰寶。透過旅遊業的發展衛生環境,街道綠化不斷的加強,五臺在蛻變中。
筆者參訪五臺,對寶山中的一切非常有興趣,群山中有各式樣的廟宇聚落在一起,每個廟宇都有一串串的曆史,建築風格以中軸線對稱方式建築,唯有唐及藏密的主殿是高大的型式,山門前階梯強調108階,象征修行是困難的。大部份佛寺主供佛都與文殊菩薩法脈有關,願將下列十處點滴介紹。
(一)顯通寺:文殊道場顯密修行,以次第顯現。
(二)菩薩頂:文殊菩薩菩薩道渡生的道場,以金剛舞顯現。
(叁)羅睺寺:修行者入初地果位,花開見佛的實相顯現。
(四)龍泉寺:淨土清淨世界,修圓覺入曼陀羅,菩提塔顯現。
(五)殊像寺:戒體成就,降服情淫魔障出山渡生,本尊以化菩薩顯現。
(六)金閣寺:千手千眼觀音接引衆生,消業拔苦不舍衆生。
(七)鎮海寺:章嘉舍利塔,一代修行大師圓寂之處。
(八)南禅寺:具唐代佛像藝術及建築特色。
(九)黛螺頂小朝臺:朝拜五文殊及降心魔本師之處
(十)五爺廟:龍王護持文殊菩薩並參與普渡衆生的工作。
各寺詳細解說如下:
(一)顯通寺:表現出顯密修行,以次第顯現風貌。
寺內水陸殿、大文殊殿、大雄寶殿、無量殿、千缽文殊殿、銅殿、後高殿(藏經樓)等七座院落,分別說明如下:
- (1)水陸殿-又叫叁大士殿
內供奉觀音菩薩、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兩側各種經典俗稱水陸道場,又叫水陸殿。
此處應該是菩薩渡生衆生求助之處,佛寺護法威嚴,一般衆生很難入殿求助,將此殿放置在佛寺正院的南端,不失爲一個方便之法。佛寺僧衆早晚課在此誦經,渡有緣衆生功德無量。
- (2)大文殊殿-主供佛大智文殊菩薩,期許衆生智能增長。
此殿內供七位文殊菩薩,由左而右獅子文殊、智慧文殊、儒童文殊、無垢文殊、聰明文殊。大智文殊後面是甘露文殊,可以了知此道場由甘露文殊如來加持大智文殊,成就大智文殊菩薩的一個修行道場,同時也是大智文殊菩薩渡生的道場,五位文殊原是東臺、南臺、西臺、北臺、中臺。五位文殊幻化不同法相文殊成就願力不同,爲衆生消業增智。
這七位也可稱文殊七菩薩(文殊七如來),此殿屬密行道場(也叫密教道場)。甘露文殊菩薩(如來)
大智文殊菩薩
獅子文殊菩薩
智慧文殊菩薩
儒童文殊菩薩
無垢文殊菩薩
聰明文殊菩薩
七位其願力應是無垢、清涼、智慧,代表修行以文殊七菩薩或文殊七如來消業無垢具般若智慧證菩提。
由此可知早年的禅宗中原大師有密行成就。
- (3)大雄寶殿-叁寶佛(人間修行導師)
主供叁位南無本師佛、南無藥師佛、南無阿彌陀佛,後面叁位南無觀音菩薩、南無普賢菩薩、南無文殊菩薩。此殿說明修行者行密行前後以佛菩薩爲老師,發願學習佛菩薩的願力,才能入廟堂之美。
- (4)無量殿-檀城示意
此殿又叫無梁殿壇城,又稱華嚴道場
正殿供奉盧舍那佛、背部彌勒佛,右側有一寶塔,左側供奉藥師佛,七個拱洞上刻法菩提場,普光明殿、夜摩天宮、他化天宮。
此處代表天界修行處,天界修行者也須清淨無礙,修到入壇城修持法華叁昧,華嚴叁昧。
- (5)千缽文殊殿-化佛成就處,主供佛千缽文殊又叫千臂千缽文殊菩薩也可以稱千手千眼文殊菩薩。
菩薩修行至福慧俱足時,本尊由二手幻化二十四手共二十五法,由此轉四圓形成千手手臂且光中化佛無數,此位文殊持缽成就,所以形成千臂千缽文殊且每缽內都是文殊佛身像。
- (6)銅殿:灌佛智種,修持曼荼羅銅殿,四壁鑄鍋佛像又叫萬佛像,無一雷同。
主供佛爲文殊如來,此代表壇城中化佛受諸佛如來灌種,修持無量多法脈。此處應是修持曼荼羅灌佛智種之處,屬應身佛成就處。此銅殿雕镂細致布局精巧,結構嚴謹,造型優美。
- (7)銅塔五座:屬五佛智慧智種,使修行者轉識成智,具有智慧的種,不再是無明種。
- (8)藏經樓(後高殿):後高殿主供佛爲報身佛文殊如來,此處幻化成甘露文殊像,遊客多如過江之鲫,但知我幾人。
總之,顯通寺代表了修行次第,無限贊歎大師們精心設計之余,僅以清香叁柱,水果供養諸如來佛菩薩。
(二)菩薩頂:藏密佛教體系,菩薩道渡生相法顯現。
菩薩頂建築分前院、中院、後院、中軸在線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文殊殿。
- 1、大雄寶殿:前面供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大師,佛壇上供奉叁世佛,護法爲韋馱與密迹金剛,後部供養毗盧佛、阿彌陀佛、藥師佛屬顯密道場修行
- 2、文殊殿:典型宮殿式建築,主供佛文殊菩薩,造型活潑生動,以菩薩道形式渡生
- 3、兩側殿:有一殿供蓮師、五大金剛及金剛舞所用法器、樂器均在其中。
依筆者觀看菩薩頂是修行者修到菩薩果位渡生的一種表現,使衆生平安人界安甯,以像法表現的一種方式。西藏稱之爲跳布紮又叫跳鬼,紀念佛教始祖降伏邪道的一種方式,喇嘛帶著鬼怪面具扮成鬼界衆生經受加持歸依,鬼界衆生得離苦得樂轉修佛成護法,由此可使人界平安又善原日。一年有2次跳此舞,我們參訪團正遇此日,將此金剛舞與跳布紮看完,願借山一角說明。
渡生方法分下列組別
- (一)掌印喇嘛(住持)
- (二)金剛(帶面具):具降服力,手持各種法器可降服魔障。
- (叁)各道衆生(帶著面具出場):海貝、海螺、山精、海怪、餓鬼、病鬼、淫魔
- (四)樂器組:鑼、長喇叭、短喇叭、跳慢四拍、快四拍、節奏
- (五)供佛組:供佛、請佛
- (六)焚化組:焚化
步驟
- 1. 由住持(掌印喇嘛),在大殿中持咒誦經,恭請佛菩薩、金剛莅臨道場,願爲利益衆生開壇。
- 2. 由住持(掌印喇嘛),觀想持咒恭請本尊,此處請出一位金剛,手執金剛法器,表現威不可欺,此金剛主要要教化降服衆生爲主要工作。
- 3. 各道衆生依次出場有海貝、海螺、牛精、鹿精、山精、海怪、餓鬼衆生、病魔、淫魔每類衆生穿道服帶面具跳跳慢四步的方式表現出心的沈重不安痛苦,瞋恨、打架、灑毒粉,骷髅。當到住持前行禮拜歸依,即刻以快四步,表現出心的輕松安甯快樂。
- 4. 金剛以快速旋轉跳著金剛舞手持骷髅及金剛杵,代表已持各界衆生的淫苦及其他各苦已降伏,樂器聲揚沸騰揚揚。
- 5. 金剛捧上哈達仍然飄揚著,此時已具滿收集無量多的業障。
- 6. 由焚化組喇嘛送此金剛捧到火化處焚燒,代表魔障病苦已除。
- 7. 從此衆生得平安,離苦得樂。
結論:看完菩薩頂的金剛舞,贊歎大師的高明。這可是渡生的一段,無法用言語來說明真實境,其實法界衆生有六道衆生外,還有具有特質的衆生,如外道、貧苦、情苦、淫苦、病苦、小乘、理佛修行者、...,若能以像法全部表現出,那將是一個渡生最好的教育工作。
(叁)羅睺羅寺:花開見佛入初地果位表示法
羅睺羅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出家前所生的兒子亦爲本師十大弟子之中,修行以密行成就,此寺修行者應以密行及本師法得成就。小乘修行以初果、二果、叁果及四果成就,四果羅漢爲阿羅漢只是定力成就,不再來世間。以此方式要修行到初地果位,尚有一段努力。初地果位屬大乘修行方式,要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福慧條件具足方可入初地。
修行者應該在此期仍持密法,以密行成就渡生,方能成花開見佛,由此而後得佛密意。此處花開見佛的圖式是最早的一個式塗金爲木刻,蓮花高叁公尺,花莖下面連著一個圓盤,盤上有水紋行狀的雕刻圖案,圓盤上有二十四種像,四角爲四大天王像爲護法。用人操控順時針蓮花花瓣開逆時針花瓣合,實際上修行時,空法顯現即爲十方圓明,而像法顯現即爲花開現佛,二者異曲同工之妙。修行者入空、花開見佛,坐在蓮花上的本尊相顯現,于壇城中拜見報身佛、應身佛,期許未來本尊相修成化佛,蓮花基部可通入空性、空相二者屬一體性、法性、法身。
(四)龍泉寺:代表淨土清淨世界
龍泉寺以漢白玉、石雕、牌樓,一些石砌、石欄杆、石柱所雕出的圖案,美不勝收,花、草、佛相、珍果、獅子生動…
《五臺山參訪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