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五臺山參訪記▪P2

  ..續本文上一頁活潑,活動自如,姿態各異,由108階到最頂平臺牌樓處,彷佛千辛萬苦回到淨土世界。

  主供佛:觀音、文殊、普賢,兩側十二圓覺菩薩。

  後殿:叁寶佛,兩側十八羅漢。

  中院:門殿、宗堂殿與祖師堂

  後院:南山寺第一代住持普濟墓塔,普濟和尚出家五臺山南山寺,在二十年僧涯中度化百余名弟子,教化無數增衆,修建十八座寺廟,嚴持戒律,講道說義是五臺山一位德高望重高僧,該墓塔上刻著普濟和尚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時代圖像,造形美觀大方,潔白肅靜,氣勢雄偉。

  兩院:南山寺第二代住持,岫淨公大和尚,以青石修建。

  由此看出一代大師的風範,普濟和尚應是修習彌勒法門有成,這應是兜率淨土,而實際上淨土呈現都相同,如塔、功德水、七寶琉璃。淨土中每個成就者都以塔表現,若修持到有塔成就應是八地,以圓覺經入如來藏爲主的修持法是不可少的,大殿中的圓覺菩薩是最好的老師。

  

(五)殊像寺:持戒有成,本尊成就形成化菩薩,出山渡生。

   主供佛是文殊菩薩,因塑造頭部時不知何種型式,文殊菩薩現出真容後,立刻以荞面塑造貼金,造型圓潤,莊嚴體態的法像。當筆者到後殿時,祖師出山大師手握金鋼杵,後面排列五位文殊,剎那間了解出山大師修文殊法有成,戒體成就,降服障礙,本尊以文殊化菩薩相顯現,從事菩薩道渡生工作。

  

(六)金閣寺:呈現千手千眼觀音菩薩接引衆生,有求必應,不舍衆生的悲願。

   唐代中期文化的梵宇花宮規模宏大,金璧輝煌,鎏金銅瓦,氣勢雄偉。金閣寺由唐朝道義高僧及印度來的不空叁藏法師,依由道義高僧禅定中所現的圖像完成,具有十二院落包含了儒道佛叁教合流情況,即有毗盧殿、藥王殿、地藏殿也有玉皇殿、叁宮殿、叁皇殿、叁霄殿,因時間關系沒有參訪。最值得贊歎是金閣寺內觀音殿內主供佛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觀音殿:二層樓閣,重檐歇山頂,四面廊宏偉壯觀,高大華麗,富麗堂皇。主供佛爲千手千眼觀音菩薩,高17.7米,叁頭四十二臂千手觀音前側妙莊嚴夫婦,左普賢右文殊,此尊菩薩內爲銅鑄,外系一層藻泥再貼金,神態慈祥莊嚴,全國少有巨大菩薩像。兩山佛龛中供二十四諸天,左右牆上繪大悲咒八十四幅法相,同時有八十四位彩塑菩薩,可謂諸佛菩薩共濟一堂。西南角塑建該寺兩功臣,唐道義和尚及唐代宗。

   觀音菩薩,慈悲衆生,願衆生離苦得樂、不舍衆生、有求必應的願力。由此金閣寺完全符合觀音菩薩理念,不論六道、天界、其他諸神道、外道都是他所教化渡生的對象。形成金閣寺的各殿院。

   由此觀之唐道義和尚應主修千手千眼觀音菩薩修行法門弟子,在唐時期即已將大悲咒及八十四位泥塑菩薩以像法表示。尤其金閣寺位于五臺山進口處,凡來參訪有根器弟子,須由千手千眼觀音菩薩消業灑甘露加持後,覺醒後才有機緣拜見文殊菩薩,真是妙哉奇哉,道義和尚是一代宗師。

  

(七)鎮海寺:紀念一代大師章嘉活佛墓塔。

  此墓塔融合漢藏蒙及印度風格的漢白玉覆式塔,塔高九公尺多如藻瓶石塔,下部刻有八相圖,下天入胎、太子降生、四門出遊、逾城出走、修法成道、初轉*輪、戰勝魔軍和涅槃示寂,形象生態雕刻精細,濃厚中國風格。塔後有叁尊坐佛均爲本師佛,持觸地印,佛龛周圍有八大菩薩,文殊菩薩、觀音菩薩、金剛手菩薩、虛空藏菩薩、除障蓋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

  由此塔圖示表示,章嘉活佛仍會再來世間,凡來世間修行者要以本師佛爲師,尊重本師法。章嘉活佛修行以藏密爲主,應以文殊法有成,最後就住五臺山腳下,仍以文殊法渡生。只是看穿無數過客,修行有幾人?機緣成熟時,欣喜同路人,贊歎密行修行者。大師!後代世人仍須要您,歡迎早日回到世間渡生。

  

(八)南禅寺:唐代建築及佛像的呈現

   此寺是最悠久的佛寺,完全是唐時期的風貌。古老的木構建築、精美的唐塑雕像,美不勝收。無論是建築方式、文物遺迹都爲專家學者所贊歎。大佛殿橫梁說明由唐德宗建中叁年由法顯僧人彩塑華嚴叁聖,是一座華嚴大乘道場。該寺經曆五代戰亂,宋金元明,清時又得修複一新。因地處偏遠,又名不見經傳,有幸得存留下來,爲今日曆史做證,此時顯現唐時期修行者法顯的修行方式。

   大殿保持精美唐代雕塑,內有一佛壇城(8.4m × 6.3m × 0.7m)壇上唐彩塑十七尊,非常尊貴。主供佛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列左右,天王金剛矯健有力,童子赤足立地,佛壇四周雕刻精美花紋蓮瓣。整體主次分別、尊卑有序、動靜結合、比例調合、彩繪和諧、體態慈詳圓潤、服飾簡潔、衣紋流暢、形態逼真與敦煌莫高窟唐塑相同。修行大師圓寂,人去樓空,佛像成爲藝術品,只待修行人來印證或修複。

  

(九)黛螺頂:朝拜五文殊,此處又叫小朝臺。

   黛螺頂位于臺懷鎮東邊的清水河邊,此處是半山腰間聳起的一座小山,此山形式如一個螺,佛寺建于螺頂又稱黛螺頂。目前有纜車可上頂,上頂後即登上大智路爲青石所鋪設,共一百零八階。佛寺仍以中軸線方式建設,有天王殿、旃檀殿、五文殊殿和大雄寶殿

   旃壇殿內供降心魔本師佛,其願力主要是降除內心魔障,以站立方式立于佛壇上,用旃檀木雕刻成像,參訪多次只有此處有降心魔本師佛。

   五文殊殿:主供佛爲五方文殊,將東臺頂聰明文殊、西臺頂獅子文殊、南臺頂智慧文殊、北臺頂無垢文殊、中臺頂儒童文殊,全合塑于此殿中。各處的參訪信徒到此供香,可將五臺頂的五位文殊全部朝拜完成。

   當筆者去參訪南臺及東臺時感傷萬分,舊的寶物所剩無幾,新的也沒有特色,古樸的塔裝扮成現代形式非常不協調。願仍能欣賞到早期刻苦建寺的遺迹,在此的修行者生活簡樸,筆者對他們的精進修持只有贊歎。而對現代的經營方式也擔心,大師不見了。

  

(十)五龍王廟: 護持文殊菩薩的龍王

   五龍王是五臺山特有神像,殿內主供是金臉龍王老五,其後由左至右排列,大爺、二爺、龍母、叁爺、四爺和兩爺塑像。此廟有個傳說五臺山本是荒涼不毛之地,文殊菩薩被請到東海龍宮講經說法,臨走時,文殊菩薩願力是希望改變五臺氣候造福百姓,老龍王贈送歇龍石給文殊菩薩,老龍王有五個兒子出海回來不見歇龍石,誤會文殊菩薩自行帶走,怒氣來到五臺山之後,爲文殊菩薩所感化,從此化怒氣爲慈悲,歸依文殊菩薩,普濟衆生,專司五臺山播雨。五龍王長期受文殊菩薩教化,功德增加,目前已是龍王果位,因此此廟被稱作五龍王廟。一般善男信女非常崇信,香火很旺,類似臺灣道教的廟,前面有「古戲臺」是善男信女還願之處。此龍王以金臉出現,表示位于神位,屬佛門護法。

   筆者知畜牲道衆生也會想學佛、歸依佛教、普渡衆生,如牛、蚊、、等及其他類都會在欲界天修成神的果位。牠們會托夢給有緣大德,替牠們蓋間小廟從事渡生工作並接受香火,此小廟後面一定有佛菩薩的佛殿來教化指導。五爺廟的指導佛爲萬佛閣、萬佛閣內主供佛即爲文殊菩薩,完全符合法界的規律。

  

總結:

   參訪五臺山後,贊歎文殊菩薩法脈,在五臺山已呈現,衆多佛寺,筆者無法在短時間參訪完。概括言之,可窺出一二,顯教密行大乘、小乘、藏密、禅宗、淨土盡皆含蓋于內。其實實質上,修行一種是上求佛道,如開花見佛,誠求入空性,修持本尊入圓覺,修持如來藏、、、依次第因無爲法而有差別,在相法上也有不同呈現;一種是下化衆生行菩薩道,也依次第修行而不同。修持過程中,如因果業障沒有說明,但依筆者所看五臺山有降心魔本師佛,文殊的神變像,如甘露文殊、觀音菩薩、普賢菩薩、叁寶佛、神變像的護法等,俱已殷切告訴世人一切修行過程了。

   願同修了知真實義,世世常行菩薩道。佛國淨土在眼前。圓覺本心自顯現。

  

參考數據:五臺風景名勝,中國經濟文化出版社楊連鎖編

  

《五臺山參訪記》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