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五台山参访记▪P2

  ..续本文上一页活泼,活动自如,姿态各异,由108阶到最顶平台牌楼处,彷佛千辛万苦回到净土世界。

  主供佛:观音、文殊、普贤,两侧十二圆觉菩萨。

  后殿:三宝佛,两侧十八罗汉。

  中院:门殿、宗堂殿与祖师堂

  后院:南山寺第一代住持普济墓塔,普济和尚出家五台山南山寺,在二十年僧涯中度化百余名弟子,教化无数增众,修建十八座寺庙,严持戒律,讲道说义是五台山一位德高望重高僧,该墓塔上刻着普济和尚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时代图像,造形美观大方,洁白肃静,气势雄伟。

  两院:南山寺第二代住持,岫净公大和尚,以青石修建。

  由此看出一代大师的风范,普济和尚应是修习弥勒法门有成,这应是兜率净土,而实际上净土呈现都相同,如塔、功德水、七宝琉璃。净土中每个成就者都以塔表现,若修持到有塔成就应是八地,以圆觉经入如来藏为主的修持法是不可少的,大殿中的圆觉菩萨是最好的老师。

  

(五)殊像寺:持戒有成,本尊成就形成化菩萨,出山渡生。

   主供佛是文殊菩萨,因塑造头部时不知何种型式,文殊菩萨现出真容后,立刻以荞面塑造贴金,造型圆润,庄严体态的法像。当笔者到后殿时,祖师出山大师手握金钢杵,后面排列五位文殊,剎那间了解出山大师修文殊法有成,戒体成就,降服障碍,本尊以文殊化菩萨相显现,从事菩萨道渡生工作。

  

(六)金阁寺:呈现千手千眼观音菩萨接引众生,有求必应,不舍众生的悲愿。

   唐代中期文化的梵宇花宫规模宏大,金璧辉煌,鎏金铜瓦,气势雄伟。金阁寺由唐朝道义高僧及印度来的不空三藏法师,依由道义高僧禅定中所现的图像完成,具有十二院落包含了儒道佛三教合流情况,即有毗卢殿、药王殿、地藏殿也有玉皇殿、三宫殿、三皇殿、三霄殿,因时间关系没有参访。最值得赞叹是金阁寺内观音殿内主供佛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

   观音殿:二层楼阁,重檐歇山顶,四面廊宏伟壮观,高大华丽,富丽堂皇。主供佛为千手千眼观音菩萨,高17.7米,三头四十二臂千手观音前侧妙庄严夫妇,左普贤右文殊,此尊菩萨内为铜铸,外系一层藻泥再贴金,神态慈祥庄严,全国少有巨大菩萨像。两山佛龛中供二十四诸天,左右墙上绘大悲咒八十四幅法相,同时有八十四位彩塑菩萨,可谓诸佛菩萨共济一堂。西南角塑建该寺两功臣,唐道义和尚及唐代宗。

   观音菩萨,慈悲众生,愿众生离苦得乐、不舍众生、有求必应的愿力。由此金阁寺完全符合观音菩萨理念,不论六道、天界、其他诸神道、外道都是他所教化渡生的对象。形成金阁寺的各殿院。

   由此观之唐道义和尚应主修千手千眼观音菩萨修行法门弟子,在唐时期即已将大悲咒及八十四位泥塑菩萨以像法表示。尤其金阁寺位于五台山进口处,凡来参访有根器弟子,须由千手千眼观音菩萨消业洒甘露加持后,觉醒后才有机缘拜见文殊菩萨,真是妙哉奇哉,道义和尚是一代宗师。

  

(七)镇海寺:纪念一代大师章嘉活佛墓塔。

  此墓塔融合汉藏蒙及印度风格的汉白玉覆式塔,塔高九公尺多如藻瓶石塔,下部刻有八相图,下天入胎、太子降生、四门出游、逾城出走、修法成道、初转*轮、战胜魔军和涅槃示寂,形象生态雕刻精细,浓厚中国风格。塔后有三尊坐佛均为本师佛,持触地印,佛龛周围有八大菩萨,文殊菩萨、观音菩萨、金刚手菩萨、虚空藏菩萨、除障盖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

  由此塔图示表示,章嘉活佛仍会再来世间,凡来世间修行者要以本师佛为师,尊重本师法。章嘉活佛修行以藏密为主,应以文殊法有成,最后就住五台山脚下,仍以文殊法渡生。只是看穿无数过客,修行有几人?机缘成熟时,欣喜同路人,赞叹密行修行者。大师!后代世人仍须要您,欢迎早日回到世间渡生。

  

(八)南禅寺:唐代建筑及佛像的呈现

   此寺是最悠久的佛寺,完全是唐时期的风貌。古老的木构建筑、精美的唐塑雕像,美不胜收。无论是建筑方式、文物遗迹都为专家学者所赞叹。大佛殿横梁说明由唐德宗建中三年由法显僧人彩塑华严三圣,是一座华严大乘道场。该寺经历五代战乱,宋金元明,清时又得修复一新。因地处偏远,又名不见经传,有幸得存留下来,为今日历史做证,此时显现唐时期修行者法显的修行方式。

   大殿保持精美唐代雕塑,内有一佛坛城(8.4m × 6.3m × 0.7m)坛上唐彩塑十七尊,非常尊贵。主供佛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列左右,天王金刚矫健有力,童子赤足立地,佛坛四周雕刻精美花纹莲瓣。整体主次分别、尊卑有序、动静结合、比例调合、彩绘和谐、体态慈详圆润、服饰简洁、衣纹流畅、形态逼真与敦煌莫高窟唐塑相同。修行大师圆寂,人去楼空,佛像成为艺术品,只待修行人来印证或修复。

  

(九)黛螺顶:朝拜五文殊,此处又叫小朝台。

   黛螺顶位于台怀镇东边的清水河边,此处是半山腰间耸起的一座小山,此山形式如一个螺,佛寺建于螺顶又称黛螺顶。目前有缆车可上顶,上顶后即登上大智路为青石所铺设,共一百零八阶。佛寺仍以中轴线方式建设,有天王殿、旃檀殿、五文殊殿和大雄宝殿

   旃坛殿内供降心魔本师佛,其愿力主要是降除内心魔障,以站立方式立于佛坛上,用旃檀木雕刻成像,参访多次只有此处有降心魔本师佛。

   五文殊殿:主供佛为五方文殊,将东台顶聪明文殊、西台顶狮子文殊、南台顶智慧文殊、北台顶无垢文殊、中台顶儒童文殊,全合塑于此殿中。各处的参访信徒到此供香,可将五台顶的五位文殊全部朝拜完成。

   当笔者去参访南台及东台时感伤万分,旧的宝物所剩无几,新的也没有特色,古朴的塔装扮成现代形式非常不协调。愿仍能欣赏到早期刻苦建寺的遗迹,在此的修行者生活简朴,笔者对他们的精进修持只有赞叹。而对现代的经营方式也担心,大师不见了。

  

(十)五龙王庙: 护持文殊菩萨的龙王

   五龙王是五台山特有神像,殿内主供是金脸龙王老五,其后由左至右排列,大爷、二爷、龙母、三爷、四爷和两爷塑像。此庙有个传说五台山本是荒凉不毛之地,文殊菩萨被请到东海龙宫讲经说法,临走时,文殊菩萨愿力是希望改变五台气候造福百姓,老龙王赠送歇龙石给文殊菩萨,老龙王有五个儿子出海回来不见歇龙石,误会文殊菩萨自行带走,怒气来到五台山之后,为文殊菩萨所感化,从此化怒气为慈悲,归依文殊菩萨,普济众生,专司五台山播雨。五龙王长期受文殊菩萨教化,功德增加,目前已是龙王果位,因此此庙被称作五龙王庙。一般善男信女非常崇信,香火很旺,类似台湾道教的庙,前面有「古戏台」是善男信女还愿之处。此龙王以金脸出现,表示位于神位,属佛门护法。

   笔者知畜牲道众生也会想学佛、归依佛教、普渡众生,如牛、蚊、、等及其他类都会在欲界天修成神的果位。牠们会托梦给有缘大德,替牠们盖间小庙从事渡生工作并接受香火,此小庙后面一定有佛菩萨的佛殿来教化指导。五爷庙的指导佛为万佛阁、万佛阁内主供佛即为文殊菩萨,完全符合法界的规律。

  

总结:

   参访五台山后,赞叹文殊菩萨法脉,在五台山已呈现,众多佛寺,笔者无法在短时间参访完。概括言之,可窥出一二,显教密行大乘、小乘、藏密、禅宗、净土尽皆含盖于内。其实实质上,修行一种是上求佛道,如开花见佛,诚求入空性,修持本尊入圆觉,修持如来藏、、、依次第因无为法而有差别,在相法上也有不同呈现;一种是下化众生行菩萨道,也依次第修行而不同。修持过程中,如因果业障没有说明,但依笔者所看五台山有降心魔本师佛,文殊的神变像,如甘露文殊、观音菩萨、普贤菩萨、三宝佛、神变像的护法等,俱已殷切告诉世人一切修行过程了。

   愿同修了知真实义,世世常行菩萨道。佛国净土在眼前。圆觉本心自显现。

  

参考数据:五台风景名胜,中国经济文化出版社杨连锁编

  

《五台山参访记》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