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心介紹(上)
(大毗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一沙門一行阿阇黎記入真言門住心品第一)
藥師山紫雲居士
爾時金剛手。複請佛言。惟願世尊說彼心。如是說已。佛告金剛手秘密主言。秘密主谛聽。心相。謂貪心無貪心。嗔心慈心。癡心智心。乃至雲何受生心。謂諸有修習行業彼生。心如是同性。此答前問中諸心相句也。初列六十心名。次釋其相。
◎心相:心顯現出的相狀。如貪心、無貪心、嗔心、慈心…等雲何受生心。
◎謂諸有修習行業彼生:叁界內各種所作行爲是業因,由業形成各種不同心。
‧諸有:指叁界指欲界、色界、無色界。
‧修習:指所作行爲。
‧行業:指由業障、業力所造。
‧彼生:指心顯現出的相狀。
◎心如是同性:心如同顔色的性質易染色。心屬善業時神識爲白色,心屬惡業時神識爲黑色。
(以下列出六十種心的名稱,並解釋說明之)
秘密主。彼雲何貪心。謂隨順染法者。謂染著前境。即是染汙淨心。若隨順修行此法。名有貪心。以心法微細難識。但觀彼所爲事業。必有相彰于外。譬如鑒煙之狀貌。則火性可以比知。故諸句多以順修明義。以可例然也。此等皆是未得出世心以來。與善種種雜起之心。若行者善識真僞。猶如農夫務除穢草以輔嘉苗。則淨心勢力漸漸增長。勿謂是因緣事相。輕忽至言。使心沒其中。不自覺知也。
(此段說明貪心即是隨順染心,追求喜愛的事與物)
◎彼雲何貪心。謂隨順染法者。謂染著前境。即是染汙淨心。若隨順修行此法。名有貪心:貪心是指隨順心意取境,汙染清淨心。
◎以心法微細難識。但觀彼所爲事業。必有相彰于外。譬如鑒煙之狀貌。則火性可以比知:觀貪心的念微細,很難分辨了解,但是由行爲可以看出。
◎故諸句多以順修明義。以可例然也。此等皆是未得出世心以來。與善種種雜起之心。若行者善識真僞。猶如農夫務除穢草以輔嘉苗:由佛經中明白義理,但是未證空性。此時內心是善種與業種合用起心,修行人須分辨內心起的心念好與壞,就像農夫清除雜草以利苗生長。
◎則淨心勢力漸漸增長。勿謂是因緣事相。輕忽至言。使心沒其中。不自覺知也:由清淨心漸漸增長,不要再因世間因緣相,讓清淨心陷入塵境中仍不覺察。
第二雲何無貪心。謂隨順無染法者。謂與前心相違。乃至所應進求善處。亦複不生願樂。是故不染善法。俱障善萌。與無染汙心。名同事異。最須觀察也。是故行者。但觀貪心實相。自然貪不染心。不應起如是無慧不貪之行。
(此段說明無貪心即是不隨順染心,追求喜愛的事與物)
◎雲何無貪心。謂隨順無染法者:不貪心不隨著心意取境。
◎謂與前心相違。乃至所應進求善處。亦複不生願樂。是故不染善法:若不貪心時內心與境不同,內心想往好處,不願樂求喜愛之事及物,所以不會染著清淨心。
◎俱障善萌。與無染汙心。名同事異。最須觀察也:此時須內觀,內心有業障,善種萌芽與清淨心同爲神識,但心的境界不同。
◎是故行者。但觀貪心實相。自然貪不染心:修行者觀貪心,自然不再將貪業染著到清淨心上。
◎不應起如是無慧不貪之行:凡是對修行沒有智慧的事不做。
第叁雲何嗔心。謂隨順怒法者。怒謂嗔心發動。事彰于外。以心法難識故。以順修怒法釋之。若數起如是不寂靜相。即知是嗔心相也。但于此衆緣中觀察嗔心。自無所住則此障不生。
(此段說明嗔心即是隨順怒氣、仇恨等情緒于心)
◎雲何嗔心。謂隨順怒法者:嗔心即是隨著怒氣表現出情緒。
◎怒謂嗔心發動。事彰于外。以心法難識故。以順修怒法釋之:怒即是嗔心剛起動,情緒表現于外。
◎若數起如是不寂靜相。即知是嗔心相也:若內心無法寂靜,即是嗔心顯現。
◎但于此衆緣中觀察嗔心。自無所住則此障不生:若由各種事緣觀嗔心,此嗔心若入空性,無所住時,則嗔業的業障不生起。
第四雲何慈心。謂隨順修行慈法者。此慈亦是與嗔相違。愛見心垢之慈。非善種所生也。上慈字據內心。下慈字是外相所爲事業。既覺知已。但治妨道之失。轉轉修慈無量心。即是對治。
(此段說明慈心即是隨順修行,慈心善待一切衆生)
◎雲何慈心。謂隨順修行慈法者:慈心隨順善待衆生之法。
◎此慈亦是與嗔相違。愛見心垢之慈。非善種所生也:慈與嗔是相反的心,愛是慈的業垢,不是好的種所現。
◎上慈字據內心。下慈字是外相所爲事業。若內心有慈心,外在會有慈心的行爲。
◎既覺知已。但治妨道之失。轉轉修慈無量心。即是對治:對治方法既覺知慈心了,爲防止失去慈心須轉修無量慈心。
第五雲何癡心。謂順修不觀法。謂不觀前言善惡是非。遇便信受。凡所爲事業。不能先以慧心甄別籌量是非。如是等多諸誤失。皆是癡心相也。
(此段說明癡心即是隨順修行卻不了解事實真相,不觀察善惡是非)
◎雲何癡心。謂順修不觀法:癡心是不觀察事情真相。
◎謂不觀前言善惡是非。遇便信受:對是非善惡都相信。
◎凡所爲事業。不能先以慧心甄別籌量是非。如是等多諸誤失。皆是癡心相也:對一些行爲,無法用慧心去分別是非,造成很多失誤,這是癡心的心現出的相狀。
第六雲何智心。謂順修殊勝增上法者。謂是人于種種所說中。皆以智簡擇此勝此劣此應受此不應受。取其勝上者而彼行之。即是無癡相也。然過人之法。非智力籌量所能及之。唯信者能入耳。是故觀察世智辯聰難。是彼對治。
(此段說明隨順修行殊勝智慧增上法)
◎雲何智心。謂順修殊勝增上法者:以殊勝無上妙法修種智成就。
◎謂是人于種種所說中。皆以智簡擇此勝此劣此應受此不應受:人會在各種學說中,以自己的人間智慧選擇自己認爲可以接受的理論。
◎取其勝上者而彼行之。即是無癡相也:若能用勝上妙法修行即是有智慧的修行人。
◎然過人之法。非智力籌量所能及之:有些非人能想象出的法。
◎唯信者能入耳。是故觀察世智辯聰難。是彼對治:對治方法唯有實修信佛的修行者能相信,所以要以世間智慧聰明分辨是很困難的。
第七雲何決定心。謂遵教命如說奉行。
(此段說決心即是遵受教化、奉命行事,依佛所說奉行)
第八雲何疑心。謂常收持不定等事者。今先擇疑心。令決定心相易解明了故。謂此人隨有所聞。便生不決定心。如受戒時。便自生疑心。我今定得戒。爲不得戒耶。或疑師疑法。諸事例爾。如人道行。以疑惑故不能前進。智度偈雲。乃至譬如觀岐路。好利者應逐。是彼對治。又決定心者。謂隨聞善友等如法教命。便即不生疑慮。至心奉行。然亦當以慧觀察。生正決定心也。
(此段說明疑心即是面對事情經常猶疑不定)
◎雲何疑心。謂常收持不定等事者:疑心是面對事情猶疑不定。
◎今先擇疑心。令決定心相易解明了故:對有疑心的事須先明白了解,使不再有疑心。
◎謂此人隨有所聞。便生不決定心:由此因有人已了解明白,也就不疑了。
◎如受戒時。便自生疑心。我今定得戒。爲不得戒耶。或疑師疑法。諸事例爾。如人道行。以疑惑故不能前進:如受戒時起疑心。對已得戒、不得戒、對上師、對法及諸事起疑心。若修行人有疑心,則修行無法進步。
◎智度偈雲。乃至譬如觀岐路。好利者應逐。是彼對治:對治疑心如偈所說,如修行人走入小路,不…
《六十心介紹(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