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六十心介绍(上)

  六十心介绍(上)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第一沙门一行阿阇黎记入真言门住心品第一)

  药师山紫云居士

  

  尔时金刚手。复请佛言。惟愿世尊说彼心。如是说已。佛告金刚手秘密主言。秘密主谛听。心相。谓贪心无贪心。嗔心慈心。痴心智心。乃至云何受生心。谓诸有修习行业彼生。心如是同性。此答前问中诸心相句也。初列六十心名。次释其相。

  

  ◎心相:心显现出的相状。如贪心、无贪心、嗔心、慈心…等云何受生心。

  

  ◎谓诸有修习行业彼生:三界内各种所作行为是业因,由业形成各种不同心。

  

  ‧诸有:指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

  

  ‧修习:指所作行为。

  

  ‧行业:指由业障、业力所造。

  

  ‧彼生:指心显现出的相状。

  

  ◎心如是同性:心如同颜色的性质易染色。心属善业时神识为白色,心属恶业时神识为黑色。

  

  (以下列出六十种心的名称,并解释说明之)

  

  秘密主。彼云何贪心。谓随顺染法者。谓染着前境。即是染污净心。若随顺修行此法。名有贪心。以心法微细难识。但观彼所为事业。必有相彰于外。譬如鉴烟之状貌。则火性可以比知。故诸句多以顺修明义。以可例然也。此等皆是未得出世心以来。与善种种杂起之心。若行者善识真伪。犹如农夫务除秽草以辅嘉苗。则净心势力渐渐增长。勿谓是因缘事相。轻忽至言。使心没其中。不自觉知也。

  

  (此段说明贪心即是随顺染心,追求喜爱的事与物)

  

  ◎彼云何贪心。谓随顺染法者。谓染着前境。即是染污净心。若随顺修行此法。名有贪心:贪心是指随顺心意取境,污染清净心。

  

  ◎以心法微细难识。但观彼所为事业。必有相彰于外。譬如鉴烟之状貌。则火性可以比知:观贪心的念微细,很难分辨了解,但是由行为可以看出。

  

  ◎故诸句多以顺修明义。以可例然也。此等皆是未得出世心以来。与善种种杂起之心。若行者善识真伪。犹如农夫务除秽草以辅嘉苗:由佛经中明白义理,但是未证空性。此时内心是善种与业种合用起心,修行人须分辨内心起的心念好与坏,就像农夫清除杂草以利苗生长。

  

  ◎则净心势力渐渐增长。勿谓是因缘事相。轻忽至言。使心没其中。不自觉知也:由清净心渐渐增长,不要再因世间因缘相,让清净心陷入尘境中仍不觉察。

  

  第二云何无贪心。谓随顺无染法者。谓与前心相违。乃至所应进求善处。亦复不生愿乐。是故不染善法。俱障善萌。与无染污心。名同事异。最须观察也。是故行者。但观贪心实相。自然贪不染心。不应起如是无慧不贪之行。

  

  (此段说明无贪心即是不随顺染心,追求喜爱的事与物)

  

  ◎云何无贪心。谓随顺无染法者:不贪心不随着心意取境。

  

  ◎谓与前心相违。乃至所应进求善处。亦复不生愿乐。是故不染善法:若不贪心时内心与境不同,内心想往好处,不愿乐求喜爱之事及物,所以不会染着清净心。

  

  ◎俱障善萌。与无染污心。名同事异。最须观察也:此时须内观,内心有业障,善种萌芽与清净心同为神识,但心的境界不同。

  

  ◎是故行者。但观贪心实相。自然贪不染心:修行者观贪心,自然不再将贪业染着到清净心上。

  

  ◎不应起如是无慧不贪之行:凡是对修行没有智慧的事不做。

  

  第三云何嗔心。谓随顺怒法者。怒谓嗔心发动。事彰于外。以心法难识故。以顺修怒法释之。若数起如是不寂静相。即知是嗔心相也。但于此众缘中观察嗔心。自无所住则此障不生。

  

  (此段说明嗔心即是随顺怒气、仇恨等情绪于心)

  

  ◎云何嗔心。谓随顺怒法者:嗔心即是随着怒气表现出情绪。

  

  ◎怒谓嗔心发动。事彰于外。以心法难识故。以顺修怒法释之:怒即是嗔心刚起动,情绪表现于外。

  

  ◎若数起如是不寂静相。即知是嗔心相也:若内心无法寂静,即是嗔心显现。

  

  ◎但于此众缘中观察嗔心。自无所住则此障不生:若由各种事缘观嗔心,此嗔心若入空性,无所住时,则嗔业的业障不生起。

  

  第四云何慈心。谓随顺修行慈法者。此慈亦是与嗔相违。爱见心垢之慈。非善种所生也。上慈字据内心。下慈字是外相所为事业。既觉知已。但治妨道之失。转转修慈无量心。即是对治。

  

  (此段说明慈心即是随顺修行,慈心善待一切众生)

  

  ◎云何慈心。谓随顺修行慈法者:慈心随顺善待众生之法。

  

  ◎此慈亦是与嗔相违。爱见心垢之慈。非善种所生也:慈与嗔是相反的心,爱是慈的业垢,不是好的种所现。

  

  ◎上慈字据内心。下慈字是外相所为事业。若内心有慈心,外在会有慈心的行为。

  

  ◎既觉知已。但治妨道之失。转转修慈无量心。即是对治:对治方法既觉知慈心了,为防止失去慈心须转修无量慈心。

  

  第五云何痴心。谓顺修不观法。谓不观前言善恶是非。遇便信受。凡所为事业。不能先以慧心甄别筹量是非。如是等多诸误失。皆是痴心相也。

  

  (此段说明痴心即是随顺修行却不了解事实真相,不观察善恶是非)

  

  ◎云何痴心。谓顺修不观法:痴心是不观察事情真相。

  

  ◎谓不观前言善恶是非。遇便信受:对是非善恶都相信。

  

  ◎凡所为事业。不能先以慧心甄别筹量是非。如是等多诸误失。皆是痴心相也:对一些行为,无法用慧心去分别是非,造成很多失误,这是痴心的心现出的相状。

  

  第六云何智心。谓顺修殊胜增上法者。谓是人于种种所说中。皆以智简择此胜此劣此应受此不应受。取其胜上者而彼行之。即是无痴相也。然过人之法。非智力筹量所能及之。唯信者能入耳。是故观察世智辩聪难。是彼对治。

  

  (此段说明随顺修行殊胜智慧增上法)

  

  ◎云何智心。谓顺修殊胜增上法者:以殊胜无上妙法修种智成就。

  

  ◎谓是人于种种所说中。皆以智简择此胜此劣此应受此不应受:人会在各种学说中,以自己的人间智慧选择自己认为可以接受的理论。

  

  ◎取其胜上者而彼行之。即是无痴相也:若能用胜上妙法修行即是有智慧的修行人。

  

  ◎然过人之法。非智力筹量所能及之:有些非人能想象出的法。

  

  ◎唯信者能入耳。是故观察世智辩聪难。是彼对治:对治方法唯有实修信佛的修行者能相信,所以要以世间智慧聪明分辨是很困难的。

  

  第七云何决定心。谓遵教命如说奉行。

  

  (此段说决心即是遵受教化、奉命行事,依佛所说奉行)

  

  第八云何疑心。谓常收持不定等事者。今先择疑心。令决定心相易解明了故。谓此人随有所闻。便生不决定心。如受戒时。便自生疑心。我今定得戒。为不得戒耶。或疑师疑法。诸事例尔。如人道行。以疑惑故不能前进。智度偈云。乃至譬如观岐路。好利者应逐。是彼对治。又决定心者。谓随闻善友等如法教命。便即不生疑虑。至心奉行。然亦当以慧观察。生正决定心也。

  

  (此段说明疑心即是面对事情经常犹疑不定)

  

  ◎云何疑心。谓常收持不定等事者:疑心是面对事情犹疑不定。

  

  ◎今先择疑心。令决定心相易解明了故:对有疑心的事须先明白了解,使不再有疑心。

  

  ◎谓此人随有所闻。便生不决定心:由此因有人已了解明白,也就不疑了。

  

  ◎如受戒时。便自生疑心。我今定得戒。为不得戒耶。或疑师疑法。诸事例尔。如人道行。以疑惑故不能前进:如受戒时起疑心。对已得戒、不得戒、对上师、对法及诸事起疑心。若修行人有疑心,则修行无法进步。

  

  ◎智度偈云。乃至譬如观岐路。好利者应逐。是彼对治:对治疑心如偈所说,如修行人走入小路,不…

《六十心介绍(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