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六十心介绍(上)▪P2

  ..续本文上一页明白有疑问状况时,应以利益众生事即是对的。

  

  ◎又决定心者。谓随闻善友等如法教命。便即不生疑虑。至心奉行。然亦当以慧观察。生正决定心也:当下决心时须以慧观察善知识,随善知识教导对法不生疑心,一心精进修行。

  

  第九云何闇心。谓于无疑虑法。生疑虑解者。谓如四谛不净无常等。世间智者不应生疑。然彼闻之心怀犹豫。如夜见株机生种种忆度之心。若见有如是相者。当知暗心使然也。

  

  (此段说明闇心即是对于毫无怀疑忧虑的法,又生怀疑忧虑之心而犹豫不决)

  

  ◎云何闇心。谓于无疑虑法:闇心是不该怀疑而怀疑。

  

  ◎生疑虑解者。谓如四谛不净无常等。世间智者不应生疑:如四圣谛中不净观、无常观,是不应该怀疑。

  

  ◎然彼闻之心怀犹豫。如夜见株机生种种忆度之心:对一些佛理听闻后不该疑心而怀疑,如同晚上见宝珠生起各种心。

  

  ◎若见有如是相者。当知暗心使然也:若有此相,即是闇心起疑。

  

  第十云何明心。谓于不疑虑法。无疑虑修行者。谓于决定法印非可疑虑之法。彼随所听闻即能悬信。当知是明心也。然是中若过若不及。即是障道之心。更处中慧。是彼对治。

  

  (此段说明明心即是对于毫无怀疑忧虑的法,就依法修行)

  

  ◎云何明心。谓于不疑虑法:明心是明白不再有疑虑心修行。

  

  ◎无疑虑修行者。谓于决定法印非可疑虑之法。彼随所听闻即能悬信。当知是明心也:修行者对佛法及手印或咒语完全相信。

  

  ◎然是中若过若不及。即是障道之心。更处中慧。是彼对治:修行时要以中慧相信明白佛教修行,即是以中观修行时空观假观同时用,若只用空观或假观,都无法明白其妙意。

  

  第十一云何积聚心。谓无量为一为性者。谓此人随于一事生信解已。更闻种种殊异法。皆合集为一。如人学得一三昧已。见余经教无量法门差别胜事。皆谓说此定心。离此之外更无余法。故名积聚心也。

  

  (此段说明积聚心即是以无量多为第一原则)

  

  ◎云何积聚心。谓无量为一为性者:积聚心是将无量法归于一门。

  

  ◎谓此人随于一事生信解已。更闻种种殊异法。皆合集为一:此人因一事生信后,又听闻其他不同法都合成一法。

  

  ◎如人学得一三昧已。见余经教无量法门差别胜事。皆谓说此定心:如人学一个三昧后,见其他法门不同差别殊胜法,皆说是三昧定心。

  

  ◎离此之外更无余法。故名积聚心也:除三昧以外即无其他法,故名积聚心。

  

  第十二云何斗心。谓互相是非为性者。谓闻他所说言教。常好辨论是非。谓是义应尔是事不然。假使所言合理。亦以种种方便伺求其长短。欲令堕在失处。设他来问。亦复求其长短。言此问乖僻。我不应答。有如是相现。当知是斗心也。

  

  (此段说明斗心即是喜好互相争论是非的心)

  

  ◎云何斗心。谓互相是非为性者:喜好论是与非,即是斗心。

  

  ◎谓闻他所说言教。常好辨论是非。谓是义应尔是事不然:听闻他人所说教理,喜欢辨论是与非,并说是为义理,其实不然。

  

  ◎假使所言合理。亦以种种方便伺求其长短。欲令堕在失处:假使他人言之有理,亦以各种方便法找出其缺点。

  

  ◎设他来问。亦复求其长短。言此问乖僻。我不应答:若他人来问,亦找出其缺点。问到不明,冷涩问题时则不答。

  

  ◎有如是相现。当知是斗心也:若有此相,即是有斗心,亦名争斗心。

  

  第十三云何诤心。谓于自己而生是非者。谓内怀是非之心。如自思惟一义竟。辄复自设异端推求其失。虽善心咨受于人既领受已。还自推求得失。谓此事合尔此不合。多有如是相现。当知是诤心也。

  

  (此段说明诤心即是以自己利益为主的心)

  

  ◎云何诤心。谓于自己而生是非者:诤心是为自己利益产生是非。

  

  ◎谓内怀是非之心。如自思惟一义竟:内心以利义产生是非之心。

  

  ◎辄复自设异端推求其失:自己设计方法又担心失去利益。

  

  ◎虽善心咨受于人既领受已。还自推求得失:虽然接受好心人意见,还是担心利益得失。

  

  ◎谓此事合尔此不合。多有如是相现。当知是诤心也:以自我利益分析事情做与否,若有此情形,即是诤心。

  

  第十四云何无诤心。谓是非俱舍者。准梵本转声。云于六十心下。皆合有为性之字。例可知也。谓其心不怀向背。虽先所宗习作如是见解。更闻异言以违合理。即受行之。或先以为是。闻他以为不善。即能改之。情无所执是非俱舍。如有如是相。当知是无诤心也。觉知无记无诤之心。修诸法实相无诤之心。是彼对治也。

  

  (此段说明无诤心即是不以自己利益为主的心)

  

  ◎云何无诤心。谓是非俱舍者:无诤心须是与非不以自己利益为主。

  

  ◎准梵本转声。云于六十心下。皆合有为性之字。例可知也:依梵文解六十心合情合理,而且举例说明了解。

  

  ◎谓其心不怀向背。虽先所宗习作如是见解:如此心不会背离,因历代大师如是修,如是证。

  

  ◎更闻异言以违合理。即受行之:但若听到不合理言论又违背理论时,亦可接受。

  

  ◎或先以为是。闻他以为不善。即能改之:或先以为是,听他人说不是时,也能改变意见。

  

  ◎情无所执是非俱舍。如有如是相。当知是无诤心也:不以自己感情判断是与非,若有如是情形,即是无诤心。

  

  ◎觉知无记无诤之心。修诸法实相无诤之心。是彼对治也:对治方法要觉知对人间法不要在意挂心,也不争论。修空性、渡生法、净土,实相显现要相信真实意,也不须争论。

  

  第十五云何天心。谓心思随念成就者。如诸天以先世果报故。若有所须。不加功力随心而生。数起如是愿乐。当知是天心。亦由曾生上界故。有此习也。如真言行人。不期远大之果。但为自心所率。能障净菩提心。当自觉知勿贪世间悉地。是彼对治。

  

  (此段说明天心即是想得到心里所想得到的事与物)

  

  ◎云何天心。谓心思随念成就者:天心即是心想事成。

  

  ◎如诸天以先世果报故。若有所须。不加功力随心而生:此事修行者因有天界福报,故不须很努力,即可心想事成。

  

  ◎数起如是愿乐。当知是天心:如此常常如是满愿,修行者具有天的福报。

  

  ◎亦由曾生上界故。有此习也:修行人曾于天界投生,仍有天界习气。

  

  ◎如真言行人。不期远大之果。但为自心所率。能障净菩提心:修真言修行人有福报,若没有大愿,又因为自心的骄慢率性,会障碍修行成就菩提心。

  

  ◎当自觉知勿贪世间悉地。是彼对治:对治天心,修行人须要不贪着人间的成就,由于有福报易成功满愿而忽视精进修行。

  

  第十六云何阿修罗心。谓乐处生死者。阿名为非。修罗名天。以其果报似天。而行业住处不同故。以为名也。此知有解脱之利。但深乐生死果报快乐。不能进趣。若行人有此相貌。当知名修罗心。亦由先世曾生此趣故。有此习也。观察无常苦等。是彼对治。

  

  (阿修罗即是喜好处于争战、生死相斗的心)

  

  ◎云何阿修罗心。谓乐处生死者:阿修罗心喜乐生死好斗。

  

  ◎阿名为非。修罗名天。以其果报似天。而行业住处不同故。以为名也:此阿修罗是受天的福报,因业力在五趣中轮回。

  

  ◎此知有解脱之利。但深乐生死果报快乐。不能进趣:了知解脱法,但因处于生死果报好斗情境中,无法进入修行。

  

  ◎若行人有此相貌。当知名修罗心。亦由先世曾生此趣故。有此习也:修行人有此心状态即为修罗心,或前世曾经入此道,亦有好斗习性。

  

  ◎观察无常苦等。是彼对治:对治方法观无常、苦等。

  

  第十七云何龙心。谓思念广大资财者。谓数作是念。我当以何方便。获如是广大资财胜妙珍宝。有此多贪无厌之想。是龙趣之心也。亦本从龙趣中来。故生此习。喜令行人愿求世间悉地。障出世净心。思惟少欲知足无常等。是彼对治。

  

  (龙心即是想要扩大资源财富的心)

  

  ◎云何龙心。谓思念广大资财者:龙心是想要广大资源财富的心。

  

  ◎谓数作是念。我当以何方便。获如是广大资财胜妙珍宝:经常会想要用什么方法得到广大资财珍宝。

  

  ◎有此多贪无厌之想。是龙趣之心也。亦本从龙趣中来。故生此习:龙心是贪得无厌心,也因此心入龙族。

  

  ◎喜令行人愿求世间悉地。障出世净心:修行人愿求世间成就,如此障碍学佛的心。

  

  ◎思惟少欲知足无常等。是彼对治:对治方法是少欲无为,无常观。

  

  第十八云何人心。谓思念利他者。谓好追求思念。某甲于我有恩。我当以如是方便令得大利。某甲曾于我所有不饶益。今当报之。及种种理人利物之计。皆是人心也。当念自观心行早求法利。不应纷纭思虑他缘。是彼对治。

  

  (人心即是思量、想念、牵挂他人的心)

  

  ◎云何人心。谓思念利他者。谓好追求思念:人心是思念、想念、感念他人。

  

  ◎某甲于我有恩。我当以如是方便令得大利:若有人有恩于我,必以方便法回报,使他得利。

  

  ◎某甲曾于我所有不饶益。今当报之。及种种理人利物之计。皆是人心也:若有人对我不好,必报复,并计算对人及物的各种方法。

  

  ◎当念自观心行早求法利。不应纷纭思虑他缘。是彼对治:对治方法自己要观心,早求学佛弘法利生,不应与其他人常想攀缘一起。

  

  第十九云何女心。谓随顺欲法者。亦是人趣心。但以多欲为异耳。如经说言。女人多欲百倍于男子。常念所经乐事。或想他容色姿态等。能令行者障蔽净心。亦是多生曾作女人。犹有本习也。是中以不净念处等观身实相。是彼对治。

  

  (女心即是喜好贪情、迷恋的心)

  

  ◎云何女心。谓随顺欲法者。亦是人趣心。但以多欲为异耳:女人是随顺自己欲念行事,欲望也是人心的趣向,男女的欲念不同,欲望多少也不同。

  

  ◎如经说言。女人多欲百倍于男子。常念所经乐事:经说女人比男子多欲百倍,又常常念说其喜欢贪情之事。

  

  ◎或想他容色姿态等。能令行者障蔽净心:或想念心中人的容貌、姿态等,能障碍修行者修出清净心。

  

  ◎亦是多生曾作女人。犹有本习也:多生作女人即有这样的习性。

  

  ◎是中以不净念处等观身实相。是彼对治:对治方法观身不净。

  

  第廿云何自在心。谓思惟欲我一切如意者。自在即外道所事天神也。彼宗计。自在天能随念。造诸众生及苦乐等事。修此法者。亦常系念。愿得如其本尊。若真言行人。数念如是悉地。念我随念成就。当知是自在心。亦先习使然也。当观诸法皆悉属众因缘无有自在。是所对治。

  

  (自在心即是想要事事如意,一切无碍的心)

  

  ◎云何自在心。谓思惟欲我一切如意者:自在心是想随心如意。

  

  ◎自在即外道所事天神也。彼宗计:自在理念是外道天神的教旨。

  

  ◎自在天能随念。造诸众生及苦乐等事:色界的自在天能随念力造众生并给众生苦及乐。

  

  ◎修此法者。亦常系念。愿得如其本尊:若修自在天神法,一心系念天神,亦可如愿修天神本尊。

  

  ◎若真言行人。数念如是悉地。念我随念成就:若修真言修行者,一心以愿力修本尊,如是常念佛号及咒语,随念力修佛的是本尊成就。

  

  ◎当知是自在心。亦先习使然也:知道心自在修习,以念力必如此可修本尊。

  

  ◎当观诸法皆悉属众因缘无有自在。是所对治:对治方法观渡生学法与众生因缘有关,自身没有自在之事。  

  

《六十心介绍(上)》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