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第六
(大日經卷六)
受方便學處品第十八
大唐天竺叁藏善無畏共沙門一行譯
藥師山紫雲居士批注
摘要
此品是指學習大乘菩薩,以方便法度生時,行爲、戒律所依之處。
‧學處:是指行爲戒律所依之處。
◎爾時執金剛秘密主白佛言:「世尊!願說諸菩薩摩诃薩等具智方便所修學句:
‧等具:具體條文。
‧學句:戒律句。
願開示菩薩一些具體條文,可學習智能及一些方便度生法時所修習的戒律句。
◎令皈依者于諸菩薩摩诃薩無有二意,離疑惑心,于生死流轉中常不可壞:
使皈依修行者一心行菩薩道時,能遠離疑惑心;在生死海中度生心不變。
‧皈依:有四皈依、五皈依、六皈依。
‧無有二意:指『信』由潛意識到意識絕對相信佛菩薩,一心行菩薩道。
‧離疑惑心:遠離懷疑與邪知見的心。
‧生死流轉中常不可壞:于生死海中行菩薩道的心恒常不變。
◎如是說已,毘盧遮那世尊以如來眼觀一切法界,告執金剛秘密主言:「谛聽!金剛手!
◎今說善巧修行道。若菩薩摩诃薩。住于此者。當于大乘而得通達。秘密主。菩薩持不奪生命戒所不應爲。持不與取。及欲邪行。虛诳語。麤惡語。兩舌語。無義語戒。貪欲。瞋恚。邪見等。皆不應作。
‧善巧修行道:有巧妙修行道的方法。
‧若菩薩摩诃薩住于此者:若菩薩以此善巧法行道。
‧當于大乘而得通達:若以此善巧修行道,則以大乘法度生必可通順無礙。
‧持不奪生命戒所不應爲:堅持遵守殺戒,不奪他人生命或不應爲己有殺心。
‧持不與取:堅持遵守不偷戒。他人不同意者則不取叫不偷戒。
‧及欲邪行:淫欲邪行戒。
‧虛诳語:诳妄語。(口業)
‧麤惡語:因瞋恨心而罵人,惡口罵人之語。(口業)
‧兩舌語:搬弄是非(口業)。
‧無義語戒:無意義之言語(绮語)。
‧貪欲:貪念。
‧瞋恚:嗔恨。
‧邪見:邪知見,因癡業而使知見錯誤。
‧等皆不應作:殺、盜、淫、妄、兩舌、惡口、绮語、貪、嗔、癡共十種行爲皆不可做。
◎秘密主如是所修學句。菩薩隨所修學。則與正覺世尊。及諸菩薩。同行。應如是學。爾時執金剛秘密主。白佛言。世尊薄伽梵。于聲聞乘。亦說如是。十善業道。世間人民及諸外道。亦于十善業道。常願修行。世尊!彼有何差別?雲何種種殊異?
‧如是所修學句菩薩隨所修學:以上十句戒律是菩薩隨時應學習。
‧則與正覺世尊及諸菩薩同行應如是學:與佛或菩薩同行度生者,皆應要如是學習此十戒。
‧世尊薄伽梵于聲聞乘亦說如是十善業道。世間人民及諸外道亦于十善業道常願修行。世尊彼有何差別?雲何種種殊異?:大毘盧佛于聲聞道中說十善業,世間人民、外道中也以十善業修行。請教大毘盧佛,這之間有什麼差別?有何不同處?
◎如是說已,佛告執金剛秘密主言:「善哉!善哉!秘密主!汝複善哉,能問如來如是義。秘密主!應當谛聽,吾今演說
能問到諸佛如來這些問題。
◎差別道一道法門:
各道間的差別。
◎秘密主!若聲聞乘學處,我說離慧方便,教令成就開發邊智,非等行十善業道:
對聲聞衆弟子的教導,是使其生出離心的智慧,開啓空慧成就而不是行十善業的問題。其問題是遠離人群,但入本願空慧。
◎彼諸世間,複離執著我故他因所轉:
世間凡夫要遠離執著、我執之故,由此改變心的狀態。
‧他因:例如過去或現在的善因。
‧轉:轉化或改變心的狀態。
◎菩薩修行大乘,入一切法平等,攝受智慧方便,自他俱故諸所作轉:
菩薩入空以智慧方便法度衆生,福慧具足故可以改變心的狀態。
◎是故,秘密主!菩薩于此攝智方便入一切法平等,當勤修學:
菩薩于空性中,起攝受衆生的智慧,即方便法〈咒語、種子字〉應勤加修持。
◎爾時世尊複以大慈悲眼觀諸衆生界:
以大悲心觀各界衆生。
◎告金剛手菩薩言:「秘密主!
告訴金剛手菩薩。
◎彼諸菩薩盡形壽持不奪生命戒,應舍刀杖離殺害意:菩
薩盡心堅持不殺生命,應舍刀杖離開殺害意念。
◎護他壽命猶如己身:
愛護他們各道生命如愛自己身體一樣。
◎有余方便,于諸衆生類中隨其事業:
有各種方便方法可以在各道中作佛事業;此處指修多羅事業。
◎爲解脫彼惡業報故:
解脫各道衆生的惡業及果報。
◎有所施作非怨害心:
作修多羅佛事業或布施時,不可有怒害的心。
◎複次秘密主。菩薩持不與取戒。若他所攝諸受用物。不起觸取之心。況複余物不與而取。有余方便。見諸衆生悭吝積聚不修施福。隨其像類。害彼悭故。離于自他。爲彼行施。因贊時施。獲妙色等。秘密主。若菩薩發起貪心。而觸取之。是菩薩。退菩提分。越無爲毘奈耶法。
‧菩薩持不與取戒:菩薩堅持不偷盜的戒律。
‧若他所攝諸受用物,不起觸取之心,況複余物不與而取:菩薩所受用之物,不起想要奪取之心,何況對其他之物不應取而取(不起占用之心)。
‧有余方便:有各種方便法度此類衆生。
‧見諸衆生悭吝積聚不修施福:若見各道衆生悭貪吝啬,不修福報、布施。
‧隨其像類害彼悭故:教導其因悭貪吝啬之果報。像類:世間受果報之相。
‧離于自他爲彼行施:若衆生離此自私行爲,而爲他人行布施。
‧因贊時施獲妙色等:要隨時贊歎施與,使其獲得上妙言詞。
‧若菩薩發起貪心而觸取之:若菩薩發起貪心而取用。
‧菩薩退菩提分:菩薩失去菩提心。
‧越無爲毘奈耶法:破戒律。
◎「複次,秘密主!菩薩持不邪淫戒,若他所攝、自妻、自種族,標相所護,不發貪心,況複非道?二身交會有余方便,隨所應度攝護衆生:
此說是指菩薩不貪淫樂之心,而以度生爲主。
‧若他所攝:指擁有的異性朋友。
‧自妻:自己的妻子。
‧自種族:自己族性所認同的伴侶。
‧標相所護:已爲社會認同的對象,應護持教導學佛。
‧不發貪心:不貪淫樂的心。
‧況複非道:如人畜雜交,同性之類的性交活動。
‧二身交會有余方便:男女性事以外所論之事。
‧隨所應度攝護衆生:隨其所應得度,應予以度化、護持,攝受衆生。
◎「複次,秘密主!菩薩盡形壽持不妄語戒,設爲活命因緣不應妄語,即爲欺诳諸佛菩提。
‧菩薩盡形壽持不妄語戒:菩薩要盡力能夠長期堅持,守住不妄語戒。壽:指長期。
‧設爲活命因緣不應妄語,即爲欺诳諸佛菩提:即使要活命也不應妄語;若犯此戒,即爲騙自己的真心,由此造業,無法入圓覺。
◎秘密主!是名菩薩住于最上大乘,若妄語者越失佛菩提法:
不妄語戒是菩薩最上乘的戒律。若妄語者,即退失佛菩提法,即無法再修佛菩薩的法。告戒菩薩,不妄語是很重要的戒律。
◎是故,秘密主!于此法門應如是知,舍離不真實語:
大乘法門菩薩,應知要遵守此戒律,要舍棄、離開無意義、不實之語。
◎「複次,秘密主!菩薩受持不粗惡罵戒:
受持不粗語亂罵(因嗔恨而大聲言語)的戒律。
◎應當以柔軟心語隨類言辭,攝受諸衆生等:
應以柔軟慈悲心說各道衆生的言辭,以攝受各道的衆生。
◎何以故?秘密主!菩提薩埵初行利樂衆生,或余菩薩見住惡趣…
《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大日經)卷六· 受方便學處品第十八白話注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