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因者,爲折伏之而現粗語:
菩薩行道初期以利益衆生;有些菩薩見衆生有造惡道因,爲折伏才會忿怒大聲,此種行爲不犯戒。
◎「複次,秘密主!菩薩受持不兩舌語戒,離間隙語,離惱害語:
菩薩要堅持不兩舌語戒,遠離挑撥離間、惱害衆生之語。
◎犯者非名菩薩,不于衆生起離坼之心:
凡有兩舌、挑撥離間、惱害衆生等無意義之語詞,則不是菩薩,菩薩不會使衆生起分離心。
◎有異方便,若彼衆生隨所見處生著,如其像類說離間言語,令住于一道,所謂一切智智道:
另有不會犯戒的方便法。若有菩薩于所見之處的衆生,爲使其解脫此染著,是可以用離間語,令其住于正道,所謂佛智慧有萬法。例如,人與壞人在一起,則可說離間語,使其離開該壞人。
◎「複次,秘密主!菩薩持不绮語戒,以隨類言辭,時方和合出生義利,令一切衆生發歡喜心,淨耳根道:
菩薩持不绮語(開玩笑、黃色笑話)戒。是指各類說辭,在時空恰當時引發一些有意義語詞,令衆生發出歡喜心,由此得耳根清淨。
◎何以故?菩薩有差別語故。或余菩薩以戲笑爲先,發起衆生欲樂令住佛法,雖具出無義利語,如是菩薩不著生死流轉:
菩薩可以使用差別語(離真實之語、玩笑話);有些菩薩以玩笑話在前,先讓衆生高興,然後歡喜學佛,雖說出無意義之語也是可以的,此種行爲不犯戒,又稱方便绮語。此種菩薩是已了生死、不再隨業輪轉的八地以上菩薩。
‧令住佛法:令其歡喜學習佛法。
‧如是菩薩不著生死流轉:此種菩薩是已了生死、不再隨業輪轉的八地以上菩薩。
◎「複次,秘密主!菩薩應當持不貪戒,于彼受用他物中不起染思:
菩薩應當守不貪戒律,不起享用別人物品的貪染心思。
◎何以故?無有菩薩生著心故:
什麼緣故?因爲沒有菩薩會生執著心。
◎若菩薩心有染思:
若菩薩心有貪染執著心。
◎彼于一切智門無力而墮一邊:
就會退失菩提心,無法入圓覺。
◎又,秘密主!菩薩應發起歡喜,生如是心:
菩薩應發起歡喜,生下面如是心。
◎我所應作,令彼自然而生,極爲善哉!:
我之一切所作,能自然不起貪念,這是最好的行爲。彼:是指不貪。
◎數自慶慰,勿令彼諸衆生損失資財故:
經常慶幸安慰自己,不讓衆生有所損失或破財。
◎「複次,秘密主!菩薩應當持不瞋戒:
菩薩應遵守持不瞋恨戒。
◎遍一切處常修安忍,不著瞋喜,于怨及親其心平等而轉:
菩薩隨時隨地修安忍心(安心不動),不著瞋恚及歡喜;對待怨親的心要平等。
◎何以故?非菩提薩埵而懷惡意:
什麼緣故?因爲沒有菩薩會心懷惡意念的。
◎所以者何?以菩薩本性清淨故:
因菩薩本心清淨的緣故。
◎是故,秘密主!菩薩應持不瞋恚戒:
因此菩薩應守持不瞋恚戒。
◎「複次,秘密主!菩薩應當舍離邪見,行于正見,怖畏他世,無害、無曲、無谄。其心端直,于佛法僧心得決定:
菩薩當舍離邪知見,以正見行道,心中無恐懼、無害怕、無扭曲、無谄媚。其具有端正之直心,于叁寶能正信不退失。
‧怖畏他世:因過去生的業力而生害怕而害人之心。
◎「複次,秘密主!邪見最爲極大過失,能斷菩薩一切善根,是爲一切諸不善法之母:
邪知見會使行爲産生最大的過失,能斷菩薩一切善根,是不善法的根本。
◎是故,秘密主!下至戲笑亦當不起邪見因緣:
若在戲笑時,仍是保持菩薩之心,不可因此而造邪見的因緣。
◎爾時執金剛秘密主白佛言:「世尊!願說十善道戒,斷極根斷:
願說明十善,遵守此十善道戒可斷根本業障。此十善即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绮語、不貪、不瞋、不邪見(不癡)。
◎雲何菩薩王位自在,處于宮殿,父母、妻子、眷屬圍繞,受天妙樂而不生過:
菩薩爲何能有王位而自在無礙,在宮中受父母、妻子、眷屬圍繞,承受天妙樂而不犯過失?
◎如是說已,佛告執金剛言:「善哉!善哉!秘密主!汝當谛聽,善思念之。吾今演說:菩薩毘尼決定善巧。秘密主!應知菩薩有二種。雲何爲二?所謂在家、出家。
‧菩薩毘尼:指菩薩戒律。
◎秘密主!彼在家菩薩受持五戒句:
居士在家菩薩須守五戒,持不奪生命戒及不與取、不虛妄語、不欲邪行、不邪見等戒。
◎勢位自在,以種種方便道隨順時方,自在攝受,求一切智:
居士在家菩薩可以在任何職位勝任愉快、自在;並以各種方便法,隨順時空變化,自在無礙求佛智慧。
‧勢位:指地位、權位。
◎所謂具足方便,示理、舞伎天、祠主等種種藝處,隨彼方便,以四攝法攝取衆生,皆使志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所謂具足方便:是指守此戒律。示理:指文教類。舞伎天:技藝。祠主:掌管祭祠及祠廟事物的官。以四攝法攝取衆生:即以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隨衆生方便,使衆生學佛,皆求菩提本心。
◎謂持不奪生命戒。及不與取。虛妄語。欲邪行。邪見等。是名在家五戒句。菩薩受持如所說善戒。
‧謂持不奪生命戒:不殺戒。
‧及不與取:不偷盜。
‧虛妄語:妄語。
‧欲邪行:邪淫。
‧邪見等:癡。
‧是名在家五戒句:稱爲在家修行者的五戒句。
‧菩薩受持如所說善戒:指十善戒律。
◎應具谛信,當勤修學,隨順往昔諸如來學處,住有爲戒,具足智慧方便,得至如來無上吉祥無爲戒蘊:
應具有真信並勤修學此十善戒;依前述隨佛所學有形的戒條,當修成般若智慧體性時,即可得戒體,此戒體爲五蘊身所顯現,會發光又叫戒蘊成就。內心會有無形尺戒,平時也會以此戒爲依據。
◎有四種根本罪,乃至活命因緣亦不應犯:
有四種罪,即使爲了活命也不可犯。
◎雲何爲四?謂謗諸法、舍離菩提心、悭吝、惱害衆生:
哪四種根本罪?即毀謗佛法、舍棄菩提心、悭貪吝啬、發怒殺害衆生。
◎所以者何?此性是染,非持菩薩戒。何以故?
上述四種罪的性質是染著,是業垢形成的原因,與菩薩戒無關。
◎過去諸正覺,及與未來世,現在仁中尊,具足智方便:
過去及未來世的諸佛,現在修習的本尊,若守此戒可得智慧方便法。
◎修行無上覺,得無漏悉地:
修行到佛的果位,得無漏悉地成就。
◎亦說余學處,離于方便智:
不使用菩薩道上的方便智,也可說其他的方便法。
◎當知大勤勇,誘進諸聲聞:
應知道要努力精進修行,以度諸聲聞修行者。
《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大日經)卷六· 受方便學處品第十八白話注解》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