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不親仁 無限害 小人進 百事壞

  不親仁 無限害 小人進 百事壞

  我們昨天也提到,「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不然諸位同修我們可以做個實驗,叁天不聽經,不親近善知識,叁天以後會有什麼感覺?妄想紛飛。所以確實沒有所謂的沒進步也沒退步,一定要不斷的薰習,長時薰修才行。所以「學貴自知之明」,我們真正了解到末法根器比較不好的時候,才能死心塌地來修學這個希有難逢的念佛法門。所以古代人說的「甯可終年不讀書,不可一日近小人」,尤其當在談論的時候,對方假如對我們自己的善知識、師長又有了一些懷疑,這些話一聽會不會受影響?很容易受影響。所以只要聽到這些是非,我們應該怎麼做?馬上製止。假如不適合製止,馬上離開現場,要保護自己的清凈心。

  當然我們身爲長者,也要保護下一代的清凈心。怎麼保護?一來對于這些汙染他的訊息,包含電視、電腦,要極力把它排除掉。另外一方面,要趕快把他的根基,德行的根、是非判斷能力的根要紮穩。當我們花五年的時間給孩子的根基紮穩,這是非常高明的生涯規劃,五年可以省下幾十年的憂愁、煩惱,可以有清凈的日子過。假如這五年的紮根我們沒有教,這一生要爲子女,甚至于孫子輩要擔心多久?諸位同修,擔心多久?一輩子!可能眼睛快要閉上的那一刻還不得清閑。所以人生的智慧在哪裏看出來?在取舍先後順序上。

  有叁個朋友他們一起出遊,剛好在出遊的過程遇到海難,叁個人都掉到海裏。幸虧他們的老祖宗有積德,「積善之家,必有余慶」,所以沒死,到了一個荒島上。叁個人就過著很困苦的生活,突然看到了一個神燈,諸位同修,看到神燈要怎麼辦?不知道?你們從小就一門深入,真是善根深厚。我們還看了一些汙染的書籍,這個童話的書看到神燈要擦一擦,結果一擦精靈出來了,他說主人,你有什麼吩咐?我給你們叁個願望,但是因爲我學過數學,你們有叁個人,叁除于叁等于一,所以每個人只有一個,你要考慮清楚。

  第一個朋友他就提到:我是開計程車的,半夜還要熬夜開車,才能夠維持家計,我覺得這樣太辛苦,可不可以給我幾輛車,讓我當老板把車租給人就好。那精靈就說:小事一件!咻,他就回去當老板了。第二個幫人家看雜貨店、看商場的,他也覺得要叁班輪值很辛苦,所以他就提出來:可不可以我有一家店,請人家來看就好了?當然精靈也說小事一件。怎麼樣?咻!你們都有神通。第叁個,他因爲小時候父母告訴他,只要考及格就好,所以平生無大志,只求六十分。所以想半天想不到什麼志向,想不到什麼願望,他就說:唉!其實這個荒島也不錯,不過我一個人在這裏太孤單,我希望前面兩個回來陪我。所以,咻,有沒有聽到兩個哀號的聲音?

  我們跟初中生講這個故事,他們笑得很開心,我們就問他:請問你身旁有沒有這樣的朋友?他們突然左看看,右看看。你怎麼樣判斷你身旁有沒有這樣的朋友?這樣的朋友我們也應該幫忙,可是當我們力量還不夠大的時候,這顆石頭叁十公斤,我們只能提十公斤,能不能去提?不能,那可能都被壓下去了,所以這個時候要敬而遠之,以免自己被拖下水。

  怎麼樣判斷應該敬而遠之?又怎麼樣判斷應該好好親近跟他學習?這個判斷的標準在哪裏?我們接著就跟初中生講:判斷的標準就在經典之中,就在《弟子規》之中。你把《弟子規》學好了,你就能夠判斷什麼樣的人值得學習、效法。你只要看他孝不孝順,有沒有禮貌,有沒有處處替人著想;還是不孝順,常常會欺負別人。你從《弟子規》一對照,就知道該敬而遠之,還是該好好效法、學習。所以我們跟學生也講到,《弟子規》是照妖鏡,《弟子規》也是顯聖鏡,把一個人是不是值得我們效法也可以顯現出來。所以諸位同修,我們以後出去隨身帶一本《弟子規》,然後在旁邊偷偷照一下,看看是魔還是佛。

  當然,要照別人,先照自己。我曾經看過一個廣告,就是賣刮胡刀。一個老的軍官正在那裏刮胡子,後來浴室裏面進來了另外一個年輕的軍官,這個年輕軍官剛剛上任,所謂「新官上任叁把火」,走起來就雄赳赳氣昂昂。然後到長官的旁邊,正準備洗手的時候,長官就對他說:要刮別人的胡子,先把自己的刮幹凈。雖然他是賣刮胡刀,但是也頗有哲理,我們只要有一顆向學之心,每天所見所聞可能都是可以增長我們的智慧。

  從這個廣告當中,我們也想起《論語》裏面有一句教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當我們自己做得很正確,又是好榜樣的時候,雖然沒有規定孩子,雖然沒有規定學生,他也會遵守。但是假如我們自己說的都沒有做到,「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縱使我們規定了一大堆,小孩跟學生也會陽奉陰違,甚至于私底下還會有很多的閑言閑語,「老師自己都不做,還叫我們做」。一個老師教導他的學生不可以隨地吐痰,有一天他看到四下無人,就往旁邊吐了一下,突然從遠方傳來一個聲音:老師,你怎麼吐痰?那個老師馬上汗都怎麼樣?很有可能我們幾個月建立的老師形象,可能一個言行不一致就會毀了。所以「守成不易」,一個人的名聲要守也不容易,應該時時謹慎。

  孟夫子說:「事孰爲大?事親爲大;守孰爲大?守身爲大。」事奉以事奉父母爲最重要、最根本,所以人一生第一件重要的事,一定要落實孝順父母。「守孰爲大?守身爲大」,一定要把自己的名聲、自己的德行守好,這樣能夠成就自己,能夠光宗耀祖;假如不守好,可能毀了自己的人生,甚至于會讓祖宗都蒙羞。所以我們謹言慎行重要。其實《四書》,還有聖賢經典,我們也發現到很多的重要道理,都是苦口婆心的提醒,而我們要真實受益也必然要好好落實才行。個人學問、道德的成就,必然都是從自己開始做起,所謂「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爲本」。所以確實經典是好老師,我們就能以經典爲友,以經典爲我們的好老師。《論語》就代表孔老夫子的教誨,我們只要好好深入《論語》,深入《四書》,也將是孔老夫子的好學生。

  所以親仁重要,要心跟,不單只是身跟,我們的聖賢人也做了很好的榜樣給我們看。在儒家,孟子學孔子,那時候孔子已經不在世了,孟夫子的至誠感通超越了時空,他學得相當的好,所以後人尊稱他爲「亞聖」,也入了聖人之域。還有司馬遷,他跟誰學習?跟左丘明學習,學左丘明的《左傳》,他也學得相當好,寫出了一本曠世巨作《史記》。所以也都顯現到,我們要用一分真誠心去學習,可以超越時空。

  當現在我們就有這麼好的師長可以學,更應該好好珍惜、努力,要非常感謝去把握住,甚至于會覺得很幸運。所以諸位同修,有沒有晚上在睡覺的時候還會笑到醒過來?有沒有這個經驗?歡喜之外,要好好把握機會才行。我們佛門也有這樣的例子,蕅益大師學蓮池大師,蓮池大師那時候也已經不在了。所以諸位同修,我們假如學不好就不應該了,我們更沒有藉口學不好,因爲師長時時刻刻都可以直接教導我們。只要我們用一顆至誠的心,打開電腦,打開電視、VCD,就可以就教于我們的師父上人。

  除了善知識是老師,惡人是不是老師?也是老師,也讓我們了解到「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而且我們也了解到,學佛要當好佛弟子,而佛弟子的本分就是要幫助衆生轉惡爲善,轉迷爲悟,轉凡成聖。如何轉?你一定要了解現在人的惡在哪?而且不只是了解他的惡果,還要把惡因找出來。透過接觸他們,我們更了解到,應該怎麼樣講出契理、契機的佛法來幫助他們。所以他們雖然在受苦,而他的苦卻成就了我們的一種觀機能力,我們更應該用功、努力去幫助他們,讓他們能夠轉惡爲善,能夠徹底離苦得樂。所以惡人也是老師。

  之前我們也提到,當我們看到人做出不好的行爲,我們馬上告訴自己,不是他錯,而是我錯了。其實這樣確實是正確的,因爲「人之初,性本善」,人絕對不願意自甘墮落,絕不願意自取其辱。最主要的原因是習氣做主,他無法控製;另外一個原因是好榜樣太少了,所以善根無法被喚醒。善根好的榜樣太少,這是我們聖賢弟子跟佛弟子應該要反省、檢討之處。當我們演得好的時候,確實感應就非常快速。

  所以一切人都是老師,一切萬物也應該都是老師,善財童子爲什麼可以一生成佛?他是將一切人事物都看作是諸佛菩薩,而他自己一個人是學生。我也曾經在一次機會當中問學生,我說:我們看到這些竹子,我們可以從竹子身上學到什麼樣的人生態度?諸位同修,您看到竹子,會體會到什麼人生態度?它被列爲四君子,代表有君子之風,有什麼特質?昂揚直立而不屈,讓我們一看就體會到做人應該要正直不阿。還有沒有?有節,就是要守住做人的本分,有氣節才行。還有沒有?中心是空的,代表我們要時時虛心、時時學習。

  諸位同修,悟性很重要,因爲夫子也說,「記問之學,不足以爲人師」,而溫故知新可以爲人師,溫故知新就是同樣的經典卻有不同的領會跟契入的境界,這代表悟門已經開了。我們也要開自己的悟門,從萬物去反觀內省、去學習。剛剛我們提到,看到竹子要想到自己要正直,看到竹子要有氣節,要虛心受教。還有沒有?我們看著竹子一節一節長上去,就好比人生的旅途當中,有順境也有逆境。逆境很難突破,就像那個節一樣,但是我們要咬緊牙關把它突破,就會又有順勢了。但是挫折必然會有,挑戰也可能會在過程當中屢屢出現,但是出現的時候,我們要用平常心去對待,當作消業障,當作修忍辱、精進,修六度行的好機會。也時時提起夏蓮居老居士的教誨,「境緣無好醜,佛號一掃過」。

  很多時候跟學生在討論的時候,他們的答案可能你想都沒想到的,所以教學相長,可能學生還助了我們一臂之力。他說到「竹子有爲人民服務的精神」,我也不知道什麼意思?他說:老師你看,竹子的根,竹筍可以煮來吃,竹子可以拿來蓋房子,竹葉可…

《不親仁 無限害 小人進 百事壞》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無心非 名爲錯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