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拿來包粽子,所以它全身沒有一個地方不能用,不能爲人服務,你看徹底的犧牲奉獻。諸位同修,可以人而不如竹子乎?我們從這裏就可以去體會到。爲什麼《詩經》裏面有這麼多蟲名、鳥獸之名?那麼多樹木、花草這些昆蟲、動物?爲什麼要拿這些萬物來寫文章?那都是老祖宗的高度的善巧方便。
比方說,今天有個朋友告訴你:你怎麼可以對你太太這麼不好?你會怎麼接下一句話?你一定說:要你管!我們家的事。因爲成人最重的是什麼?面子,你直接指出他的缺點,沒幾個人受得了。我們要顧及他人的面子,因爲現在面子行情太高,一斤多少錢?所以學道首先要把面子賣出去,待會我會拿一張桌子在那裏做生意,因爲我的習氣還沒斷,還想做生意,待會諸位同修可以賣給我,我會高價收買。古代這些聖哲人,他體會到不可以讓人難受,要顧及他的面子,所以我們看到「關關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除了代表用這個「關雎」之詞來形容男女追求,形容夫婦之道,因爲它是五倫最重要的一倫。爲什麼找關雎?因爲這種鳥類找了一個伴侶以後,終生不換。所以用這個詩詞,一來告訴我們夫妻之間要忠貞,二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代表找對象的標準是什麼?要有賢德的女性。
諸位同修,引導孩子要「慎于始」,慎于一開始,因爲假如他認知錯了,都找那個漂亮、身材姣好的,那他一生可能就麻煩了。所以有個朋友聽完我們提到的「關雎」的課,他就走過來,他說:蔡老師,你講得很有道理,我就是娶了一個很漂亮的老婆。但是好看怎麼樣?因爲太重視外表的時候,她的時間都耗在哪?每天化個妝不知道化多久,每天保養一下都快到十一、二點去了,她還有時間來學習嗎?她還有時間來盡本分嗎?所以不要娶個花瓶回家放,花瓶裏面的花能維持多久?沒有根,德就是根。這個朋友他跟我講完以後,他也提到一個點,他說:我現在既然已經娶了,我就不能離婚,從我自己開始做起。我們聽了也很歡喜,因爲他也很受教。
「關雎」後面又提到,「參差荇菜,左右采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荇菜」是指祭祀祖宗的時候所要采的植物。爲什麼講到這個「荇菜」?因爲要去采荇菜的,都是媳婦去采,這個很有意義。因爲媳婦假如賢德,然後采得這個植物去奉事祖宗,祖宗在天之靈也會非常歡喜。俗話又講,娶個好媳婦旺叁代,娶個不好的媳婦,同理可證,要敗叁代,所以我們不娶個好老婆,就對不起列祖列宗。我記得我小時候寫日記,也提到以後找對象要很孝順,要很有德行,我小時候就這麼寫,所以我現在還嫁不出去!我還記得我們老師把我叫過來,他說:你標準這麼高,以後娶不到老婆。果然老師一語成谶。但是面對婚姻還是要謹慎,甯缺毋濫,因爲結婚不只是兩個人的事,還是兩個家族的事情。我們既然已經學佛,找的對象一定要是志同道合的。
記得我每次去見我爺爺的時候,他一定第一句話會跟我提什麼?我爺爺看到我就開始搖頭:唉!這個時候不能被境轉,很多人就很怕見長輩,愈逃避,情況有沒有改善?沒有。對!愈逃避那長者都誤會佛法:你看,愈學愈不聽話。這個時候我們要曆事煉心,還是要保持微笑,然後我就跟我爺爺說:爺爺,我不是不找,我很努力找。我這麼一講,他也很專心聽我講,我說:假如我找不好,我們要敗叁代,那我怎麼對得起你?我爺爺說:對!你能夠如如不動,就不會被境轉。
從中我又體會到另外一件事,就是當爺爺身體比較不好的時候,他一看到我,就不是叫我娶老婆了,看到我就:來,過來,幫我按摩一下。所以諸位同修,一個人到最後最難放下的是什麼?還是自己,還是這個身,還是我,還有我的什麼。所以這些執著要放下,要趁早做準備,要勘驗自己還有什麼放不下。諸位同修,現在阿彌陀佛來了,要接你,你去不去?去!打勾,一百分。要時時做準備,「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念佛人要絕對不怕死。而且經句裏面也告訴我們,「假使大火滿叁千,乘佛威德悉能超」。你們都背得很熟。師長也說,核子彈炸下來,要當作看煙火一樣,這是個目標。把這個身放下,了解到真相只是一件衣服,把它放下再換一件更好的,換一件「清虛之身,無極之體」的好衣裳。
我有時候問朋友,說現在佛就來接你,你去不去?他們一聽會馬上怎麼樣?遲疑半天,「可是我女兒怎麼辦」?所以確實人生每個緣,我們要在當下盡心盡力,可是盡完力以後心裏不能有罣礙。我接著跟他說,我說:你現在有沒有他心通?他說沒有。所以你現在女兒需要什麼,你知不知道?他說不知道。甚至于沒有學還會誤導孩子都說不定。但是假如我們往生以後會有六神通,能力跟阿彌陀佛差不多。這個時候你可以隨便變一棵樹木給你兒子看,他馬上開悟:竹子就是要爲人民服務。你馬上變成一潭清水,他一看要「清凈如水,洗諸塵垢」,因爲你跟他的心可以感應!所以真正往生以後,你才能夠幫助累世的所有父母,當我們時時準備好要往生,時時心就能夠清凈不執著。
當然,當你有這樣的心境的時候,諸位同修,你也死不了,因爲你有這樣的境界,在現在這個時候一定要盡心盡力幫助苦難的衆生。以前這些祖師大德入這個境界,爲什麼他們就走了?一來給後世做最好的模範,不要再沾染這些名聞利養;而另外一點,也是因爲他們沒有緣度衆生,往生以後可以遍遊十方佛剎去幫助衆生。而現階段我們都看清社會動亂,這個時候要「爲諸衆生,作不請之友」,要趕快推展《弟子規》,趕快推展《十善業道經》。當衆生把這個根基紮穩,我們再介紹《無量壽經》,成就他們往生的大事。
所以在《詩經》裏面屢屢提到這些萬物,都是要點化我們,要提醒我們。這個善巧非常高明,聽懂的人,馬上「我不能比不上這些動植物」;聽不懂的人,你也沒有跟他結冤仇。提到物質,我們也很熟悉一句話,「上善若水」,水表的德行很值得我們去效法。「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我們看到任何一個物質都需要水的幫忙,請問諸位同修,有沒有看到水自己在收水費?沒有!所以它幫了人不求回饋。諸位同修,水還有什麼樣的德行值得我們效法?心地清凈。所以我們佛門在供奉諸佛菩薩的時候,在佛像面前都會放一杯水。這杯水的作用是什麼?是不是給佛菩薩喝?不是,是提醒我們要記住,常保清凈、平等的心。還有沒有?水之德。水善利萬物,滋潤萬物都能得到生命的成長,水有德,而這個德是不分別的幫助。所以我們要學習對一切人都能保持慈悲,保持愛護。
有德的人面對一切人,一切國家、種族、宗教都能一視同仁去幫忙,師父上人給了我們很好的榜樣。當我們在對待別人起了分別心,要馬上觀照,馬上放下這個分別。很多同修也都認識楊老師,認識盧叔叔,認識我身旁一些善知識,他們一見到我,都會跟我說:你跟楊老師有緣,你跟盧叔叔有緣。這句話諸位同修要「聽思聰」,我們聽出什麼?聽出分別,沒有找到真正的因。我也遇到一些佛友告訴我:阿彌陀佛最疼你。我說:你誣蔑佛陀。阿彌陀佛是什麼樣的心境?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所有的衆生都是他的子女,都是一視同仁。「我哀汝等,甚于父母念子」,哪有分別?所以問題在哪?能感是我們的心,所感才是諸佛菩薩的加持。所以我們要觀照自己,我們的恭敬、真誠不夠,才沒有辦法贏得這些善知識的提攜。
《不親仁 無限害 小人進 百事壞》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