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過修善積德,變得非常和藹可親,此時誰還會害你?你遭受他人傷害的可能性已經降到最低了,被殺的機會不大了,所以,即便你前世造了業,今生也不大可能得到報應。你完全斷了殺生,就把受報的環境給破壞了,因緣不具就結不了果。
再比如說,你前世造了一些你今生要飽受牢獄之災的惡業,但今生你發心,既不搶也不偷,也不用卑鄙的手段謀取不良資財,只做善事,不做惡事,不違犯法律,那麼你的環境已經不適合爆發這個結果了,所以說今生就可以逃得過去了。如果你前世造下了妻離子散、家庭破壞的惡業,本應受報,但是由于你今生遇見了佛法,皈依了佛門,嚴格遵守斷邪淫的戒律,夫妻和合,相互寬容,恩愛團結,並且勤修忏悔,那麼,家毀人散的可能性就降到極點了,即便你前世造下了這種惡因,今生仍可能形不成惡果。假如你前世造下了欺騙他人的罪業,理應受報,但你今生從不妄語、惡口、兩舌等等,這就大大降低了被他人欺騙的可能性。前世你可能造下了破財損命的業障,但是今生第一你不喝酒,更不耍酒瘋,第二不吸毒,那麼你破財損命的可能性就已經降到最低。由此可見,佛門之所以製五戒,就是用來保護你,讓你免受惡報,這就是清淨遵守五戒的效用。
我是比丘,要守二百五十叁條戒。曾經有人問我:“你守那麼多的戒律,受那麼多的苦幹什麼!難道你不難受嗎?”如果把戒律當作自我捆綁一樣的束縛的話,那當然很難受了,可能比蹲監獄還難受,因爲行動太不自由了。按照西方人的說法,那就是剝奪了人身的權利。可是,當你把它當作莊嚴自我所必需的時候,不但不難受,而且顯得很完美。
因此我說:“對我來講,戒律比金剛鑽石還要尊貴千萬倍!”
我說:“你看我是活佛,我無論到哪裏去,都有那麼多的人尊敬我,信仰我,對我那麼好。而且有那麼多的人發自內心的愛護我,爲我的健康、爲我的一切擔心的人成千上萬,如同愛護自己的生命一樣愛護我,爲什麼?因爲我有二百五十叁條戒律的莊嚴。你這個金剛鑽石能值幾個億,可招來的是什麼?並不是關注你本人,而是盯上了你的珠寶,一不小心,爲珠寶而喪命是極有可能的。或者就是嫉妒你,嗔恨你,希望你的這個東西爲他人所用,總而言之,珠寶帶給你的多爲煩惱。可是戒律對我的裝飾,卻是強盜搶不走、竊賊偷不走、騙子也騙不走的莊嚴,因而是最完美、最輕松的。”你看藏裝有那麼多的裝飾,一個人身上九十多萬、一百多萬,把金、銀、珠寶、珊瑚弄得滿身都是,動都動不了。炎熱的天氣裏自受苦果,滿面汗水,還自我感覺良好。你看我,不用帶,不用裝,也不用挂,戒律之美隨身自帶,何苦之有!我是如此,你們也是如此。凡是守戒律的人,都是行爲美的人,是莊嚴的人,是值得尊敬的人。
曾經有一個不信教的人對我說:“以後找商業夥伴的時候,我盡可能找信仰佛教的人。”
我說:“爲什麼呢?”
“他們騙人的可能性很低很低。而什麼都不信的人是最可怕的。”
前幾天還有人說:“這人間最可怕的就是什麼都不信的人,因爲對他真是無藥可救。”
確實是這樣。只要你有信仰,就有戒律;有戒律,就有約束;有約束,就不會幹那麼多的壞事,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所以說,戒律就是自我完善最好的莊嚴。誰能擁有清淨的戒律,誰就是莊嚴者,誰就是尊貴者,誰就是完美者。
在沈陽,衆口一詞都說*輪寺的僧人好,不是別的,就是他們戒律清淨,舉止莊嚴,用戒律來相互製約,更重于自我約束。很多居士們也是這樣。這世上有錢的人多了,有地位的人多了,可是,唯有守持戒律之後,才會變成一個可信的、可交的、可敬的人!
一般地說,我們每個人所作的惡業都不少,若不想得到苦報的話,從此以後就要嚴格遵守五戒十善,盡量斷除一切惡業。若想徹底根除惡業,那就必須忏悔。怎麼忏悔?是不是基督教、天主教所謂的“贖罪”那樣,求上帝饒恕你?非也!這世上沒什麼上帝,也不需要向誰贖罪,而是自己忏悔。忏悔需要具足四力:
第一、 依止力
首先要有忏悔的對象,最好是自己的師父。把自己所作的一切業障,在師父面前忏悔,效果是最好的。每當開法會,念經的時候,在師父面前,對自己現在的、從前的,所做的一切罪障及其後果,生起非常大的恐懼心、厭煩心、後悔心,來進行忏悔。
也可在佛像前忏悔,一般晚上最好,因爲你一天的事忙完了,現在該總結了。但要把佛像當作真佛,要相信佛無時無處不在,只要你虔誠地跪在佛像面前,雙手合掌,摯誠忏悔,佛就一定會作你忏悔的見證人。這叫所依力。
第二、破壞力
即破除所做一切惡行及其習氣之力。比如,每天晚上做功課時,你都要對自己全天的身、語、意叁業做個總評,想一想,我今天早上起來之後,第一個起的是貪心?還是嗔恨心?還是愚昧心?還是自私?還是我慢?還是執著?還是嫉妒?還是頑固?還是疑心?是什麼要查准。然後再觀察我第一句話說的是什麼?以後又說了什麼?其中哪些是不好的、哪些是好的,要分別清楚。然後再回憶一下今天都做了些什麼?做了多少壞事,多少好事?哪些是利益衆生的?哪些是惱害衆生的?然後再總結昨天的事、前天的事、月內的事、乃至年內的事等等,都把它挖出來。然後再深入的想一想若不改正,將會引發什麼樣的嚴重後果,並使內心産生非常強烈的內疚與改悔之意。對此有人可能會奇怪:“過去的事已經過去了,你還提它幹什麼?”要知道,事情本身並不可怕,但做事的過程中在我們的意識裏所留下的習氣才是最可怕的!我們之所以經常“秋後算帳”,就是要把這些不良習氣徹底抹掉。這就等于毀掉了可能發生惡果的種子,故而稱之爲破壞力。
第叁、遮止力
當你察覺自己的所爲惡多善少,心中感到特別愧疚、特別害怕之時,要雙手合掌跪在佛前,內心中至誠發誓:“從此以後,我決不再做這樣的惡劣可卑之事……。”要不止一次地發誓,發得越重越好。因爲人有很多的惡劣習氣,常處于潛伏狀態,輕描淡寫地忏悔幾次肯定是起不了多大作用的,以後一看到貪欲或者嗔恚的對象,馬上又會不由自主地生起貪、嗔之心。如能經常發重誓,就會在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再遇到這種情況時,你就會想到:“我曾在佛面前發過誓,不能這麼做!”這樣就有了自我約束力,可以大大地遮止惡事、惡念的發生。
第四、對治力
對治力,即發露罪業,至誠忏悔之力。所謂發露就是自己在佛菩薩或者大衆面前,把自己所作之罪及後果,一個一個地說出來。因爲宣說出來與只在心中默想,所産生的力量是不一樣的,這樣忏悔的效果可成倍增加。在忏悔十叁僧殘之罪或者其它犯戒之事的時候,不但要在僧衆面前自己說出來,說:“我犯了某某錯,請諸位原諒我!並幫我消除我的業障吧!”若犯了十叁僧殘等大罪的時候,還要“撥位”,即讓他從原來較前的位置,搬到最後的位置去坐。一段時間後,經大家討論通過,方可換回原位。按道理或者從實效角度來說,每個人都應當這麼做。但是,考慮到我們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一般恐怕接受不了,所以爲了照顧你們,可以先念誦《叁十五佛忏悔文》或者馬鳴菩薩的《總忏悔文》,念誦忏悔。然後在沒有別人的情況下,關上門,在佛菩薩面前逐一忏悔。免得別人知道後增加煩惱。
戊二、別思因果,分二:
己一、十業道;
己二、彼之果報。
己一、十業道
首先,講一講什麼是十業道。業有多種,概括地說就是叁個:一個叫善業,一個叫不善業,一個叫不動業。從業果的角度來說,不動業可包含在善業當中,因此又可粗分爲善、惡二業。造業者有叁,即身、口、心。無論幹壞事,還是做好事,做者只有此叁個,要麼是身體所做,要麼是口中所說,要麼是心中所想。又叫身、口、意叁業。但是,身體和嘴巴是無辜的,真正的支配者是心。就像拿斧頭砍人一樣,雖然是斧頭砍的人不假,然而誰都知道斧頭是無辜的,是凶手拿著斧頭砍的別人。那麼,既然歸根結底在于一心,爲什麼釋迦牟尼佛說身、口、意叁業,並說要守護叁門?其實,身、口之所造者,叫思已業;而心之所想者,叫思業。就身、口而言,其本身是不分善惡的,如同工具而已。但是,心想之後,就有一個“心所”,或者說是一個心的支分,自始至終支配並跟隨身、口之所做。比如我“想”喝茶,那只是我的意業。是“想”了之後,才讓手伸出去,將茶端過來,放到嘴邊之後,再喝下去,這一系列的行爲,都是心的另一個支分,按照意業的指令具體完成的。由此可知,思業和思已業兩個都屬于心。但是,一個是付諸行動,一個僅僅是提出設想。因此,才有了身、口、意叁業的進一步細分。
凡夫純屬是爲了一己之私而殺害他人,此爲造罪。而菩薩決不會無故殺人,在更多人的生命面臨危脅之時,雖殺一人,而解衆危,此時唯有菩薩才能挺身而出,做無畏之施。此舉非但不是造罪,而是實爲造福。反之,此時若不做爲,恰恰是犯了菩薩根本戒。所以說,動機不同,造業殊異,一般人很難理解。《上師供》中說到“爲欲利益一一有情故,住于無間獄火經劫海”,當菩薩修成了精進波羅蜜的時候,爲了一個衆生的利益,在地獄中忍受苦惱十萬、百萬劫之久,也心甘情願,毫無猶豫,而且是歡歡喜喜。像這樣的菩薩,怎麼會無故殺人?
密宗裏有很多護法,看起來是很恐怖的忿怒相,爲什麼?因爲有些妖魔鬼怪,就是不聽話,跟他講道理是沒用的,那就只有先嚇唬嚇唬他,實在不行再終止他的生命,將其神識強行遷往極樂世界。所以叁怙主(大勢至菩薩、文殊菩薩、觀音菩薩)中的大勢至菩薩也就是金剛手菩薩,是很凶猛的樣子,就是爲了調服魔軍。其實魔軍也是衆生,也是我們的父母,是有恩德者,菩薩怎麼忍心消滅…
《叁主要道(夏壩仁波切 教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