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过修善积德,变得非常和蔼可亲,此时谁还会害你?你遭受他人伤害的可能性已经降到最低了,被杀的机会不大了,所以,即便你前世造了业,今生也不大可能得到报应。你完全断了杀生,就把受报的环境给破坏了,因缘不具就结不了果。
再比如说,你前世造了一些你今生要饱受牢狱之灾的恶业,但今生你发心,既不抢也不偷,也不用卑鄙的手段谋取不良资财,只做善事,不做恶事,不违犯法律,那么你的环境已经不适合爆发这个结果了,所以说今生就可以逃得过去了。如果你前世造下了妻离子散、家庭破坏的恶业,本应受报,但是由于你今生遇见了佛法,皈依了佛门,严格遵守断邪淫的戒律,夫妻和合,相互宽容,恩爱团结,并且勤修忏悔,那么,家毁人散的可能性就降到极点了,即便你前世造下了这种恶因,今生仍可能形不成恶果。假如你前世造下了欺骗他人的罪业,理应受报,但你今生从不妄语、恶口、两舌等等,这就大大降低了被他人欺骗的可能性。前世你可能造下了破财损命的业障,但是今生第一你不喝酒,更不耍酒疯,第二不吸毒,那么你破财损命的可能性就已经降到最低。由此可见,佛门之所以制五戒,就是用来保护你,让你免受恶报,这就是清净遵守五戒的效用。
我是比丘,要守二百五十三条戒。曾经有人问我:“你守那么多的戒律,受那么多的苦干什么!难道你不难受吗?”如果把戒律当作自我捆绑一样的束缚的话,那当然很难受了,可能比蹲监狱还难受,因为行动太不自由了。按照西方人的说法,那就是剥夺了人身的权利。可是,当你把它当作庄严自我所必需的时候,不但不难受,而且显得很完美。
因此我说:“对我来讲,戒律比金刚钻石还要尊贵千万倍!”
我说:“你看我是活佛,我无论到哪里去,都有那么多的人尊敬我,信仰我,对我那么好。而且有那么多的人发自内心的爱护我,为我的健康、为我的一切担心的人成千上万,如同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护我,为什么?因为我有二百五十三条戒律的庄严。你这个金刚钻石能值几个亿,可招来的是什么?并不是关注你本人,而是盯上了你的珠宝,一不小心,为珠宝而丧命是极有可能的。或者就是嫉妒你,嗔恨你,希望你的这个东西为他人所用,总而言之,珠宝带给你的多为烦恼。可是戒律对我的装饰,却是强盗抢不走、窃贼偷不走、骗子也骗不走的庄严,因而是最完美、最轻松的。”你看藏装有那么多的装饰,一个人身上九十多万、一百多万,把金、银、珠宝、珊瑚弄得满身都是,动都动不了。炎热的天气里自受苦果,满面汗水,还自我感觉良好。你看我,不用带,不用装,也不用挂,戒律之美随身自带,何苦之有!我是如此,你们也是如此。凡是守戒律的人,都是行为美的人,是庄严的人,是值得尊敬的人。
曾经有一个不信教的人对我说:“以后找商业伙伴的时候,我尽可能找信仰佛教的人。”
我说:“为什么呢?”
“他们骗人的可能性很低很低。而什么都不信的人是最可怕的。”
前几天还有人说:“这人间最可怕的就是什么都不信的人,因为对他真是无药可救。”
确实是这样。只要你有信仰,就有戒律;有戒律,就有约束;有约束,就不会干那么多的坏事,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所以说,戒律就是自我完善最好的庄严。谁能拥有清净的戒律,谁就是庄严者,谁就是尊贵者,谁就是完美者。
在沈阳,众口一词都说*轮寺的僧人好,不是别的,就是他们戒律清净,举止庄严,用戒律来相互制约,更重于自我约束。很多居士们也是这样。这世上有钱的人多了,有地位的人多了,可是,唯有守持戒律之后,才会变成一个可信的、可交的、可敬的人!
一般地说,我们每个人所作的恶业都不少,若不想得到苦报的话,从此以后就要严格遵守五戒十善,尽量断除一切恶业。若想彻底根除恶业,那就必须忏悔。怎么忏悔?是不是基督教、天主教所谓的“赎罪”那样,求上帝饶恕你?非也!这世上没什么上帝,也不需要向谁赎罪,而是自己忏悔。忏悔需要具足四力:
第一、 依止力
首先要有忏悔的对象,最好是自己的师父。把自己所作的一切业障,在师父面前忏悔,效果是最好的。每当开法会,念经的时候,在师父面前,对自己现在的、从前的,所做的一切罪障及其后果,生起非常大的恐惧心、厌烦心、后悔心,来进行忏悔。
也可在佛像前忏悔,一般晚上最好,因为你一天的事忙完了,现在该总结了。但要把佛像当作真佛,要相信佛无时无处不在,只要你虔诚地跪在佛像面前,双手合掌,挚诚忏悔,佛就一定会作你忏悔的见证人。这叫所依力。
第二、破坏力
即破除所做一切恶行及其习气之力。比如,每天晚上做功课时,你都要对自己全天的身、语、意三业做个总评,想一想,我今天早上起来之后,第一个起的是贪心?还是嗔恨心?还是愚昧心?还是自私?还是我慢?还是执着?还是嫉妒?还是顽固?还是疑心?是什么要查准。然后再观察我第一句话说的是什么?以后又说了什么?其中哪些是不好的、哪些是好的,要分别清楚。然后再回忆一下今天都做了些什么?做了多少坏事,多少好事?哪些是利益众生的?哪些是恼害众生的?然后再总结昨天的事、前天的事、月内的事、乃至年内的事等等,都把它挖出来。然后再深入的想一想若不改正,将会引发什么样的严重后果,并使内心产生非常强烈的内疚与改悔之意。对此有人可能会奇怪:“过去的事已经过去了,你还提它干什么?”要知道,事情本身并不可怕,但做事的过程中在我们的意识里所留下的习气才是最可怕的!我们之所以经常“秋后算帐”,就是要把这些不良习气彻底抹掉。这就等于毁掉了可能发生恶果的种子,故而称之为破坏力。
第三、遮止力
当你察觉自己的所为恶多善少,心中感到特别愧疚、特别害怕之时,要双手合掌跪在佛前,内心中至诚发誓:“从此以后,我决不再做这样的恶劣可卑之事……。”要不止一次地发誓,发得越重越好。因为人有很多的恶劣习气,常处于潜伏状态,轻描淡写地忏悔几次肯定是起不了多大作用的,以后一看到贪欲或者嗔恚的对象,马上又会不由自主地生起贪、嗔之心。如能经常发重誓,就会在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再遇到这种情况时,你就会想到:“我曾在佛面前发过誓,不能这么做!”这样就有了自我约束力,可以大大地遮止恶事、恶念的发生。
第四、对治力
对治力,即发露罪业,至诚忏悔之力。所谓发露就是自己在佛菩萨或者大众面前,把自己所作之罪及后果,一个一个地说出来。因为宣说出来与只在心中默想,所产生的力量是不一样的,这样忏悔的效果可成倍增加。在忏悔十三僧残之罪或者其它犯戒之事的时候,不但要在僧众面前自己说出来,说:“我犯了某某错,请诸位原谅我!并帮我消除我的业障吧!”若犯了十三僧残等大罪的时候,还要“拨位”,即让他从原来较前的位置,搬到最后的位置去坐。一段时间后,经大家讨论通过,方可换回原位。按道理或者从实效角度来说,每个人都应当这么做。但是,考虑到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一般恐怕接受不了,所以为了照顾你们,可以先念诵《三十五佛忏悔文》或者马鸣菩萨的《总忏悔文》,念诵忏悔。然后在没有别人的情况下,关上门,在佛菩萨面前逐一忏悔。免得别人知道后增加烦恼。
戊二、别思因果,分二:
己一、十业道;
己二、彼之果报。
己一、十业道
首先,讲一讲什么是十业道。业有多种,概括地说就是三个:一个叫善业,一个叫不善业,一个叫不动业。从业果的角度来说,不动业可包含在善业当中,因此又可粗分为善、恶二业。造业者有三,即身、口、心。无论干坏事,还是做好事,做者只有此三个,要么是身体所做,要么是口中所说,要么是心中所想。又叫身、口、意三业。但是,身体和嘴巴是无辜的,真正的支配者是心。就像拿斧头砍人一样,虽然是斧头砍的人不假,然而谁都知道斧头是无辜的,是凶手拿着斧头砍的别人。那么,既然归根结底在于一心,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说身、口、意三业,并说要守护三门?其实,身、口之所造者,叫思已业;而心之所想者,叫思业。就身、口而言,其本身是不分善恶的,如同工具而已。但是,心想之后,就有一个“心所”,或者说是一个心的支分,自始至终支配并跟随身、口之所做。比如我“想”喝茶,那只是我的意业。是“想”了之后,才让手伸出去,将茶端过来,放到嘴边之后,再喝下去,这一系列的行为,都是心的另一个支分,按照意业的指令具体完成的。由此可知,思业和思已业两个都属于心。但是,一个是付诸行动,一个仅仅是提出设想。因此,才有了身、口、意三业的进一步细分。
凡夫纯属是为了一己之私而杀害他人,此为造罪。而菩萨决不会无故杀人,在更多人的生命面临危胁之时,虽杀一人,而解众危,此时唯有菩萨才能挺身而出,做无畏之施。此举非但不是造罪,而是实为造福。反之,此时若不做为,恰恰是犯了菩萨根本戒。所以说,动机不同,造业殊异,一般人很难理解。《上师供》中说到“为欲利益一一有情故,住于无间狱火经劫海”,当菩萨修成了精进波罗蜜的时候,为了一个众生的利益,在地狱中忍受苦恼十万、百万劫之久,也心甘情愿,毫无犹豫,而且是欢欢喜喜。像这样的菩萨,怎么会无故杀人?
密宗里有很多护法,看起来是很恐怖的忿怒相,为什么?因为有些妖魔鬼怪,就是不听话,跟他讲道理是没用的,那就只有先吓唬吓唬他,实在不行再终止他的生命,将其神识强行迁往极乐世界。所以三怙主(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观音菩萨)中的大势至菩萨也就是金刚手菩萨,是很凶猛的样子,就是为了调服魔军。其实魔军也是众生,也是我们的父母,是有恩德者,菩萨怎么忍心消灭…
《三主要道(夏坝仁波切 教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