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壬一、觀女身不淨而斷貪心;壬二、了知欲樂法相而斷貪心。
壬一、(觀女身不淨而斷貪心):
臭氣九門衆穢室,行軀難滿薄皮纏,
請看少女除莊彩,析別形骸惡叵言。
女人的身體具足叁十六種不淨相,九門常流不淨,散發著臭味,九門:即是兩眼孔;兩耳孔;兩鼻孔;口與大小便道。《寶鬘論》說:“腹中糞尿聚,及是肺肝器,愚未見不淨,貪著女人身,內腐外皮裹,此腐臭屍體,所現極醜惡,如何未曾見。”《入行論》說:若長發修爪,黃牙臭泥味,是令人怖畏……”。這些論典中都說女人的身體是用薄皮裹住的一包不淨物。不僅她的身體不淨,而且不論對她作什麼好事,始終都難以使她滿足。使人生貪的少女藏在華麗的衣服與裝飾下的,竟是如此令人厭惡的本性。衣服和裝飾並不是女人的身體,這一點兒應該善加分析。詳細辯別,分析女身的結果,如《入行論》中說:“知此複何能,于彼生歡喜。”女身不淨,男衆也不必爲此洋洋自得,因爲上述理論也同樣適用觀察男身,《寶鬘論》說:“知女身不淨,汝自身亦然。”所以,如果經常以智慧來觀察,貪欲心自然就熄滅了。
壬二、(了知欲樂法相而斷貪心):
癞蟲穿已痛,求安就火邊,
止息無由免,耽欲亦同然。
患癞病者的皮膚裏面有很多癞蟲,經常在皮膚裏竄來竄去,癞蟲的活動引起病人難忍的癢痛,病人忍受不住就去烤火,這時癞蟲會暫時停止活動,患者的癢痛暫得停止,只要離開火邊,癞蟲就會報複似的,對他施以了更嚴重的“懲罰”,引生更厲害的病苦。同樣,世間凡夫,爲了滿足貪心而享受世間欲樂,暫時來看好像享受時煩惱沒有了,但實際上煩惱非但不會止息,反而會愈加增盛,如同火上澆油,口渴而飲用鹽水,只會越發厲害。《佛子戒叁十七頌》中說“一切妙欲如鹽水,如何享用貪越增。”了知欲樂無法滿足、止息之過患後,每個頭腦清醒的人當致力斷除對它們的貪執。如果了知諸法法相,則能感受無欲的快樂,如《寶鬘論》說:“搔癢生樂果,無癢更安樂,如是世欲樂,無欲更安樂。”
庚二、(斷世間八法的散亂)分二:辛一、能斷對治;辛二、所斷惡業。
辛一分二:壬一、真正對治;壬二、對治差別。
壬一、(真正對治):
爲知真勝理,作意觀衆事,
唯斯德應習,無余法可親。
對治世間欲妙最有力的竅訣,即以勝義谛理觀察世間法的本質。通過上師與諸佛菩薩的竅訣,了知一切諸法無我、空性的勝義谛理之後,應該時時刻刻謹慎作意,觀察世間萬物,持之以恒地修習,自會斷除貪執習氣,棄舍世間八法。在衆多解脫法門中,這是最直接、最究竟的對治方法,修行人必須盡全力去修持。
壬二、(對治差別):
若人具族望,貌美複多聞,
無智破屍羅,是人何足貴,
若人無族望,貌醜寡知聞,
有智護屍羅,人皆應供養。
如果一個人,他雖然生于王族等高貴種姓中,相貌端嚴,名聲遠揚,廣學多聞顯密教法,但他如果沒有了達諸法本性,沒有運用勝義智慧對治煩惱,毀壞了戒律,那這個人學問再多,種族再高貴,相貌再莊嚴也不足爲尊貴,沒有人願意對他恭敬。反之,如果一個人生于賤族,相貌醜陋,寡于聽聞,但他具有取舍的智慧,能護持清淨的律儀,大家都會對他恭敬、供養。法王如意寶也常說:“在整個世間上,種族和相貌並不太重要,唯一重要的是清淨的戒律與無垢的智慧。”
辛二、(所斷惡業)分二:壬一、斷世間八法;壬二、斷除罪業。
壬一、(斷世間八法):
利無利苦樂,稱無稱毀譏,
了俗世八法,齊心離斯境。
利衰、苦樂、稱譏、毀譽,這八種世俗法,世人特別執著,世人喜歡安樂,都願意在這方面努力,如果他發現做一件事自己無利可圖,也就會當下放棄。現在世間人,對己有利之事都願意作,對己無利益,則誰都不願意去作。世人也很歡喜聽到別人對自己稱贊的話語,不管自己有沒有這些功德;遭到譏諷內心卻很煩惱,不論自己有沒不這些過失;還有對“譽”(名聲)很執著,不願受到毀謗;自己有了利養就高興,喪失了就悲傷。而修行人應反其道而行之,應“齊心”離開對這些貪執,“齊心”指修治自心,而向清淨心看齊,要擺脫世俗八法的束縛,這是唯一的正道。衆多的經論中對此多有闡述。《入行論》說:“吾今求解脫,不需利敬縛。”仲敦巴格西也常說:“世間智者利與衰,苦樂稱譏與毀譽,世間八法非我境,一切皆作平等觀”。高僧大德爲我們定下了這樣的標准,但因爲分別心還未消盡,世間八法又很會僞裝隱藏,所以平凡者很難平息世間八法,不注意就掉進去了。不被世間八法所動,初學者很難啊!但難是難,爲了解脫,我們還是應該齊心遠離世間八法的境界。
壬二、(斷除罪業)分二:癸一、正斷罪業;癸二、斷惡業的利益。
癸一、(正斷罪業):
再生天乞士,父母妻子人,
勿由斯造罪,獄果他不分。
不要爲了再生(婆羅門)、天尊、比丘、父母親、妻子、兒女或其他人的生活而造罪。爲了供養婆羅門、比丘和自己的父母親衣食,爲了撫養妻子兒女而所作的偷盜、殺生等罪業是沒有意義的。對父母等都尚且如此,那對其他一般人就更沒必要說了。爲什麼呢?因爲業果不虛耗,如影隨形,又絲毫不會錯謬,必定會成熟。當這些惡業成熟時,自己在地獄中感受難忍之痛苦時,父母、妻子、比丘、婆羅門甚或天神,誰都無法替你分擔。愚人啊!既然你願意爲了他們去造罪,那現在就爲他們受苦吧!
癸二、(斷惡業的利益):
若行諸罪業,非如刀斬傷,
待至臨終際,惡業果全彰。
于是有人問:“佛教宣講因果報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但爲什麼經常見到有些造惡業者,非但沒有受惡報,反而受用越來越增上,而我天天做善事,反而受用越來越少呢?”這是他們對佛法聞思不夠深入的原因所致。我們做了殺生、偷盜等惡業,其果報不一定馬上成熟,因爲業因果的關系相當錯綜複雜,有些是定業,有些是不定業,有些是今生受報,有些是來世受報的,有些是過幾百劫才受的。並不象刀子割切身體,會馬上看到血流出來。如同我們種莊稼一樣,有些農作物很快成熟,有些需較長的生長期。但無論如何,到了臨終之際,你所造的善惡業都全部顯現出來以後,依自己的業肯定會感受到果報。
庚叁、(斷除財物的散亂)分叁:辛一、總說財物的類別;辛二、別說斷除財物散亂;辛叁、宣說能斷之對治。
辛一、(總說財物的類別):
信戒施淨聞,慚愧及正慧,
七財牟尼說,余物皆無益。
對上師叁寶的功德和因果真實起信,叫做“信”;從居士到比丘之間所有戒條,及所有斷惡行善的戒叫“戒”;布“施”,如同麥彭仁波切諸多論中所講:分爲上供下施兩種;“聞”,並不是指聽聞世間學問,因爲世間知識等聽聞得再多,再精通,對解脫也無益。所以,這裏的“聞”指廣聞顯密經續等解脫之法;對己所做惡行,深感汗顔,常自克責,名“慚”;自己做的錯事,感覺愧對別人,名“愧”;能正確辨知一切事物的實相,叫做正慧。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這叫做“聖者七財”,即成就佛道之七種聖法,《長阿含經》、《大寶積經》、《大般涅槃經》都有宣說。修行解脫道者,需求的應該是這七種財富。除“聖者七財”外,其它的世間有漏財富是不可以信賴的,不是我們所需求的。
辛二、(別說斷除財物散亂):
博奕樂觀喧雜境,懶惰惡友敦親志,
飲酒非時行六過,此劫芳名爾應棄。
《二規教言論》中爲我們指出了六種損害名譽的行爲,即:“親近劣種惡行友,愚人群中歡欣遊,白晝飲酒賭博等,沈迷損害名譽法。”,此處,龍樹菩薩亦爲我們宣講了此損害名譽的六種法,修行人必須加以斷除。一、博奕者,即是賭博、下棋、打麻將之類,這些確實沒有任何意義,會耽誤時間的行爲,損壞國王的聲譽,影響行者的修行;二、樂觀喧雜境者,即喜歡看文藝節目、運動會,或者去歌舞、錄像廳等易生貪染之處,人們迷亂于其中不能自覺,反而自以爲是,越迷越深;叁、懶惰者,對修法懈怠,不精進,是修行的極大障礙,有衆多過患,《入行論》中說:“貪嘗懶樂味,愛習近睡眠,不厭輪回苦,頻生強懈怠。棄勝正法喜,無邊歡樂因,何故汝反喜,散掉等苦因。”由于對善法懶惰而貪求飲食、睡眠等世間法,不能生起出離心,導致長劫沈迷于輪回大海,受苦無盡,過莫大矣!四、親友者,“惡友敦親志”,即因爲親近、依止惡友、惡知識,使我們修行不能增上,反增過患,如《佛子行叁十七頌》雲:“交近彼使增叁毒,並減聞思修事業,能轉慈悲滅盡者,離惡友爲佛子行。”故應遠離惡友;五、飲酒者,飲酒有無量過失,可使人神志迷失,精神恍惚,造諸惡業。《寶鬘論》雲:“由酒世間譏,誤事亦耗財,癡迷行非事,故應常斷酒。”六、夜行者,此處非時行,在藏文當中是夜間行,修行人晚上應在屋中安住,或坐禅、或看書,不應該到處去,這樣既不會影響他人修行,也不會耽誤自己的時間,無垢光尊者教誡說:“晚行乃魔鬼。”所以,晚上不應到處去。國王啊!這六種行爲在今生中會損壞你的名聲。藏文本說得更明顯,不僅今生損壞你的名聲,來世也必然墮入地獄中,所以一定要舍棄。雖然從表面上看是對國王教誡,但間接也教誡他人舍棄此六種惡行。爲什麼這樣說呢?如佛經中,通過對文殊菩薩、善現等教誡,而使後世衆生得受利益而宣說。
辛叁、(宣說能斷之對治)分二:壬一、對治貪欲的利益;壬二、不對治的過失。
壬一、(對治貪欲的利益):
求財少欲最,人天師盛陳,
若能修少欲,雖貧是富人。
世人爲了生活,希求財物,但求財之中少欲是最殊勝的…
《親友書略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