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亲友书略释▪P4

  ..续本文上一页最恭敬的祈祷必能得到最大的加持力。

  戊四、(舍离粗语):

  佛说三种语,人美实虚言,

  犹如蜜花粪,弃后可行前。

  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人的语言分为美语、实语、虚语三种。从世间角度讲,“美语”指优雅有益的语言,这种语言闻时悦耳,闻后舒心,自始至终都让人温暖舒畅;从出世的角度讲,美语不仅是文句优美,而且还应以教证、理证来做庄严,如同法称论师、月称论师的金刚语一样,利益众生直至成佛!实语指远离一切虚妄,力求诚实的语言,从世间到出世间,实语有多种不同的层次,作为凡夫,“实语”指实事求是,心口一致的老实话,从不捏造事实。实语者给人一种忠实、可靠的感觉,他人无法加以怀疑与揣度;“虚言”指出自奸诈者的虚伪言词,尽管有些虚言装饰得异常圆滑,但不离欺骗与狡诈的性质,不就象一些搞生意的人为了些蝇头小利,开口就是一大堆好听的虚言,而被大家称做“奸商”吗?

  如果以比喻来对应:美语如同蜂蜜,甜美的滋味人人喜欢;实语如同美丽的花朵,处处惹人喜爱;虚语如同恶粪,人人都很厌恶,甚至怕闻到它的气味,更何况说接触。人们都担心被粪秽染污,以此来看,用恶粪来比喻妄语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龙树菩萨作了以上的分析之后,告诉我们舍去如粪秽的虚言,行持美语与实语。做为一个学法修行者,应该把说美语作为第一选择,如果有困难,那就应该老老实实地说话,这样至少对自己和他人不会造成伤害,不会造恶业。没学过佛法的人,习惯非常狡猾地将一句鬼话弯来绕去,最后将自己欲望的东西套走。但修行者没必要这样做,我们必须要有一个坦率的性格,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极其严重,且互相都信任的对境——上师和道友。因此,做一个实语者就显得极其重要了。

  丁四、(精进波罗蜜多)分二:戊一、说精进之对境;戊二、心行同一而精进。

  戊一、(说精进之对境):

  今明后亦明,今暗后还暗,

  或今明后暗,或今暗后明,

  如是四种人,王当依第一。

  世间的人大致可分为四种:有些人今生、来世都置身于修持正法的快乐光明当中(今明后亦明);有些人今生、来世都在远离善法、善果的痛苦黑暗中渡过(今暗后还暗);有些人今生中享受安乐,甚至不知道什么是痛苦,而来世却怀疑安乐只是一种传说,而相信痛苦是一种永恒(今明后暗);有些人今生中生活在痛苦中,后世却长享幸福安宁(今暗后明)。

  第一种人,因为前世行持善法故,今世安享财富、名声、地位等世间圆满,而且继续精进行持佛法,使福德更加增上,前途愈来愈光明;第二种人,因为前世造恶业之力,今生当中遇到各种疾病与障难,从世间的财富、地位等角度来看,好象世间上再找不到他那样痛苦的人了。但他不对自己的罪业果报进行反思,进行悔改,而是怨天尤人,继续造作恶业,这样就又播下了来世更加痛苦的种子,如从暗处进入更暗处,亦可说是没有出头之日了;第三种人,虽然今世当中财富等很圆满,生活安乐,但却不懂得去珍惜。因为不懂因果不虚的道理,糊里糊涂地造恶业,甚至诽谤佛法,他的来世毋庸置疑,必定堕落三恶趣,饱尝痛苦;第四种人,今生犹如处于黑暗之中,看不见自己有什么安乐,无吃无穿,集各种苦难于一身,受尽了折磨……但后来由于善知识的引导,他自己的善因也成熟,趋入佛法,了知今生的痛苦是前世造恶业而招致,因此洗心革面,痛忏业障,精勤于佛法的行持,因此引来了光明的后世。

  如是四种人中,国王你应该选择做第一种人。由于你前世的善业福德力,今生当中具足世间种种圆满,远离痛苦,享受安乐,既然已经具备这样的基础,又为什么不为来世的安乐作筹备呢?你应该精进不懈地去行持佛法。精进是一切善业与解脱功德的来源,没有精进就没有暂时和究竟的安乐。为了暂时之安乐与究竟的解脱,应该精进啊!

  戊二、(心行同一而精进):

  自有生如熟,亦有熟如生,

  亦有熟如熟,或复生如生,

  庵没罗果中,有如是差别,

  人亦同彼四,难识王应知。

  修行人的层次、境界高低不同,但大体可分为四种,龙树菩萨以庵摩罗果(芒果)生和熟的四种情况来比喻。庵摩罗果的这四种情况:(一)从外边看是熟了,但里面一点未熟;(二)里面已经成熟,外面还是生的;(三)内外都已成熟;(四)内外全是生的。同样,修行者当中,比如一些刚出家不久的人,内心当中对佛法理解不深,心相续丝毫没有调伏,但从外表上看,头发已剃掉了,穿上了僧装,行为看起来也非常如理如法,乍一看,就好象守戒百年的老比丘一样,这就如同芒果的“生如熟”;有些高僧大德,内相续早已清净,能取所取已消于法界,得到了解脱,但是为了度化众生,在外面显现的行为似乎比一般初学者都不如,过去很多密宗大成就者,显现成猎人、妓女等就是这种情况,这是芒果“熟如生”的情况;“熟如熟”的情况,就如同一些高僧大德,内相续已成熟,外面之行为也是乃至举手投足,都符合律仪,以内在的证悟及外显的威仪引人生信,度化了无量众生;“生如生”是比喻某些实际对佛法完全一窍不通,行为又和佛法背道而驰的世间愚人!

  修行人的四种层次非常难以识别,但我已经为你剖析了,国王你一定要以自己的智慧来详细观察,并力争做内外皆熟的真正修行者。

  丁五、(禅定波罗蜜多)分三:戊一、前行;戊二、正行;戊三、后行。

  戊一分二:己一、断除散乱;己二、修四无量。

  己一分四:庚一、断外境之散乱;庚二、断世间八法的散乱;庚三、断财物的散乱;庚四、断受用的散乱。

  庚一分二:辛一、转变意乐调伏诸根;辛二、了知境相断除贪心。

  辛一分四:壬一、断除邪淫;壬二、调伏诸根;壬三、未调伏诸根的过患;壬四、佛赞叹调伏诸根的功德。

  壬一、(断除邪淫):

  勿睹他妻室,设观如母女,

  姊妹想随年,起贪思不净。

  龙树菩萨告诫国王:在修持佛法的过程中,必须断除邪淫,切莫贪求他人妻女。在见到其他女人的时候,应将年老的观为母亲,年小的观为女儿,同龄观为姐妹,这样可以帮助断除贪心。这种殊胜的对治法,同样也适合出家人观修。如果对女人生起了贪心,就应该对她的身体各方面修不净观,识破她虚假的外表,认知到身体是由令人生厌的不净物组合而成,自己的贪心自然熄灭。

  壬二、(调伏诸根):

  如闻子藏命,防持躁动心,

  兽药刀怨火,无令欲乐侵。

  一个修行者时时刻刻都应该观察身心,调伏诸根,防止自己对外境的色声香味等生起贪执。因为贪执外境有双重过患:今生中产生多种烦恼痛苦,来世被业风鼓动,辗转受苦。调伏诸根,必须要保持警觉,静下心来详细反复地观察,牢牢控制住诸根使不外散,就如同对待闻、子、藏、命四种情况一样。

  “闻”,是指听闻佛法。听闻佛法不同于听闻一般世间的言论,绝对不可以马虎,闻法时是否聚精会神地听闻,关系到接下来的思维、实际修持的质量,以及最后的结局——解脱还是继续轮回。因此,我们应象闻法一样护持六根,使不外散。

  “子”指孩子,父母亲片刻也不会离开自己的幼子,因为小孩看管不善,很容易出危险,比如掉进河里或被人偷去等。诸根就象小孩一样,很容易受到外境引诱而走失,因此正知正念的父母不能有片刻放松,得时刻小心照看,不要让它随外境转啊!

  “藏”指宝藏,拥有宝藏就不会贫穷,所以拥有者对它谨慎小心的保护,怕被小偷偷去,修行人对诸根的态度也应如此。

  “命”指生命,我们的生命是非常宝贵的,如若失去则无法复得,故每个人都非常重视,时刻保护,我们护持诸根时,也应当有这样的慎重态度。

  世间色声香味的欲妙好比猛兽、毒药、刀刃、怨敌、火炕,修行人稍加接触就会感受巨大伤害,而更为严重的是世间兽药刀怨火只能使我们丧失生命,而对于欲乐的贪执却会将我们的解脱慧命断尽。而我们凡夫人的心桀骜不驯如同野马,片刻难安如顽童,如果不以对闻法般的专心、对幼子般的爱护、对宝物般的谨慎、对生命般的珍重去护持自己的诸根,很难防止对六欲的贪著。

  壬三、(未调伏诸根的过患):

  由欲作无利,譬如兼博果

  佛说彼应除,生死牢枷锁

  世间的欲乐,从表面上看很善妙,很能引诱人们,从本质上来看,它却是一切祸患的根本,享用了就危害今生和来世,就如同兼博果一样。佛陀在《正念经》中说:兼博果生长在西方大海的一个岛屿上,虽然吃起来非常甜蜜,但食用后马上会中毒而死。世间欲乐比如悦耳的声音,精美的食品等,享用它们的人如同戴上枷锁关闭在监狱中的犯人无法得到自由一样,永远无法解脱轮回的束缚,故佛说应该断除世间欲妙。虽然凡夫人一下断除世间欲乐比较困难,但了知到世间欲乐的过患后,恒常以正知正念观察自己的三门,渐渐自相续就会调伏,断除欲念贪执。

  壬四、(佛赞叹调伏诸根的功德):

  谲诳常摇境,能降斯六识,

  执仗扫众怨,许初为勇识。

  色、声、香、味等外境经常引诱、欺诳我们,使心识为之动摇。如果一个人能降伏六识,使不散于外境,他就是英雄。世间人将战场上那些勇猛杀敌能扫除怨敌者,称为英雄。这两种人谁是真正的英雄呢,虽然都是降伏敌人,但一个是降伏六根识的敌人,一个是打败世间的敌人,龙树菩萨说前者才是真正的英雄。《入行论》也说:“智者纵历苦,不乱心澄明,奋战诸烦恼,虽生多害苦,然因轻彼苦,力克贪嗔敌,胜彼乃勇士,其余唯杀尸。”后者“唯杀尸”的人不是英雄。否则,两头牦牛抵架,胜者也成“英雄”了。只有那些能“克贪嗔敌”的人才是勇士。

  辛二、(了知境相断除贪心)分二…

《亲友书略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