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親友書略釋▪P4

  ..續本文上一頁最恭敬的祈禱必能得到最大的加持力。

  戊四、(舍離粗語):

  佛說叁種語,人美實虛言,

  猶如蜜花糞,棄後可行前。

  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人的語言分爲美語、實語、虛語叁種。從世間角度講,“美語”指優雅有益的語言,這種語言聞時悅耳,聞後舒心,自始至終都讓人溫暖舒暢;從出世的角度講,美語不僅是文句優美,而且還應以教證、理證來做莊嚴,如同法稱論師、月稱論師的金剛語一樣,利益衆生直至成佛!實語指遠離一切虛妄,力求誠實的語言,從世間到出世間,實語有多種不同的層次,作爲凡夫,“實語”指實事求是,心口一致的老實話,從不捏造事實。實語者給人一種忠實、可靠的感覺,他人無法加以懷疑與揣度;“虛言”指出自奸詐者的虛僞言詞,盡管有些虛言裝飾得異常圓滑,但不離欺騙與狡詐的性質,不就象一些搞生意的人爲了些蠅頭小利,開口就是一大堆好聽的虛言,而被大家稱做“奸商”嗎?

  如果以比喻來對應:美語如同蜂蜜,甜美的滋味人人喜歡;實語如同美麗的花朵,處處惹人喜愛;虛語如同惡糞,人人都很厭惡,甚至怕聞到它的氣味,更何況說接觸。人們都擔心被糞穢染汙,以此來看,用惡糞來比喻妄語是最恰當不過的了。

  龍樹菩薩作了以上的分析之後,告訴我們舍去如糞穢的虛言,行持美語與實語。做爲一個學法修行者,應該把說美語作爲第一選擇,如果有困難,那就應該老老實實地說話,這樣至少對自己和他人不會造成傷害,不會造惡業。沒學過佛法的人,習慣非常狡猾地將一句鬼話彎來繞去,最後將自己欲望的東西套走。但修行者沒必要這樣做,我們必須要有一個坦率的性格,更何況我們面對的是極其嚴重,且互相都信任的對境——上師和道友。因此,做一個實語者就顯得極其重要了。

  丁四、(精進波羅蜜多)分二:戊一、說精進之對境;戊二、心行同一而精進。

  戊一、(說精進之對境):

  今明後亦明,今暗後還暗,

  或今明後暗,或今暗後明,

  如是四種人,王當依第一。

  世間的人大致可分爲四種:有些人今生、來世都置身于修持正法的快樂光明當中(今明後亦明);有些人今生、來世都在遠離善法、善果的痛苦黑暗中渡過(今暗後還暗);有些人今生中享受安樂,甚至不知道什麼是痛苦,而來世卻懷疑安樂只是一種傳說,而相信痛苦是一種永恒(今明後暗);有些人今生中生活在痛苦中,後世卻長享幸福安甯(今暗後明)。

  第一種人,因爲前世行持善法故,今世安享財富、名聲、地位等世間圓滿,而且繼續精進行持佛法,使福德更加增上,前途愈來愈光明;第二種人,因爲前世造惡業之力,今生當中遇到各種疾病與障難,從世間的財富、地位等角度來看,好象世間上再找不到他那樣痛苦的人了。但他不對自己的罪業果報進行反思,進行悔改,而是怨天尤人,繼續造作惡業,這樣就又播下了來世更加痛苦的種子,如從暗處進入更暗處,亦可說是沒有出頭之日了;第叁種人,雖然今世當中財富等很圓滿,生活安樂,但卻不懂得去珍惜。因爲不懂因果不虛的道理,糊裏糊塗地造惡業,甚至誹謗佛法,他的來世毋庸置疑,必定墮落叁惡趣,飽嘗痛苦;第四種人,今生猶如處于黑暗之中,看不見自己有什麼安樂,無吃無穿,集各種苦難于一身,受盡了折磨……但後來由于善知識的引導,他自己的善因也成熟,趨入佛法,了知今生的痛苦是前世造惡業而招致,因此洗心革面,痛忏業障,精勤于佛法的行持,因此引來了光明的後世。

  如是四種人中,國王你應該選擇做第一種人。由于你前世的善業福德力,今生當中具足世間種種圓滿,遠離痛苦,享受安樂,既然已經具備這樣的基礎,又爲什麼不爲來世的安樂作籌備呢?你應該精進不懈地去行持佛法。精進是一切善業與解脫功德的來源,沒有精進就沒有暫時和究竟的安樂。爲了暫時之安樂與究竟的解脫,應該精進啊!

  戊二、(心行同一而精進):

  自有生如熟,亦有熟如生,

  亦有熟如熟,或複生如生,

  庵沒羅果中,有如是差別,

  人亦同彼四,難識王應知。

  修行人的層次、境界高低不同,但大體可分爲四種,龍樹菩薩以庵摩羅果(芒果)生和熟的四種情況來比喻。庵摩羅果的這四種情況:(一)從外邊看是熟了,但裏面一點未熟;(二)裏面已經成熟,外面還是生的;(叁)內外都已成熟;(四)內外全是生的。同樣,修行者當中,比如一些剛出家不久的人,內心當中對佛法理解不深,心相續絲毫沒有調伏,但從外表上看,頭發已剃掉了,穿上了僧裝,行爲看起來也非常如理如法,乍一看,就好象守戒百年的老比丘一樣,這就如同芒果的“生如熟”;有些高僧大德,內相續早已清淨,能取所取已消于法界,得到了解脫,但是爲了度化衆生,在外面顯現的行爲似乎比一般初學者都不如,過去很多密宗大成就者,顯現成獵人、妓女等就是這種情況,這是芒果“熟如生”的情況;“熟如熟”的情況,就如同一些高僧大德,內相續已成熟,外面之行爲也是乃至舉手投足,都符合律儀,以內在的證悟及外顯的威儀引人生信,度化了無量衆生;“生如生”是比喻某些實際對佛法完全一竅不通,行爲又和佛法背道而馳的世間愚人!

  修行人的四種層次非常難以識別,但我已經爲你剖析了,國王你一定要以自己的智慧來詳細觀察,並力爭做內外皆熟的真正修行者。

  丁五、(禅定波羅蜜多)分叁:戊一、前行;戊二、正行;戊叁、後行。

  戊一分二:己一、斷除散亂;己二、修四無量。

  己一分四:庚一、斷外境之散亂;庚二、斷世間八法的散亂;庚叁、斷財物的散亂;庚四、斷受用的散亂。

  庚一分二:辛一、轉變意樂調伏諸根;辛二、了知境相斷除貪心。

  辛一分四:壬一、斷除邪淫;壬二、調伏諸根;壬叁、未調伏諸根的過患;壬四、佛贊歎調伏諸根的功德。

  壬一、(斷除邪淫):

  勿睹他妻室,設觀如母女,

  姊妹想隨年,起貪思不淨。

  龍樹菩薩告誡國王:在修持佛法的過程中,必須斷除邪淫,切莫貪求他人妻女。在見到其他女人的時候,應將年老的觀爲母親,年小的觀爲女兒,同齡觀爲姐妹,這樣可以幫助斷除貪心。這種殊勝的對治法,同樣也適合出家人觀修。如果對女人生起了貪心,就應該對她的身體各方面修不淨觀,識破她虛假的外表,認知到身體是由令人生厭的不淨物組合而成,自己的貪心自然熄滅。

  壬二、(調伏諸根):

  如聞子藏命,防持躁動心,

  獸藥刀怨火,無令欲樂侵。

  一個修行者時時刻刻都應該觀察身心,調伏諸根,防止自己對外境的色聲香味等生起貪執。因爲貪執外境有雙重過患:今生中産生多種煩惱痛苦,來世被業風鼓動,輾轉受苦。調伏諸根,必須要保持警覺,靜下心來詳細反複地觀察,牢牢控製住諸根使不外散,就如同對待聞、子、藏、命四種情況一樣。

  “聞”,是指聽聞佛法。聽聞佛法不同于聽聞一般世間的言論,絕對不可以馬虎,聞法時是否聚精會神地聽聞,關系到接下來的思維、實際修持的質量,以及最後的結局——解脫還是繼續輪回。因此,我們應象聞法一樣護持六根,使不外散。

  “子”指孩子,父母親片刻也不會離開自己的幼子,因爲小孩看管不善,很容易出危險,比如掉進河裏或被人偷去等。諸根就象小孩一樣,很容易受到外境引誘而走失,因此正知正念的父母不能有片刻放松,得時刻小心照看,不要讓它隨外境轉啊!

  “藏”指寶藏,擁有寶藏就不會貧窮,所以擁有者對它謹慎小心的保護,怕被小偷偷去,修行人對諸根的態度也應如此。

  “命”指生命,我們的生命是非常寶貴的,如若失去則無法複得,故每個人都非常重視,時刻保護,我們護持諸根時,也應當有這樣的慎重態度。

  世間色聲香味的欲妙好比猛獸、毒藥、刀刃、怨敵、火炕,修行人稍加接觸就會感受巨大傷害,而更爲嚴重的是世間獸藥刀怨火只能使我們喪失生命,而對于欲樂的貪執卻會將我們的解脫慧命斷盡。而我們凡夫人的心桀骜不馴如同野馬,片刻難安如頑童,如果不以對聞法般的專心、對幼子般的愛護、對寶物般的謹慎、對生命般的珍重去護持自己的諸根,很難防止對六欲的貪著。

  壬叁、(未調伏諸根的過患):

  由欲作無利,譬如兼博果

  佛說彼應除,生死牢枷鎖

  世間的欲樂,從表面上看很善妙,很能引誘人們,從本質上來看,它卻是一切禍患的根本,享用了就危害今生和來世,就如同兼博果一樣。佛陀在《正念經》中說:兼博果生長在西方大海的一個島嶼上,雖然吃起來非常甜蜜,但食用後馬上會中毒而死。世間欲樂比如悅耳的聲音,精美的食品等,享用它們的人如同戴上枷鎖關閉在監獄中的犯人無法得到自由一樣,永遠無法解脫輪回的束縛,故佛說應該斷除世間欲妙。雖然凡夫人一下斷除世間欲樂比較困難,但了知到世間欲樂的過患後,恒常以正知正念觀察自己的叁門,漸漸自相續就會調伏,斷除欲念貪執。

  壬四、(佛贊歎調伏諸根的功德):

  谲诳常搖境,能降斯六識,

  執仗掃衆怨,許初爲勇識。

  色、聲、香、味等外境經常引誘、欺诳我們,使心識爲之動搖。如果一個人能降伏六識,使不散于外境,他就是英雄。世間人將戰場上那些勇猛殺敵能掃除怨敵者,稱爲英雄。這兩種人誰是真正的英雄呢,雖然都是降伏敵人,但一個是降伏六根識的敵人,一個是打敗世間的敵人,龍樹菩薩說前者才是真正的英雄。《入行論》也說:“智者縱曆苦,不亂心澄明,奮戰諸煩惱,雖生多害苦,然因輕彼苦,力克貪嗔敵,勝彼乃勇士,其余唯殺屍。”後者“唯殺屍”的人不是英雄。否則,兩頭牦牛抵架,勝者也成“英雄”了。只有那些能“克貪嗔敵”的人才是勇士。

  辛二、(了知境相斷除貪心)分二…

《親友書略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