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解脱”。本师释迦牟尼佛在经文中告诉我们,涅槃、解脱等究竟无生的甘露,其来源是精勤。精勤亦即为不放逸,所以佛告诉我们无生清净涅槃的来源是不放逸。过去诸佛亦是通过不放逸而得到涅槃、成就佛果,
涅槃由不放逸而来,那三界轮回的生死因缘又是什么呢?那是因为放逸不精勤修法的原因。如果我们今生当中放逸度日,没有好好持戒,没有精进修行,那我们在生死的大海中就会一直流转,永远得不到解脱。因此龙树菩萨告诫国王,你不要象没有受过佛教教育的世间人一样,对因果善恶什么都马马虎虎,应时时刻刻小心谨慎,小心翼翼才能避免过失的发生。三门谨慎的人能与佛法相应,也能与世间善法相应,所以这种谨慎的精神特别重要。如果经常这样谨慎,以前所作的很多坏事,比如杀生、偷盗等恶业,现在有没有改正的机会呢?完全可以!
戊四、(以喻说明不放逸):
先时离谨慎,后若改勤修,
犹如云翳除,良宵睹明月,
孙陀罗难陀,央具理摩罗,
达含绮莫迦,翻恶皆成善。
今生当中,由于放逸身心而为各种烦恼摧动以及业力现前,造了很多如杀生、偷盗等极多粗重恶业。如果乌云将月亮层层包住,月亮便不能发出皎洁的光芒,但一旦将乌云遣除,月亮解除束缚,完全显现出来,将带给世界清凉与光明,尤其是在十五日,月光会显得更加明亮。同样的道理,我们以前做过的很多坏事,现在改正过来,重新作人,勤修佛法,则可以遣除往昔的一切恶业障垢,佛经中如是宣说,而且这种人仍具解脱的机会。
偈中用了三个公案来说明这一点。孙陀罗难陀是佛陀的弟弟,他刚出家时,白天晚上仍然想着自己漂亮的妻子,不能安心修行,后来世尊将他引到天界与地狱去观察,了知欲界之安乐没有真实,轮回的痛苦真实可怕,因而生起了无比的厌离心,从此渐渐除去贪心,后来得到了阿罗汉果位,这说明贪心虽重亦可以对治;央具理摩罗即是“指鬘王”,因他依止了外道的教法,愚痴心很大。外道告诉他杀一千人即可得成就,他信以为真,先后杀了九百九十九人,此时佛观察调化他的因缘成熟,便以方便调伏,使他从一个“恶王”,最终成为了证悟罗汉果的圣者,还有未生怨王,以前嗔心特别严重,起初杀父囚母造了五无间罪,后来得到阿罗汉教化,勤修忏悔,造了八万四千塔,广布圣教,后来带业往生了;“达含绮莫迦”指的是“能乐”尊者,他以前不仅嗔心严重,而且贪心也很严重,他交接恶友,欲对他人妻子作邪淫,杀害了自己的母亲,造下了五无间罪。后来在释迦牟尼佛教下皈依、忏罪,命终之后,未堕落恶趣,而转生于三十三天。(《百业经》中也讲了一个人曾杀五千人,但后来通过改悔证了阿罗汉果位)。象孙陀罗难陀等,以前虽然造了很多恶业,但后来依止佛教,改正恶习,修持善业,以此而得到了暂时的人天果位或究竟的阿罗汉果位。
龙树菩萨这部论从表面上看是对乐行王的教言,但实际也是对我们的教言。在佛的教法下,从来不违规是最好的,然而如果犯有过失,只要知错能改也可以算是智者,可以算是修行人。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生来不是圣者,难免不犯错误,但只要正确面对,能知惭识愧,还是有机会将所犯过失忏悔清净的。所以,过去所造的恶业,现在开始改正还是来得及,所谓“亡羊补牢,为时不晚”。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以上戒波罗蜜多宣讲完毕。
丁三、(忍辱波罗蜜多)分四:戊一、断除嗔心;戊二、断除怀恨心;戊三、心之差别;戊四、舍离粗语。
戊一、(断除嗔心):
勇进无同忍,勿使忿势行,
终得不还位,佛证可除嗔。
“勇进”指需要以勇毅的心态去行进的行为,通常称为“难行”或“苦行”。在佛教的“难行、苦行”中,没有能比得上修安忍的难度、功德。《入菩萨行》云:“罪恶莫过嗔,难行莫过忍,故应以众理,努力修安忍。”故菩萨在此劝告国王不要轻易生起嗔恨心,并做出愤怒的行为。嗔心是安忍的违品,如果能断除嗔心,常修安忍,最后一定能得到不还的果位。因佛在经中说过:“诸比丘,汝等若断除嗔恨心,即得不还果位。”
戊二、(断除怀恨心):
他人打骂我,欺凌夺我财,
怀恨招怨诤,舍恨眠安乐。
在修行的过程中,其他人无缘无故殴打、辱骂或者欺凌我,乃至于夺取我的一切财产,这时该如何处理呢?佛在经中再三告诉我们,应修安忍波罗蜜多。面对这些损害,一般人虽然很难忍受,但作为一个求解脱者,除修安忍外可说是别无选择。如果不修安忍,而是内心“怀恨”,总是不能忘记他人对自己的侮辱、打骂,想要伺机报复。一直耿耿于怀,想要伺机报复,那就要“招怨诤”,自己当即就会感受怨恨心所引起的痛苦,而且还会引起更多的诤斗及很多其它以后成熟的痛苦。怀恨有如是的过患,所以应该当下断绝怀恨心的延续。应该这样观想:不管他以前对我如何损害,我不能和世间人那样“以牙还牙,以血还血”地进行报复,因为我是佛弟子。《修心八颂》中说:“他人出于嫉妒心,非理辱骂谤我等,亏损失败我取受,愿将胜利奉献他。”我们既然天天这样念诵发愿,对佛菩萨说我们是修学“佛子行”的人,那么在实际情况出现时,哪怕我们的头颅被砍断了,也应该不违背菩萨行,修习安忍。
如果我对待别人如同对待自己的儿女一样,但他人却将我看成怨敌,这时我要思维:他这样如怨敌一样对待我,不全是他的错,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自己如果做的全部都对,他人怎能无缘无故对我损害呢?肯定我们之间有一定的恶缘——至少在前世我损害过他,如果现在不忍耐而以怨报怨,那我们之间的芥蒂只会越来越深,这就是需要修安忍的因缘。所以我觉得还是把这些烦恼丢开,彼此之间说错一些语言,别人行为稍微有一点不对,自己退让一点,舍弃嗔恨心,完全可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如果老记住他人几个月前对我说了什么,做过什么,当时他对我的脸色不善……。这样不但可能激化仇恨,而且还显得自己心量太过狭小。有些人在修本尊观的时候,脑海中老是显现怨敌的怒容,不知道怨敌能赐予他什么悉地。原来有些人的相貌看起来比较庄严,但由于怨敌的出现,致使内心嗔恨的火焰把自己的脸都烧变了形,眼露血丝、龇牙咧嘴的样子是很难让人认为是“好看”的。基于上述理由,我希望作为一个真正的修行人,不应该对他人怀恨在心。我自己也是经常遇到这种损害,但对他人不怀恨这一点我还是做得到。不管是你们当中的人,或是其他的人,以前对我好或对我不好,我到现在还是一视同仁,心里确实没有一点执着。所以你们在座者,有些人虽然还没办法和我一样,但还是要试着去忘掉别人对你的损害,忘掉彼此间的仇恨,否则你晚上因为怀恨睡不着觉,心中一直盘算:如果明天早上我碰到他,我该怎么办?这人太不讲道理,应该把他骂的狗血喷头?或者他实在不听,就应该好好教训他一顿……。因此又招来了很多的怨敌麻烦,这样就不太划算了。
我们现在掌握了一些对治烦恼的方法,对调伏自己起了一点作用,这都来源于听闻佛法的利益。如果我们的心因为缺少了佛法的滋润,从而变得越来越坚硬,这样就不对了,我们必须要依靠佛法对治烦恼。现在法王如意宝所传的《入菩萨行》,以前我们学的《修心八颂》、《佛子行》等佛教经论全部都围绕这个问题讲,其实甚至整个佛法系统也全都是为调伏烦恼而设置的,不调伏烦恼的教法,就不是佛的教法!现在,如果你们对大乘教理努力闻思修习,对治烦恼可能是没有多大的困难。龙树菩萨最后说,我们如果将怨恨心舍去,连睡觉也都是很安乐的。
戊三、(心之差别):
如于水土石,人心尽彼同,
起烦恼前胜,爱法者如后。
由于业力不同,众生的心态也是各有差异,此处概述了人们的三种心态:一种是极稳重的,一种是较稳重的,一种是不稳重的。我们修法人必须保持极稳重的心态。
龙树菩萨说道:一般人的性情不稳,现在所想的事,一会儿就变了,如同在水面上写字、画画,马上就会消失,没有什么可靠的,很不稳重。有一类人的性格比较稳重,如在土上划的花纹,虽然比水上画纹稳定得多,但仍经不住风雨的考验。最好的是性格如同石刻的人,性格最稳重的人,他就如同雕刻家在石头上刻的文字图画一样,经过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风吹雨打,仍然是一笔一画,清晰可辨。如当年阿育王在石柱上所刻的文字,离现在已有二千多年了,但还是仍然存在着。这里以水、土、石上的字作喻,说明人的心也是有不稳重、稳重、非常稳重三种。自己属于哪一种人,仔细观察就可以了知,不需要去问空行母、瑜伽士。如果自己内心不稳重,今天学佛法,明天就可能跑去学外道,最后内外道都没学成,徒自懊恼,所以学法一定要稳重。
一般凡夫人根性下劣,烦恼特别严重,其心态用水纹的比喻较恰当,这种人与佛法的缘分很浅,今天想学这个法,明天又想学习那个法,今天依止这个上师,明天又要去依止另一个上师,性情变化莫测,没有很大的前途。中间比较稳重的人在这里省略了,下面是最好的一种,喜欢勤求佛法者的心态,就如同后面所讲如石头上的文字一样稳重。以前秋吉堪布在传讲《二规教言论》时,经常说:“龙树菩萨早已经为我们讲过,人的心态有三种。”我为你们传《二规教言论》时,也用过这个教证。从心态方面来讲,龙树菩萨告诉我们应该取后面的——如石头上的花纹。我们求法者的心态,不要象水纹和土纹,应该象刻在石头上的文字一样,始终坚固不变,即使遇到再恶劣的环境,对上师与佛法的信心始终如一,牢不可拔。为了使自己信心更加增上、稳定,大家可以祈祷法王如意宝、龙树菩萨等一切上师的加持,祈祷的力量无量无边,…
《亲友书略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