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亲友书略释▪P2

  ..续本文上一页种子,乃至现世得到解脱,又因为上师是一切功德的来源,对我们有无比的恩德,所以极应供养。贫贱者需要帮助,也能帮助修行人生起悲心,圆满资粮,布施贫者既然能够圆满二利,当然应该去布施贫者了。

  今世如法布施比丘、仙人、上师、贫贱者等,就相当于为自己来世结交了最好的亲友。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今生对“福田”和“悲田”如法布施,来世果报成熟,各种各样的财富和顺缘自然无勤涌现,到时候自己的口袋里不要愁找不到财物,而是要担心财物找不到口袋可装了。布施就如同富裕而又慷慨的亲友一样,随随便便可赐予你很多财物,任何一个世间亲友都不能与之相比。总之,今生如法地布施,定会换来后世财富的圆满。对于此理大家都应该已经通达了!龙树菩萨是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大德,他所采用的语言表达方式也许和现在有所不同,但因为有历代高僧大德的正确传承,现在我们因上师的恩德,领会尊者的真意可说是毫不费力。

  丁三、(随念戒):

  众德依戒住,如地长一切,

  勿冗瘦杂怖,佛说应常习。

  一切功德依戒而住,我们修行者,居士有居士戒,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戒,戒律非常非常地重要。就象万物生长依靠大地,没有大地,则万物无由生长一般,如果一个人没有持戒,则任何功德都生不起来。藏地的高僧大德在讲戒律功德的时候,都经常引用龙树菩萨的这一颂做教证。一切功德依靠戒生长,依靠戒安住,若具足清净的戒,则一切功德自然而然会增长。如果我们闻思阅读过戒律方面的经论,知道了持戒的功德与破戒的过患,则会对持戒产生兴趣,即使没有他人督促,自己也会护戒如眼。《戒赞》的作者丹增洛若堪布,是华智仁波切的一个弟子,一生当中持戒非常清净,在《密宗虹身成就略记》中也记载了他的事迹,最后尊者向东方跨七步,然后说:“我是乌金莲花生,无生无死之佛陀,菩提心体离偏袒,沙门八果离虚名。”说完就显示圆寂了。对他作的《戒赞》我们都感到非常稀有,里边大大赞叹了持戒的功德,亦讲了戒为一切功德的来源。为了增长自己持戒的信心,大家应该多看一些持戒功德方面的经论。

  “勿冗瘦杂怖”指持戒时须避免的四种情形。“勿冗”,即不要犯根本戒;“勿瘦”即不要减弱对治力,因为守戒必须要有强有力的对治,如果对治力薄弱,烦恼粗猛现前时则不可能继续守戒;“勿杂”指不要染有世间八法的心念而持戒,比如今生当中出家守戒,只为了让别人认为自己很庄严,或者为了治病而出家守戒等,守戒与世间法相杂不应理,应该舍弃;“勿怖”,即在持戒时不要有怖畏心,哪怕遇到生命危险,也要以大无畏的精神继续守戒。在文革期间,佛法遭到损害,当时没有一个赞叹戒律的人,那时几乎所有出家人都还俗了,但是法王如意宝和几个老比丘,仍然是不畏艰险,清净持戒。法王如意宝后来说:“我们现在有这么好的条件和环境,如果还不能守戒,则太可怜了。”有一些出家人到汉地去后,说自己家里人不理解,所以在家里穿俗装,回来时穿僧装,这方面我不太高兴,也专门呵斥了他们。在文革期间,法王如意宝没有脱下僧衣。你们家里人不理解就让他们不理解吧,没什么大不了的。要想家里人对你们出家真正理解,是很难的事情,所以你们出家后回去,千万不要因为家人不理解而脱下僧衣,出家人到不理解佛法的人群当中时,让他们感到奇怪是很正常的事,不要为了适应他们的胃口,损毁自己的尊严。在这个末法时代当中,不管他们说什么,对你而言是没有过失的,他们诽谤你,你没有任何过失,你不要为了使他们不生邪见,就去还俗,你这种想法实际愚笨无比,赶早丢开!

  做为一个佛弟子,不论居士还是出家人,都必须持守净戒。法王如意宝说:现在有很多人自称是很了不起的密宗瑜珈士,但从戒律方面看,实际他连居士戒也没有,怎么可能有不具足戒律的密宗大成就者,怎么可能会有这种“大瑜珈士”呢?这种人就如天空中生长的鲜花一样,说得漂亮,实际没有。在末法时代当中,虽然持清净戒律比较困难,但应该想到,人生非常的短暂,在这短暂的人生之中,如果没有持守清净戒律,任何功德无法积累不用说,后世还要感受恒久难忍的痛苦啊!如果我们当中有些人以前因为心不清净导致了行为上的不如法,那么,现在就应该尽量制止恶行,努力严持戒律。

  凡夫人持戒,首先确实有些困难,在我们学院中几千人都能严持净戒,如果是对治力薄弱的话,守一天的戒也很困难。但是逐渐逐渐严格要求自己,在持戒时,做到“勿冗瘦杂怖”时间久了也就不会很困难,因此佛说对于守戒应该常常串习。以前很多的高僧大德,就是一辈子这么守戒的。法王如意宝说:“守戒中困难大,功德也会大,尤其对我们修行者,更应对困难不畏惧,一心誓守净戒。”

  乙二、(修道的本体)分三:丙一、略说六波罗蜜多;丙二、广说六波罗蜜多;丙三、结尾赞叹。

  丙一、(略说六波罗蜜多):

  施戒忍勇定,慧不可称量,

  此能到应修,渡有海成佛。

  此颂为略说六度。“施”指的是布施波罗蜜多;“戒”指持戒波罗蜜多;“忍”即为忍辱波罗蜜多;“勇”指精进波罗蜜多;“定”指禅定波罗蜜多;“慧”为般若波罗蜜多。每一度都有无量无边的功德,所以说为“不可称量”。六度是大乘佛法的总集,沉溺在六道轮回大海中的众生,想要超越轮回大海,必须依靠六波罗蜜多这艘殊胜的大船。只要我们登上这艘船,就可以很顺利地圆满渡过三有轮回大海,到达究竟彼岸,登上佛果的宝洲。

  丙二、(广说六波罗蜜多)分六:丁一、布施波罗蜜多;丁二、持戒波罗蜜多;丁三、忍辱波罗蜜多;丁四、精进波罗蜜多;丁五、禅定波罗蜜多;丁六、般若波罗蜜多。

  丁一、(布施波罗蜜多):

  若孝养父母,其家有梵王,

  现招善名称,来世生天堂。

  因为父母对自己恩德很大,所以应该孝养。谁人恭敬孝养自己的父母,则他已具足了梵天、帝释等天人的福报,很多天人也会经常加以保护。此人今生自然会招感善妙名声和圆满财富,来世不堕恶趣,生到三十三天等胜妙天宫,成就帝释梵天的果位,享受无量的安乐和福报。除了对父母孝养外,藏文中还提到了对上师应恭敬供养。

  提到“天堂”,很多人都以为是外道的说法,实际在佛教中也是承认的。众生持戒修善,修习四禅八定的福德成熟时,即可往生六趣中的天界。如今世间上很多人学佛只是为了升天堂,你对他讲好好学佛可以升天堂,他特别高兴,让他成佛他却听不懂,确实,升天堂也可以,但如果把升天堂当成究竟的归宿,那也就显得目光太短浅了。

  丁二、(持戒波罗蜜多)分四:戊一、所护的戒;戊二、断除违品;戊三、修持不放逸;戊四、以喻说明不放逸。

  戊一、(所护的戒):

  杀盗淫妄说,耽食爱高床,

  断诸酒歌舞,华彩及涂香,

  若女男能成,此八支圣戒,

  欲界六天上,长净善当生。

  因为当时乐行国王是在家的居士,所以龙树菩萨为他讲解八关斋戒。菩萨告知国王应护戒:不能杀生,不能偷盗,不能邪淫,不能说妄语。这四条为根本戒,不仅出家人,居士也不能犯。八关斋戒中,除了四根本戒外还有四条支分戒:即不“耽食”——不非时食;不坐高广大床;断饮一切酒;歌舞、华彩及涂香,这里合为一条,意为在言语方面不能唱歌,身体不能跳舞,也不能故意去观、听;“华彩”即花鬘项链及耳环、戒指等各种饰品,“涂香”,指在脸上所用白色、兰色、红色等各种颜色的香料化妆品等。这些容易使人增上贪欲,所以都应舍弃。在我们学院的出家人不必说了,就是来这里学法的女居士们,什么耳环、项链、戒指等很多装饰、化妆品都舍弃了,接近于出家人,非常好。

  如果善男善女能持守这八关斋戒,六欲天的福报都会得到。女众以此持戒福德,能转不净女身为男。而且以等流善果能在欲界天中修习善法,以长期亲近善法的缘故,善根能得以增长。

  戊二、(断除违品):

  悭谄诳贪怠,慢淫嗔氏族,

  多闻年少娇,并视如怨贼。

  守戒时有十三种烦恼违缘。第一种是“悭”,指既不愿意供养,也不愿意布施,非常吝啬;“谄”即假作亲热、奉承他人或自己本来有一些过失,但不愿意在别人面前忏悔,只想尽量隐瞒;所谓“诳”是以种种手段诳惑、欺骗他人,如自己本无功德,却假说吹嘘自己得到了功德;“贪”,这里指对人以外的物质财富生贪;“怠”即懈怠,对善法缺乏精进;“慢”是自己本来没有任何功德,反而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在身体和语言上表示出傲气来。(骄和慢有一点儿差别,慢是还要在自己身体和语言方面表现出来。)“淫”,指贪执内有情,对某某人生起贪爱心;“嗔”,指凡对自己不满意的对境生起嗔恨心。

  以上是从烦恼而言,下面讲五种骄傲。“氏”的骄傲,氏在古汉文中,指官职、地位,如中国古代有“豢龙氏”、“御龙氏”等官职。有些人大权在握,便心生傲意烦恼;“族”骄傲,比如认为自己是国王种姓,是领导的子女,种姓家族很高贵,很了不起!“多闻”的骄傲,比如认为自己学了很多年的法,现在不论是显宗,还是密宗我都懂,我可以说是多闻第一,很了不起啊!“年少”的骄傲:即自恃青春年少,年青有为;“娇”的骄傲,娇是美貌的意义。啊!我长得这么漂亮,恐怕没有再象我这样好看的了!等等之类的心理。对待前面的八种烦恼和这五种骄傲,我们需象对待敌人一样谨慎,只要稍一生起就应如临大敌,马上远离或加以消灭。如果让它们占上风,则自己的戒律很难得以护持不失。

  戊三、(修持不放逸):

  说无生由勤,有死因放逸,

  勤能长善法,尔可修谨慎。

  “无生”,在藏文中有“甘露”之义,亦指“涅槃”或…

《亲友书略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