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種子,乃至現世得到解脫,又因爲上師是一切功德的來源,對我們有無比的恩德,所以極應供養。貧賤者需要幫助,也能幫助修行人生起悲心,圓滿資糧,布施貧者既然能夠圓滿二利,當然應該去布施貧者了。
今世如法布施比丘、仙人、上師、貧賤者等,就相當于爲自己來世結交了最好的親友。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今生對“福田”和“悲田”如法布施,來世果報成熟,各種各樣的財富和順緣自然無勤湧現,到時候自己的口袋裏不要愁找不到財物,而是要擔心財物找不到口袋可裝了。布施就如同富裕而又慷慨的親友一樣,隨隨便便可賜予你很多財物,任何一個世間親友都不能與之相比。總之,今生如法地布施,定會換來後世財富的圓滿。對于此理大家都應該已經通達了!龍樹菩薩是一千叁百多年前的大德,他所采用的語言表達方式也許和現在有所不同,但因爲有曆代高僧大德的正確傳承,現在我們因上師的恩德,領會尊者的真意可說是毫不費力。
丁叁、(隨念戒):
衆德依戒住,如地長一切,
勿冗瘦雜怖,佛說應常習。
一切功德依戒而住,我們修行者,居士有居士戒,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戒,戒律非常非常地重要。就象萬物生長依靠大地,沒有大地,則萬物無由生長一般,如果一個人沒有持戒,則任何功德都生不起來。藏地的高僧大德在講戒律功德的時候,都經常引用龍樹菩薩的這一頌做教證。一切功德依靠戒生長,依靠戒安住,若具足清淨的戒,則一切功德自然而然會增長。如果我們聞思閱讀過戒律方面的經論,知道了持戒的功德與破戒的過患,則會對持戒産生興趣,即使沒有他人督促,自己也會護戒如眼。《戒贊》的作者丹增洛若堪布,是華智仁波切的一個弟子,一生當中持戒非常清淨,在《密宗虹身成就略記》中也記載了他的事迹,最後尊者向東方跨七步,然後說:“我是烏金蓮花生,無生無死之佛陀,菩提心體離偏袒,沙門八果離虛名。”說完就顯示圓寂了。對他作的《戒贊》我們都感到非常稀有,裏邊大大贊歎了持戒的功德,亦講了戒爲一切功德的來源。爲了增長自己持戒的信心,大家應該多看一些持戒功德方面的經論。
“勿冗瘦雜怖”指持戒時須避免的四種情形。“勿冗”,即不要犯根本戒;“勿瘦”即不要減弱對治力,因爲守戒必須要有強有力的對治,如果對治力薄弱,煩惱粗猛現前時則不可能繼續守戒;“勿雜”指不要染有世間八法的心念而持戒,比如今生當中出家守戒,只爲了讓別人認爲自己很莊嚴,或者爲了治病而出家守戒等,守戒與世間法相雜不應理,應該舍棄;“勿怖”,即在持戒時不要有怖畏心,哪怕遇到生命危險,也要以大無畏的精神繼續守戒。在文革期間,佛法遭到損害,當時沒有一個贊歎戒律的人,那時幾乎所有出家人都還俗了,但是法王如意寶和幾個老比丘,仍然是不畏艱險,清淨持戒。法王如意寶後來說:“我們現在有這麼好的條件和環境,如果還不能守戒,則太可憐了。”有一些出家人到漢地去後,說自己家裏人不理解,所以在家裏穿俗裝,回來時穿僧裝,這方面我不太高興,也專門呵斥了他們。在文革期間,法王如意寶沒有脫下僧衣。你們家裏人不理解就讓他們不理解吧,沒什麼大不了的。要想家裏人對你們出家真正理解,是很難的事情,所以你們出家後回去,千萬不要因爲家人不理解而脫下僧衣,出家人到不理解佛法的人群當中時,讓他們感到奇怪是很正常的事,不要爲了適應他們的胃口,損毀自己的尊嚴。在這個末法時代當中,不管他們說什麼,對你而言是沒有過失的,他們誹謗你,你沒有任何過失,你不要爲了使他們不生邪見,就去還俗,你這種想法實際愚笨無比,趕早丟開!
做爲一個佛弟子,不論居士還是出家人,都必須持守淨戒。法王如意寶說:現在有很多人自稱是很了不起的密宗瑜珈士,但從戒律方面看,實際他連居士戒也沒有,怎麼可能有不具足戒律的密宗大成就者,怎麼可能會有這種“大瑜珈士”呢?這種人就如天空中生長的鮮花一樣,說得漂亮,實際沒有。在末法時代當中,雖然持清淨戒律比較困難,但應該想到,人生非常的短暫,在這短暫的人生之中,如果沒有持守清淨戒律,任何功德無法積累不用說,後世還要感受恒久難忍的痛苦啊!如果我們當中有些人以前因爲心不清淨導致了行爲上的不如法,那麼,現在就應該盡量製止惡行,努力嚴持戒律。
凡夫人持戒,首先確實有些困難,在我們學院中幾千人都能嚴持淨戒,如果是對治力薄弱的話,守一天的戒也很困難。但是逐漸逐漸嚴格要求自己,在持戒時,做到“勿冗瘦雜怖”時間久了也就不會很困難,因此佛說對于守戒應該常常串習。以前很多的高僧大德,就是一輩子這麼守戒的。法王如意寶說:“守戒中困難大,功德也會大,尤其對我們修行者,更應對困難不畏懼,一心誓守淨戒。”
乙二、(修道的本體)分叁:丙一、略說六波羅蜜多;丙二、廣說六波羅蜜多;丙叁、結尾贊歎。
丙一、(略說六波羅蜜多):
施戒忍勇定,慧不可稱量,
此能到應修,渡有海成佛。
此頌爲略說六度。“施”指的是布施波羅蜜多;“戒”指持戒波羅蜜多;“忍”即爲忍辱波羅蜜多;“勇”指精進波羅蜜多;“定”指禅定波羅蜜多;“慧”爲般若波羅蜜多。每一度都有無量無邊的功德,所以說爲“不可稱量”。六度是大乘佛法的總集,沈溺在六道輪回大海中的衆生,想要超越輪回大海,必須依靠六波羅蜜多這艘殊勝的大船。只要我們登上這艘船,就可以很順利地圓滿渡過叁有輪回大海,到達究竟彼岸,登上佛果的寶洲。
丙二、(廣說六波羅蜜多)分六:丁一、布施波羅蜜多;丁二、持戒波羅蜜多;丁叁、忍辱波羅蜜多;丁四、精進波羅蜜多;丁五、禅定波羅蜜多;丁六、般若波羅蜜多。
丁一、(布施波羅蜜多):
若孝養父母,其家有梵王,
現招善名稱,來世生天堂。
因爲父母對自己恩德很大,所以應該孝養。誰人恭敬孝養自己的父母,則他已具足了梵天、帝釋等天人的福報,很多天人也會經常加以保護。此人今生自然會招感善妙名聲和圓滿財富,來世不墮惡趣,生到叁十叁天等勝妙天宮,成就帝釋梵天的果位,享受無量的安樂和福報。除了對父母孝養外,藏文中還提到了對上師應恭敬供養。
提到“天堂”,很多人都以爲是外道的說法,實際在佛教中也是承認的。衆生持戒修善,修習四禅八定的福德成熟時,即可往生六趣中的天界。如今世間上很多人學佛只是爲了升天堂,你對他講好好學佛可以升天堂,他特別高興,讓他成佛他卻聽不懂,確實,升天堂也可以,但如果把升天堂當成究竟的歸宿,那也就顯得目光太短淺了。
丁二、(持戒波羅蜜多)分四:戊一、所護的戒;戊二、斷除違品;戊叁、修持不放逸;戊四、以喻說明不放逸。
戊一、(所護的戒):
殺盜淫妄說,耽食愛高床,
斷諸酒歌舞,華彩及塗香,
若女男能成,此八支聖戒,
欲界六天上,長淨善當生。
因爲當時樂行國王是在家的居士,所以龍樹菩薩爲他講解八關齋戒。菩薩告知國王應護戒:不能殺生,不能偷盜,不能邪淫,不能說妄語。這四條爲根本戒,不僅出家人,居士也不能犯。八關齋戒中,除了四根本戒外還有四條支分戒:即不“耽食”——不非時食;不坐高廣大床;斷飲一切酒;歌舞、華彩及塗香,這裏合爲一條,意爲在言語方面不能唱歌,身體不能跳舞,也不能故意去觀、聽;“華彩”即花鬘項鏈及耳環、戒指等各種飾品,“塗香”,指在臉上所用白色、蘭色、紅色等各種顔色的香料化妝品等。這些容易使人增上貪欲,所以都應舍棄。在我們學院的出家人不必說了,就是來這裏學法的女居士們,什麼耳環、項鏈、戒指等很多裝飾、化妝品都舍棄了,接近于出家人,非常好。
如果善男善女能持守這八關齋戒,六欲天的福報都會得到。女衆以此持戒福德,能轉不淨女身爲男。而且以等流善果能在欲界天中修習善法,以長期親近善法的緣故,善根能得以增長。
戊二、(斷除違品):
悭谄诳貪怠,慢淫嗔氏族,
多聞年少嬌,並視如怨賊。
守戒時有十叁種煩惱違緣。第一種是“悭”,指既不願意供養,也不願意布施,非常吝啬;“谄”即假作親熱、奉承他人或自己本來有一些過失,但不願意在別人面前忏悔,只想盡量隱瞞;所謂“诳”是以種種手段诳惑、欺騙他人,如自己本無功德,卻假說吹噓自己得到了功德;“貪”,這裏指對人以外的物質財富生貪;“怠”即懈怠,對善法缺乏精進;“慢”是自己本來沒有任何功德,反而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在身體和語言上表示出傲氣來。(驕和慢有一點兒差別,慢是還要在自己身體和語言方面表現出來。)“淫”,指貪執內有情,對某某人生起貪愛心;“嗔”,指凡對自己不滿意的對境生起嗔恨心。
以上是從煩惱而言,下面講五種驕傲。“氏”的驕傲,氏在古漢文中,指官職、地位,如中國古代有“豢龍氏”、“禦龍氏”等官職。有些人大權在握,便心生傲意煩惱;“族”驕傲,比如認爲自己是國王種姓,是領導的子女,種姓家族很高貴,很了不起!“多聞”的驕傲,比如認爲自己學了很多年的法,現在不論是顯宗,還是密宗我都懂,我可以說是多聞第一,很了不起啊!“年少”的驕傲:即自恃青春年少,年青有爲;“嬌”的驕傲,嬌是美貌的意義。啊!我長得這麼漂亮,恐怕沒有再象我這樣好看的了!等等之類的心理。對待前面的八種煩惱和這五種驕傲,我們需象對待敵人一樣謹慎,只要稍一生起就應如臨大敵,馬上遠離或加以消滅。如果讓它們占上風,則自己的戒律很難得以護持不失。
戊叁、(修持不放逸):
說無生由勤,有死因放逸,
勤能長善法,爾可修謹慎。
“無生”,在藏文中有“甘露”之義,亦指“涅槃”或…
《親友書略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