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友书略释
龙树菩萨 造颂
大唐三藏法师义净译
索达吉堪布 释讲
顶礼吾等大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大恩传承诸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救度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亲友书略释科判(略)
释题名:《亲友书》是龙树菩萨为他的亲友——乐行国王传讲的教言(龙树菩萨与乐行国王的故事,详见《大圆满普贤上师言教·第四业因果引导》)。因为当时他们没有碰面,所以此论是用书信来传授,以此而名为《亲友书》。在汉文大藏经中,此论有《劝诫王颂》、《劝发诸王要偈》、《龙树菩萨为禅陀迦王说法要偈》三种翻本。
作者简介:龙树菩萨开创了两大车轨中的中观深见妙乘。本师释迦牟尼佛在《楞伽经》中亲自授记说:“南方白达地区中,具德比丘有盛名,彼名称中呼作龙,能破有无二边执……。”在《文殊根本续》、《时轮后续》、《大云经》、《大鼓经》等大乘经续中也有明显的授记:“佛涅槃后四百年(有说六百年、五百年等),他在印度南方广弘大乘佛法,并得一地菩萨的果位,最后往生极乐世界。”还有其他经典中说,龙树大士已得七地菩萨的果位。龙树菩萨造了许多关于显、密宗方面的论典,《亲友书》是其中的一部。
译者简介:义净三藏,唐朝人,原籍山东,十四岁出家,后到印度求法,在那烂陀寺求学二十余年(此处有两种说法),回国时从印度带回很多经典,在长安等处进行翻译。义净三藏的译著很多,如《华严经》等,他是中国佛教史上四大翻译家(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义净)之一,在翻译佛经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传记在《大唐西域记》、《高僧传》里有比较详细的记载,义净法师当年在那烂陀寺求学时住过的房屋遗址至今还在。
本论分三:甲一、初义;甲二、论义;甲三、后义。
甲一分二:乙一、立誓句;乙二、作者谦虚语。
乙一、(立誓句):
具德我演如如教,为生福爱而兴述,
真善宜应可审听,此颂名为圣祗底。
此颂表明龙树菩萨对国王写信之目的。“具德”是尊称,此处指乐行国王。国王,你是具足功德者,我今于此演说如来之教言,其目的是为了让国王你对佛法生起不共同的信心和福德。如果对佛法生起信心、爱乐,则肯定会产生很多福德,对你今生和来世都有很大利益,所以我在这里很欢喜地讲述一些教言,善者国王你应该好好听闻。“祗底”是梵语音译,一种颂词的形式(或译音为伽陀),属六十种梵天妙音之一。
我们学习佛法,应该依靠诸佛菩萨的经论教言,不应依靠凡夫以分别心所造的论。学习此论与龙树菩萨亲自为我们讲法没有任何差别,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听了龙树菩萨的教言,只要懂得了其中的意义,则与尊者为我们亲自讲法又有何不同呢?
乙二、(作者谦虚语)分二:丙一、词句上的谦虚;丙二、意义上的谦虚。
丙一、(词句上的谦虚):
随何木等雕佛像,诸有智者咸供养,
纵使我诗非巧妙,依正法说勿当轻。
无论是什么材料做的佛像,比如木头雕刻的佛像,虽然不如黄金、白银做的佛像那样高贵,但它毕竟是佛的代表身像,所以智者一定会供养。以此为喻,龙树菩萨谦虚地说:我写的这部《亲友书》,虽然诗词并不巧妙,不太悦耳,但所依靠的是真正的佛法,所以希望国王你不要轻视,不要觉得没什么好看的就弃于一旁。
此为谦虚词。因为若一地菩萨作的诗词不巧妙,那谁作的会更巧妙呢?难道凡夫所作的诗词会很巧妙吗?那是不可能的。正如寂天菩萨在《入行论》开头说:“此论未宣昔所无,诗韵吾亦不善巧,是故未敢言利他,为修自心撰此论。”在座的四众弟子!我(堪布)的汉语言水平虽不是很高,表述得也不好,但我是依靠龙树菩萨的金刚语来宣讲,所以你们也应该恭敬,不要轻视。因为木头所做的佛像,也应恭敬,那么我所说的语言虽不太悦耳好听,但宣说的是佛菩萨的金刚语的缘故,所以在座者应该好好听受。
丙二、(意义上的谦虚):
王虽先解如如教,更闻佛语增胜解,
犹如粉壁月光辉,岂不鲜明益殊妙。
国王,虽然你以前已经理解通达了如来的许多教法,如果你继续听闻,则对增上你的信心、大悲心与智慧会更加起到促进的作用。我现在所宣说的是佛的教言,你再仔细听闻,则会更加增上对佛法的胜解。比如白色的墙壁,其色彩本来已经很鲜明,如果再映上十五夜晚晈洁的月光,那它的色彩难道不是更显得鲜明和美妙吗?同样,在座的各位,你们本来对佛法已经有所通达,如果再听一听龙树菩萨的教言,则也会如粉壁上照射皎洁的月光一样,智慧更为明利增胜。
甲二、(论义)分二:乙一、道的基础;乙二、道的本体。
乙一、(道的基础)分二:丙一、略说六种随念;丙二、广说后三种随念。
丙一、(略说六种随念):
佛法并僧众,施戒及与天,
一一功德聚,佛说应常念。
六种随念法,在弥勒菩萨《现观庄严论》中讲的较广,另在麦彭仁波切尊者的《智者入门》中也有所阐述。六种随念,即是随念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施、随念戒、随念天。修这六种随念中的任何一种都聚集着巨大的福德,虽然都是资粮,但从反体来讲却又各自不相同,所以,本师释迦牟尼佛在经教当中告诉我们,有信心者应该常常去忆念。
为什么要常忆念呢?因为六随念处每一个都具足殊胜功德,每忆念一次,我们都能得到无边的福慧,常常随念,就能使我们的正见和修行稳步增长。在这六种随念中,佛是我们的追随皈依处;法,是我们所行持的方向与标准,如果没有随念佛法,我们就失去了所修;僧众,是我们修行过程中,乃至菩提间不分离的道友,也应恒常随念。以上是随念佛法僧三宝。不论是出家人还是居士们,都应该经常念诵《随念三宝经》,经中对三宝功德讲得很清楚。我(堪布)以前也是再三讲过念诵这部经的重要性,你们有些把此经做为自己的日常功课来念,有些好象觉得这部经已经陈旧了,没有再念的必要,如果觉得念诵这部经是一种负担,那么不念也可以。但做为一个皈依三宝的佛弟子,不随念三宝,那又去随念什么呢?所以我们应该恒时随念三宝,这样对自己的今生后世都会有不可思议的利益。接下来是随念“布施”,布施有无量的功德,众生都希求今世或来生的资财受用圆满,得到这些圆满的殊胜方便就是布施,佛在《贤愚经》中详说过这类因果。所以应该随念布施,并且尽力加以实行。戒律,是所有功德的基础。失去持戒的功德,也就同时失去了其它的一切功德,为了其它功德的生长,严谨持戒的地基实属必需。清净戒律则来源于对戒律经常地随念,所以应该随念戒。随念天就是随念天尊,天尊有两种含义,一种指我们现在修持十善业,将来不堕恶趣,生到天界享受欲天的安乐,此亦称为随念天尊;另外一种指的是智慧天尊,如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等,这是我们修法中必须依靠的,所以应该随念。这六种,每一种都具足如是的功德,所以佛在经中告诉我们应如是恒常随念。下面广讲后三种随念,即随念天、随念施与随念戒。
丙二、(广说后三种随念)分三:丁一、随念天;丁二、随念施;丁三、随念戒。
丁一、(随念天):
十善诸业道,身语意常亲,
远离于诸酒,亦行清净命。
十种善业是身口意的善业。十善业即是身不杀、不盗、不淫,因为杀生、偷盗、淫欲是身体造的罪业,所以不杀、不盗、不淫则为身的三种善业;语的四种善业,不说妄语,不说离间语,不说绮语与不说粗语;及意的三种善业,不起贪心,不起嗔心,不起邪见。此处“亲”即是依止的意思,也就是要求三门经常行持十种善业,以此则会远离不善,获得安乐。
在行持十善业的基础上,还应远离饮酒,并行持清净正命(正当的谋生),抛弃五种邪命。饮酒有很多的过患,虽然饮酒不是自性罪,但是饮用之后会生起一切过失。释迦牟尼佛教诫我们说,如果谁饮酒,则不是我的弟子,因此龙树菩萨在本论中,也遮止饮酒。如果自己集一生之力行持善法,清净自活,则今生当中一切可得到圆满,来世享受人天福报,尤其是生于三十三天、梵天等天界中,安住天尊座上,尽享世间的种种安乐。此为人天乘道。
这一颂是以宣说升天堂的因——十善法等,推出依此行持必能得升天堂的果——随念天。很多论典中在表达某些意义时,并不直接叙述,而是用因上说果,或是果上说因的方法,此颂便是以因说果的例子。
丁二、(随念施):
知财体非固,如法施比丘,
仙师及贫贱,来世为亲友。
我们修行人应该知道世间的一切财富,其本体是没有什么坚固的,它的本性是无常。如果我们有财物施舍却没有去布施,那这些财物从某个角度来说已白白浪费了,弄不好反成为自己堕落的因。以前转轮王的财富可以和天人相比,这是布施的果报,但因一切是无常的缘故,他们死的时候,这些财富自己也无法享受了。所以在我们有能力之时,应该如理如法地去布施。首先,应对比丘作布施,(本来对待上面的殊胜境叫供养,对于下面的对境叫布施,但供养、布施都有“给予”的意义,所以这里对比丘、上师等也可以叫布施。)为什么要布施比丘呢?因为清净比丘是能圆满福德的殊胜福田,在比丘前应作各类所需的广大布施能积累起巨大的福德。“仙”指仙人。在古印度有很多人为追求解脱而勤修善法,他们在静处精修禅定,具足四禅五通,并引导他人修习十善法而生于天界,在世间来说也很了不起,所以也应对仙人布施。上师是三世佛的化身,圆满一切功德,与上师结缘,能种下究竟解脱的…
《亲友书略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