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親友書略釋

  親友書略釋

  

  龍樹菩薩 造頌

  大唐叁藏法師義淨譯

  索達吉堪布 釋講

  頂禮吾等大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士!

  頂禮大恩傳承諸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救度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的菩提心!

  

  

  親友書略釋科判(略)

  

  釋題名:《親友書》是龍樹菩薩爲他的親友——樂行國王傳講的教言(龍樹菩薩與樂行國王的故事,詳見《大圓滿普賢上師言教·第四業因果引導》)。因爲當時他們沒有碰面,所以此論是用書信來傳授,以此而名爲《親友書》。在漢文大藏經中,此論有《勸誡王頌》、《勸發諸王要偈》、《龍樹菩薩爲禅陀迦王說法要偈》叁種翻本。

  作者簡介:龍樹菩薩開創了兩大車軌中的中觀深見妙乘。本師釋迦牟尼佛在《楞伽經》中親自授記說:“南方白達地區中,具德比丘有盛名,彼名稱中呼作龍,能破有無二邊執……。”在《文殊根本續》、《時輪後續》、《大雲經》、《大鼓經》等大乘經續中也有明顯的授記:“佛涅槃後四百年(有說六百年、五百年等),他在印度南方廣弘大乘佛法,並得一地菩薩的果位,最後往生極樂世界。”還有其他經典中說,龍樹大士已得七地菩薩的果位。龍樹菩薩造了許多關于顯、密宗方面的論典,《親友書》是其中的一部。

  譯者簡介:義淨叁藏,唐朝人,原籍山東,十四歲出家,後到印度求法,在那爛陀寺求學二十余年(此處有兩種說法),回國時從印度帶回很多經典,在長安等處進行翻譯。義淨叁藏的譯著很多,如《華嚴經》等,他是中國佛教史上四大翻譯家(鸠摩羅什、真谛、玄奘、義淨)之一,在翻譯佛經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他的傳記在《大唐西域記》、《高僧傳》裏有比較詳細的記載,義淨法師當年在那爛陀寺求學時住過的房屋遺址至今還在。

  本論分叁:甲一、初義;甲二、論義;甲叁、後義。

  甲一分二:乙一、立誓句;乙二、作者謙虛語。

  乙一、(立誓句):

  具德我演如如教,爲生福愛而興述,

  真善宜應可審聽,此頌名爲聖祗底。

  此頌表明龍樹菩薩對國王寫信之目的。“具德”是尊稱,此處指樂行國王。國王,你是具足功德者,我今于此演說如來之教言,其目的是爲了讓國王你對佛法生起不共同的信心和福德。如果對佛法生起信心、愛樂,則肯定會産生很多福德,對你今生和來世都有很大利益,所以我在這裏很歡喜地講述一些教言,善者國王你應該好好聽聞。“祗底”是梵語音譯,一種頌詞的形式(或譯音爲伽陀),屬六十種梵天妙音之一。

  我們學習佛法,應該依靠諸佛菩薩的經論教言,不應依靠凡夫以分別心所造的論。學習此論與龍樹菩薩親自爲我們講法沒有任何差別,爲什麼呢?因爲我們聽了龍樹菩薩的教言,只要懂得了其中的意義,則與尊者爲我們親自講法又有何不同呢?

  乙二、(作者謙虛語)分二:丙一、詞句上的謙虛;丙二、意義上的謙虛。

  丙一、(詞句上的謙虛):

  隨何木等雕佛像,諸有智者鹹供養,

  縱使我詩非巧妙,依正法說勿當輕。

  無論是什麼材料做的佛像,比如木頭雕刻的佛像,雖然不如黃金、白銀做的佛像那樣高貴,但它畢竟是佛的代表身像,所以智者一定會供養。以此爲喻,龍樹菩薩謙虛地說:我寫的這部《親友書》,雖然詩詞並不巧妙,不太悅耳,但所依靠的是真正的佛法,所以希望國王你不要輕視,不要覺得沒什麼好看的就棄于一旁。

  此爲謙虛詞。因爲若一地菩薩作的詩詞不巧妙,那誰作的會更巧妙呢?難道凡夫所作的詩詞會很巧妙嗎?那是不可能的。正如寂天菩薩在《入行論》開頭說:“此論未宣昔所無,詩韻吾亦不善巧,是故未敢言利他,爲修自心撰此論。”在座的四衆弟子!我(堪布)的漢語言水平雖不是很高,表述得也不好,但我是依靠龍樹菩薩的金剛語來宣講,所以你們也應該恭敬,不要輕視。因爲木頭所做的佛像,也應恭敬,那麼我所說的語言雖不太悅耳好聽,但宣說的是佛菩薩的金剛語的緣故,所以在座者應該好好聽受。

  丙二、(意義上的謙虛):

  王雖先解如如教,更聞佛語增勝解,

  猶如粉壁月光輝,豈不鮮明益殊妙。

  國王,雖然你以前已經理解通達了如來的許多教法,如果你繼續聽聞,則對增上你的信心、大悲心與智慧會更加起到促進的作用。我現在所宣說的是佛的教言,你再仔細聽聞,則會更加增上對佛法的勝解。比如白色的牆壁,其色彩本來已經很鮮明,如果再映上十五夜晚晈潔的月光,那它的色彩難道不是更顯得鮮明和美妙嗎?同樣,在座的各位,你們本來對佛法已經有所通達,如果再聽一聽龍樹菩薩的教言,則也會如粉壁上照射皎潔的月光一樣,智慧更爲明利增勝。

  甲二、(論義)分二:乙一、道的基礎;乙二、道的本體。

  乙一、(道的基礎)分二:丙一、略說六種隨念;丙二、廣說後叁種隨念。

  丙一、(略說六種隨念):

  佛法並僧衆,施戒及與天,

  一一功德聚,佛說應常念。

  六種隨念法,在彌勒菩薩《現觀莊嚴論》中講的較廣,另在麥彭仁波切尊者的《智者入門》中也有所闡述。六種隨念,即是隨念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施、隨念戒、隨念天。修這六種隨念中的任何一種都聚集著巨大的福德,雖然都是資糧,但從反體來講卻又各自不相同,所以,本師釋迦牟尼佛在經教當中告訴我們,有信心者應該常常去憶念。

  爲什麼要常憶念呢?因爲六隨念處每一個都具足殊勝功德,每憶念一次,我們都能得到無邊的福慧,常常隨念,就能使我們的正見和修行穩步增長。在這六種隨念中,佛是我們的追隨皈依處;法,是我們所行持的方向與標准,如果沒有隨念佛法,我們就失去了所修;僧衆,是我們修行過程中,乃至菩提間不分離的道友,也應恒常隨念。以上是隨念佛法僧叁寶。不論是出家人還是居士們,都應該經常念誦《隨念叁寶經》,經中對叁寶功德講得很清楚。我(堪布)以前也是再叁講過念誦這部經的重要性,你們有些把此經做爲自己的日常功課來念,有些好象覺得這部經已經陳舊了,沒有再念的必要,如果覺得念誦這部經是一種負擔,那麼不念也可以。但做爲一個皈依叁寶的佛弟子,不隨念叁寶,那又去隨念什麼呢?所以我們應該恒時隨念叁寶,這樣對自己的今生後世都會有不可思議的利益。接下來是隨念“布施”,布施有無量的功德,衆生都希求今世或來生的資財受用圓滿,得到這些圓滿的殊勝方便就是布施,佛在《賢愚經》中詳說過這類因果。所以應該隨念布施,並且盡力加以實行。戒律,是所有功德的基礎。失去持戒的功德,也就同時失去了其它的一切功德,爲了其它功德的生長,嚴謹持戒的地基實屬必需。清淨戒律則來源于對戒律經常地隨念,所以應該隨念戒。隨念天就是隨念天尊,天尊有兩種含義,一種指我們現在修持十善業,將來不墮惡趣,生到天界享受欲天的安樂,此亦稱爲隨念天尊;另外一種指的是智慧天尊,如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等,這是我們修法中必須依靠的,所以應該隨念。這六種,每一種都具足如是的功德,所以佛在經中告訴我們應如是恒常隨念。下面廣講後叁種隨念,即隨念天、隨念施與隨念戒。

  丙二、(廣說後叁種隨念)分叁:丁一、隨念天;丁二、隨念施;丁叁、隨念戒。

  丁一、(隨念天):

  十善諸業道,身語意常親,

  遠離于諸酒,亦行清淨命。

  十種善業是身口意的善業。十善業即是身不殺、不盜、不淫,因爲殺生、偷盜、淫欲是身體造的罪業,所以不殺、不盜、不淫則爲身的叁種善業;語的四種善業,不說妄語,不說離間語,不說绮語與不說粗語;及意的叁種善業,不起貪心,不起嗔心,不起邪見。此處“親”即是依止的意思,也就是要求叁門經常行持十種善業,以此則會遠離不善,獲得安樂。

  在行持十善業的基礎上,還應遠離飲酒,並行持清淨正命(正當的謀生),抛棄五種邪命。飲酒有很多的過患,雖然飲酒不是自性罪,但是飲用之後會生起一切過失。釋迦牟尼佛教誡我們說,如果誰飲酒,則不是我的弟子,因此龍樹菩薩在本論中,也遮止飲酒。如果自己集一生之力行持善法,清淨自活,則今生當中一切可得到圓滿,來世享受人天福報,尤其是生于叁十叁天、梵天等天界中,安住天尊座上,盡享世間的種種安樂。此爲人天乘道。

  這一頌是以宣說升天堂的因——十善法等,推出依此行持必能得升天堂的果——隨念天。很多論典中在表達某些意義時,並不直接敘述,而是用因上說果,或是果上說因的方法,此頌便是以因說果的例子。

  丁二、(隨念施):

  知財體非固,如法施比丘,

  仙師及貧賤,來世爲親友。

  我們修行人應該知道世間的一切財富,其本體是沒有什麼堅固的,它的本性是無常。如果我們有財物施舍卻沒有去布施,那這些財物從某個角度來說已白白浪費了,弄不好反成爲自己墮落的因。以前轉輪王的財富可以和天人相比,這是布施的果報,但因一切是無常的緣故,他們死的時候,這些財富自己也無法享受了。所以在我們有能力之時,應該如理如法地去布施。首先,應對比丘作布施,(本來對待上面的殊勝境叫供養,對于下面的對境叫布施,但供養、布施都有“給予”的意義,所以這裏對比丘、上師等也可以叫布施。)爲什麼要布施比丘呢?因爲清淨比丘是能圓滿福德的殊勝福田,在比丘前應作各類所需的廣大布施能積累起巨大的福德。“仙”指仙人。在古印度有很多人爲追求解脫而勤修善法,他們在靜處精修禅定,具足四禅五通,並引導他人修習十善法而生于天界,在世間來說也很了不起,所以也應對仙人布施。上師是叁世佛的化身,圓滿一切功德,與上師結緣,能種下究竟解脫的…

《親友書略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