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親友書略釋▪P3

  ..續本文上一頁“解脫”。本師釋迦牟尼佛在經文中告訴我們,涅槃、解脫等究竟無生的甘露,其來源是精勤。精勤亦即爲不放逸,所以佛告訴我們無生清淨涅槃的來源是不放逸。過去諸佛亦是通過不放逸而得到涅槃、成就佛果,

  涅槃由不放逸而來,那叁界輪回的生死因緣又是什麼呢?那是因爲放逸不精勤修法的原因。如果我們今生當中放逸度日,沒有好好持戒,沒有精進修行,那我們在生死的大海中就會一直流轉,永遠得不到解脫。因此龍樹菩薩告誡國王,你不要象沒有受過佛教教育的世間人一樣,對因果善惡什麼都馬馬虎虎,應時時刻刻小心謹慎,小心翼翼才能避免過失的發生。叁門謹慎的人能與佛法相應,也能與世間善法相應,所以這種謹慎的精神特別重要。如果經常這樣謹慎,以前所作的很多壞事,比如殺生、偷盜等惡業,現在有沒有改正的機會呢?完全可以!

  戊四、(以喻說明不放逸):

  先時離謹慎,後若改勤修,

  猶如雲翳除,良宵睹明月,

  孫陀羅難陀,央具理摩羅,

  達含绮莫迦,翻惡皆成善。

  今生當中,由于放逸身心而爲各種煩惱摧動以及業力現前,造了很多如殺生、偷盜等極多粗重惡業。如果烏雲將月亮層層包住,月亮便不能發出皎潔的光芒,但一旦將烏雲遣除,月亮解除束縛,完全顯現出來,將帶給世界清涼與光明,尤其是在十五日,月光會顯得更加明亮。同樣的道理,我們以前做過的很多壞事,現在改正過來,重新作人,勤修佛法,則可以遣除往昔的一切惡業障垢,佛經中如是宣說,而且這種人仍具解脫的機會。

  偈中用了叁個公案來說明這一點。孫陀羅難陀是佛陀的弟弟,他剛出家時,白天晚上仍然想著自己漂亮的妻子,不能安心修行,後來世尊將他引到天界與地獄去觀察,了知欲界之安樂沒有真實,輪回的痛苦真實可怕,因而生起了無比的厭離心,從此漸漸除去貪心,後來得到了阿羅漢果位,這說明貪心雖重亦可以對治;央具理摩羅即是“指鬘王”,因他依止了外道的教法,愚癡心很大。外道告訴他殺一千人即可得成就,他信以爲真,先後殺了九百九十九人,此時佛觀察調化他的因緣成熟,便以方便調伏,使他從一個“惡王”,最終成爲了證悟羅漢果的聖者,還有未生怨王,以前嗔心特別嚴重,起初殺父囚母造了五無間罪,後來得到阿羅漢教化,勤修忏悔,造了八萬四千塔,廣布聖教,後來帶業往生了;“達含绮莫迦”指的是“能樂”尊者,他以前不僅嗔心嚴重,而且貪心也很嚴重,他交接惡友,欲對他人妻子作邪淫,殺害了自己的母親,造下了五無間罪。後來在釋迦牟尼佛教下皈依、忏罪,命終之後,未墮落惡趣,而轉生于叁十叁天。(《百業經》中也講了一個人曾殺五千人,但後來通過改悔證了阿羅漢果位)。象孫陀羅難陀等,以前雖然造了很多惡業,但後來依止佛教,改正惡習,修持善業,以此而得到了暫時的人天果位或究竟的阿羅漢果位。

  龍樹菩薩這部論從表面上看是對樂行王的教言,但實際也是對我們的教言。在佛的教法下,從來不違規是最好的,然而如果犯有過失,只要知錯能改也可以算是智者,可以算是修行人。古人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我們生來不是聖者,難免不犯錯誤,但只要正確面對,能知慚識愧,還是有機會將所犯過失忏悔清淨的。所以,過去所造的惡業,現在開始改正還是來得及,所謂“亡羊補牢,爲時不晚”。講的就是這個道理。以上戒波羅蜜多宣講完畢。

  丁叁、(忍辱波羅蜜多)分四:戊一、斷除嗔心;戊二、斷除懷恨心;戊叁、心之差別;戊四、舍離粗語。

  戊一、(斷除嗔心):

  勇進無同忍,勿使忿勢行,

  終得不還位,佛證可除嗔。

  “勇進”指需要以勇毅的心態去行進的行爲,通常稱爲“難行”或“苦行”。在佛教的“難行、苦行”中,沒有能比得上修安忍的難度、功德。《入菩薩行》雲:“罪惡莫過嗔,難行莫過忍,故應以衆理,努力修安忍。”故菩薩在此勸告國王不要輕易生起嗔恨心,並做出憤怒的行爲。嗔心是安忍的違品,如果能斷除嗔心,常修安忍,最後一定能得到不還的果位。因佛在經中說過:“諸比丘,汝等若斷除嗔恨心,即得不還果位。”

  戊二、(斷除懷恨心):

  他人打罵我,欺淩奪我財,

  懷恨招怨诤,舍恨眠安樂。

  在修行的過程中,其他人無緣無故毆打、辱罵或者欺淩我,乃至于奪取我的一切財産,這時該如何處理呢?佛在經中再叁告訴我們,應修安忍波羅蜜多。面對這些損害,一般人雖然很難忍受,但作爲一個求解脫者,除修安忍外可說是別無選擇。如果不修安忍,而是內心“懷恨”,總是不能忘記他人對自己的侮辱、打罵,想要伺機報複。一直耿耿于懷,想要伺機報複,那就要“招怨诤”,自己當即就會感受怨恨心所引起的痛苦,而且還會引起更多的诤鬥及很多其它以後成熟的痛苦。懷恨有如是的過患,所以應該當下斷絕懷恨心的延續。應該這樣觀想:不管他以前對我如何損害,我不能和世間人那樣“以牙還牙,以血還血”地進行報複,因爲我是佛弟子。《修心八頌》中說:“他人出于嫉妒心,非理辱罵謗我等,虧損失敗我取受,願將勝利奉獻他。”我們既然天天這樣念誦發願,對佛菩薩說我們是修學“佛子行”的人,那麼在實際情況出現時,哪怕我們的頭顱被砍斷了,也應該不違背菩薩行,修習安忍。

  如果我對待別人如同對待自己的兒女一樣,但他人卻將我看成怨敵,這時我要思維:他這樣如怨敵一樣對待我,不全是他的錯,所謂“一個巴掌拍不響”,自己如果做的全部都對,他人怎能無緣無故對我損害呢?肯定我們之間有一定的惡緣——至少在前世我損害過他,如果現在不忍耐而以怨報怨,那我們之間的芥蒂只會越來越深,這就是需要修安忍的因緣。所以我覺得還是把這些煩惱丟開,彼此之間說錯一些語言,別人行爲稍微有一點不對,自己退讓一點,舍棄嗔恨心,完全可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如果老記住他人幾個月前對我說了什麼,做過什麼,當時他對我的臉色不善……。這樣不但可能激化仇恨,而且還顯得自己心量太過狹小。有些人在修本尊觀的時候,腦海中老是顯現怨敵的怒容,不知道怨敵能賜予他什麼悉地。原來有些人的相貌看起來比較莊嚴,但由于怨敵的出現,致使內心嗔恨的火焰把自己的臉都燒變了形,眼露血絲、龇牙咧嘴的樣子是很難讓人認爲是“好看”的。基于上述理由,我希望作爲一個真正的修行人,不應該對他人懷恨在心。我自己也是經常遇到這種損害,但對他人不懷恨這一點我還是做得到。不管是你們當中的人,或是其他的人,以前對我好或對我不好,我到現在還是一視同仁,心裏確實沒有一點執著。所以你們在座者,有些人雖然還沒辦法和我一樣,但還是要試著去忘掉別人對你的損害,忘掉彼此間的仇恨,否則你晚上因爲懷恨睡不著覺,心中一直盤算:如果明天早上我碰到他,我該怎麼辦?這人太不講道理,應該把他罵的狗血噴頭?或者他實在不聽,就應該好好教訓他一頓……。因此又招來了很多的怨敵麻煩,這樣就不太劃算了。

  我們現在掌握了一些對治煩惱的方法,對調伏自己起了一點作用,這都來源于聽聞佛法的利益。如果我們的心因爲缺少了佛法的滋潤,從而變得越來越堅硬,這樣就不對了,我們必須要依靠佛法對治煩惱。現在法王如意寶所傳的《入菩薩行》,以前我們學的《修心八頌》、《佛子行》等佛教經論全部都圍繞這個問題講,其實甚至整個佛法系統也全都是爲調伏煩惱而設置的,不調伏煩惱的教法,就不是佛的教法!現在,如果你們對大乘教理努力聞思修習,對治煩惱可能是沒有多大的困難。龍樹菩薩最後說,我們如果將怨恨心舍去,連睡覺也都是很安樂的。

  戊叁、(心之差別):

  如于水土石,人心盡彼同,

  起煩惱前勝,愛法者如後。

  由于業力不同,衆生的心態也是各有差異,此處概述了人們的叁種心態:一種是極穩重的,一種是較穩重的,一種是不穩重的。我們修法人必須保持極穩重的心態。

  龍樹菩薩說道:一般人的性情不穩,現在所想的事,一會兒就變了,如同在水面上寫字、畫畫,馬上就會消失,沒有什麼可靠的,很不穩重。有一類人的性格比較穩重,如在土上劃的花紋,雖然比水上畫紋穩定得多,但仍經不住風雨的考驗。最好的是性格如同石刻的人,性格最穩重的人,他就如同雕刻家在石頭上刻的文字圖畫一樣,經過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的風吹雨打,仍然是一筆一畫,清晰可辨。如當年阿育王在石柱上所刻的文字,離現在已有二千多年了,但還是仍然存在著。這裏以水、土、石上的字作喻,說明人的心也是有不穩重、穩重、非常穩重叁種。自己屬于哪一種人,仔細觀察就可以了知,不需要去問空行母、瑜伽士。如果自己內心不穩重,今天學佛法,明天就可能跑去學外道,最後內外道都沒學成,徒自懊惱,所以學法一定要穩重。

  一般凡夫人根性下劣,煩惱特別嚴重,其心態用水紋的比喻較恰當,這種人與佛法的緣分很淺,今天想學這個法,明天又想學習那個法,今天依止這個上師,明天又要去依止另一個上師,性情變化莫測,沒有很大的前途。中間比較穩重的人在這裏省略了,下面是最好的一種,喜歡勤求佛法者的心態,就如同後面所講如石頭上的文字一樣穩重。以前秋吉堪布在傳講《二規教言論》時,經常說:“龍樹菩薩早已經爲我們講過,人的心態有叁種。”我爲你們傳《二規教言論》時,也用過這個教證。從心態方面來講,龍樹菩薩告訴我們應該取後面的——如石頭上的花紋。我們求法者的心態,不要象水紋和土紋,應該象刻在石頭上的文字一樣,始終堅固不變,即使遇到再惡劣的環境,對上師與佛法的信心始終如一,牢不可拔。爲了使自己信心更加增上、穩定,大家可以祈禱法王如意寶、龍樹菩薩等一切上師的加持,祈禱的力量無量無邊,…

《親友書略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